宁阳县名人录
刘桢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今山东宁阳)人。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文学家刘梁之孙。刘梁少孤贫,卖书自给,桓帝时举孝廉,历官至尚书郎,终官野王令。性耿介,不苟合流俗,曾“疾世多利交,以邪曲相竞”,著《破群论》、《辩和同之论》等,当时颇有影响(见《后汉书·文苑传》)这样的家世,对刘桢自然有深刻影响。刘桢早年即有才名,八、九岁诵《论语》、诗赋数十万言,而且“警悟辩捷,所向应答如响,当其辞气锋烈,莫有折者”(《太平御览》卷385卷引《文士传》)。成年之后,他希望际遇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汉末政治极为腐败黑暗,社会危机深重,统治者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后,各地军阀据地称雄,中国陷
[] 东汉著名文学家 (186217)
许彬
  许彬(1385-1461),字道中,号养浩,出生于明代兖州府宁阳县白里,祖籍明丰县苗城里钓台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许口村)人。许彬“生而颖异,及学,目十行下,时人皆称神童”,少年时因丰县灾荒,十四岁随父迁居山东兖州府宁阳县,明朝大臣,著名学者,馆阁体代表作家。世称“东鲁先生”。少以文学知名,永乐九年(1411)中举,永乐十三年(1415) 成进士,累官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六月至七月曾为当朝首辅。许彬永乐十三年(1415)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425年升检讨,又升修撰,参与编修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两代帝王实录。正统十二年 (1447) 主持福建乡试, 号称“得
[] 明朝首辅 (13851461)
刘恭
  刘恭,(?-28年),青州太山郡式县人,汉朝宗室,刘盆子的长兄。刘恭通习《尚书》,赤眉兵起,刘恭兄弟三人皆为赤眉军掠以随军,其弟盆子年十五,牧牛军中。更始元年,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光复汉朝,赤眉军首领樊崇带刘恭等人入洛阳表示归顺。于是刘恭仕于更始帝,以明经拜侍中,恢复式侯爵位。更始三年(公元25年),赤眉军拥立刘盆子为帝,刘恭在长安听说之后,自系于狱。九月,赤眉军攻占长安,刘玄出逃,刘恭追随至高陵。十一月,刘恭奉刘玄命请降赤眉,初赤眉军封刘玄为畏威侯,经过刘恭极力争取,刘玄被封为长沙王。刘玄被谢禄所杀之后,刘恭为之收尸。刘恭知赤眉军必败,秘教其弟刘盆子归还玺绶礼仪,不成。建武二年(公元26年)
[] 汉朝宗室 (?~28)
王章
  王章,字仲卿,西汉泰山郡钜平(今宁阳县磁窑镇北部)人。官至京兆尹。“牛衣对泣”典故的起源者。西汉宣帝时,王章出生于一个世代儒学之家,自幼深受家学的熏陶,对儒学五经研究很深,12岁时已闻名乡里。他的父亲为他选聘了名门夏侯建的玄孙女夏侯凤为妻。夏侯凤温良贤淑,志存高远。她日夜督励王章刻苦读书,相学相爱。王章14岁时,就成为学识渊博的名士。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京城科考,王章欲赴京求仕,夏侯氏也请求同行。在当时社会环境里,不允许妇女到处抛头露面。夏侯凤长跪公婆面前,一席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二老的心,同意他们夫妻二人结伴赴京。从钜平到京城长安足有两千里之遥,夫妻二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但赶到长安时却
[]
疏受
  疏受,西汉东海郡兰陵人,信奉黄老之学。自幼好学,博通经史,被称为贤大夫。自幼好学,好黄老,博通经史。汉宣帝时,与叔父疏广任太子太傅、太子少傅,被称为贤大夫。后称病还乡,将皇帝和皇太子赐给的黄金散赠乡里贫寒之家。事迹辅佐太子疏受,疏广的侄子。年幼时被郡吏举荐为贤良,征兆入朝任太子的家令,主管太子家事。疏受为人恭谨,恪守封建礼法,机敏而且善于应对。有一次,宣帝在太子宫,疏受参与迎接拜谒。在酒宴上,他举杯祝寿,举止娴雅,言语、礼貌都很得体,皇帝对他颇有好感,不久,便以他为太子少傅。当时,太子的外祖父、平恩侯许广汉认为太子才9岁,年龄太轻,建议宣帝任命自己的弟弟中郎将许舜监护太子家。宣帝征求疏广的意见
[] 西汉名臣
疏广
  疏广(?-前45),西汉道家。字仲翁,号黄老。东海兰陵人。其曾祖迁于泰山郡钜平(今宁阳县西部)。西汉名臣。自幼好学。早年家居教授,从游弟子甚众。后征为博士、太中大夫、太子太傅。与其侄疏受(太子少傅)俱受宣帝器重,数获赏赐,朝廷上下成以为荣。在哲学上·坚持老子知止求退的观点,在身为子太傅、获有令名的情况下,主动提出辞官回家。他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汉书·疏广传》)他对老子的话(分别见于今本《老子》第四四章和第九章)深信不疑,坚决离开朝廷,扬长而去。坚持怨富恐富的
[] 西汉名臣 (?~前45)
于禁
  于禁(生卒不详),字文则,东汉泰山郡钜平(今宁阳县磁窑西太平)人。官至虎威大将军。东汉中平元年,于禁投奔东郡太守曹操,因他弓马娴熟,武艺出众,谈吐不俗,任为点军司马,领兵镇守兖州。汉献帝建安元年,曹操从山东奉诏入京都洛阳,歼围李催、郭汜等。沿途大小数十战,于禁随军而行,建立不少战功,同吕虔、李典、乐进、徐晃同封为校尉,位仅次于曹洪、曹仁、夏侯淳等曹氏宗亲。之后,于禁为都伯属将,乘车往拜司徒王朗。朗以为于禁是异人,奏明献帝,封禁为大将军。曹操把于禁召回,拜为司马。曹操在河南濮阳大破吕布时,于禁乘胜请缨,独率一支劲旅夜袭高雅,斩首万余。班师后,随曹操大军进攻寿张、定陶,攻离孤围张超,克雍邱,招降敌
[三国]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221)
戴封
  戴封(生卒不详),东汉济北郡刚(今宁阳县)人。东汉和帝时官至太常,居九卿之首。他少时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一天,在汶水之滨读《诗经》,读完一页就撕掉一页,随汶水西流。回家后,其父问及毁书之事,他恭敬地说:书太重,携之不便,内容全装脑中,随用随取,方便得很。父甚感离奇,让他从头背起,戴封侃侃背诵,结果一字未漏,且十分通畅。又过几天,再让默写全书,果然一字不差。戴封善解人意,处事谦和。对上孝、对友敬、对下帮,深得众人敬爱。15岁到太学院学习,读拜东海申君为师,他尊师如父,后来申君病死,他守孝三天,亲去东海送丧。太学院学习结业时,他的好友石敬平突然病死,戴封悲痛万分,在床前守灵,购置寿衣,用太学配
[]
夏侯建
  夏侯建:(生卒年待考),字长卿,夏侯胜之从父子;宁阳侯国人(今山东宁阳)。著名西汉朝今文尚书学“小夏侯学”的开创者。他自幼受家庭的熏陶,学识渊博,富有创新精神,成为一代佼佼者。官至太子少傅。从夏侯胜和欧阳高学习今文《尚书》。称“小夏侯”。汉宣帝时,立为博士。官至太子少傅。著作已佚。清陈乔枞辑有《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收入《皇清经解续编》。记载出处《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夏侯)胜从父子建字长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说。胜非之曰:“建所谓章句小儒,破碎大道。”建亦非胜为学疏略,难以应敌。建卒自颛门名经,为议郎、博士,至太子少傅
[]
夏侯胜
  夏侯胜(生卒年待考),字长公,宁阳侯国人(今山东宁阳)。西汉朝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夏侯胜少孤,勤奋好学。曾从夏侯始昌受《尚书》学专家倪宽的弟子简卿问学。史载其“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汉书·夏侯胜传》)又通灾异之学,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之得失。善说礼服。宣帝时立为博士,创今文《尚书》“大夏侯学”。曾官光禄大夫、长信少府、太子太傅等职。为人质朴守正,简易而无威仪。宣扬儒家经学,经常对学生们说:“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经学不明,不如归耕。”夏侯胜有《尚书大小夏侯章句》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故》二十九篇,均佚。清陈乔枞有《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收在《皇清经解
[]
刘沧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刘沧所作的《秋日过昭陵》结联云:“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在他之前,-把唐太宗的陵墓写得这样凄凉的不多。胡震亨云:“刘沧诗长于怀古,悲而不壮,语带秋意,衰世之音也欤?”(《唐音癸签》卷八)
[] 唐朝诗人
刘盆子
  刘盆子,泰山郡式县(今宁阳县华丰)人,为西汉远支皇族,汉太祖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之孙城阳景王刘章之后。刘盆子祖父刘宪元帝时被封为式侯,父刘萌嗣在王莽篡位后被杀。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领袖樊崇等拥立刘盆子为皇帝,建元建世(公元25年―公元27年),史称刘盆子为建世皇帝。建武三年(27年),赤眉军兵败,刘盆子投降刘秀。汉光武帝刘秀厚赐刘盆子,任命刘盆子为刘秀叔父赵王刘良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刘秀又下令用荥阳的官田租税来奉养刘盆子终身。生平经历刘盆子是式县人,有两个哥哥:刘恭、刘茂。天凤五年(18),琅琊(今临沂)人樊崇在莒县起义,后率众转战泰山地区,继续招兵 ,一年间发展到万
[] (10~?)
刘虎
  刘虎(?-1704),字辅臣,清初宁阳县(今宁阳县)泗店人。曾任拱极城游击将军、蔚州参将、石匣副将。他引领土尔扈特人回归华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万古流芳的一名虎将。刘虎生长在武术世家,祖上因武功高强闻名于宁阳、汶上、曲阜一带,他三岁时跟父学马步、站裆等基本功。18岁时已长成姿貌雄桀的魁伟壮男,武功高强,闻名四方。康熙十八年(1679),两任山东提督的昭武将军杨捷在福建平叛,刘虎徒步到福建投军,在杨捷帐下效力。杨捷知他有奇才大勇,把他安排在身边做亲随校尉,每次作战,他总是冲锋在前,撤退在后,不久就因战功提升为守备之职。杨捷率兵重新占领惠安,选派刘虎奇袭山坝夺下江东桥、万安桥,打通了清大队人马与漳州
[] 万古流芳的一名虎将 (?~1704)
宁之风
  宁之风(1603-1681),字德九。清代宁阳县城西街人。官至太宰太傅。1613年,宁之风参加宁阳乡试,补邑生,入县学研习经典。第一天,先生让他背《大学》,结果一字未错。1647年,清世祖大开新科,首选天下英才,他和李树奎、李恩光等相约赴京科考。宁之风一举成名,甲试第二荣登榜首。1648年,黄河吕梁段再次遇险情,顺治帝诏敕宁之风治理。之风接旨后风雨兼程,披蓑戴笠一路沿河察视,同时传檄各地,限令死守。报清查办了渎职县令,率军民疏通河道中的障碍。同役夫一同背土上堤,险处打桩,填塞涌洞,束水攻沙,苦战月余,确保了吕梁无事。水退后,他用节省下的20万两白银赈农植树,筑堰固土,为吕梁段的长治久安打了坚实
[] (16031681)
刘萌
  刘萌,西汉第三任式侯西汉汉高祖刘邦—〉齐王刘肥—〉城阳景王刘章—〉城阳共王刘喜—〉城阳顷王刘延—〉城阳敬王刘义—〉城阳惠王刘武—〉城阳荒王刘顺—〉第一任式侯刘宪—〉第二任式侯刘霸—〉第三任式侯刘萌(刘宪之子、刘霸之弟,因刘霸无子而袭位)刘萌第三子刘盆子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更始三年(25)六月,赤眉樊崇立西汉刘氏王朝远族后裔15岁放牛娃刘盆子为帝,号建世(25--27年)。
[]
张登云
  张登云(1553-1639),字攀龙,别字宇浩。明代宁阳县(今宁阳县)葛石庄人。明中期著名将领。他是元朝亳州都统张用的第八代嫡外。元世祖忽必烈因其父有功,封于宁阳葛石社马家庄,后迁至古葛盘石。万历九年(1581),张登云中进士,,并先后任凤阳知府、辽海道台及辽东巡抚副使、汉中观察史、陕西参政使等。1581年,张登云首任凤阳知府。当时凤阳皇族亲王众多,因苛捐杂税、徭役繁重,社会危机四伏,民不聊生。面对这复杂的局势,他选择了以民生为已任,坚定地支持了潘季驯治理黄河。因治黄河占用了朱姓王族的部分土地,朱潘禹诬陷潘季驯欺皇灭祖。登云不理诬陷之词,只顾及治黄大事。并把勘测河图上奏皇帝,为潘季训辩驳生效,
[] 明中期著名将领 (15531639)
张叔明
  唐名士,隐者,“竹溪六逸”之一。山东宁阳梧桐峪(今属华丰镇)人。与李白、杜甫等交游频繁。孔尚任《石门山记》云:“唐张叔明,亦鲁诸生也,卜宅其麓。杜子美有《访张氏隐居》诗;又有《与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李太白亦有《鲁城东石门送杜甫》诗,皆其处也。”石门山,宁阳称之为凤仙山,其西北麓有村名梧桐峪。清《宁阳县志-古迹》记载:“唐张叔明故里,在县东梧桐峪。”
[]
羊鸭仁
  羊鸭仁,字孝穆,泰山钜平人(与羊深、羊侃同籍、同姓)。年少时骁勇果断,胆子很大,曾在郡府做过主簿。梁武帝普通年中,率领兄弟从魏国归顺梁国,被封为广信县侯,在征伐青奇时多次立有战功,不久被升为外散骑常侍、历阳太守。中大通四年(532),做谯州刺史。大通七年(541),官拜太子左卫率,做北司州刺史。后来,侯景命令羊鸭仁督促士州刺史桓和之等率领三万精兵到悬瓠(古城名,在今河南汝南)接应侯景,羊鸭仁仍然掌管豫、司、淮、冀、殷、应、西豫等七州的军事,司、豫二州刺史镇守悬瓠。侯景与魏会战,败于涡阳,魏军逐渐逼近,羊鸭仁惟恐粮草接济不上,于是回到北司,将军队驻扎在淮上。侯景到了后来逐渐崩溃。等到侯景回来,羊
吴崇礼
  吴崇礼(1552-1626) ,字彬卿,又字体严,别号节庵。明代宁阳县城西街吴家巷人。官至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吴崇礼其貌不扬,却少小颖悟。嘉靖二十五年(1547)入县学,14岁中秀才,是当时轰动宁阳的神童。除承家学外,深得当时的县儒陈文儒、张文风褒奖激励。28岁中举,万历十四年进士。万历十四年(1586),吴崇礼首任山西蒲县知县。此时正值山西持续大旱,他走村串巷,问民疾苦,潸然泪下,连夜写成奏章,半夜敲开知府大门,请知府代为上奏,请赈耕牛。谁料知府不但不代奏,还讥笑他官低妄为。他在驿馆再写奏疏,连夜骑快马赶到京城,当堂奏闻皇上,神宗朱翊钧准奏,立即贷耕牛给农人,并下诏责太原知府知灾不报之罪。他
[] (15521626)
全部宁阳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