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区名人录
宋东甫
  宋东甫,山东峄县旺庄村(今属台儿庄区涧头集镇)人,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日生,初名文范,后名文明,字东甫,祖居旺庄村,世代业农。其曾祖父宋广远,生性淳朴,谨言慎行,好善恶恶,是非分明,慷慨好义,常有舍己助人之举,深受乡人尊崇。其祖父宋凤桐,富有家风,尤其重视子女的教育,所以其父宋玉美得以饱读诗书,为乡儒之翅楚。宋玉美,字蕴香,耕读治家,持正不阿,为乡里之重望,对子女的教育不遗余力,为筹措学费,虽典卖田地,亦在所不惜。宋东甫的母亲赵氏,为西河泉村人,淑娴温和,相夫教子。所以宋东甫得受完美的教育,其来有自。宋东甫9岁入私塾就读,启蒙老师为张鲁出(字希曾),后为李庆云。李庆云,江苏
[] 鲁南教育家 (18911794)
张鸿仪
  张鸿仪,台儿庄镇顺河街人,回族。祖父张文学,清时在台儿庄一带行医,药号泰山堂。祖父去世后,父亲张守仁因家境贫寒,于1908年由朋友介绍,到郯城县马头镇邮寄代办所当邮工。1912年,张鸿仪出生于马头镇,7岁时在该镇皇甫小学读书。张守仁为人正直爱国,借工作之便,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并把一些反帝、反封建的道理讲给孩子们听。幼小的张鸿仪及其哥哥、姐姐均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张鸿仪8岁那年,邮政代办所取消,建立邮政局,父亲就此失业,全家人衣食无着,上学不到一年的张鸿仪,只好随全家返回原籍台儿庄,在其二叔张守义的私塾学馆里继续学习。由于父亲找不到工作,1919年底,张鸿仪又随全家投奔枣庄外祖父金家安身。因外祖
(19121945)
胡绳武
  胡绳武,1923年10月生于山东峄县夹坊村(今属台儿庄区泥沟镇〉。抗战期间,他自四川绵阳国立六中毕业后,考入复旦大学史地系(后改为历史系);1948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该系讲师、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等职;1975年调北京文物出版社,任副总;1981年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任教授;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他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是国内外颇有影响的著名历史学家。1944年,胡绳武所在的绵阳六中高中毕业班的同学都有一个“大学梦”。因为考入大学可以享受公费“贷金”待遇,避免找不到工作。当时最有条件的(成绩好又能筹出旅费),是去昆明考西南联大;其次是去成都考
刘平
  刘平(1818—1862),原名刘平先,1812年(清嘉庆十六年)生于侯孟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少年时即有胆识,善于联络小伙伴。18岁时伙同乡里穷苦农民以贩卖粮食和盐养家糊口。其间,曾遭受官兵的劫掠和-,又耳闻目睹官府、地主恶霸欺压百姓的种种恶行,心中无比愤恨,埋下了0和反抗的种子。1853年(咸丰三年)后,鲁南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刘平遂于1858年(咸丰八年)春,以贩粮、盐同伙为骨干,会合农民起义军李希孟余部,在侯孟村发动了农民起义,树起“杀富济贫,除霸灭强,替天行道”的大旗,响应太平军北伐,参加幅军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2000多人。以偪阳城一带为根据地,攻城夺寨,占领台儿庄以西运河两岸地区
[] (18181862)
李宜俊
  1990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任命李宜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1990年7月23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授予李宜俊少将军衔。李宜俊,1932年9月生,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后洪庙村人。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就从他的村后边流过。李宜俊少年时是河岸边的放猪娃。他喜欢运河水的清澈,更喜欢运河水的奔腾不息而又一往无前。他13岁时当上了村儿童团团长。1948年,16岁的李宜俊自愿报名参了军。1951年3月,李宜俊加人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抗美援朝。他所在的部队,属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首批入朝部队。在朝鲜三千里江山,他和他的战友们炮火里冲,硝烟里闯,一直
孙斌全
  孙斌全(1901-1995),名承才,字斌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山东峄县道庄村(今属台儿庄区马兰屯镇)。祖父去世后,祖母带其父亲孙葆清和伯父逃荒到运南郝楼村(今属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落户。孙斌全7岁进私塾,读“四书”、“五经”;11岁时,父亲孙葆清去世;20岁时,嫡母宋氏去世,他只好辍学务农。由于禀承父亲的耿直性格,又能读会写,不攀附豪强,敢于仗义执,得罪了一些人。1934年,峄县第六区万仓乡乡长、刘庄地主王学猛,倚仗手中权力,玩弄阴谋,企图选举他的亲信当副乡长。然而弄巧成拙,在这次选举中,反被选民把孙斌全选为乡长,而把他自己所任的乡长也选掉了。当选为乡长的孙斌全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兴
(19011995)
王思颖
  王思颖,又名象斌、浚源、曰叟,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城西村人,生于1912年5月。其父王兆汉,曾任偪阳乡乡长,家中生活挺富裕。王思颖先在徐州市贾汪东崮岘上高小,学习成绩在同年级名列前茅,1929年考入山东曲阜师范学校。在此期间,革命风云骤起。由于受到时局的影响,青年时代的王思颖即开始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去,在学校参加闹学潮,和进步学生一起走上街头讲演,散发传单,--,积极从事反对军阀、唤起民众的革命活动。在校时,他便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天,国民党韩复榘的军队约有一连人,突然包围了学校,声称搜查共产党。他们手中握有一张叛徒告密的黑名单,王思颖也被列入其中。由于王思颖已经改名为王曰叟,因而未被逮捕
(19121947)
孙业洪
  孙业洪(1893—1977),又名孙范权,台儿庄区泥沟镇大北洛村人。7岁在家读私塾,尔后就读于济宁小学、中学。1921年毕业于山东省第七中学(现济宁一中),考取济宁警察学校,复入兖州师范讲习所学习。学习期间因受孙中山革命影响,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爱国-,被开除学籍。回到家乡,决心兴办教育为桑梓造福。1924年,孙业洪以其婶母张氏的地租钱和房舍办起了村立北洛小学,孙业洪亲任校长。学校开设国语、算术、地理、历史等课程,教学成绩优异,会考全县第一,学校名声远扬,孙业洪被誉为峄南的社会名流,被选为峄县参议员。1938年5月台儿庄地区沦陷,面对日军烧杀抢掠,孙业洪义愤填膺,遂以其自身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影响,
(18931977)
金哲夫
  金哲夫名冠浚,字哲夫,回族,1929年出生于台儿庄北关,历代住鱼市街。祖父金殿明积德好善,父亲金维智为人忠厚,在老粮食摊子开金义兴斗行。金哲夫自幼酷爱美术,稍长从父识字,习描红。7岁入读育英小学(战前为王雨村先生创办,设在旧关帝庙、又名花庙内)。因抗战故,辍学数月,后相继就读于赵有训、张廉之先生私塾、区立小学、贞一中学和胜利中学。1948年随胜利中学南迁,1949年7月随校抵台湾。初抵台湾,几经波折,金哲夫终于1951年考取复兴岗学院美术系。结业后,再入画坛耆宿林克恭画室研究,长达10余年,受到严格的基础训练,打下了坚实的素描根底。金哲夫专攻油画与水彩画。自1971年起,曾先后参加文经、美术及
褚思惠
  褚思惠(1896—1944),字子宽,台儿庄区涧头集镇孙庄村人。世代务农,幼年时期家庭生活尚不富裕,读书不多,年长自学,略通文字,为人坦诚,好友重义,秉性豪爽。青年时期家庭经济情况好转,但常受当地封建豪绅势力的欺压,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褚思惠在思想上逐步产生了对军阀豪绅的反抗意识。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取台儿庄时,他自告奋勇给北伐军当向导。1929年曾积极参加孙斌全等人发起的对反动封建恶霸王荣宣、王幼平的斗争,协助人民大众公选乡长,创办实业合作社,兴教育、修水利,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好评。“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了抗日运动,褚思惠的反封建统治和反抗日军侵略的思想与日俱增。他结识了共产党
(18961944)
郑亦秋
  郑亦秋,原名郑国轩,字亦秋,1914年6月25日出生于台儿庄镇顺河街一个回族家庭。兄弟2人,他排行老大。郑亦秋童年时期,家境贫寒,父亲郑景刚是码头扛包的苦力(脚行),母亲蒋氏拉茶炉子卖开水。郑亦秋和京戏结下的不解之缘,源于小时候喜欢攒香烟盒里的“洋画”,有一回收集到一张黑底勾金边的“洋画”,画的是戏里的黄天霸,黄天霸的穿着打扮和神志,引起郑亦秋浓厚的兴趣。在他八九岁的时候,京戏汪派老生票友王秀廷在台儿庄镇新关帝庙设立票房。郑亦秋常到票房听他们吊嗓、唱戏。当时,台儿庄流行汪派戏,王秀廷的《喜封转》、《刀劈三关》都唱得很好。郑亦秋觉得京戏比台儿庄地方戏更好听,所以听上了瘾,渐渐地也能跟着哼唱几段。
(19141994)
张玉法
  张玉法,祖居台儿庄涧头集,1935年2月1日出生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农民家庭。幼年时,正逢兵燹天灾,到处充满饥寒与恐怖。民无安宁之日,学无安定之时。抗战胜利后,他才有机会读小学。1948年夏,由于战争,峄县中学计划南迁,来涧头集招生。当时,张玉法才刚读完5年级课程,以同等学力报考被录取,接着随校南迁,最后到了澎湖。张玉法在台湾读中学整整6年,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高中毕业文凭,并考入了师范大学史地系。在读大二时,张玉法协助同学撰写了中国历代战史史料。两年后,他参加中国历代战史的助编工作。这些都为他编书搜集了不少资料,并引起了他做研究工作的兴趣,他对“二十五史”的广泛接触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因此,他决定
徐吉田
  徐吉田(1966—1985),台儿庄区侯孟兰后楼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81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1983年12月加入共青团。1985年1月,自愿报名应征入伍,任解放军某部报话员。同年3月随军开赴云南边防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徐吉田早在孩提时代,就爱听父亲讲运河支队打仗的故事,在幼小的心灵里开始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上学后,每逢清明节,老师带着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基时,他都要亲手制作一个花圈放到烈士墓前,然后记下每烈士的英雄事迹,勉励自己好好向先烈学习。入伍后,处处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刻苦学习钻研军事技术,在新兵训练中取得了全优成绩。在云南边防前线的临战训练中,他被调到营里参加报话集训。在两个月的
(19661985)
贺敬之
  贺敬之 (1924~)笔名艾漠、荆直。山东枣庄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贺窑村人。中共党员。1942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文学系。历任鲁艺文工团创作组成员,华北联大文学院教师,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三、四届理事及第三届副主席、-书记、第五届名誉副主席,中国剧协第三、四届常务理事,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全国第七届人大常委。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贺敬之文集》,诗集《放歌集》、《贺敬之诗选》,评论集《贺敬之文艺论集》、《贺敬之谈诗》,长诗《回延安》、《放声歌唱》
王继美
  王继美(1919—1946)又名王瑞庭。枣庄市郭里集乡前小湾村人。汉奸。1939年参加中共在临、郯、费、峄四县边区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受训,结业后派往党领导的朱玉相部任排长。 1939年底部队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峄县支队,在二中队任排长。 1941年1月,抱犊崮山区抗日根据地形势恶化,他丧失抗日胜利信心,带领全排战士28人携轻机枪1挺、 步枪26支投降了敌人,编进汉奸杨贵岭部,先为峄县第三警备大队第三中队长,并兼任税郭乡伪乡长,驻防税郭,不断配合日军对根据地进行“扫荡”,成为日军枣庄据点东部的屏障。1943年,任伪峄县第三警备大队副大队长兼第三中队长。 1944年杀人血案有40起之多。1945年2月
(19191946)
赵静波
  赵静波(1909—1941),号滢新,台儿庄区马兰屯乡赵家庄人。祖父赵常增,清朝廪生,文学著于峄南,1910年参加同盟会。父亲赵克镇法政大学毕业,曾任地方自卫团三营营长,致力于缉盗安良,保障乡里。赵静波童年时勤学好问,成绩超群。及长就学于峄县高等小学,1925年考入济南育英中学。1931—1937年夫妇均任教于峄县县立高等小学校。1938年日军侵占枣台地区后,中共鲁南地委为了开展峄南地区的抗日工作,特派纪华(后任运河县第一任党委书记)带着朱道南的介绍信到赵静波处,遂于同年10月介绍赵静波参加中国共产党。赵静波遵照党的秘密发展组织、发展抗日武装的指示,成立了马兰屯乡第一个党小组,到1939年底,
(19091941)
尤民
  尤民(1885—1916),字超凡,原名尤保诚,1885年生于台儿庄家世业儒的望族。幼读家塾,聪颖好学,15岁由县保送入济南陆军小学。17岁考入保定陆军中学,因参加同盟会,从事反清活动,被学校开除。回家后,秘密活动于峄南、铜北地区,积极组织武装,志在推翻淸朝统治。辛亥革命爆发,受辛亥革命党人刘冠三(曾被推举为山东都督)的指示,尤民在台儿庄设变兵联络总部,并亲自到驻清江清军第十三协策应兵变,遂将收编的5000人,与辛亥革命党人陈干指挥的淮徐军会合,编为革命军第39混成旅,攻取徐州后,任该军总教练。1913年,孙中山发起第一次讨伐袁世凯战争,尤民于聊城暗招旧部积极响应,因事泄,民乞食赴沪。这时辛亥
革命烈士 (18851916)
孙子明
  孙子明(1899—1971),原名孙景芝,台儿庄区马兰屯乡道庄村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读私塾,聪敏好学,1920年考入济南正谊中学,受“五四”-影响,与同学朱道南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立下办学、习医的志向,以求实现济民之志。1925年在本村创办小学校,招收男女学生,教授国文、修身、体育等课程。1932年任新河庄育民小学教务主任时,用岳飞满江红词牌填词作校歌,表明为君山氶水育英才的慷慨心情。同时积极研究中医学,认真为贫苦病人治病,备受当地人民的爱戴。1938年10月,经孙伯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组织了道庄村党支部。他为党传递情报,护送同志,发展组织和团结开明人士共同抗日,做
(18991971)
郑连云
  丝瓜点缀在浓密的叶子中间,茂盛的葡萄长蔓缠绕在窗前,门前的花儿在阳光下粲然微笑。82岁的郑连云坐在恬静的庭院内,谈起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依然慷慨激昂鲁南运河边的台儿庄,碧水青山,风光秀丽。1938年,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已是满目焦土。目睹了山河破碎,经历了亲人离散,15岁的郑连云怒火满腔,带着家仇国恨,毅然决然地奔向抗日杀敌的前线。在八路军115师,血气方刚的郑连云,既机灵勇敢而又能吃苦耐劳,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因枪法准被称为“神枪手”。1942年4月,日寇从四面包围了微山岛,并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冲上岸。枪声喊声震耳欲聋,湖面上水花四溅,岸上硝烟弥漫,郑连云镇静自若,他的“神枪”带着满
华东一级战斗英雄
全部台儿庄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