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区历史人物介绍3
汪懋琨
   汪懋琨(?—1912)字瑶庭。历城县人。曾任山东商务总会总理。1886年(光绪十二年) 中进士,以知县签分江苏。1890年(光绪十六年),任江苏桃源县(今泗阳)知县, 倡兴文化,重修文庙、文昌阁,建淮滨书院。两年后因病卸任。1894年 ,任江苏甘泉县(治今扬州)知县。后任长洲(治今苏州)知县,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改任上海知县。适值京、津等地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上海华洋各商十分恐慌。汪懋琨与苏松太兵备道余联沅会商,
[] (?~1912)
吴树梅
   吴树梅(1845—1912)字燮臣,号毓春子。历城县人。户部左侍郎。参与编纂《山东通志》。1876年(光绪二年) 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9年。后任南书房行走、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侍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户部左侍郎等。吴树梅在南书房先后约20年,兢兢业业,谨慎处事,颇受皇帝信赖。光绪末年,政变迭起,社会动荡不安,湖南成了改革思想的会聚地。朝廷特任吴树梅为湖南学政。吴树梅上任后,首先
[] (18451912)
李敷荣
  李敷荣,生卒年不详。历城县人。1813年(嘉庆十八年)赐举人。授海丰县(今无棣县)儒学训导。善医学,辑有《痘科经验随笔》,著有《救劫论》《三余斋备急秘方》。
[]
李庆翱
  李庆翱,生卒年不详,历城县人。1852年(咸丰二年)进士。因镇压太平军有功升任山西按察使。1875年任河南巡抚。著有《来青馆诗钞》。
[]
毛鸿宾
  毛鸿宾(? —1867)字寅庵,又字翊云、寄云,号菊隐。历城人。清末两广总督,道光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直言敢谏,不避权贵。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平天国起义后,主张重兵镇压。1853年(咸丰三年)回乡办团练。1860年升任安徽按察使。同年10月晋江苏布政使。1861年升署湖南巡抚。次年初石达开率兵从天京出走,途经湖南时,他在黔阳地区派兵阻击。1863年升任两广总督,奏请粤闽浙会剿3省交界处的太平军余部
[] (?~1867)
郭长才
  郭长才(1933.03~2013.01.08),男,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中共党员。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8月参加工作。1951年8月-1961年5月,任济南市税务局办事员,省财政厅税务局办事员、科员。1961年5月-1968年11月,任省财政厅预算处副科长。1968年11月-1969年8月,下放沂源干校劳动。1969年8月-1977年8月,任省财贸办公室副科长,省财政局秘书。1977年8月-1978年12月,任省财政
(19332013)
鲁伯峻
   鲁伯峻(1895~1927.5.23)名鲁广德,字伯峻。历城县北园沃家庄人。出身书香门第。其父鲁佛民是一位锐意上进、博学勤读的知识分子。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鲁伯峻入山东模范小学读书。1914年考入山东师范讲习所。毕业后受聘为小学教员。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济南成立“山东省学生联合会”,在学联他结识了王尽美、邓恩铭。1920年参加“励新学会”。次年参加“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参加共产
(18951927)
王复元
  王复元(1900~1929.8.16)又名王全,王立生。历城县人。早年读过私塾,当过修表工。1919年在济南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当电工兼传达员,接触进步青年,阅读进步书刊。1921年在济南《大东日报》任校对,并参与创办《山东劳动周刊》,常在《励新》半月刊上发表文章。9月参加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1月出席在苏联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
(19001929)
张廷勋
  张廷勋(1906~1945.10.29)历城县党家庄人。回族。其曾祖父、祖父、父亲皆是回民阿訇。幼年读过几年书,后在家务农。1937年上半年,在党家庄西大寺扌卦帐正式成为阿訇。“七七”事变后参加“抗日救国会”,以阿訇的身份作掩护,利用各种关系购买军需物资,派人送往泰西、峰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参与组建回民武装大队。1944年,山东军区战略情报工作委员会决定在他家里设立地下情报联络点,凡往返鲁西、进出济南的人员
(19061945)
王用章
   王用章(1897~1957)又名王杲、王天生、王寿俊。历城县人。王复元的胞兄。1917年招募为华工赴欧洲,1920年经苏联回国。1921年与王翔千、王尽美等创办《济南劳动周刊》,参加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和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出席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会后受中共济南独立组的派遣到淄博矿区开展工作。9月,代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主任。1923年6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任中共济南地方
(18971957)
赵世卿
  赵世卿(?—1618年),字象贤,历城(今属山东济南市)人,明代政治家。万历中期担任户部尚书9年,致力于明代财政的整顿。在神宗刚愎自用、挥霍无度的情况下,他精心筹划,确保了明朝财政艰难地维持下去。他谏止神宗派遣矿监税使加重对百姓的掠夺,为朝野上下所称道。赵世卿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授为南京兵部主事。万历改元,张居正以首辅佐少年神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有些措施过分严厉。例如,各地每年死刑犯都硬性定数
[] (?~1618)
马国翰
   马国翰(1794—1857) 字词溪,号竹吾。历城县南权府庄(今济南市全福庄)人。原籍章丘县,曾祖父时迁居历城。汉学家、藏书家。他自幼跟随在山西做知县的父亲读书,学习勤奋。19岁时,在家乡考中秀才。此后近20年,以教书为业。先后开学馆于古祝、冶山及鲍山黄石兴隆寺等地。1831年(道光十一年)中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历任陕西敷城、石泉、云阳知县。后以“去家既久,坟墓庐舍均须修治”为由,辞官回故里。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出任陕西陇
[] (17941857)
张中子
  张中子 (1948~)原名张体铣,笔名中子。山东历城人。1984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1962起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牧工、农工、建工,后任中学教师,库尔勒供销社秘书,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志副主编,1994年为自由撰稿人。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200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渥巴锡大汗》、《天鹅湖畔》,艺术著作《龟兹艺术之最》、《新疆石窟艺术纵览》,史学著作《土尔扈特部落史》,志学著作《巴音郭楞风物志》、《乌鲁木齐
罗珠
  罗珠 (1955~)原名刘化民。生于济南历城。大专学历。济南市文联专业作家,济南市作协副主席,济南市政协第十一届常委。1976年开始文学创作。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黑箱》、《大水》等七部,散文随笔集《静夜煨茶》,另有诗集三部,长诗两部,诗剧一部,中短篇小说《黄河纤夫》等百余篇,电影剧本《黄河纤夫曲》,电视剧剧本《最后的苦楝树》等。小说作品获多项奖。
房遗则
   房玄龄三子房遗则,娶唐高祖之子荆王李元景的女儿。
[]
房遗爱
  房遗爱,名俊,字遗爱,生年不详,卒于公元654年,唐代名臣房玄龄次子。妻子为唐太宗第十七女高阳公主(后封合浦公主)。娶高阳公主后,房遗爱宠冠诸婿,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又封右卫将军,随太宗征高句丽。其兄房遗直在父亲死后应当以嫡长子的身份拜为梁国公,以高阳公主故,房遗爱谋罢房遗直封爵。唐高宗即位不久,房遗爱被降为房州刺史。后又因谋反事件被捕杀,高阳公主亦被赐死,诸子配流岭表。房遗爱诞率无学,有武力,尚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深得帝宠。房玄龄死
[] (?~654)
房遗直
  房遗直,房玄龄的嫡长子。嗣父亲梁国公的爵位,永徽初年,为礼部尚书、汴州刺史。弟弟房遗爱,娶唐太宗女高阳公主,拜为驸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公主骄横,密谋废黜房遗直而夺其封爵,永徽年间,诬告房遗直对她无礼。唐高宗令长孙无忌审理此事,查出了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的情况。房遗爱伏诛,高阳公主赐自尽,诸子流放到岭表。房遗直以父亲的功劳特赦,除名为庶人。停止房玄龄的配享。五世孙房阶为大理司直;房阶子房鲁,字咏归;房鲁子房重,字慕,武功尉;房重
[]
房彦谦
  房彦谦出生于公元547年,一生先后经历了东魏、北齐、北周和隋四个王朝的更替换代。房氏原籍清河。到房彦谦七世祖房湛时期,因为做过燕国的太尉椽,随着南燕国迁都青州,也把家人带到了齐地。今济南市历城区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属于齐郡。从此以后,房彦谦一支就把历城当作了自己的故乡。从十六国到房彦谦时,200多年间,历城房氏家族几乎一直都为官从政,房彦谦曾祖父是齐郡和平原郡的太守,祖父则做过南朝宋的太守,父亲从州主薄起家,也做到了郡守的职务。大家族的文化
[] (547~?)
朱庆澜
  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子樵、紫桥。山东济南市历城人,祖籍浙江绍兴钱清镇秦望村人。父锦堂,游幕山东,为历城刑名师爷,庆澜生于任所。6岁丧父,14岁丧母,自幼孤贫力学。17岁,为治理黄河河工。后随友赴东北,投东三省总督赵尔巽部下,深受赏识,历任三营统领,凤凰、安东知县,东三省营务处会办,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任陆军步队第二标标统。同年入陆军将校研究所,充督练公所参议。朱庆澜 还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命名者。1968年获
(18741941)
韩金甲
  韩金甲(?~?),字号不详,山东历城人。清咸丰九年(1859)己未科武进士第一人。咸丰九年,韩金甲进京入试。二月十三日,因上年顺天乡试科场舞弊一案,咸丰帝亲御勤政殿召见王大臣等,谕曰:“科场为抡才大典,交通舞弊,定例綦严。”柏茨以一品大员身任大学士和主考官即行处斩。“嗣后科场大典,秉文衡者皆当洁已虚怀,杜绝于请。应试士子,亦各立品自爱,毋蹈汇缘覆辙。朕此次执法严惩,正为士林维持风气,尔在廷诸臣,当能默喻朕衷也。”经过“丁巳顺天科场案”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