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县名人录
陈蕃
   陈蕃,字仲举,东汉汝南郡平舆人。蕃少时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父友薛勤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曰:“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 此言被后人传颂为少年壮志的经典。桓帝时举孝廉,后任太尉,乐安、豫章太守。陈蕃从政数十年,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名重当时。针对当时皇帝巡游无度、封赏逾制、内宠猥盛的情况,多次-劝诫。对人民起义,一贯主张内察根源,施以德政,反对残忍镇压。后因与李膺等联合反对宦官被免职。建宁元年,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嘉其忠清直亮,任命为太傅,封高阳乡侯,食邑300户,并委以国政。陈蕃与外戚大将军窦武合谋剪除宦官曹节、王甫。事败后,窦武被杀,陈蕃亦被王甫拘收害死。
[] 东汉时期名臣 (?~168)
陈全国
  陈全国,男,汉族,1955年11月生,河南平舆人,1973年12月参加工作,197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1973-1977年陆军一军三师炮团服役1977-1978年河南省驻马店汽车配件厂工人1978-1981年郑州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1-1983年河南省平舆县辛店公社工作1983-1985年河南省驻马店地委办公室秘书(副县级)1985-1988年河南省驻马店地委副秘书长、地委政策研究室主任1988-1992年河南省遂平县委书记199
韩景隆
  韩景隆,幼名午晨,字兴州,化名胡凌云、王子斌,1916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平舆县西洋店乡后岗村一个地主家庭。父亲韩道南,粗通文墨,性格豁达,为人正直,在当地颇为开明。母亲胡氏,为人善良,乐善好施,常常周济穷苦人家。韩景隆7岁时,被送到私塾读书,练就了一笔好字。14岁考入新蔡县立中学。在方圆数里也难寻上几个识文断字的偏僻乡村,韩景隆在家乡也算小有名气了。不少人认为后岗韩家的景隆前程不可限量,可景隆的父亲面对国家动荡的政局,怕景隆日后惹出什么是非,希望景隆报考师范,以后回家乡教书,既能造福乡梓,又能让自己享受天伦之乐。韩景隆没有违背父亲的意愿,于1932年考入汝南简易师范学校,并于次年奉父母之命
(19161947)
许靖
  许靖(?——222),字文休,河南省平舆县人。年轻时与堂弟许劭俱知名,善于品评乡党人物,尤其重视对人伦品行的评价。少时家贫穷,靠给人磨面维持生活。颖川人刘翊做汝南太守时,聘请许靖做了府中的官吏,继而又举荐他为孝廉,被朝廷任为尚书郎,负责从事选举一类的工作。汉灵帝死后,董卓执政,任用汉阳人周毖为吏部尚书。周毖与许靖共同商量谋划,建议董卓任用有德望的人。恰巧董卓也想弄几个贤达之人装潢门面,收买人心。于是,董卓便重用荀爽、韩融、陈纪等,让他们去作公、卿、郡守,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孔伷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而迁许靖为巴郡太守,许靖推辞,拒不到任,后来被补任为御
[三国] 汉末三国时名士、评论家 (?~222)
周浚
  豫州汝南安成 今河南汝阳东南人,官至,安东将军,侍中,少府,将作大匠,220 — 288(69岁) 以才理知名。初为魏国尚书郎、御史中丞、折冲将军、扬州刺史,拜射阳侯。伐吴有功,封成武侯。后为晋武帝侍中、少府领将作大匠,又为都督扬州诸军事,拜安东将军。周浚,字开林,西晋时汝南安城人(今平舆老王岗一带),是周平王少子汝坟侯周烈的后裔。浚天资聪颖,承袭家教,善识人才高下,以才辩知名于世。初,州郡先后征召他为属掾,浚不应。后来仕魏为尚书郎,累迁御史中丞、扬州(今属江苏)刺史,封射阳侯。随大将军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戌,大战东吴孙皓之中军,沾吴丞相张悌等数千人,俘虏万计,进军屯于横江。又去西晋安抚刚归附
[] (220288)
陈祗
  陈祗(?―258年9月23日),字奉宗,汝南(今河南平舆)人,大司徒许靖兄长的外孙,受费祎的赏识而被提拔,董允死后接替其为侍中,逐渐成为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权利甚至超过大将军姜维。陈祗支持姜维的北伐,但因为逐渐与宦官黄皓交好,使得黄皓开始干预政事。陈祗死后黄皓操弄权柄,导致蜀汉覆国。官至尚书令、镇军将军,追谥为“忠侯”。陈祗小时候是个孤儿,在司徒许靖家长大。二十岁就颇有名气,不久被朝廷任命为选曹郎。陈祗矜持严厉,相貌威武,擅长多种技艺,还懂得一些旁门左道,费祎对他另眼相待,故此破格让他接替董允担任内侍。 延熙九年(246年),侍中董允去世,陈祗接替他担任侍中,不再排斥宦官黄皓,并与黄皓互为表里
[三国] 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258)
陈泽华
  陈泽华 (1969~)河南平舆县人。中共党员。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在部队长期从事宣传工作,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政治部编研室正团职处长,中校军衔。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报告文学集《一湾星河》、《本色》、《梦回连营》、《农民的未来不是梦》、《烛之泪》,长篇小说《斑马线》、《三角梅绽放的季节》,共出版作品七部。《本色》获广州军区文学创作二等奖,《苦难中的高贵》获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征文一等奖,《用人性的光辉照亮银屏》获奥运会征文二等奖。
王本祯
  王本祯(1923.10~1977.5),河南省平舆县人。1953~1954年在信阳农业机械厂工作,1954~1961年在开封机械厂工作,195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改进各种工具100多种,做到千日无事故、无废品、无缺勤,被开封市委命名为技术革新家。1958年提出合理化建议345项,实现304项,提高生产效率400多倍。仅据其中15项计算,就节约工时14242个,增产节约57万9千余元。1959年上半年,又提出合理化建议250项,改进各种工具10余种,提高工效60多倍。1959年11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基建、交通、财贸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
(19231977)
郭了凡
   郭了凡(1890-1950),原名郭超尘,平舆县西洋店乡郭寨人。出身在地主家庭,家有土地1800多亩,房屋20余间。自幼随父读书,弟被同族恶霸杀害,父积怨成疾而死,母亲将家产交于了凡继承。与表兄婚后亦在娘家操持家事。1928年,0组织利用郭寨位于三县交界处的特殊区位条件发展组织发动革命,使了凡逐步觉悟,自觉地投身革命事业,负责为党组织收集情报。31年后,其家也为新蔡、汝南、正阳三县地下党组织的联络点。党组织在了凡家利用便利的房舍和合理的身份为掩护开展了地下工作。39年竹沟事件后,新蔡县委迁到这里,大批党的高级干部先后在此隐蔽,并受到了凡的热情接待和严密保护。多次帮助党员干部安全通过--线。了
(18901950)
许劭
  许劭(150---195),字子将,河南平舆人。许劭少年,节操高尚,声名远扬。因与堂兄许靖俱爱好伦理,好评论乡党人物,且每逢月初便更换品评的题目,所以人称“月旦评”。当时的一些人物,如樊子昭、和阳士、虞承贤、郭子瑜等,经其评品后,皆显名于世。所以,世人皆称其为“拔士者”。“月旦评”在当时名噪全国,许多未仕的世家子弟,一旦受到二许的好评,便会马上显名于世。为此,大家都争着前来,想讨得个好的评语,作为进入仕途的资本。曹操年轻时飞鹰走犬,游荡无度,人们对他的看法很不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少数人看出他是个非常之人,桥玄对他说:“君未有名,可结交许子将,若能得其评议,即可显名了。”曹操于是卑辞厚礼,求见许
[三国] (150195)
阚敞
   阚敞(有称阎敞),字子张,东汉汝南郡平舆人。他在郡府里担任功曹(即辅佐治事的官)的时候,太守第五常被征召进京,临行前把自己积蓄的一百三十万钱寄存在了阚敞这里。阚敞便把这些钱埋藏到自家厅堂的地下了。无论日子如何困苦,他分文也不动用。后来第五常及其家人都在京城患病去世,只留下了一个年仅九岁的孙子。第五常临终前曾告诉孙子:“我有三十万钱寄存在阚敞家,你若日后需要可去找他”。多年过去,第五常的孙子已经长大成人,于是便到阚敞家去拜访。阚敞闻听第五常早已过世,他的孙子现已长大成人后,真是悲喜交加,随即取出第五常以前寄存在这里的钱还给他。第五常的孙子一看,共有一百三十万钱,便对阚敞说:“祖父只说有三十万
[]
万道同
   万道同(1870-1958),字慧清,号懒园居士,万冢乡万寨人,晚清贡生,人称万拨贡。祖上为明朝汝宁知府万孟雅,道同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熟读经诗,十六岁中秀才,十八岁为贡生,以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而享有“汝宁才子”美誉。因其十二岁时丧父,母亲苏化主持家务,曾独家出资开办梆子戏班,使得少小的道同受到了戏曲文化的熏陶。二十岁时,清廷任命道同为光山县令,他看到当局气数已尽,拒不赴任,不愿为垂死的满清王朝送终。而他既不想做官,更不愿过无聊的生活,于是便隐居乡里,在家开馆教书。他还自费开办了讨学(学术研究会),邀本地文化名人每月初一十五前来聚会,吟诗赋词,谈书论画。民国初年,任汝南县劝学所
(18701958)
陈大喜
   陈大喜(1832年—1865年),字泰和,今平舆县东皇庙乡老围子村(时为陈家寨),为清末著名的捻军首领之一。陈大喜幼读私塾,11岁拜江湖艺人“老泰山”为师,学武卖艺于豫皖结合地带。师傅病逝后,乃回乡务农。咸丰初年,陈大喜曾怒赶土豪冯天杰指派到佃户五王某家催租的家丁,并对王某解囊相助,受到群众交口称赞。其后盛传陈大喜与太平军有联系的说法,陈夫妇-离家去了阜阳重操旧业。与皖捻首领张乐行结义后,陈任皖捻各棚拳场总教练。张乐行率皖捻起义后,陈夫妇便回乡“拉棚子”。此间,为报盐贩李某被和店盐巡打死之仇,陈率30余众,扮为盐贩,引出盐卡人员打死打伤数人。此举引起各行商贩的群起响应,成立了以陈大喜为首的商
[] (18321865)
张熹
   张熹,字季智,乃东汉桂阳郡临武人,汉灵帝时任平舆县令。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百姓尊称他为“青天张令公”。有一年地方遭遇罕见的大旱灾,夏粮颗粒无收,晚秋又种不上,张令公心急如焚。乃亲自向上天求雨,但是一连三日都没有回应,于是不顾百姓苦言相劝,0于事先堆积的柴草堆中。主簿侯崇、小史张化也一起随他纵身火海。烈焰燃起时,众百姓哭声震天,忽然一道电光闪过,随即一声晴空霹雳,瓢泼大雨自天而降。人们看到那浓烟烈火中,飞起一朵红云直向东南而去。据说,张熹就是乘着那片红云上天成神了。是年五谷丰登,百姓感德,尊张熹为令公,把他殉身的高台称作“祈雨台”,并在台旁建起“令公庙”,世代纪念他为民焚身求雨的义举。另有
[]
贾子郁
   贾子郁(1901-1932),又名贾学义,化名李子久,平舆县郭楼乡聂寨人。幼年受私塾教育,1919年秋考入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现信阳师院)。在校期间接受了新思想,特别是“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投身争民主、争自由的-。1924年毕业后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1925年7月,经秦君侠介绍加入中国0,并任校支部-。1926年底,受党的指示回到汝南,与当地0员李滨渭、邓国本等人接上关系,成立了党的领导小组。在汝南师范学校,贾子郁以国文教员身分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1927年9月,根据上级党的指示,在汝南城内“大丰粮行”正式成立“0汝南县委”,任县委委员,负责东一区工作。1928年春,鉴于汝东部敌人统治力量比
(19011932)
许扬
  许扬,字伟君,东汉汝南郡(今平舆县)人。青年时期爱好数学、医学,对科技兴趣浓厚。王莽辅政时任酒泉都尉;至于新朝,乃弃官潜逃,改名易姓,行医民间。待刘秀登基,扬复回本郡。郡内有大型水利工程鸿隙陂,初为郡守郑当时主持修建,弊除兴利,百姓安居乐业。然年久失修,水患频发,民声渐沸。光武帝恤察此情,使汝南郡守邓晨命许扬为都水掾,专司修复工程。扬愿“以死效力”。遂携领地方百姓苦干数年,修筑大坝四百里,福及万众,成效空前。扬却以触犯豪强土地利益招致诬陷,被邓晨逮捕下狱。百姓为救许扬,借助迷信为其辩冤,传说“械辄自解”。邓恐上天责罚,释之归乡。扬含恨去世,邓愧疚难平,特建起庙宇,供其画像。百姓思其功绩,常年祭
[]
周嘉
   周嘉,字惠文,汉汝南郡安城人(今属平舆),周燕四世孙。西汉末年汝南郡主簿。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叛军攻入汝阳城,嘉随太守何敞前去征讨。在战斗中,敞被飞剪射中,生命垂危,所率官兵大多向北奔逃。在敌兵的重重围困下,嘉率部从与对方展开白刃战,始终奋身保护何敞向外突围。他怒斥敌兵道:“你等皆为别人卖命,做贼已经大逆不道,难道还要加害正直的朝廷命官吗?那就让我来代替府君受死吧。”说罢,仰天哭泣。敌兵面面相觑,都惊叹地说:“这是真正的义士啊!”于是用车马遣送了他们。光武中兴时,太守寇恂举荐嘉为孝廉,拜为尚书侍郎。光武召见他,问其遭难之事。嘉说:“太守被伤,命悬敌手,臣实在惭愧未能为太守而死。”光武帝感叹良
[]
周燕
   周燕,宇少卿,西汉汝南郡安城(今属平舆)人,是汝坟侯周仁之五世孙。汉宣帝时,燕任郡决曹掾。一次,汝南郡守正准备枉杀一囚徒,作为监斩官的周燕向太守直言劝谏。狡诈的太守置之不理。杀了囚犯,又罢了周燕的官职。当看到被囚的家人到处-,又都被太守抓去拷打,周燕再次向太守求情,说:“我甘愿把这些囚犯的冤屈都写出来并署上自己的名字,所有责任一人承担。上面如来追查,就说当时府君有病。”太守大怒,称周燕“真是有病”,随即把周燕收监。后虽然天天遭受拷打折磨,但周燕辞无屈挠。最后,当听说太守下令要对他行刀锯之刑时,他想,死后怎么去见先祖?于是-而死。不久,周燕便被平反昭雪,而他的5个儿子各有所成,长子周舆任重合令
[]
张金西
   张金西(1094-1948),字长庚,平舆县郭楼乡王栋桥张小庙村人。出身较富裕的农民家庭,自幼读书。1918年考入省立汝南第六中学,在校期间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1926年投身国民革命,参加了北伐军叶挺独立团,在湖北汀泗桥战役中左腿负伤,离开火线。1927年夏,加入中国0。同年秋,随部队赴皖西参加颍州(阜阳)-,失败后返回家乡。1928金西在汝南县委领导下参加了奇袭高平寺、智取白塔寺的战斗,并发挥了主要作用。同年10月汝南地下党出现叛徒,党组织遭到破坏,金西与组织失去联系。-反动派怀疑其身分,予以关押刑讯,金西咬紧牙关,承受百般折磨,与敌人斗志斗勇,始终没有泄露党和机密和真实身分。转至汝南
(18941948)
全部平舆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