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市历史人物介绍3
李崇
   李崇 (公元454年~525年) 字继常,北魏顿丘人。袭爵陈留公。后为北魏高祖、世宗、肃宗三朝元老,历治八州,五拜都督将军,政绩显赫,战功卓著,堪称一代名臣。 李崇多谋才,尤擅军事。高祖初年,齐国犯边,李崇诏为将军、荆州刺史,镇上洛(今陕西洛南县东南)。李崇不主张用兵,而采取整饬边戍、宣诏绥慰,将所掠齐国人悉数送还。齐人感德,仿魏人返还荆州人200余口。两国边境交和,再无烽火之虞。 高祖南征,以李崇为副骠骑大将军。降人
应奉
  应奉,字世叔,应顺的曾孙,约生活于东汉中期,今南顿上头村人。其祖父应叠,父应郴(顺帝时任武陵郡守)。他从小时候记忆力特强,读书“五行并下”,记事处人,过目不忘。从小到大,凡他经历过的事,都能记忆犹新。据说二十岁的时候,他为“决曹史”抄录全郡四十二县的罪犯名单报送刑部。回郡以后,太守详细问他所送罪犯情况,总共数千几百人,应奉竟然能将所录罪犯的姓名、罪状、罪行轻重等,一一准确背诵下来,毫无遗漏。 顺帝时,武陵(今湖南常德市武陵区)
[]
应顺
  应顺,字华仲,今南顿上头村人,约生活于东汉中后期。章帝时,被举荐为孝廉①,出任掌管政务文书的尚书郎,后转为“右丞”。 他廉直诚信,办事公道,朝廷选派他任冀州(今河北柏乡北)刺史(专司监察),很快又迁升为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东)郡守。他为人上不阿下不骄,在其位谋其政,赏罚分明。 刚刚10岁的和帝(89—104)继位时,朝政已经被大将军窦宪兄弟垄断。窦家横暴京师,就是地方官吏也多出其门。窦宪率军队驻扎河西,二千石以下-都要
[]
陈亢
   “南顿侯”陈亢(约公元前508——前430)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字“子亢”,春秋时顿子国(今项城市南顿镇)人。他十八岁入孔门,后随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滑县、濮阳一带),以儒士身份,留在卫国做了官。河南郡志记载,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宋真宗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陈亢同时被赠封为“南顿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封孔子为“至圣先师”,陈亢被陪祀于孔庙。旧《项城县志•人物志》的《儒林》第一篇
张凌云
   张凌云(1895--1946),字步衢,项城新桥刘营村人。 13岁时,因家贫被送给张子荣为义子。19岁时,投冯玉实祥部当兵,因作战勇敢,由班长、排长、连长,直升任营长、团长、第8混成旅旅长。1936年,张凌云任陆军29军(宋哲元部)骑兵司令兼独立25旅旅长,驻守北京南苑、西苑。抗战初期,其部在靖海与日军接火,他以一个旅浴血奋战,阻击20余天。1938年,任77军副军长兼37师师长,参加兖州战役,之后,移防老河口,在随枣战役中击溃
(18951946)
黄维纲
   黄维纲(1897--1943),字振三,号雨辰,项城市郑郭镇范营村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将领,国民党陆军中将。曾任冯玉祥部参谋处长。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后,该部改编,他任29军38师112旅旅长。1937年升38师师长。1940年擢升59军军长。 黄维纲为人正直,富有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平时治军严谨,与官兵同甘共苦,作战时身先士卒,指挥有方。1933年3月在喜峰口战役中,他奉命驰援喜峰口,抗击进犯日军,3月11日,在与日军交
(18971943)
阎暖
  阎暖(1573—1644),字德煦,号又新,阎廷梓的长子。 明万历壬子年(1612),阎暖乡试中举。丙辰年(1616),获赐进士出身。己未(1619)殿试为二甲,被安排在户部任职,负责管理德州(今山东德州市)草场。他为人耿直,从不向权要献媚行贿,结果被停职。六年后,他又被起用为部郎,并被晋升为姑苏(今苏州)太守。当时正是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的时候,他不愿趋时,一年后以有病为由,辞官回乡。 崇祯七年(1634),被起
[] (15731644)
阎召
  阎召,号“抱凤”,生卒年不详。他是阎廷梓的侄子,学识渊博,清高古朴。他生长在有功绩的大家族,却飘然有出尘脱俗的念头。他喜读黄老的书,懂得吐纳修练之术。 明万历己酉年(1609)中举,任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知县。那里驻军较多,军屯交错,士兵与地方士民经常发生矛盾。他不急不徐,就把那地方治理得“廉静民安”,“卧理有余”。不久转调高邮知州(又名“州牧”),在任上政简刑清,官吏考核被定为“循良第一”。两年后解职还乡。时值明末,战乱
[]
高梅阁
  高梅阁(1783—1860年),名芳云,晚年自号“荆布老人”。项城人,清代女诗人。其父高玉麟是贡生,兄颉云是举人,弟崃云是进士。 梅阁自幼好学不倦,与兄弟共砚读书。诸兄弟热衷于功名,她却留心日用伦常之道。二十二岁嫁与监生张东林为妻。张家世代习武不习文,于是她也藏起文墨,做起家务来,好衣好食供养公婆,粗茶淡饭留给自己。公爹脾气不好,时常怒发不可遏,梅阁则委曲承顺,伺机劝解,直到皆大欢喜。丈夫嗜酒,不爱文墨,见梅阁写字常发无名之火。邻人有喜
[] (17831860)
周兴嗣
  周兴嗣 [公元四六九年至五二一年]字思纂,陈郡项人,现河南省项城市。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普通二年。世居姑熟,博学善属文。武帝时,拜安成王国侍郎。帝每令兴嗣为文,如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次韵王义之书千字文。每奏,辄称善。官终给事中。兴嗣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又作有文集十卷,(《梁书》及《两唐书志》)传于世。初出茅庐周兴嗣十三岁开始到齐的京师建康(今南京)游学,十几年后,精通了各种纪事文章的写法。游学时,他曾在姑苏(苏
袁保恒
  袁保恒(1826—1878),字筱午,清道光六年生于项城袁张营(今属项城市千佛阁区)。袁甲三长子,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刑部左侍郎。因跟从父亲袁甲三在安徽剿灭捻军战功卓著,获一品顶戴赏。袁保恒自幼在父亲-下苦读孔孟,兼修武学,“十三学书十五学剑”,二十一岁中举,二十五岁中进士,成了一位年轻的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袁保恒请假送亲回籍,转赴安徽看望统兵剿捻的父亲袁甲三。袁甲三奏请朝廷同意,把他留在军中辅佐军务。此后袁军解亳州之围,又连拔
[] (18271878)
应玚
  应玚(177--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父名应珣,官至司空掾(掾为古属官之通称)。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
[] 东汉末文学家 (177217)
袁世凯
  袁世凯(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汉族,河南项城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后来在杨度等立宪人士的鼓惑下复辟称帝被推翻。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王明口镇袁寨一个世代官宦的家族。父祖多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间开始兴盛,袁世凯的从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
民国政治家、军事家 (1859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