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历史人物介绍10
赵彦偁
  赵彦偁(1819-1881) 字记楼,号君举,别号辛庵。镇江人。兄弟8人都以文学著名于镇江,彦偁独潜心经传诸子,尤精天文、数学、书法、金石。青年时代设馆教读。咸丰九年(1859年)起在浙江、江西、扬州、江阴等地作幕,帮助试官评阅试卷。他的书法结体峻耸,识者认为可与包世臣、何绍基媲美。他的著作甚多,经乱散失,仅存《小辩斋笔记》、《辛庵语》、《丹徒碎语》、《三愿堂古文仅存》、《三愿堂古今体诗》,合称《积微精舍遗著五种》,待刊。另有日记13本
[] (18191881)
蒋宝素
  蒋宝素(1794─1873) 字问斋,号帝书,镇江人。父椿田,以世医传其家。宝素时年十七,父忽病风欲死,侍父病痊,取《内经》、越人仲景诸书,昼夜读之。师事名医潘曙东,复从名医王九峰,尽得其传,求诊者盈门。清同治六年(1867年)迁寓仙女镇。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返镇江城,著有《医略十三篇》5卷,《快志堂医案》抄本,《医略稿》67卷,《问斋医案》5卷,均存。另有《伤寒素》1卷,《证治主方》1卷,《医林约法三章》等。
[] (17941873)
杨铸
  杨铸(1778-1847) 字子坚,号石瓢,镇江人。十三四岁就熟读《文选》,王文治看了他作的诗后说他像头小狮子,“堕地便能跳跃”。后来又认识了杭州诗人宋大樽,宋送他一部李太白集。杨铸性好山水,家近北固山,尤爱焦山幽静,与定慧寺主持巨超为诗友。他经常漫游各地,遍历金华、天台、四明、牛首、采石、庐山、九华等地,所至皆有诗篇。张问陶赞他的诗是:“短句长篇无不好,举杯惊叹此全才”。巡盐御史曾燠在焦山看到杨铸的《听琴》诗的起句“明月在水不在天,秋
[] (17781847)
王豫
  王豫(1768-1826) 字应和,号柳村,又号翠洲农、小辋川主人,镇江人,后移籍江都。丹徒附监生,工于诗,诗风清淡,集名《种竹轩诗抄》。先后辑印《群雅集》、《群雅二集》、《江苏诗征》、《京江耆旧集》、《于喁集选》等,保存了许多湮没不传的诗人姓名和作品。《江苏诗征》由阮元领衔,实际是王豫住在焦山选的,在此留下了“诗征阁”的名称,共183卷,收录了3000多位江苏诗人的作品。《京江耆旧集》是他和张学仁合选的。王豫和张学仁、吴朴庄、应让、鲍
[] (17681826)
骆绮兰
  骆绮兰(1756-?) 字佩香,号秋亭,又号无波阁女史,句容人。30岁左右丈夫死后移居镇江。幼承家学,能诗善画,生性豪放,晚年信佛。曾作《八梦诗》,记述梦中登天、渡海、登科、从军、种田、隐居、求仙、学佛等事,以寄托自己的抱负。在寡居后,不甘埋没自己的才华,师事袁枚、王文治,并与赵翼、洪亮吉、鲍之钟、曾燠、陈文述、顾宗泰等诗人为友,或相偕出游,或留客饮宴。她诗才敏捷,分题赋咏,往往先成。她的诗清新俊逸,在当时负有盛名。她爱好兰花,作画也以
[] (1756~?)
李御
  李御(1712-约1796) 字琴夫,号萝村,晚号小花山人或小花樵长,镇江人。性情孤洁,厌恶时文。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应王文治之邀到北京。蒋和宁、毕沅、蒋士铨、诸重光、董潮等馆阁名流,对他的诗都很钦慕,集资替他捐了监生,劝他应顺天乡试,认为必取高魁,结果仍然下第。而他本人则在出闱后就离开北京到山西游览去了。从山西回来后,家境益穷,晚年常寄居僧寺。他的诗清新俊逸,不刻意修饰,而具天然之美。同时的镇江诗人殷成柱、黄湰、万涵、郭家驹
[] 清诗人 (17121796)
何洯
  何洯(1620-1696) 字雍南,镇江人。家有晴江阁,人称晴江先生。父亲是明朝遗老,临终嘱咐他不要做清朝的官。所以他一生不应科举。何洯交游甚广,诗和文都名重一时。少年时就得到文坛领袖周镳和黄道周的器重。后来与程世英并称为“京口二家”。郑成功攻打镇江失败后,有83家被清廷杀害,地方文献对此都不敢记载,幸赖何洯写的《晴江阁集》保存了一点资料。他曾应聘两修府志,两修县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又受两江总督于成龙之聘,担任《江南通志》的
[] (16201696)
刘正忠
  刘正忠(1928~1984),句容郭庄乡黄南南陌村人。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民 兵排长、生产队队委、保管员等,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为人正派,关心爱护集体财产, 在群众中威望较高。1984年7月6日1时许,刘正忠和本村8名少年在赤山湖圩堤上放 牛,席地休息游玩。14岁的刘泽兵见自己的牛下水游过50米宽的水面,到东岸堤上,跃身 跳到河里;16岁的徐春林也跟着下河,两人向对岸游去。因下游开闸,水流湍急,徐春林刚 上岸站定,就听见
(19281984)
翁天泽
  翁天泽(1956~1979),句容宝华乡人。农家出身。在学生时代,就爱听爱讲英雄故事。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夸奖和赞扬。高中毕业后, 回家务农。为改变家乡的面貌,以他为骨干,组成青年突击队,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经 常乐于做好事,带领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加基干民兵训练。在担任卫生员和赤脚医 生时,刻苦钻研业务技术,虚心向内行学习,把学到的技术热心地用于为群众防病治病。不 管是刮风下雨,白天晚上,总
(19561979)
倪顺兴
   倪顺兴(1925~1953),句容天王镇潦塘村人。幼年家境贫寒,3~4岁时,父母双亡,由 叔父母扶养成长。1949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悍然出 兵朝鲜,发动侵略战争。倪顺兴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二十四军七 十师二○八团通讯连任战士。尔后,进驻上甘岭地区,转入坑道战。倪所在连队奉命坚守 275高地坑道,发扬敢打敢拼和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克服运输和严重缺水等困难,针 锋相对,阻击敌人
(19251953)
王里
  王里(1918~1949),原名王举鼎,句容石狮乡寨里村人。1918年出生于贫苦农民家 庭。1933年考入栖霞乡村师范,靠助学金就读。毕业后,在大卓包家村小学任教。日军侵 占句容,王里激于民族义愤,主动与新四军一支队战地服务团宣传员陈力联系,决意弃教 从戎,1939年参加新四军,在一支队任战士、-干事和秘书。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随军北撤,进入苏中泰兴地区,编为华中野战军,任营政治教导员,参加苏中 战役。1946年
(19181949)
俞世江
   俞世江(1914~1946),又名俞小锁,句容茅西乡蔡门村人。雇农出身。家境贫寒,9岁 帮地主家放牛,干长工十几年。1939年2月加入新四军。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 日伪军在茅山地区疯狂“扫荡”,“围剿”新四军。为打击日伪反动势力,组织决定俞世江以 帮工身份作掩护,在村上搜集情报和做瓦解敌伪军的工作,因工作出色受到上级表扬。 1945年,新四军北撤,成立留守处。俞编入句容县武工队短枪组,坚持在磨盘山、紫河、金 牛洞一带活动。
(19141946)
徐明
  徐明(1920~1946),原名徐增祥,浙江海宁盐官镇人。16岁到上海,进入天主堂街法 大马路(今金陵东路)一家运输报关行当学徒。1936年5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 下的群众组织华联同乐会,成为抗日救亡活动中的积极分子。1938年5月,被吸收参加中 国共产党。入党不久,他坚决要求到抗日斗争第一线工作,经中共上海党组织批准,转到苏 南东路地区,从事基层工作,任常熟县董浜区委委员、消陆区委书记。不久,被任命为太湖 工委书记兼太湖游击支
(19201946)
徐德润
  徐德润(1891~1946),句容东昌三培村人。出身农民。识字不多,种田、捕鱼、打猎、烹 饪、磨豆腐、做商贩,样样在行,性情刚强开朗,不畏-。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 党军由上海溃退,路过东昌三培。徐忧心忡忡,除照顾吃住外,还多次护送国民党军。为此, 国民党军两位营长送徐3支驳壳枪,1000发子弹。当时社会秩序混乱,地方土匪猖獗。为 维持地方治安,徐乃聚集30多人枪,在官塘庵成立保民团。1938年春,徐得知日军一部开 往句容,
(18911946)
张勇
   张勇(1918~1945),又名张士高,句容东昌张家村人。高小文化。日军侵占句容,他耳闻目睹百姓惨遭日军烧杀之苦,悲恨交集。1938年6月,参加洪天寿组织的地方抗日武装。1939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游击小组组长。并利用任两面派保长的合法身份,组织党员群众,为新四军传送情报,征粮收税,购买布匹、药品等军需物资,配 合主力部队破坏镇句公路,割断敌人电话通讯线路。 1942年春,在安徽郎广地区受训半年后,任镇句县东北区财粮
(19181945)
王诚龙
   王诚龙(1904~1945),句容二圣乡阴桥头人。青年时在句容、南京求学,受到抗日救亡 运动的影响,具有民族正义感,对日军烧杀淫掠的罪行深恶痛绝。1938年冬,陈毅率部在 王家召开地方绅士会议。王诚龙和弟王诚凤当即响应,表示愿在财力物力上支持新四军抗 日,送给新四军步枪20支,驳壳枪3支,机关枪1挺。王诚龙以延福乡乡长的身份为掩护, 给新四军购买布匹、药品等军用物资,为新四军提供情报。1941年5月,句容县抗日民主 政府成立,王主动捐
(19041945)
吴桂林
   吴桂林(1924~1945),句容东昌乡桥东人。出身农民。1939年3月参加句容县东北区 民众抗敌自卫团,后改编为新四军新三团。1940年2月,部队奉命转移到丹、金、武地区, 打击日伪清乡活动。1941年春,新三团与长滆人民抗敌自卫团合编为新四军第六师十六 旅四十七团,吴由班长升为排长。1943年2月,四十七团与茅山保安司令部合并,统一指 挥当地部队。7月,为打击叛徒、别动队对新四军机关人员的破孩,恢复镇句县及长江南北 交通,吴被调任
(19241945)
卫鸿宾
   卫鸿宾(1917~1944),句容行香上王庄人。出身农民。青年时期,意志坚强,不畏权贵。1937年日军入侵,卫鸿宾目睹日军烧杀暴行,悲恨交集。他积极参加地方抗日活动,配合 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发动群众参加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动员青年参军支前,征粮收税, 转运物资,支援抗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领导下,建立区、乡 民主政权,1942年5月任句北二区暨南乡乡长。他利用人、地两熟条件,积极组织地方武 装民兵,设路
(19171944)
王妞妞
  王妞妞(1920~1943),女,乳名留留,学名王温玉,句容磨盘乡白杨村人。1930年随父 在常州卜弋桥读书,1937年冬,回白杨村。1938年4月24日,侵华日军包围白杨村,抓去 70多人,一齐押到马场杀害。妞妞的父亲也被抓去绑在树上,被敌人用刺刀挖去双眼后杀 害。目睹亲人和乡亲们残遭杀害,妞妞悲痛欲绝,0怒火燃起,决心要为死难的父亲和乡 亲们报仇。1938年6月,新四军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王妞妞被安排在一个以盐栈为掩护 的秘密联络站
(19201943)
蒋元煦
   蒋元煦(1894~1942),又名赵光华,句容行香乡蒋庄村人。1914年从栖霞师范学校毕业后,曾在上海、汤山、句容县城、东昌、行香等地教书。 1937年,日军侵华,县境沦陷。蒋元煦与同事相约去四川,因途中走散,复返家乡。1938年,在樊绪经、樊玉琳等教育界人士抗日救国的影响下,毅然投身革命,改名赵光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句容县抗日民主政府财经科长等职。1939年冬,国民党第三战区限制新四军活动范围,停止对新四军的一切
(1894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