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历史人物介绍3
刁约
  刁约[宋](?―一0八二)字景纯,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少卓越刻苦学问,能文章,始应举京师,与欧阳修、富彦国声誉相高下。天圣二年(一0二四)登进士第,不治产业,宾客故人,常满其门。善书。卒年八十余。《元丰类藳、东坡诗注》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为诸王宫教授,后为馆阁校勘。庆历初与欧阳修同知太常礼院,又并为集贤校理。庆历四年(1044年)出为海州通判。曾出使契丹,回朝后改判度支院。嘉祐四年(1059年),出为两浙转运使,后任判三司
[] (9941077)
蔡士裕
  蔡士裕,士裕字子后,号古梅,必荐长子。
[]
蔡必荐
  蔡必荐,字嘉猷,号菊轩,丹阳(今属江苏)人。度宗咸淳间授丹阳学正。事见《曲阿诗综》卷七、清光绪《丹阳县志》卷一八。今录诗三首。
[]
吕澂
  吕澂原名吕渭,字秋逸,现代佛学家。1896年生于江苏省丹阳县。曾先后就读于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和南京民国大学,后到金陵刻经处设立的研究部学习。1915年留学日本。翌年回国,先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后任支那内学院教务长、院长。解放后,担任《佛教百科全书》(英文)副主编。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吕澂的佛学造诣甚深,主要研究印度和中国佛学及佛教因明学,著作颇丰,
现代佛学家 (18961989)
吕叔湘
  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在语言学研究、词典编纂、语文教学和语文知识普及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他负责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为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言的规范做出了重要贡献。吕叔湘,1904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曾在丹阳县立中学、苏州中学、安徽省第五中学任职。1936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1938年回国,曾先后在云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19041998)
慧方
  慧方(629~695)唐代僧。牛头宗第三祖。润州(江苏)延陵人,俗姓濮。于开善寺出家,受具足戒后,深研经论。后入牛头山,礼谒智岩禅师,咨询秘要,智岩观其根器堪任正法,遂示以心印,师豁然领悟。于牛头山参契,逾十年不出林薮,四方学者皆云集来访。后欲行随机利物,而以正法传付法持禅师,独自归隐茅山。武后天册万岁元年示寂,世寿六十七,法腊四十。
[] 牛头宗第三祖 (629695)
智岩
  智岩(577?~654?),唐代高僧。俗姓华,曲阿人。身长七尺六寸,智勇过人,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6)为郎将,屡立战功。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从舒州皖公山宝月出家。《五灯会元》《五灯严统》诸书记载,智岩禅师曾参牛头法融大师,发明大事。法融对智岩禅师说:“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槃,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山门化导,当付之于汝。”智岩禅师禀命为第二世,后以正法
唐代高僧 (57706540)
马如飞
  马如飞(生卒年不详),原名时霏,字吉卿,一署沧浪钓徒,祖籍江苏丹阳,生于苏州。咸丰、同治年间评弹四大名家之一。其父马春航以弹唱《珍珠塔》著名。他幼读诗书,稍长充书吏。后从表兄桂秋荣学唱《珍珠塔》,得承父业。未及一年,即演出于江浙一带,三年后在苏州与桂秋荣敌档,竟艺胜一筹,从此成名,人称“塔王”。他将《珍珠塔》脚本修改加工,增加了封建说教的内容,同时使脚本结构更加严谨,唱词工整,对后世弹词颇有影响。曾帮助其婿王石泉编演《倭袍》,成为弹词之
[]
蒋寅
  蒋寅(生卒年不详),江南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人,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科史大成榜三甲第157名进士,次年知潮阳县,康熙6年(1667)任福建巡海道,康熙17年(1678)任浙江粮储道,康熙25年(1686)任云南按察使,后任贵州布政使司。
[]
刘庆绶
  刘庆绶(1887-1931)字稚陵。原籍江西清江。其父早岁来镇江商号任职定居。幼年学习勤勉,成绩优异,为教育界耆宿曹秉仁所器重,资送日本留学7年,毕业于日本千叶医科大学,时年21岁。回国后,清政府授予进士,参加殿试,被点为翰林院编修,供职于新军编练部门。宣统二年(1910年),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开办公立医士学堂,奏调刘庆绶回省任医学堂教员。不久,至南京留守府工作。先后在天津、北京军医学校任教授。其间曾派至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进修泌尿科及
(18871931)
丁传靖
  丁传靖(1870-1930)字秀甫,号闇公,又有鹤睫、鬼车子、招隐行脚僧等别号,镇江人。18岁进学,在乡试时,因文内用了《淮南子》,被主司斥为“杂语”,压到副榜最末一名,后入江阴南菁书院深造。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陈宝琛荐举为礼学馆纂修。他的诗文负有盛名,尤工戏曲,创作了《霜天碧》、《沧桑艳》、《七昙果》等传奇,其中《沧桑艳》写陈圆圆事,尤为著名。后来上海扫叶山房书店曾私自翻印,引起一场版权官司。民国后,他任江苏督军冯国璋的幕僚。袁
(18701930)
蒋树泉
  蒋树泉(生卒年不详)镇江人,清末民初江绸业工人领袖。因他身材矮小,头上长有痣瘤,工人称他为蒋家瘤儿。在江绸工人罢工运动中,他屡为代表。民国10年(1921年),为了调整工人料银,他领导机房工人上街-,并捣毁当时的江绸业陶(聚茂)、毛(凤记)、陈(恒顺)、蔡(协记)四大家的机房。民国13年由于地方审判厅受了贿赂,机工上街--,驻军第十九师稽查队弹压-工人。在蒋树泉的领导下,工人痛打稽查队,冲毁了地方审判厅衙门,并烧毁了厅长的轿舆。蒋树泉曾
李寿铨
  李寿铨(1859-1928)字镜澄、劲臣,祖籍镇江。清道光镇江状元李承霖侄孙,曾任教于扬州安定、梅花两书院。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武进张赞宸共赴江西开办煤矿。光绪二十四年在安源成立萍乡煤矿总局,李寿铨任机矿处长。经过10年艰苦创业,煤矿终建成。其间,与在长沙组织“华兴会”的黄兴相识,彼此志同道合,引为莫逆。李寿铨经黄兴介绍先后加入同盟会和南社,并在《南社丛刻》上发表多篇诗作。民国元年(1912年)江西军阀策划武力夺取煤矿,被推为
(18591928)
赵棣华
  赵棣华(1895-1950)又名同连,祖籍镇江。金陵大学毕业,曾赴美国伊利诺大学深造。后转入西北大学商学系获经济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及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后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6年(1927年)后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统计科主任,国民政府主计处会计局副局长、局长。民国22年,任江苏省政府财政厅长、江苏农民银行总经理。在此期间,他全力革除世代相传的田赋积弊,实行收支分掌,设金库收管现金,派驻县会计专管账务,改变县长包办的理财方法
(18951950)
于树深
  于树深(1883-1950)字小川,镇江人。清末就读于江阴南菁书院,后承袭其父于学源的遗产甡记钱庄,经营近30年。投资商业最著的有沅记糖栈,尤其是民国2年(1913年)5月和朱朗轩等创设的大源油饼厂,具有一定规模,为长江下游各埠第一个机器榨油厂,出口豆饼远销南洋、日本等地,在国际市场有较高声誉。十余年后,因经营不善而闭歇。于树深曾任镇江商会会长、江苏省商会联合会理事长、江苏省议员、国会众议员等。他热心于公用事业,曾经管京口救生会和瓜镇义
(18831950)
韦来宽
  韦来宽(1920-1940)镇江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江苏省会青年救亡宣传队,随宣传队到徐州参加第二十二集团军的战地服务团。徐州失守后回到镇江。民国27年(1938年)8月韦来宽又约冯素梅等爱国青年一行9人离开家乡,辗转上海、香港、广州到达长沙,参加五十二军一九五师,成为政治部一名政工队员。民国28年5月,韦来宽被调到驻湖南南县的五十三军一一六师政治部工作,被当地中共组织吸收为特别党员,受南县中心县委直接领导,开展秘密活动。民国29
(19201940)
胡鎔
  胡鎔(1883─1934)字健春,镇江人。创设裕康祥绸布号(经营洋货疋头)。民国2年(1913年),张勋和徐宝珍攻打镇江,占领宝盖山,与象山炮台对峙。胡与李皋裕冒险乘小船挂白旗,往来调处,并向各界筹款,劝张勋部退出镇城。胡曾组织以绸布业为主创办润商小学。民国10-20年任镇江商会副会长,镇江商团副团长。民国11年联络市民,改良市政,发起组织市民公会,由城镇各地商民分段创办。并在天主街底第一救火会内成立第一市民公会。民国13年他与陆小波等
(18831934)
李雁湖
  李雁湖(1882-1934)字翰翔,又名汉强,别号紫金山房主人,镇江人。弱冠进学,科举废除,勤奋自励,后又就读于丹徒县立师范讲习所,成绩优异,并以书法、诗词闻名乡里。每日清晨以藤笔、青石锻炼腕力,长年不懈。尤善于隶书,苍劲古朴、丰润典雅。清光绪末年和其女弟子颜轶(铁)莲等发起创办镇江天足会,提倡妇女解放,呼吁妇女放足,并在杨家门、邹家巷两地分别办了两所女子学堂。民国9年(1920年)应镇江商会之邀请,筹建镇江润商学校,白手起家。为校歌作
(18821934)
刘煜生
  刘煜生(1900-1933)祖籍江西,幼年随母居镇江舅家。民国13年(1924年),在镇江开设《江声日报》报馆,自任经理及总。刘煜生受“五四”运动和大革命的影响,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情劳苦大众。民国16年3月30日,因组织人力车工会,支持车夫罢工而被捕。民国20年永济洲佃农因灾荒无法向焦山寺庙交租,镇江县政府为强迫农民交租,关押了4个农民,刘煜生以记者身份指责镇江县政府关押农民多日,违反法律,并请全国律师代表张迈出面弹劾县长,迫使县
(19001933)
李晋猷
  李晋猷(1895-1967)字西侯,镇江人,出身于教师家庭。民国7年(1918年)在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民国9年在私立镇江润商小学任教,受“五四”运动进步思潮影响,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活动,并向《新镇江》刊物投稿,揭露社会及教育界的诸多时弊。国共合作时期参加中国国民党,曾任镇江县党部委员、农工部长,并在县教育局任督学。“四一二”-政变后,退出国民党,在县教育局任督学。镇江沦陷,他迁居苏北,先后在盐城第一临中、崔堡乡村师
(1895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