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历史人物介绍20
殷逸
  殷逸(1919~1944),原名殷朝法。民国8年(1919年)出生于丹阳。抗日英雄,革命烈士。民国26年于丹徒黄墟师范毕业时,正值上海抗战。毅然投笔从戎,参加管文蔚等领导的抗日自卫武装。次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部队军需,办小农场以解决给养,并动员母亲卖掉土地为部队购买0。民国28年春,随新四军挺进纵队四支队渡江北上。翌年春,调任苏皖支队二营营长。他曾只身闯入敌据点,缴枪8支,人称“孤胆英雄”。他在荷花池设伏,击沉日军运输船2条。当年
(19191944)
许德祐
  许德祐(1908~1944),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丹阳城镇人。地质学家。从省立苏州中学毕业后,于民国16年(192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兼修社会科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经同学陈鲤庭介绍,加入田汉、洪深办的南国剧社担任导演。民国19年大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入蒙伯里大学攻读地质学。民国2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加入法国地质学会,当年回国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任无脊柱动物研究组主任,主要研究湖北的三迭纪地质,嗣后又研究西南地
(19081944)
苏硕人
  苏硕人(1879~1942),名涧宽,又号考子,自称“蒙古炳宽”,以字行。镇江人。驻京口蒙古八旗六甲镶黄旗人,蒙古姓为额鲁特氏。光绪年间秀才。苏擅篆书和隶书,篆隶中融入魏碑笔意,既清秀又遒劲,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声名远播,就学者和求索书画者盈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携全家避居上海,开授家馆授徒,兼售书画谋生,安贫乐道,为表示坚决不与敌伪往来,他把设在上海的书斋称为“汉节堂”,取苏武手持汉节、牧羊北海之典故。苏还为镇江风景古迹书写
(18791942)
任迈
  任迈(1913~1941),原名国潘,号介屏,民国2年(1913年)生。丹阳人。烈士。8岁入味青学塾读书。少年时常到邻居夏霖家听讲革命故事,受到革命思想教育。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年仅18岁的任迈不顾家庭的阻挡,离家北上参加义勇军,被家人从北平强行追回。嗣后,他又以到杭州医专读书为名离开丹阳,在杭州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受到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怀疑,民国24年-离杭赴沪。经多方努力,找到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次年秋冬,在上海地下党的领导
(19131941)
茅乃封
  茅乃封(1878~?),字汉台,晚号禅云。清光绪四年(1878年)出生。丹徒县红旗口人。光绪二十三年中举。次年与其父茅谦赴沪,佐理《蒙报》。光绪二十八年入江南陆师学堂第一期,与赵伯先等同学,次年毕业,被派赴日本考察军事。归国后几经周折,终于在光绪三十三年被任命为新军第二标教练官,兼统带事,开始实现其从戎报国之愿望。宣统元年(1909年)被派为七十六标第三营管带,驻防云南大理府。宣统三年,镇江军政府成立后,林述庆等推茅为宪兵司令,以维持地
程锡庚
  程锡庚(1893~1939),字莲士。镇江人。18岁毕业于南京江南高等学校。民国初任海军部秘书,奉派赴英留学。民国8年(1919年)毕业于伦敦大学,著有《现代中国政治研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被推荐为伦敦经济学会会员、美国国际法学会会员。巴黎和会时他以学者资格参加中国代表团。民国10年任外交部和约研究会委员,以专门委员身份赴日内瓦出席国际联盟大会,任“国联”行政会中国代表团秘书。民国12年任财政部秘书、全国财政讨论会专门委员。民国17
(18931939)
杨邦彦
  杨邦彦(1857~1936),字振声,号艮斋。清咸丰七年(1857年)出生。镇江人。18岁考取秀才后,设塾授徒,后去南京两江师范任教,与同乡赵声同事,结为好友,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不久被派赴日本留学,入明治大学经纬学堂师范科。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回国后,受地方人士推举,担任镇江府中学堂监督,又被推为丹徒县教育会会长、城厢自治议事会议长。辛亥革命时,杨邦彦与李竞成、林述庆等积极配合,团结地方人士。他邀集地方官员各界
(18571936)
符恼武
  符恼武(1903~1932),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生。镇江人。中国世界语运动发起者之一。民国8年(1919年),在上海加入胡愈之创设的上海世界语协会,被选为执行委员,并与黎维岳积极筹组全国世界语协会。后又加入国际性的环球世界语学会,被委为该会驻镇江代理员,和许多国外世界语学者建立了通讯关系。民国16年,在镇江创设了镇江世界语学会。民国19年7月,符恼武赴日本参加第七次世界语大会,代表中国世界语学者致祝词。回国后邀约日本等一些国
(19031932)
郭国兴
  郭国兴(1884~1923),清光绪十年(1884年)出生。扬中县(今扬中市)新坝镇人。竹编艺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14岁开始学习竹器编织手艺。他生性聪颖,学艺刻苦,且不墨守成规,往往别出心裁,有所创新,因而竹器成品不但做工细致,而且图案新颖,式样精巧,十分可爱。民国初年,新坝乡董田佩绅欲以精制竹席销往海外,因久慕郭国兴之名,遂雇他编制。郭精心选料、设计、编制的席面为素色,图案为“二龙戏珠”,鳞爪清晰,在云间盘曲腾飞,矫健活泼,观者无
(18841923)
赵芬
  赵芬(1892~1919),女,字吟香,又字芸香,为赵声之次妹。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丹徒县(今镇江市区)大港镇。才女,辛亥女杰。幼受父教,聪明过人,10岁能写文章,先后肄业于镇江、南京、上海、香港等女校。赵声筹划黄花岗之役时,即参与运送弹药,通讯联络,至起义失败未稍却;同年武昌起义,随兄念伯、光,在沪召声之旧部,组织先锋队,手制炸弹,亲赴前线,转战于宁沪之间,屡遇危而不惧。南京光复后,因母早逝,别两兄回家侍奉老父。后以父命与北
(18921919)
陶逊
  陶逊(1871~1918),字宾南。清同治十年(1871年)出生。镇江人。出身望族,自幼喜爱读书,文才出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友人创办了南京最早的新式学校———思益学堂。他担任校长,聘请思想进步的青年学者到校任教。次年任清新军第九镇医官。光绪三十二年参加同盟会,在新军中从事反清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主持-联军总兵站,驻沪筹集进攻南京的军需财政,为联军借到上海制造局威力极大的“格林”大炮。民国元年(1912
(18711918)
徐兴范
  徐兴范(1876~1938),字师竹,江苏丹徒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师范科,辛亥革命前历任南洋中学教员、无锡廷弼中学、商业学堂堂长、镇江府中学堂教员。辛亥十月据江苏省都督府令“取消各县劝学所,归民政长学务课办理。年底被任命为丹徒县学务课长,越年又被任命兼任县视学。民国7年(1918)各县遵部令恢复县劝学所建制,徐兴范继续专任县视学。民国12年(1923)七月丹徒县成立县教育局,被委派为首任教育局局长,直至民国16年(1927)。这时
(18761938)
周伯义
  周伯义(1823~1895),字子和,号焦东野叟、焦东周生。清道光三年(1823年)出生。镇江人。文史学家。周岁丧父,由母亲抚养和教读。14岁学做生意,3年后又弃商读书,学习天文、地理、兵法,同时还习练武术。书法行楷篆隶俱工,又善刻印,喜欢收藏金石字画。29岁中秀才,以后未中举,以授读为生。清末镇江名人姚锡光、高觐昌、张祥书等都是他的学生。太平天国战争中,他曾一度居于扬州,写了笔记小说《扬州梦》。他的著作还有《焦东志》、《金山志》、《北
(18231895)
陈廷焯
  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又字伯与。生于丹徒,后流寓泰州。词学理论家。他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览群书。早年学诗,后习作词,是常州词派后期重要词人和词学理论家之一。中年潜心医道,颇能济人。他的重要著作《白雨斋词话》,是他“历数十寒暑”、“稿凡五易”而成的呕心沥血之作,去世后两年方由其父陈铣峰审定付梓。《白雨斋词话》提出“沉郁”说,发展了张惠言的词学理论,主张“意在笔先,神余言外”。他反对“吟赏风月以自惑”,认为“感慨时事,发为
(18531892)
何游
  何游(生卒年不详),号澹庵。丹徒人。何金秀之子。清末名医。先辈产澄、仁源、绳源,皆以医学著称,为不使家学中断,遂苦志习医。通内、外、针灸诸科,对脉理、医方别有神解。由此声名大振,四方争延之。经其诊视,立奏奇效。车辙马迹历遍9省。著《医学折衷论》10卷;《何氏十三方注解》1卷;《医案》40卷。今所见《何澹庵医案》,为《中国医学大成》单行本。子修业,号学庵,克传家学,声名不亚于父。
李承霖
  李承霖(1803~1885),字雨人,号果亭。清嘉庆八年(1803年)出生。镇江人。清状元。道光四年(1824年)进学,道光二十年殿试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道光二十三年任广西学政,纪律严明,事必躬亲。考试时亲临监场,扭转当地“枪手”入场、公然作弊的风气。虽患目疾还坚持阅卷,晚年几近失明。任满回京后,入值上 书房,教皇五子奕读书。咸丰初,母死后回镇江守制。晚年家居,从事地方“善举”。生平诗文多散失,所存几十篇汇为《劫余仅存》。
(18031885)
庄棫
  庄棫(1830~1878),字希祖,一字中白,号蒿庵。清道光十年(1830年)出生。镇江人。学者、词人。先世为盐商,后来家道中落,庄棫耽于读书,几次应举不中,后以捐官得主事衔。太平天国后,应两江总督曾国藩之聘在扬州、江宁等地书局中校刊书籍。庄棫性沉静,好学深思。早年治《易》与《春秋公羊传》,讲求“微言大义”;又好纬书,即所设“今文经学”。他的成就主要是在词的创作,他的词属于常州派,学南宋王沂孙。与杭州谭献齐名,人称“庄谭”。他还通晓天文
(18301878)
杨棨
  杨棨(1787~1862),字羡门,号甦庵。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生,丹徒人。地方史家。道光五年(1825年)选贡生。道光二十二年英国侵略军攻陷镇江城时,他在围城中居住6日,对青州兵英勇抗击英军的事迹耳闻目睹,曾作《青州兵》一诗高度赞扬。咸丰年间避兵乱居如皋。道光二十四年刊行《京口山水志》20卷,后又自刊《蝶庵赋钞》2卷、《蝶庵诗钞》4卷,《出围城记》因无资刊刻,先以抄本行世。《京口山水志》记述木商改建丹徒水闸闸门的朝向及型制,使
(17871862)
陆献
  陆献(生卒年不详),字彦若,号伊眉。镇江人。清农学家、官员。清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道光七年随钦差那彦成赴新疆办理善后事宜,以功保举知县,选授山东蓬莱,后调任繁县、曹县知县。道光十三年夏为黄河堤岸抢险购办料垛,昼夜巡防30余日,保升知州,署合肥县事。鸦片战争中,调浙江军营,随同官兵收复上海。战事平息后,去官回籍。陆献劝民种树栽桑养蚕。在山东时著《山左蚕桑考》。到安徽,重印张扬园《农书》1卷及元人《蚕桑辑要》8卷。回镇江后,于南郊鹤
王之政
  王之政(1753~1815),一名明泾,字献廷,号九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出生。镇江人。他性颖善悟,好读书,深通医术,清乾隆时召为御医,曾授太医院院监。嘉庆中奉征召,因重听辞免,一时名噪海内,从其学者甚众,如虞克昌、李文藻、蒋宝素、朱政五等皆出门下。之政诊务繁忙,于中堂设座,旁坐四弟子,每诊一病者,由弟子书方,口讲指画,应接不暇。王氏执医无贫富贵贱之分,不计利,不辞劳,以矜老恤幼为急,所活不可胜计。门人各集其方,为九峰脉案,奉为
(1753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