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历史人物介绍5
钟木贤
  钟木贤(1846-1922),字国柱,号瑞养,岐岭镇王化村人。17岁为契约华工赴南洋,在夏威夷茂宜岛做苦工,期满后,便独立从事种植业。清光绪四年(1878)与土王血裔玛莉结婚,拥有大量土地,三年后成为忌亚奶一芋园之主。光绪十年(1884)他移居美国檀香山,转为经商,不几年成为巨商,被举为美国檀香山商会会长、国安会馆主席。早年支持孙中山在檀香山的革命活动。1914年,他于古稀之年,毅然返国安度晚年。回乡后,有感于家乡常遭洪水,便独资兴建一
(18461922)
曾三利
  曾三利(1808-1894),原名贯万,号鸣翱,字奕贤,水寨镇员瑾村人。少年时家贫,同其兄步行六昼夜,转入香港九龙,受雇于某石厂为伙夫。后为厂主爆破巨石,独自设计,试爆成功,被厂主任为工头。1842年,他在筲箕湾独资创办石场,又利用屋后天然泉水,筑池蓄水,以供商舶需求。嗣后兼营商业,开设“三利”商号,为当时全行之冠。三利成为巨富后,遂在新界沙田,架造“山厦围”大屋,中屋三进,中进为花厅,上进为家庙,四周为围楼,围楼四角设炮楼,命名“曾家
[] (18081894)
陈国凯
  陈国凯(1938-2014),安流镇半径村人。中共党员,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58年,初中尚未毕业的陈国凯因家庭成分被迫辍学离开家乡,到广州氮肥厂当工人、宣传干事等,开始写作。陈国凯在广州氮肥厂工作之余,不断的自学和写作,发表一些短篇小说。1979年发表《我应该怎么办》轰动全国短篇小说,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此后从事专业创作。
(19382014)
廖蕴玉
  廖蕴玉(1923-2013),字琢之,棉洋镇桥江村人。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广东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学研究会研究员。廖蕴玉少年时勤学于书法。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考入中央警官学院;1949年后在中山大学古文室任教,曾遍习篆、隶、楷、行、草书,旁采金文、甲骨、北碑之精华而书法自成一体。廖氏书法广吸众家之美,刚柔兼备,开张健拔,端谨飘扬。自立门户,雄视一代,不落古今人之窠臼。黄河碑林、李白碑林、崖山碑林、北京百家姓碑林
(19232013)
魏双凤
  魏双凤(1916-2011),横陂镇夏阜村人,华南农业大学教授。194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业经济系。曾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综观经济学创始人,广东国际综观经济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委员,广东农业预测所所长。主要业绩:20世纪50年代总结推广新会县农业生产队户联包生产责任制(即包产到户)的经验;60年代发表要重视经济效益论述;70年代提出农产品成本核算中活动货币估价应以农民必要生活费为依据;80年代创立
(19162011)
魏植华
  魏植华(1927-2007),横陂镇夏阜村人。1941年在梅县读高中时参加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广西大学矿冶系,后参加游击队,任东二支连队指导员。五华解放后,历任五华《支前快报》、兴宁七层水电站经理。后调武汉钢铁学院任教授(副厅级)。1988年离休后,被复聘为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及国务院煤代油办炉窑办公室技术顾问等职。
(19272007)
钟远蕃
  钟远蕃(1913-2004),华城镇塔岗村人。1933年考入中山大学法学院。“七·七”事变前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大毕业后,在五华、兴宁、梅县及湖南、江西等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0年任省文化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负责《新华南》的工作。1941年后辗转到柳州、重庆、桂林,为当地报刊撰写政治、经济、时事论文。1949年春,南京解放,先后任南京市军管会行政司法部副部长、财经学校副校长。1951年调北京工作,在外文出版社担任国际情报局机
(19132004)
魏大藻
  魏大藻(1919-2002),横陂镇华阁村人。著名放射科专家。毕业于国防医学院、卫生部X线专科医师班。历任成都、天津、广州中央医院主治医师。1950年后,任广东省人民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兼岭南大学医学院、光华医学院、中山医学院教授,广东省卫生学校等放射学会主委,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发表论文55篇。主编《胸腔疾病X线诊断学》一书,编写《广东放射志》并任《中华放射学杂志》等七八家全国性医学杂志编委顾问。先后受聘国务院卫生部肿瘤专题委员会鼻
(19192002)
吴妙胜
  吴妙胜(1940-2004),转水镇蛇塘村人。1958年考入天津大学。1963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轻工业部钟表科学研究所工作。后被评为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担任博士生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仪表协会元件学会理事、陕西省轻工业会钟表学会理事、陕西省仪器学会工艺学组委员、中国钟表专家。吴妙胜从事钟表科学研究所工作30多年,对新产品开发和研究,攻克过许多技术难关,硕果累累,为中国钟表行业的技术发展和国防军工配套研制工作作出巨大
(19402004)
徐东蔚
  徐东蔚(1948-2001),长布镇粘坑村人,中共党员。1978年结业于广东省人民艺术学院作曲进修班。长期从事音乐创作以及群众音乐的演出、组织、指导、研究工作。历任广东省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广东省政协第六、第七届委员;曾任广东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第五届专职副主席、第六届主席。《岭南音乐》杂志社社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1993年被评为研究馆员,同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
(19482001)
吉占和
  吉占和(1936-2001),华城镇维西村人。中共党员。1963年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分类室工作。一生主要从事兰科、百合科、百部科和石斛科等高等植物分类的研究,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兰花协会理事,中国著名的兰科植物专家,兰科植物“吉氏槽舌兰”即用其姓氏所命名。1991-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分类中心党支部书记。吉占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篇,出版专著10余部。1978年作为《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
(19362001)
陈槃
  陈槃(1905-1999),字槃庵,号涧庄,河东镇平东村人。1925年毕业于梅县省立第五中学(今梅州中学),后考入广东大学。初从事研究中国文学,受业于词学大师陈询和诗文名家古直。1927年后,追随傅斯年学习古代文学史、史记研究等科目,深得赏识,招收为研究生,后又师从顾颉刚学习上古史、春秋研究等科目。1931年毕业后到北平,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谶纬研究和春秋史地考证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返乡在五华县立二中任教,后
(19051999)
徐文征
  徐文征(1912-1993),安流镇鲤江村人。193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院,获土壤学硕士学位。1937-1952年,先后任教于五华一中、二中、三中,西樵仲恺农工学校,省立梅州农校,郁南喜泉农校,福州协和大学农学院,广西大学农学院。1952年至1988年在湖南农学院任教。从教五十多年,被誉为学术带头人。1958年,创办湖南农学院土壤化学专业,并使该专业成为重要学科专业。1983年时已74岁仍亲自担任研究生导师,在该校先后主讲过16门专业
(19121993)
陈培
  陈培(1926-1986),原名棣尧,笔名漫天,转水镇人。就读于五华县立二中、河源县立中学(高中)和梅县南华学院。1939年冬在五华县立二中时,参加学运。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皇华中学、广西贺县黎洞小学、阳山中学任教和在广州求职,从事隐蔽革命工作。1948年1月,赴九连山游击区,先后任《燎原报》记者、《粤赣报》总。1949年后,任《东江日报》总、华南分局宣传部秘书科科长兼办公室副主任。1951年秋,调《南方日报》工作,历任
(19261986)
张嘉谋
  张嘉谋(1911-1985),华城镇塔冈村人。193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在德国汉堡大学研究哲学和德国文学。1938年获哲学博士后回国。历任中山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央大学、中华文化学院、文法学院教授,广州市临时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出任中大附中主任。1948年重任中山大学教授。1956年冬任南京大学外语系德文教授。1981年底,应德国洪堡基金会的邀请,赴德国讲学,先后在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研究所讲授中国古
(19111985)
郑策平
  郑策平(1915-1981),周江镇蓝坑村人。兽医学专家、三级研究员,曾任解放军长春兽医大学军马卫生研究所室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兽医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医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1938年,毕业于贵州安顺兽医大学。1949年,调任国民党贵阳军马防疫所代理所长。1949年11月,加入解放军。1951年奉调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第八所工作。郑策平先后从事多种家畜疾病的防治与研究工作,为我国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151981)
李超桓
  李超桓(1898-1973),水寨镇大布村人。青年时考取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经济专业,后转学于京都帝国大学经济系毕业。1926年回国后,任湖南大学、国立中山大学教授。1933年,李超桓应陈铭枢之邀,辞去中山大学教授,赴福建负责银行筹建工作。数月后,福建银行停建,超桓避居香港。1934年秋,返回广州在中山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任教。1938年随中山大学迁至云南昆明。1940年,回广东任省政府设计考核委员会委员,并在广东省银行兼职。广州沦陷后,随省银
(18981973)
古鸿烈
  古鸿烈(1903-1969),字克怀,梅林镇优河村人。192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科,回粤任东莞普济医院医生。后在石龙开业行医。1933年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研究部,获医学博士学位。1938年任广州市立医院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亲率医护人员,抢救伤病员。广州沦陷后,在后方医院、后勤部陆军医院任上校院长、后勤部第三手术大队长,救治伤病官兵。抗日胜利后,坚辞军医界职务,出任中山医学院教授兼护士学校校长,培育一大批医务人员。广州解放后,
(19031969)
曾志民
  曾志民(1897-1964),字锡安,岐岭镇龙岭村人。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1923年回国,任同济大学教授。1925年后任粤军总部军医处处长、岭南医学院院长、汕头市立医院院长。抗日时期在梅县设曾志民诊所。新中国成立后,任汕头专区医院及梅城卫生院医师。
(18971964)
魏岸觉
  魏岸觉(1904-1952),又名亚标,横陂镇超群村人。“五四”运动后,就读国立北京美术学院国画系。思想进步,曾遭段祺瑞政府逮捕,后经亲友营救,才幸免于难。1928年,北京美专毕业后,先后任教广西省立一中和岭南中学,并曾举办过二次个人画展。1934年,他筹备成立广西省美术会,被称为“广西美术史上的奠基人之一”,与徐悲鸿合作过不少画作。其中岸觉画紫藤花、悲鸿补狸于其下并题字的原作,至今保存完整,是珍贵名画之一,其影印稿刊入1991年版《五
(1904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