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历史人物介绍
吴柏昌
  吴柏昌,广志省梅县人。1938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万隆市。1963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固体物理专业。中国物理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电光、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新材料探索及其性能和应用研究。自1965年起从事电光晶体材料的性能与器件的研究工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激光大屏幕彩色电视中的电光调制器。于1975年研制成我国第一个高信息速率铌酸锂晶体电光调制器。从1977年起致力于探索新型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研究。以
张和邦
  张和邦,原籍广东梅县松口人,出生于印度尼西亚,14岁回国念书,后加入东江纵队,曾分别在连平隆街大田小学、大湖湖东小学、忠信镇小学等地,以教师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45年11月底,因叛徒告密,张和邦、梁觉民、梁伟诚、严涛4人被国民党逮捕。敌人对他们进行了严刑拷打,但他们个个坚强不屈,没有透露我党我军半点机密。在严涛被保释后,张和邦、梁觉民、梁伟诚3人在狱中又受尽酷刑,仍坚持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地下党多方设法营救,未能成功。1946年
(19221946)
李亚伟
  李亚伟(1923——2014.8)广东省梅县人。1945年1月到闽西南参加革命斗争,同年7月加人中国共产党。曾任王涛支队班长和福建闽西军分区直属大队教导员,转战于闽西、闽南和粤东等地。1946年7月,调任云和诏县委书记。四年间,他和县委其他同志一起领导云和诏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先后建立云和诏四个工作团及民兵独立大队,分赴各地筹粮款,扩大队伍,打破敌人的- 。参与领导了坪坑伏击战、“铁城”彩下攻坚战、奇袭走马塘等一系列战斗,有力打击了云和诏
(19232014)
张持平
  张持平(1911——1994),原名张焕清,曾用名张廉光,广东梅县石扇镇人。1933年秋至1935年夏,先后入上海光华大学、暨南大学读书,期间参加中共领导的爱国团体“上海反帝大同盟”。1935年秋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留学。1937年3月在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京法政大学中共留日支部委员。1937年七七事变前回国,8月在上海参加留日学生救亡会,任宣传部长;10月由南京八路军办事处批准参加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留日同学特别训练班。1938年1月
(19111994)
李东明
  李东明(1917——),原名陈海萍,广东梅县人。1935年任《梅县民报》和汕头市《汕报》驻松口记者。1936年与人合办抗日报刊《东方民报》(后改名《平报》),任记者。并发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任松口大众读书会总务干事。12月秘密组织松口救国会。193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松口支部书记。发起组织梅县救国会,负责出版《救亡报》。同年3月任中共梅县临工委书记。1937年10月参加红军,历任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代理科长,新四军第
林文琏
  林文琏(1916—1998),出生于毛里求斯,祖籍梅县白宫镇阁公岭。5岁时回阁公岭村居住,在立本小学读书;9岁复出毛里求斯,读完西文小学后回香港读完中学。1934年归国就读浙江大学,后转入上海交通大学,1940年毕业。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退休。半个多世纪以来,林文琏一直致力于中国的电力生产建设事业,曾主持全国电力系统火力发电厂与送变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工作,其中包括广东省大亚湾核电站初期工
(19161998)
王华生
  王华生(1914—1991),原名清华,字达泉,梅县松源寺边村人。16岁念完小学,因家贫不能升学,随父亲王泮春到潮州当学徒。由于老实勤快,且学会一手好算盘,2年后代父做“行江”(替老板外出购货的店员),1934年在一家旅馆当账房,接触社会,看到许多不平和黑暗现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中国日益严重,激起他忧国之心。这时候,他偶然看到上海出版的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提高了他对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的认识。此后,他阅读了许多进
(19141991)
丘克辉
  丘克辉(1913—1994),出生于泰国曼谷,祖籍梅县西阳镇古田村。幼年回乡就读于西阳公学。1926年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时,受革命思潮影响,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新学生社梅县分社组织,为学潮领导人之一。1928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受团组织指派负责城区宣传队工作。1930年考入广州国民大学政治经济系。1931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按照党组织的指示,积极参加-,1932年因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而失去了与党的联系。1933年冬东渡日本,
(19131994)
罗桂祥
  罗桂祥(1910—1995),梅县三乡黄凹村人。幼年在三乡帽岭小学读书。1920年随母到马来西亚与父亲居住在一起,先后在马来西亚中文学校、英文学校读书。1929年在马来西亚中学毕业后,于1930年考入香港大学,半工半读。1934年毕业,获经济学士学位。1934年,罗桂祥进入香港余东旋有限公司任余东旋的私人秘书。2年后升任公司经理,同时任余东旋的私人法律代理。1938年10月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大亚湾登陆,10月13日广州沦陷,大批难民逃
(19101995)
卢伟良
  卢伟良(1910—1988),梅县大坪镇大坪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梅县早期的中共党员。入党前是梅县东山中学学生,之后,当过煤矿工人。1928~1932年,先后任共青团梅县委员会书记、东江团特委常委、中共广东省委交通员、大埔红色交通站站长等职。1932年3月加入红军。任红军总部二局参谋、国家保卫局总队部参谋长。长征期间,任红三军团保卫局侦查员、红军总司令部一局参谋。红军到达陕北后,先后任延安至上海交通员、延安抗大一大队教导员、
(19101988)
陈一鸣
  陈一鸣(1908—1989),梅县石扇镇人。幼年就读于村中石扇小学,1922年小学毕业。因受其祖母、母亲以人为善行医救世的影响,13岁便开始研究祖传中医并跟随名医陈映垣,就读于陈映垣举办的国医专修实验所。5年后毕业,深得陈映垣之真传。1926年起执业行医,初在梅县三角圩开设陈一鸣诊所,后在梅城私立医学专修实验学校任教,并在梅城开业。先后任梅县中医公会理事,梅县酒业、医业公会理事长、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梅县中医进修班进修。结业
(19081989)
李介夫
  李介夫(1908—1998),梅县石坑镇人。童年时代在家乡念过私塾,1928年迫于生计,随堂兄到新加坡,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从事华侨教育工作10年。1938年夏由马来西亚抗敌后援会介绍和廖承志推荐,到陕甘宁边区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担任过指导员及李维汉校长办公室主任秘书。1940年秋,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成立,他担任首届执委会主任,领导侨联开展-工作,为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一再受到党中央的嘉奖。1941年冬,被聘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议
(19081998)
廖安祥
  廖安祥(1907—1997),家名能隆,又名廖健,梅县三乡黄坳村人。9岁上村小学读书,15岁到丙村三堡学堂读高小,1924年考入梅县学艺中学读初中。1925年2月,他奉祖母和母亲之命赴香港,侍奉务工致病的父亲。到达香港后,白天给父亲煮饭、煲药,晚上到夜校学习英文。是年6月,香港举行总罢工,声援广州工人抗议英国在沙基的暴行,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此时,其父供职的义顺源商行,因为大罢工生意冷淡,他的父亲便向老板请假回乡,临行前请求安排廖安
(19071997)
温鸣剑
  温鸣剑(1907—1991),名洪生,字明敬,号佐慈,梅县丙村镇红光村人。自幼聪明好学,酷爱武术。1925年在梅州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时,正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革命思潮高涨,温鸣剑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学习。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某部指导员,参加第二次东征。1928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1930年转考入北平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国民党第一集团军总参谋部中校参谋。后应国府陆军大学校长黄慕松的邀请,到南京任该校教官。在“陆大”,由学校保
(19071991)
曹金香
  曹金香(1909—1987),早年随夫旅居南洋,后因日军南侵,为避战乱,遂携子女返回家乡南口定居,靠贩旧衣拉扯着9个孩子及侍奉高堂老母,备尝艰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改期间,她参加农会组织,积极宣传土改政策。土改结束后,率先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带动群众走互助合作道路。从1954年开始,她就陆续将丈夫汇回的侨汇、侨资投入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1958年,她将自己新盖的房子辟出一角,无偿提供村中开办第一所幼儿园,并兼任园长,自费为孩子们
(19091987)
潘光熙
  潘光熙(1905—1981),出身于农民家庭。幼年即随长辈到南洋谋生。最初从杂役做起。迨至1941年始与其叔父合股开设联昌公司。其间,适值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在日本占领军统治下,生意几起几落,备尝艰苦。1945年日本投降后,1946年,他再与人合作创办联和兴公司,胼手胝足,克勤克俭,商务逐渐有了起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侨居地积极组建和投身进步的华侨社团活动,担任华侨总会理事。团结华侨,号召侨胞心向祖国,支持家乡建设。在中国
(19051981)
张公让
  张公让(1904—1981),梅县桃尧镇大塘美村人。1922年梅县东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暨南大学。1923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4年转读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因协和医学院功课极为繁重,他勤苦力学,1年后染肺病咯血休学回乡养病。1926年秋转学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1931年毕业,获中山大学医学士学位。毕业后回乡随父亲张国臣研习中医,深得5代祖传中医之秘。1935年往广州市卫生局执业内科。1936年到紫金县医院工作。1938年10月日军
(19041981)
余森文
  余森文(1903—1992),又名兴邦,梅县程江镇横岗黄坑村人。1915年在黄坑村翠英小学毕业后,就读梅州中学。1921年高中毕业后,到上海南通中学补习,1922年考取南京金陵大学农林科。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余森文与宛希严、曾壮文等在南京发起并组织“五卅”惨案后援会,而遭受破孩。后回广东,在中大农学院继续求学。1926年回梅县工作,加入中国国民党。1928年调浙江省民政厅任科长。1930年先任上海同济大学注册部主任,后在中央
(19031992)
廖苾光
  廖苾光(1902—1983),梅县石扇镇人。幼年在乡读书,1916年高小毕业后,由于家贫无力升学,在家劳动。1920年到县城由一位举人开办的国文补习学校补习,主要学习古文和古、近体诗,为他后来从事学问打下基础。1921年,他离乡到当时是荷兰殖民地的爪哇务工,因不习惯殖民地的生活,愤于帝国主义者对当地人民和广大华侨的欺压,于1922年回到石扇。1923年到邻村的新民小学教书。2年后转到白渡诒燕小学任教。1925年辞去教职到上海,考进复旦大
(19021983)
李世安
  李世安(1901—1994),家名火生,字致平,梅县瑶上镇榕树下村人。东山中学高中毕业后,考进广东高级师范学院,1924年夏毕业,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东山中学训育主任。11月底东征军第二次来梅,十四师政治部主任洪剑雄(共产党员)与李世安等密切协作,成立国民党梅县县党部,罗四维任常务委员,李世安任组织部部长。1926年李世安任梅县教育局局长。为发展农村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中共梅县特别支部作出决定,在暑期开办小学教师训练班,县
(1901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