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名人录
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字怀英,阳曲县(今太原市南郊区狄村)人。唐代名臣,武则天时期曾任宰相,杰出的政治家。仁杰的祖父名孝绪,贞观时期任尚书左丞。父亲名知逊曾任夔州长史。仁杰以明经科考及第,被任命为汴州判佐,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赏识,提拔为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高宗仪凤元年(676),狄仁杰为大理丞,一年处理积案涉及1.7万人。从此以断案如神,摘奸除恶闻名朝野。仁杰刚正廉明,执法不阿,甚至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九月,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因为误砍太宗昭陵柏树,高宗要治他们死罪。仁杰上奏,据法说理,终于使高宗赦免了二人的死罪。武则天垂拱二年(686),仁杰出任宁州
[] 千古名相 (630700)
王锷
  王锷,字昆吾,唐太原人。生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卒于元和十年(815)。家世史无载。初入仕途,效命于曹王李皋,并得主子信任。时李皋虽是太宗裔孙,并不为朝廷所重用,官为湖南(治潭州,在今湖南长沙)团练使,王锷则为团练府裨将。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在朝为高官的杨炎被贬,外放道州(治今湖南道县)司马,上任途经潭州时,与王锷结识,极为投机,杨炎非常赏识王锷之才干,并通过王锷交好于曹王李皋。德宗即位后,重新重用杨炎,擢拔为当朝宰相。杨炎则推荐李皋为湖南观察使。长期被冷落的李皋,新受帝宠,跃跃欲试,却被部将王国良叛离一事搞得焦头烂额。王锷见主子为此事所困,遂自告奋勇,愿出使邵州(今湖南邵阳)武罔平
[] 功过参差的中唐重臣 (740815)
刘知远
  刘知远(895年-948年),别名刘暠,沙陀族人,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早年追随石敬瑭,曾两次救护石敬瑭脱难;公元947年,遣牙将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后晋灭亡。同年,刘知远看准时机,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公元948年大赦天下,称帝。公元948年(乾佑元年)正月,刘知远驾崩,时年54岁,谥号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睿陵。人物生平追随敬瑭刘知远,生于公元895年(唐昭宗乾宁二年),从小为人沉稳庄重,不好嬉戏。到了青少年时期,正值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据太原,刘知远就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后来的唐明宗)部下为军卒。当时,石敬瑭为李嗣源部将,在战斗中,刘知远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后汉开国皇帝 (895948)
李存勖
  李存勖(885年-926年),别名朱邪亚子、李亚子、李天下、李存勗,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李存勖曾击灭燕秦等北方诸割据政权,加强中央集权;灭掉盘踞中原,实力强盛的后梁王朝,北方统一;灭前蜀、后梁,取两川,怀天府之地为一朝;恢复唐制,兴创礼仪,赐信瓜州,编制同光法等;著有《一叶落》《阳台梦》《忆仙姿》等。公元926年,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葬于雍陵。人物生平智勇少年李存勖是李克用与贞简曹皇后的长子。他自幼擅长骑马射箭,胆力过人,为李克用所宠爱。少年时随父作战,11岁就与父亲到长安向唐廷报功,得到了唐昭宗的赏赐和夸奖。文武双全李存勖成年后状貌雄伟瑰丽,得习《春秋》,豁
[五代十国] 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 (885926)
药元福
  药元福,名、号不详,以字元福传世。五代太原晋阳人氏,生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卒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一生经历唐末至宋初的整个“五代”的混战时期。五代历朝,四代源出军国重镇太原,每位创业之帝均有在太原生存、发展、拼搏、征战的经历,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无一例外。生于太原、长于太原的“五代”战将药元福,自小尚武,擅长骑射,及长从军行武,杀戮疆场,由军卒小校起家,后唐时累迁至天平军(驻唐明镇)内外马军都指挥使,后晋天福年间擢任深州剌史,成为携军政大权于一方之大吏。开运元年(944),年逾六旬的药福元,在契丹大举南侵,狼主耶律德光亲率大军10万,陷贝州(今河北南宫),围魏郡(今河北
唐俭
  唐俭(579年—656年),字茂约,汉族,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俭生于乱世之北周大象元年(579),卒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经历三朝五帝,年近八旬而逝,可称当时官场的老寿星。少年时代的唐俭,家为世代官宦,族是望族名门,可谓用不厌细,食不厌精,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养就落拓不羁、豪爽无忌的性格,不属中规中矩之子。然而,天性归天性,教化归教化,唐俭对长辈却是尊重有加,以孝而闻名乡里。由于其父唐鉴与太原留守李渊过从甚密,所以,年长于李世民20岁的唐俭,有机会与世民交往,并成为忘年之交。当时之隋王朝,亲离众叛,四起狼烟。唐俭常与世民谈论天下大势,并暗中提醒李世民“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579656)
王慧龙
  王慧龙,无字无号,北魏太原晋阳人。生于晋太元十五年(390),卒于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北魏抗刘宋名将,官衔累至荥阳太守、使持节、宁南将军、虎牢镇都副将。慧龙祖父王愉为东晋国相王坦之之孙。逮王愉为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尚书仆射、江州刺史时,年方七八岁的王慧龙为王愉孙辈中最聪慧者,深得惜爱,尝谓为“诸孙之龙”,遂以慧龙为名。早在王愉为州刺史时,后来的刘宋皇帝刘裕怀才不遇,曾投靠王愉欲谋个好前程。然而,王愉很看不上刘裕,不仅没有起用,反而待之失礼。刘裕遂怀恨于心,另求他图。刘裕暴发后,身居国之要职,又执举国兵权在手,与刘有隙的王愉,则作为对立势力,亦在朝中为重臣。为减削帝党势力,为报当年受辱之仇,
[南北朝] 隋唐太原王氏之祖 (390440)
郭祚
  郭祚,字季,北魏太原晋阳人。生于太平真君九年(448)卒于延昌四年(515)。原本是太原阳曲的郭淮之后,怎么又成为太原晋阳人呢?这绝非史载讹误,乃支脉迁徙之故。当时晋阳为太原郡之治,郭氏由阳曲迁晋阳,同在一郡望,称其太原晋阳人,当在情理之中。史称,郭祚出于太原士族,家族显盛于魏晋,逮至其祖父郭逸时,两个女儿先后嫁于北魏献文帝朝司徒崔浩为妻。当是之时,崔氏亦为高门士族,崔浩为国之“三公”之一,他长于书法,多年为宦,以耿直敢言而饮誉朝中。郭、崔两大家族联姻,既属门当户对,亦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然而,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崔浩因编修国史秉笔直言,忤逆圣意,触怒太武帝拓跋焘,被满门抄戮。城门失火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籍贯旧有三说:太原、京兆、江宁,《旧唐书》昌龄本传以昌龄为京兆人,较为可信。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世称王龙标,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人物生平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
[] 七绝圣手 (698756)
王翃
   王翃,字宏肱,唐太原晋阳人。生于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卒于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家世史无载。王翃少年之时酷喜兵家之学,研读兵书,戏习阵战操演,长成后以多智有威而知名乡里。约20岁,正值玄宗朝日隆日盛之时,步入军武,天宝年间先后任翊卫尉、羽林军宿卫。因其文武兼备、智勇双全,后中制策,才兼文武科(投考“武科”中),遂授任辰州(今湖南沅陵)刺史。“安史之乱”平息后,唐朝军队骄兵傲将之风日炽,藩镇割据大势趋成。襄州(今湖北襄樊)叛将康楚元,拥兵自重,割土自立。王翃奉诏讨伐,因军功加兼秘书少监,旋转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因王翃潜心军政,行事严谨,所以每任一职,颇有声名,史称其“有威望智术”
[] 中唐名将 (732802)
温子癉
  温子昇,字鹏举,东魏太原人,后迁居济阳冤句(今山东菏泽)。生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卒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少时的温子昇勤奋好学,极喜读书。年纪稍长,已是以博览群书、强记百家、文诗清新婉约而称著一时。刚刚步入社会,即被广阳王元渊聘入幕府,从事府上众仆役的先生,“教诸奴子书”。执教闲暇,子昇撰写了他的成名之作《侯山祠堂碑文》。此文行世后,引起北朝著名学者文人常景的关注和赏识,他亲赴元府拜访温子昇,并对元渊说温子昇是难得的青年才子,元府能有这样不可多得的“大才士”作幕僚,可喜可贺。北魏时,诸王府向社会公开招贤纳士,委以职官,是一件很时尚的事。熙平元年(516),东平王元匡经孝文帝得准,张榜
刘旻
  刘旻(895-954年),原名刘崇,沙陀族,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开国君主。 年轻时喜欢-,后来在河东从军。刘知远担任河东节度使时,任命他为都指挥使。后汉建立后,历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镇守河东地区。950年,枢密使郭威起兵造反,皇帝刘承祐为乱兵所杀,郭威遂控制后汉朝政。刘旻原欲举兵南下,但听闻郭威计划迎立其子刘赟为帝,遂打消此意。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并杀死刘赟。刘旻随即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仍以乾祐为年号,称乾祐四年。北汉地小民贫,为了兴复后汉基业,遂向辽国乞援,与辽国约为父子之国,由刘旻称辽帝为叔,而自称侄皇帝;辽国册封刘旻为大汉神武皇帝。北汉依靠辽国的援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开国君主 (895954)
董安于
  董安于(?——前496),又称董阏于,生年不详,春秋末晋国人,是晋卿赵鞅之心腹家臣,古晋阳城的始创者。安于出身于史官之家,本姓辛。先祖辛有是西周王室之大史 (史官),他的次子子承父业在晋国任 “董史”之职。所谓董史,乃诸侯国之史官,专门从事晋国典籍和史册的撰写及管理。由于世袭晋国董史之职,遂以其职董为氏传后。饮誉史册的“秉笔直书”者董狐,乃安于之祖辈,他不畏权臣赵盾,对晋灵公被杀之事,直笔“赵盾弑其君”,名垂青史,获“董狐笔”之誉,被孔子褒扬为“良史”。这样的家世传统,使安于从小得到陶冶和造就。逮于长大成人,他忠心追随晋卿赵氏,尽心竭力为赵鞅效命。史载,安于青年时为赵氏“进秉笔,赞为名命,称于
[春秋战国] 古晋阳城创建者 (?~前496)
狐偃
  狐偃(?——629年),姬姓狐氏,字子犯,因是晋文公之舅,又字舅犯、咎犯。春秋时晋国大夫,生年不详。论其生世,《国语·晋语四》载:“狐氏出自唐叔。狐姬,伯行(狐突字)之子也,实生重耳。”史家考:“狐氏出自旧族,与周同姓,姬太伯居于戎,故以狐为氏。”(见载《中国史研究·论春秋中山与晋国的关系》)可见,春秋时白狄部中山国之狐氏,是周王朝姬姓宗族融于白狄部族的一支,是唐侯叔虞之后裔。到晋献公执政时,迎娶了狐突之女狐姬为后,于是,狐突并其二子相继入晋为大夫。关于狐偃为何方人氏:史无载。但有史传曰:姬太伯之裔狐突,居于狐爷山。查狐爷山也称马鞍山、狐偃山,在今交城、古交、清徐三县相交之吕梁山中部。《交城县
[] (?~629)
郭澄之
  郭澄之,字仲静,生卒年不详,晋太原阳曲(今太原阳曲)人。似应为随家族南渡乔居江南东晋的移民。史称其少有才思,机敏过人。逮东晋末年曾为南康(今江西赣县)郡相。所谓“相”,乃郡守之副职。在任内时,恰逢卢循在广州起义,义军挥师北上,连克南康、庐陵、豫章等郡,势如破竹。是时,郡守见义军势大,南康必不能守,遂率其属下弃城而走,郭澄之则随太守辗转流离返回京师建康(今南京)。当时的东晋王朝,大权旁落,朝政由当朝相国、宋王刘裕执控。郭澄之回京待命不久,刘裕即命他为相国参军,随其北伐后秦。义熙十三年(417年)七月,刘裕所率东晋北伐军,攻克长安,活捉后秦皇帝姚泓,灭亡后秦。大战告捷的东晋军统帅刘裕本想率军继续西
[]
杨宪
  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左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杨宪是检校组织成员,而且还是其中的领导人员。作为文官中的一员,杨宪在朱元
[] (13211370)
尹铎
  尹铎,春秋末季晋国人,赵卿简子之家臣。生卒年不详,关于其身世史无载,尚是一桩悬案。明清以来《太原县志》均将其列入晋阳建城以来第一位名宦。尹铎早年与赵氏家臣董安于从往甚密,是为忘年之交。晋阳城创建后,尹铎经安于举荐,取信于赵简子,遂为家臣。晋定公十六年(前496),安于横死,尹铎受命于赵氏为晋阳宰。受命之时,尹铎面请于赵简子:“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鄣乎?’简子曰:‘保鄣哉!’”(《国语·晋语九》)用今天的话说,赵简子委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当即请示简子:欲将晋阳治理成一个提供税赋、敛财聚财的财源之地呢?还是要它成为一个士民安居、民无二心的屏障之城呢?赵简子即刻指示:当然是作为保护之屏障。于是
王尊业
  风仪清秀,长于经史,号称北魏末季举国“三哲”之一的王尊业,系出名门望族“太原王氏”。其先祖在晋室南渡时,追随司马氏避居江南。其高祖王愉为东晋高官尚书仆射,曾祖王缉为散骑侍郎,祖父王慧龙为“太原王氏”中名声显赫者,在家族惨遭灭门之祸时,年仅14岁,只身潜逃,免于杀身,后亡命北魏。北魏泰常八年(423年),明元帝拓跋嗣启用为洛城镇将,未几,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又先后委任王慧龙为南蛮校尉、安南大将军左长史、龙骧将军、安南将军等职,以“善设奇兵”、“农战并修”而享誉北魏,曾多立奇功、屡挫刘宋而闻名域中。“太原王氏”亦由此而继绝再盛。王尊业,生年不详,卒于武泰元年(528年),其族归魏后复居祖籍太原晋阳(
[南北朝] (?~528)
窦犨
  窦犨,妫姓窦氏,字鸣犊,也作鸣铎。春秋末季晋国大夫,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晋定公时代。因其采邑(封地)在今太原古城村一带,古属狼孟、后属阳曲县,而《阳曲县志·古迹》也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也,今村东、北面古墙地犹存。”所以历代均以窦犨为阳曲人。世传:窦氏为夏少康之后,乃妫姓之裔,因遭难,先祖从窦(洞)中逃得性命,遂以窦为氏(《通志·氏族略》),播衍后世。窦犨为晋大夫时,正值春秋之末“礼崩乐坏”的大国争霸时代,诸侯不尊王室,卿大夫不敬诸侯,纵横捭阖,士风日下。然而,窦犨却循规蹈矩,崇尚礼治,重视教化,竭尽善辩能言之才,倡导礼乐治国思想,在晋国和周边诸国中都有一定影响,被
全部太原市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