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历史人物介绍2
罗明燏
  罗明燏(1905~1987),海珠区新滘镇沥滘村人。民国15年(1926)7月在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毕业,后历任广州市工务局测量员、工程助理员、技佐、技师、广州市政府工程专员。民国20年(1931)8月任广东省政府技正(工程师)并在動勤大学任教。他参与了广州河南滨江大堤建设、梅花村公馆区的主要工程设计等。民国21年(1932)8月,他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土木工程。两年时间内,他不仅修完土木工程的课时,写了硕士论文,而且还写出了航空工程方
(19051987)
陈金
  陈金(1905~1979),女,广州河南(海珠区)水上居民。原新港街第一居民委员会主任兼妇女主任,中共党员。她从小生长在蛋户人家,一家人在河南尾一带靠摆渡、捉鱼虾、当小贩等为生,过着浮家泛宅的生活。小时候,她父母节衣缩食送她上岸读书。由于世俗偏见,她在学校受欺侮,最后-停学回家帮父维持生计。新中国成立后,陈金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当上居民代表。1952年,陈金参加医疗培训班,学习新法接生。陈金克服文化低等困难,在学习中胆大心细,多想多问多实
(19051979)
罗明佑
  罗明佑(1900~1967),海珠区新滘镇沥滘村人。毕业于广州高等师范学校。民国7年(1918)罗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学习。当时北京城只有一家外国经营的“平安影戏院”,票价昂贵,一张影票最低售2元,超过半担米价。18岁的罗明佑,出于民族自尊心,想开办一家为中国人和学生开放的电影院,打破外国人对电影的垄断。他得到叔父罗文干的支持,于民国8年租了东安市场的丹桂茶园,改建成有700座位的真光影戏院。罗明佑自任经理,白天上课,晚上到影院主事。票价低
(19001967)
李野屋
  李野屋(1899~1938),号尘、野仙、荒山、饨根上人,广州河南(海珠区)人。幼年家贫辍学,在河南南村一茶楼做挑水工人。性好静,喜爱诗画。工余时常到附近茶楼、商店观看挂在墙壁上的画,晚上则专心练习临摹。其父少谱与画家陈树人有交往,野屋遂常蒙树人指点,且因天资聪颖,绘画技术很快提高。与李寿庵同为自学成才画师,名噪一时。李野屋在广州河南建一屋,题名曰“春风池馆”,终日在此作画,甚得其乐。他擅长画花卉草虫,吸取恽南田与陈白阳画技精华,融会其
(18991938)
冯锐
  冯锐(1900~1936),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就读于康纳尔大学,获农业经济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教授,后到河北省的中华平民促进会工作,参与改革乡村建设事业。民国20年(1931),冯回到广州任建设厅农林局局长兼岭南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上任后,冯根据当时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提议兴办广东糖业。民国22年(1933),冯请省政府拨款20万元作为发展糖业的资本,但没有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冯与军
(19001936)
何琳
  何琳(1894~1969),广州河南(海珠区)人。他幼年丧父,家境清贫,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到南武学堂求职,得校长何剑吴同情,免费入南武学堂读书。由于勤奋好学,每年考试均名列前茅。民国3年(1914)毕业于南武学堂。曾先后任小学教师、校长,中学教师。何爱好体育,擅长排球。民国3年(1914)、民国5年两次入选中国排球队,参加过第二、第三届远东运动会,所在的中国男排均获冠军。建国后,何关心工农教育,曾兼任职工业余夜校校长。1956年,积极
(18941969)
许民辉
  许民辉(1890~1961),原籍广东开平县,清光绪十六年(1890)2月在广州河南(海珠区)出生。童年入私塾,后进南武学堂读书。他酷爱体育活动,擅长田径、足球,参加校内赛跑及当时的历届全省运动会,均名列前茅,多次为南武学堂夺得省运会团体冠军,立下汗马功劳。宣统二年(1910)被选为华南区田径选手,参加首届全国运动会的220码走及一英里接力跑,崭露头角。民国2年(1913)入选为我国田径、足球运动员,参加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远东运动会,
(18901961)
黄任恒
  黄任恒(1876~1953),字秩南,祖籍广东南海,世居广州河南龙导尾乡(今属海珠区二龙街)。早年就读于广州越华书院。毕生埋头读书,专心著述,未曾涉足社会任事,是一位资历颇深、默默耕耘的历史和乡邦文献学者。广州建国初期,朱光副市长曾驰书聘请他任市人民政府参事,但他始终未到职。任恒熟悉河南的风土人情和古迹民风,认为应加以记述,以流传后人,他翻阅了大量书籍,综合实地考察,用“十年修业”的精神,编纂成《番禺河南小志》,该书共九卷约25万字,详
(18761953)
邓凤墀
  邓凤墀(1874~1948),广州番禺南箕乡(今属海珠区南石头街道)人。早年在广州河南开设恒昌盛木材店。民国4年(1915),在河南龙导尾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橡胶制品厂一广东兄弟创制树胶公司,凤墀自任经理。所生产的胶牙托、胶鞋底,深受顾客欢迎。大新、先施等大百货公司不断增加定货,供不应求,产品风行华南地区。工人由开厂时的20多人增至60多人。民国10年邓凤墀与洪德路经营百货的老主顾英彦卿、姚天铎、叶君武等合资,开办合作胶厂。后来,他在香港开
(18741948)
胡栋朝
  胡栋朝(1872~1957),字振廷,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4岁丧父,17岁赴香港,由叔父养育,21岁就读香港英国皇仁书院。后考取天津北洋大学堂,29岁毕业,获工科学士学位,被选派赴美国留学,专攻铁路桥梁,著有《比较柱桥及钉桥之用》一书,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写成《中国铁路指南》,引起中国有关铁路公司的注意。光绪三十二年(1906)栋朝应四川总督锡良聘请回国兴办铁路,而入京参加学部考试,赐进士衔。同年9月赴川后,于11月被任命为四川省
(18721957)
梁庆桂
  梁庆桂(1856~?),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清光绪年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和翰林院侍读。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维新思想影响下,国内废科举,兴学校,置学部,而旅居海外的华侨仍“抱残守缺,冬烘如故”。他作为内客侍读上学部手摺,阐述了在海外华侨聚居地办华侨学校,利于“中西融合,造成全材,足备国家官人之选”,又可节省派学童赴美留学所需经费,建议朝廷派专员赴北美洲劝学。梁的建议为清廷接纳,并委派梁赴美办侨民学务。光绪三十四年(1908)3月2
[] (1856~?)
伍懿庄
  伍懿庄(1854~1927),名德彝,号乙公、花田逸老。祖籍福建安海,世居广州河南溪峡万松园(今属海珠区海幢街)。伍出生于洋行富家,父以擅画梅花出名,兼工山水。叔、弟均工书法篆刻,并有著作。伍从小受家庭环境薰陶,喜爱绘画,收集古玩、书画、珍禽怪兽、奇花异草于万松园。后从居廉学画,当时有青出于蓝之誉。其画山水、人物、花鸟及草虫俱精;其字则篆、隶、楷、草皆妙;善诗词,精古籀、篆刻,时人称为“四绝”。他为人性豪爽,好客,尤其喜欢结交书画家、诗
(18541927)
白纶生
  白纶生(1823~1893),原名京,字纶生,号进贤,海珠区新滘镇龙潭村人。少时家境清贫,15岁起在广州堂舅父开设的洋行当杂工。他诚实聪明,勤奋好学,数年间已对洋行的业务颇为熟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一天,纶生留守洋行,一英商因急于供应货物给南洋客户,即付白银1万两马上要货。纶生一时不敢作主,但英商百般苦求,纶生便按照堂舅父所用格式与英商签订合同。堂舅父回来知道后大为不满,将他开除出店。纶生在走投无路之际,徘徊于洋行附近,该英商
[] (18231893)
吴全美
  吴全美(1820~1884),字碧山,原籍顺德,世居广州番禺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从小好习武艺。道光二十九年(1849)入广东水师团练,学习水战本领,在追缉海盗时屡立战功,不久便由把总升为海安营千总,咸丰元年(1851)晋升为龙门营都司。后因在海南儋州、厦门、江苏等地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被朝廷封赏“迅勇巴图鲁”称号,授升福建水师提督。同治四年(1865)8月,全美抵厦门凡塞港,修筑炮台,加强防卫,深入民间,组建联防,自此海疆大治。
[] (18201884)
黄廷彪
  黄廷彪(1818~1882),字豹伯,人称彪虎,原籍顺德,世居广州番禺溪峡乡(今属海珠区海幢街)。少年好弄枪棒,臂力过人。为人豪爽,仗义疏财。一次廷彪随父经商过南洋,遇海盗上船企图洗劫,他便与船员商定制贼办法,勇敢果断地将海盗全部擒获。清道光二十年(1840),廷彪参加水兵训练,充当捕盗兵,不久便晋升为蓝翎六品军功。当时伶仃洋面不断有海盗劫掠商船,廷彪随水师营出剿,斩杀海盗35名,活捉贼首归来,自此名声大震,人皆以彪虎称之,数年间由千把
[] (18181882)
梁韬
  梁韬(1799~?),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清嘉庆末年(1820)21岁时,赴美国经商。把中国的棉、丝织品运往销售,同时又把美国的牛痘种苗引入中国,使儿童接种后,得以防止天花病流行。梁韬平素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对子训导严谨,且培育成才。其子毓芳曾在广州杉木栏经营布匹生意,并在白纶生创建的爱育善堂兼任董事。三子梁诚又先后担任清廷的驻美、日、秘鲁、巴西等国的外交官,后复出使德国。八子梁询亦曾任驻美国大使馆参赞、古巴领事和墨西哥领事等外交官。
[] (1799~?)
黄子高
  黄子高(1794~1840),字叔立,号石溪,广州番禺石溪乡(今属海珠区新滘镇)人。子高书精小篆,下笔如铸。少以词章著称,时人得其片纸,争相珍藏。道光十年(1830)应南海试,立就千余言,督学为之惊异,被选为优贡生,甚得总督阮元器重,被提拔为学海堂学长。其诗诸体皆备,五言更擅。但怀才不遇,屡困乡闱,终老园林。一生藏书甚丰,死后尽失。子高建梅花书屋于石溪乡,有《自题石溪梅花书屋》诗云:“数椽仅蔽风雨,一枝亦自横斜,此是村中景色,错疑画里人
[] (17941840)
梁纶枢
  梁纶枢(1790~1877),字拱辰,号星藩,海珠区新滘镇黄埔村人。自幼刻苦读书,却淡薄功名,无心科举。其父经国在广州十三行开设天宝洋行,到嘉庆末年,生意不景,贸易亏损。道光七年(1828),纶枢接手经营,翌年,他捐输工费银9万5千两。道光二十二年,在本省捐输海疆经费2万两,即奉旨议叙授给职位,加盐运使衔。咸丰二年(1852)珠村发生械斗,为防止事态恶化,纶枢即与县令前往调解得以平息。咸丰六年(1856),英军攻广州。次年,英法联军陷穗
[] (17901877)
潘正衡
  潘正衡(1787~1830),字仲平,又字钧石,原籍福建,先辈入粤,著籍广州河南龙溪乡(今属海珠区南华西街)。因报效治河工程有功,授予同知衔,任盐运副使。正衡事母至孝,少负诗名。因癖爱黎简书画,便于河南栖栅建造房舍,购黎简书画悬之四壁,并名其室为黎斋。当时岭南名流,没有不知黎斋大名的。他们雅集中称盛五羊城,题咏黎斋的诗就集成一巨卷。正衡又于龙溪筑菜根园(内建天外#洲等景点)、晓春阁、船屋山庄等。其诗喜为唐代李贺、李商隐体。五律骨格坚苍超
[] (17871830)
伍秉鉴
  伍秉鉴(1769~1843),字成之,号平湖,又名敦元、忠诚、庆昌等。原籍福建,先祖清康熙年间入粤,世居广州河南溪峡乡(今海珠区海幢街)。乾隆四十八年(1783),父伍国荣在广州怡和街创办怡和行。嘉庆六年(1801)秉鉴接替怡和行务,善于经营,不几年即成为广州巨富之一。至民国23年(1934)财产已达白银2600万两。秉鉴走官商之道,几十年间,共花1600余万两银,向清廷及地方官贿赂、捐输,换取官衔和官职。此外,他与外商关系密切,对外贸
[] (1769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