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县名人录
胡以晃
  胡以晃( 约1816到1856 ),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平南人。早年与洪秀全,冯云山同谋起义。1851年(咸丰元年)12月在永安(今蒙山)任春官正丞相。1853年5月于天京(今南京)奉命西征,11月攻克桐城,舒城。次年1月围歼清安徽巡抚江忠源部,攻克庐州(今合肥),因功封护国侯,后进封豫王。1855年与石达开,秦日纲击败湘军曾国藩,又随石达开转攻江西。次年在临江(今清江)病死。(一说死于杨韦事变)胡以晃(1816──1856)广西平南人。太平天国初期著名军事统帅。地主出身。天国官员中唯一的武秀才(文秀才为何震川)。早年参加拜上帝会。金田团营时,洪秀全、冯云山秘藏在平南县花洲山人村其家布置起义,为
[] 太平天国五虎上将 (18161856)
覃亚帅
  覃亚帅(1830~1866),平南大坡理村人。原名覃乃保,名翼堂,历代穷困,母早殁,依姑母生活。8岁,给罗梧村姓农的地主放牛。清道光末年,洪秀全领导的拜上帝会迅速发展,各地天地会武装也相继而起。覃亚帅就与其叔覃亚儿晚(后为大成国吕国公),奉刘丕为军师,以刘成尧、张亚乌晚等人为心腹,在大坡立五祖堂,拜天地会。入会时,竖刀为门,以刀架颈,歃血为誓,并给首领大哥、晚哥献财礼, 最初入会约有500人。在大坡圩立五营,主营设在今大坡中心校所在地。营门的对联是:仗义风高(山名,主营所靠者),恰起当门朝独秀(山名);大坡市僻,且将此地达长安。覃亚帅希望有朝一日“达长安”,直捣清官。为达此目的,就在营地大开武
[] (18301866)
韦树模
  韦树模,男,汉族,广西平南人,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黄兴等人策划的广州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就义,牺牲后葬黄花岗烈士陵园,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父韦昌曾参加太平军,因作战有功被授军职,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很赞赏太平军的勇敢。1905年,与弟弟统钤(字香泉)、统淮(字义廷)、荣初一起加入广西同盟会分会。1910年结识了林盛初与李德山,他们共同联络志士,为革命活动做准备。次年4月10日,带三个弟弟和李德山一起到广州,参加广州起义的准备工作。27日,黄花岗之役发动,他随黄兴攻入督署,搜两广总督张鸣歧未获。随后又转战于大石街、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
甘庸德
   甘庸德,字元夫,又字玉山,别号一剂先生,清代乾隆时期人,家住平南大乌里,因长于医术而闻名。年少时读书善记忆,日记万言,背诵不忘。15岁时,学会了按脉诊病。同窗有病,为之开方,服药后很快好转。然而,由于他年轻,加上生性傲慢且好夸耀,人们往往妒忌他的才能,厌恶他言语的夸张。有一个狂士与朋友合谋,装病试他,想使他难堪,以执为笑柄。其时庸德自外归来,装病者已上床拥被,呻吟不止,一帮人便请庸德为这人按脉诊病。庸德诊脉后说:无病。行出。这帮人强要他复诊,诊后庸德又出外去,似此三番四次。最后,甘庸德才自言自语地,凄惨地说:“噫! 初时本无病,现今病入膀胱了,月后必死! ”装病者听后连忙起来小便,遗溺遍地。
[]
蒙得恩
  蒙得恩 (1806--1861),广西平南县大朋花王水马铃村人。1806年(清嘉庆十一年)出生。本名上升,因上犯上帝讳,改名得天,复因天字崇隆无比,故又改名得恩。得恩祖父有三担谷种的田地,七、八头耕牛,所收稻谷万斤左右,是个富裕的农家。他父亲兄弟三人分了家,吸上鸦片成瘾,到死时家产基本败光了。得恩同胞兄弟四人,他最大,因为人口多,农闲时还要兼做些小本生意,挑货郎担过村串户,帮补生活。得恩于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二月加入拜上帝会,这年八月下旬,地主阶级的压迫愈急,战斗迫在眉睫,拜上帝会令近处会众各在本地团营。九月中旬,命作战斗预备。平南花洲於九月十三日团营。十月初一日,拜上帝会在金田抗击地主
[] 太平天国赞王 (18061861)
梁嵩
  梁嵩,龚州(今广西平南)人。字子高,又字仲邱。生卒年 不详。五代十国南汉白龙元年(925)状元。梁嵩自幼勤奋好学,善诗文。南汉刘龑帝效法唐制,开乙 酉进士科考于广州。梁嵩在殿试时作《赋荔枝诗》:“露湿胭脂 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 生。桔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金门若有栽培地,须 占人间第一名。”被皇帝赞赏,点其为状元,恩授翰林学士。后 获恩准,离任回乡,侍奉0。 梁嵩谢绝皇帝赐宝物,上奏请免其家乡龚州人丁税赋一年。以体恤民情,慰藉乡望。梁嵩甚得民心。回乡时,“急于 见亲,野渡无舟,乘白马过河”,人马淹没而死。州人感德,岁 祀不绝。浔州有“白马庙”,为乡人祭祀
张澯
  张澯(1461~1519),字仲,别号泾川,平南县城西厢一里人。张澯幼年颖慧,10岁能文。明成化丁酉年(1477年) 乡试第九名中举人,第二年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庚子年(1480年) 授翰林院编修。弘治巳酉年(1489年)授侍读,乙丑年升侍讲。正德元年(1506年)晋升学士,再升国子祭酒,礼部左、右侍郎。正德四年(1509年)升礼部尚书,后接连调任吏部、户部、兵部尚书。当时朝廷有些官员诋毁他与忤逆朝廷的刘瑾交好,他不屑与之争辩,只称病辞官归家。因其在朝廷深受器重,不获允许。他前后上了15次奏疏,直到正德十年(1515年),已经54岁,朝廷才准予他辞归。加赠为太子少傅,敕赐谕书和马匹给他回来
[] (14611519)
莫仕暌
  莫仕暌,壮族,平南县鹏化里界冲坪村人,生于道光初年。母亲姓张。有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仕暌幼年便丧了父母,他的舅父(殷实的木材商人)把他抚养成人,并送入私塾读书,因而粗通文字。莫仕暌自小精灵能干,青年时代经常在花王水一带,为乡人买卖田地和耕牛作中人,从而过着小康生活。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月初九日,邻居蔡日盛因家庭困难,曾将烟寮坪开荒的四块田,以铜钱6000文当给了他。道光二十九年的一天,正是鹏化圩日,莫仕暌在市上做“牛中”,只见窜来两个官差,向他00。莫仕暌一怒之下将官差打伤,自知闯了大祸,便回到界冲坪躲起来,得知蒙得恩在花王水一带秘密组织拜上帝时,就参加了拜上帝活动,并将蔡日盛当给他
[]
林盛初
  林盛初(——-1911),汉族,广西平南县东华乡兴华村都兴屯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10年(宣统二年)夏,林盛初与罗城人李德山、岑溪人韦五洲到平南县东华乡兴华村都兴屯,以教授拳术为名,联络志士,宣传革命,1911年(宣统三年)4月下旬,林盛初与平南县志士共28人分两批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起义,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黄花岗之役发动,他们随黄兴攻入两广总督署,搜总督张鸣歧不获,随后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见清军甚众,遂入高阳里源盛米店为垒,相持两日,饥渴交迫,仍殊死作战。后清兵纵火焚烧米店,因弹尽援绝,林盛初与“都兴四雄”(韦树模、韦统铃、韦统淮、韦荣初,均为都兴村人)壮烈殉难。葬于广州黄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
韦荣初
  韦荣初,男,汉族,1879年生于广西平南,家中排行最小,其兄是同为烈士的韦树模,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在广州发起的黄花岗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就义,卒后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出生年月:1884年牺牲日期:1911年04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平南县东华乡兴华村都兴屯人。教士。与韦树模为兄弟关系。1905年与韦树模等一起加入同盟会。1911年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4月27日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进攻两广总督署后,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最后转入小北门高阳里源盛米店,激战一昼夜后,与韦树模、韦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8841911)
梁之瑰
  梁之瑰(1768~1849),字佩亭,平南县大乌外里人。之瑰的学识渊博,27岁时,以浔州府学廪生的资格,参加乙卯年的乡试,和他的父亲梁基一道,同时考中举人。父子同科,乡人传为美谈。嘉庆元年(1796年),之瑰赴朝廷参加礼部的考试后,就任内阁中书之职,在京都3年,因祖母年老而辞官归来,此后不再想离家做官了,说:“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啊!”他父亲在世时曾经对他说:“我家较为富裕,应当捐赠一些田产作为宗族祭祀之用。”这些吩咐未及实现,就去世了。之瑰秉承他的遗志,将60亩作为蒸尝田,作族中婚、丧、助学之用。凡族中的子弟能够读书的,都给予优厚的资助;乡间老人过世无钱埋葬的,给予棺材;青年人无钱娶妻的,亦
[] (17681849)
韦统铃
  韦统铃(1877-1911),字香泉,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教士出身。祖父曾投太平军,兄弟五人爱打抱不平,被称为“五虎将军”。统铃一目失明,但健目视力异于常人,夜行快捷,人呼独眼龙。但他身躯伟岸,力大无穷,能挑两百斤的担子,可将碾禾的石磙双手举起。由于受父辈影响,他从小疾恶如仇,对清廷更是满怀仇恨。他1905年参加同盟会。1911年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4月27日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先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署,出署后转战大石街、小石街一带,最后退入小北门高阳里源盛米店,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后牺牲,时年34岁。一同战死的还有同族人韦树模、韦统淮、韦荣初,被合称为“都兴韦四烈士”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8771911)
韦统淮
  韦统淮,男,汉族,1879年生于广西平南,,字义廷,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韦统淮虽然是个杀猪佬,却粗通文墨,可将《千字文》《朱子家训》等蒙学读物倒背如流,身材也长得魁梧壮实,自己就能把一头两百斤重的大肥猪掀翻在肉案上,故人封以“大力士”外号。其兄是同为烈士的韦树模,为“都兴四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之一,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参加在广州发起的黄花岗起义,后因寡不敌众而被捕就义,卒后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8791911)
袁珏
  袁珏,字醴庭,平南六陈桥背村人,年少时便有才名,清嘉庆五年(1800年)举人,后考中进士,任镇安府教授。由于品行端正,不随流俗,拟擢升翰林院典薄,坚决辞谢,专心著述。他博览群籍,善文,尤工于诗,成一家之言。著作有《五亩山房文集》、《今是轩诗草》4卷、《归园田居诗》1卷、《浔州传信录》2卷、《格物论》2卷、《求古质疑》4卷、《联床风雨楼随笔》4卷、《农圃占验》1卷等10余种,存其家。道光年间出版的唐以来粤西诗集《三管英灵集》辑其诗55首,光绪九年《平南县志》八景诗文、风俗诗等所采于袁珏著作不少。《三管英灵集》的编者、广西巡抚梁章钜(与袁珏同年参加会试)评他“笃学能文,诗又在文之上”。若以艺术性衡
[]
余华祥
  余华祥(1939~1983),平南县环城乡西山下文头村人,1958年参军,1961年服役期未满就逃跑回来, 1966年在西山大队当民兵营长。1966年6月,“文革”开始,权迷心窍的余华祥积极活动,大打出手,乱揪乱斗,一心想在乱中要官夺权。1967年下半年以后,平南两派群众组织进入武斗0,余华祥经常身挎冲锋枪,腰缠手榴弹,进出县城,参加武斗。其时,广西劳动大学生梁宗和(寺面人),在南宁武斗时潜回寺面,后大安开始大规模武斗,连续出现枪杀群众事件, 梁宗和怕受牵连,于12月1日取道六陈、罗秀到桂平想回南宁,在桂平附城公社被民兵捉到。 12月5日,余华祥闻讯即与蒙福炎率领民兵乘船前往,指说梁是“4·2
(19391983)
朱方辉
   朱方辉(1853~1916),号羲晋,平南县武林镇人。他的祖辈以捕捞鱼苗为业,兼从事种桑养蚕,朱方辉的父亲朱效昌,早年家境异常贫困,就靠“打渔花工” (本地人指受别人雇用做捕捞和养殖鱼苗这种工为“打渔花工”)养活一家6口,故无能力适时送其上学。到10岁时才开始上私塾从师李紫庭(武林上湾村,即现在新贤村)就读。他聪敏、好学,只四五年间,便读完了科举时代初级士子必读的“四书”、“五经”;并学习了声律和诗赋等知识。他对诗歌尤其爱好。15岁被录取为“县学生员”,即所谓秀才。 朱方辉18岁时,得亲友帮助,赴广东海南就读于朱次琦的学馆。朱次琦,号子襄,是广东一代著名学者。因他曾在家乡九江开馆讲学,故
(18531916)
彭昱尧
  彭昱尧(1809-1851),字子穆,初字兰畹,自号阆石山人,平南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科举人。彭昱尧性格豪放,不入俗流,喜读书,博览群籍,才学过人,他的议论文章,别树一格,锋芒毕露。然而他更擅长于诗词,为粤西学伎(督学太史)云南人池生春所赏识,聘为幕府,被誉为“杉湖十子”之一。彭昱尧平生不置产业,死后只留下几个书架的图书,四壁肃然。著作有《恰云楼诗集》40卷,《致翼堂文集》20卷,彭昱尧的吟咏独秀、栖霞诸山的七言长律古诗,能够倚势凌空,自成一格。评论的人以为数百年来的广西督学,只有池生春最得人才;而诗赋高手,应首推彭昱尧。
[] (18091851)
张威
  张威(1904~1927),原名张显达,平南县思旺镇人。张威自幼读书,1924年考入梧州市培正中学。在中学期间,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学校的学生组织“促进会”,并参加梧州市的学潮活动。因此,未毕业就被学校当局开除学籍(当时培正中学是外国人办的) 。张威就和进步同学往广州。1925年6月“沙基惨案”发生, 他参加“反帝”斗争。1926年3月,从广州回到思旺圩,当年他才23岁。张威写得一手好字,尤擅长草书、楷书。他平时西装革履,体态萧洒;谈吐温文,言辞流畅,是一个英俊的青年。他经常与从广州东山神道学校回来的汤美(原名汤作基,思旺横岭村人)及朱其森、朱其伊、张恒光等一道宣传农-动的道理,开办农训
(19041927)
林大居
  林大居,生卒年月不详,一作大基,广西平南县路三里平田村(今桂平紫荆平隘山)人。太平天国将领。早岁入拜上帝会,渐与机密。经历金田起兵,永安建制,定都天京,未被重用。咸丰辛酉十一年(1861),夏秋,封敬王,又称殿前刑部又正秋僚顶天扶朝纲敬王遂千岁。同治元年壬戌岁(1862),湘军曾国荃围困天京,敬王留在朝中。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1864)六月,天京失陷。大居只身回乡,病逝于家。
[]
全部平南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