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区名人录
刘永福
  刘永福(1837~1917),原名业,又名义,字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防城古森洞小峰乡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随父母迁往广西上思直隶厅(今上思县)务农。咸丰二年(1852)在左江航线上当船工,工余随父叔学习拳棒。不久父母双亡,遂以打柴捕鱼为生。咸丰七年,约同乡邓阿富等六人,参加了广西天地会农民起义军,在归顺(今靖西)活动。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清政府调集大军围剿广西各地农民起义军。次年,刘永福率200 余人到安德北帝庙举行祭旗仪式,以七星黑旗为军旗,故称黑旗军。同治六年,率军进入越南北部的六安州(今高平),创立“中和团黑旗军”。同治九年,进入保胜(今老街)。从此,以保
[] 南粤先贤 (18371917)
陈济棠
  陈济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广东防城(今属广西)人。出生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幼年在私塾读书。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钦县警察讲习所,6个月毕业。同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次年春,由陆小教官邓铿介绍入同盟会。1911年转入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学习,毕业后在广东地方部队中充任初级军官。1915年参加讨袁(世凯)倒龙(济光)活动,后到肇庆投护-第六军林虎部,任连长、营长等职。1920年11月,孙中山重组军政府。粤军参谋长邓铿奉命组建粤军第一师,陈济棠在该师第四团任第一营营长。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团长陈铭枢因参与反对孙中山感到内疚而离职,陈济棠接任第四团团长。年底,
中华民国一级上将 (18901954)
黄立富
  黄立富(1820——1908) ,广西防城县板八乡板蒙村人,1885年6月中法战争结束,法军占领越南,屡次派兵犯我边境,一次,法军300人侵入到里火隘、敲梆岭,他组织边民100多人,手持大刀、长茅、火药枪与敌激战一天一夜,因敌强我弱-撤退,于是他星夜兼程赶往钦州向知州李受彤报告战况, 李拨给他50支土枪, 他迅速赶回边境,把各路义军扩充到500人, 向盘踞在里火隘的法军攻击,他开枪击中一“五画”军官坐骑,敌见势不妙,全线溃逃回越南,1886年9月,中法双方会勘中越边界,次年3月签订分界图约。李受彤下令赶制“大清国钦州界”界碑,黄带领边民和义军,只用几天时间便将33块石碑分立于竹山至峒中西岗隘(
[] (18201908)
吕剑
  吕剑(1925~1950),原名陈凤鸣、陈明。广西防城县马路乡竹围村人,后举家徙居附城乡沙潭江佃耕围垦田。1941年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防城中学,是品学兼优的学生。1942年11月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吕剑就读初中时,在进步思潮的熏陶和进步教师的启发下,与许永钦组织本年级进步同学进行读书活动,秘密传阅《新民主主义论》等革命书刊。在镇内动员几个同学的父母,资助20多位贫困同学两年多膳食,吕的父亲也将自家粮食挑来补助。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吕剑组织排练《雷雨》等进步话剧在校内演出和街头讲演。防城中学有特务监视进步师生,吕剑发动同学对一个披着教员外衣的国民党特务开展斗争,校长陈树坤威胁说:“如果你再搅学
革命烈士 (19251950)
许廷进
  许廷进(生长于清乾隆年间),防城县附城乡人。幼丧父母,家贫,打鱼为活,身强力壮,性格豪爽,有正义感,壮年从戎,在钦州入伍,由于弓马熟练,充任小队长,立了微功,由龙门左营外委升左营都司,再升营参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随两广总督孙士毅南征有功,得赐花翎顶戴,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龙门协副将,在地方缉盗安民,使海疆赖以升平。后调任福建闽安协副将,升海坛镇总兵署厦门提督。许任职期间曾在钦州龙门建造一座“万姓祠”,所谓安置慰籍一批“无主孤魂”,此“万姓祠”后已改为海军营房。乾隆末年,许病逝于厦门烽火营,归葬于防城港区渔洲坪村。
[]
杨瑞山
  杨瑞山(? ——1899),防城县附城乡扫把岭老虎岭坜村人。号锦屏,少年家贫,卖糖果为生,身材高大,秉性刚强,善登山泅水,壮年从戎,隶广西提督冯子材部。三次随冯出关,屡立战功,为冯所信重。在御侮保边的镇南关——谅山战役中,隶萃军前部任督带,以大无畏精神,翻山越岭,涉水登城,冲锋陷阵,歼法寇于国门之外。在鏖战中,被敌炮火喷瞎左眼,仍忍受剧痛,斩杀六画敌酋,以勇猛闻于全军,被称为骁将。议和停战回国后,被任为钦州参将,续升记名总兵,后调任琼州总镇,再升广州水师提督。1899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广州水师任所,家人扶柩归葬于防城县光坡乡,其墓被列入县保护文物之一。
[] (?~1899)
陈实棠
  陈实棠(1917~1948),又名陈克光、陈荣,广西防城人。早在民国24年(1935),陈实棠苦于无生活出路,报名参加陈济棠部当兵。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民党独九旅六二七团二营任排长。民国28年冬,国民党制造第一次-逆流,独九旅走向反动,陈实棠目睹独九旅的倒行逆施,非常愤懑。于民国30年农历10月间率班长黄耀龙、章龙,副班长谢汝良、周镜和梁兴等20多人,携带轻机3挺、驳壳枪2支、步枪10余支,脱离独九旅,投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民国31年(1942)3月,陈实棠起义部队,转移到东莞抗日前线,编入曾生、王作尧部彭沃中队。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陈实棠,英勇善战,屡建战功。民国32年,被提升为中队长,并参
(19171948)
陆兰军
  陆兰军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尖峰岭哨所哨长,1966年10月出生,1998年8月入党,初中文化。22年来,陆兰军同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坚守在祖国南疆边防线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忘我的精神投身于工作中。在父亲病重到去世两个月的时间里,只回家看望父亲4次。自己也因积劳成疾,患上了颈椎病。近两年来,他共派出不规律巡逻执勤小组96次,参加巡逻、观察任务630多次,处理突发事件3次,行程880多公里,为上级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情报共25条。为搞好哨所建设,他带领哨兵种植经济林木6万多棵,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哨所基础设施建设。带领全体哨兵投工投劳,建设因灾倒
周仕材
  周仕材(1889——1972)。字在河,男、汉族,因排行第六,人称“周六公”而闻名。防城县茅岭乡沙坳村海麻角人。 农民出身,上过7年私熟。他十七、八岁时拜师习武,学徒中有人会唱采茶曲, 使他迷上了采茶戏,卖了6亩田到钦州先后请了几个师傅教唱采茶戏。由于他聪明勤奋,很快就学会了师傅教的采茶戏的曲牌和舞蹈。到了23岁那年,便自己组织采茶班演出,后来被请到防城、钦县一些地方授艺。他一生曾到过12处民间采茶班授艺,第一代的徒弟有120多人。 他上舞台演出,少演旦角,以演生角、丑角为多;1960年以后,他退下舞台, 专事授艺。1953年2月21日至3月5日,钦州专署文教科选派他参加广西省第一届民间艺术观
(18891972)
李易标
  李易标(1886——1926),字锦文,防城那梭乡人。生于光绪12年(公元1886年)。李易标排行第七,早年因家贫,无钱读书,14岁时便毅然离家,投身行伍,初随袁带做勤务兵,后在桂军沈鸿英部当统领,再后曾先后在林虎部、陆荣廷部、陈炯明部任职。几十年间活动于广东东江和桂西南一带。1923年在进攻惠州飞鹅岭时,突然一颗子弹飞来,从其面颊两边穿过,牙舌却没有损伤,他毫不存意,继续带头冲锋。他和部队进入惠州城内,因为他走在前头,穿的是无袖汗衫,脚踏草鞋,扎着布绑腿,背负竹笠,欢迎的人群引颈张望都不知道他是军长,从朝到晚,恭候终日,认为军长不来,不欢而散。由于他生活朴素,作战勇敢,身先士卒,无官架子,深
(18861926)
邓本殷
  邓本殷(1879~1926)邓本殷,字品泉,广东防城县(今广西)人。行伍出身,清末曾任管带,民国初年解甲回乡,龙济光踞粤时复任出广东警卫军营长、帮统。民国7年(1918)援闽粤军成立,邓率步兵两营,编入援闽粤军,任统领。同年参加援闽战役,入闽后升任第六支队司令。民国9年至10年间,先后率部参加援闽粤军回师之役、援桂战役。民国11年升任独立第三旅旅长兼琼崖善后处长。翌年初,陈炯明叛军被逐出广州,退据东江,邓本殷部滞留琼崖,遂实行军事割据。其间,他联合申葆藩、黄志桓等部,组织高雷钦廉琼崖罗阳八属联军,被推为总指挥。八属联军与盘踞东江潮梅的陈炯明叛军遥相呼应,与广州革命政府对抗。邓并接受陈炯明的饷械
(18791926)
黄谷柳
  黄谷柳 (1908~1977)祖籍广东防城,生于越南海防市。中共党员。1929年毕业于云南第一师范。1927年到广州参军,曾参加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时参加淞沪及南京战役,后在重庆参加文协,任《南方日报》记者。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粤桂边纵队司令部秘书,广东省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193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虾球传》,中篇小说《杨梅山下》、《和平哨兵》,话剧剧本《墙》,电影文学剧本《七十二家房客》,散文通讯集《战友的爱》等。
(19081977)
丘九
  丘九(1911~1933年),原名邱祥霞,广西防城人。民国14年(1925年)参加省港大-等革命活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上根据其年龄和才干,分配他从事-和共青团工作。民国15年春,作为特派员回家乡东兴镇开展青年运动,在防城成立中共东兴支部。9月增补为中共南路特委委员。民国20年底,受中共中央委派,从上海到厦门任共青团厦门中心市委书记。民国21年,领导厦门民产公司、汽车公司开展发清欠薪斗争和反对《时代日报》无理开除职工斗争取得胜利。在工人和学生中恢复和建立团支部,协助党组织恢复厦门文化协会。民国22年,调任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4月为加强对安溪工作
(19111933)
郑翠兰
  郑翠兰(1926——1946)化名彭伟,女,出生于防城县那良镇。1940年考入钦州师范读书后, 受到地下党的教育培养,积极参加革命和抗日救亡活动,1944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初奉命回防城,参与筹备那良起义,任起义部队钦防华侨抗日游击大队政工队长,入越作战遭日伪军袭击被俘,经党组织多方营救出狱。在“新街事件”中,郑翠兰小腿受重伤,仍然和同志们坚持战斗,弹尽又一次被俘,这次也是党组织和华侨多方营救逃出虎口,脱险后,郑翠兰腿伤未完全治好,就坚决要求回到重建的防城县游击大队工作。1945年底,为配合挺进十万大山区到达防城的南路人民解放军第一团(简称老一团) 战斗.郑翠兰受命建立北仑、 那旺
(19261946)
刘强
  刘强(1917——1946)原名刘润祯,出生于防城县那梭乡。194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防城农民中入党最早的一个。1941至1944年间,他大部分时间来去于扶隆、灵山、合浦、南宁等地, 以贩卖盐、 烟草、药材等为名,机智勇敢执行地下党交给的通讯联络等任务。1945年回家乡炮台一带搞武装斗争。1946年4月,防城县游击大队随老一团入越整训,6月,根据全面内战爆发形势的需要,为建立游击根据地,地下党部署组建东山游击队,刘强任队长,在稔稳一带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民兵,反“三征”(即征兵、征粮、征税),曾打退国民党防城县警察大队的几次进犯。10月上旬,刘强带病率队开赴光企海边迎接前来汇合的钦县武工
(19171946)
陈汉光
  陈汉光(1888~1943),字计达,广东省防城(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人,陈济棠堂兄。1925年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营长、宪兵大队长、第一集团-卫旅旅长、琼崖绥靖委员、南路绥靖司令。1932年6月,任国民党军驻广东第三军独立第一旅旅长。同年7月,率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一旅所属3个团、1个特务营和空军第二中队1个小分队共3000多人,在琼崖警卫处、各县民团等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对琼崖苏区和红军进行“围剿”,致使琼崖各级党组织、琼崖红军和苏维埃政权遭受严重破坏。1934年任追堵长征红军的国民党军南路-备旅旅长。1936年2月1日,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8月7日,任
(18881943)
黄立鸿
  黄立鸿(1925——1945)出生于防城县那良镇。1942年秋考上那良中学半工半读,在地下党员的教育下, 进步很快,成为学校抗日救亡运动的骨干分子。1945年6月参加那良起义,任起义部队钦防华侨抗日游击大队第二中队第一小队政治员、大队政工队副队长,在中越边境英勇抗击日军侵略。日本投降后,游击大队为入越接收日军武器物资,迅速扩建为三个营和一个警卫连,黄立鸿任警卫连指导员。9月5日,部队在越南新街乘船进军,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突然袭击,黄立鸿在头颈已负伤,部分战斗骨干先后牺牲的危急关头,仍带领警卫连英勇冲锋突围,不幸身中数弹殉难,年仅20岁。
(19251945)
李焰生
   李焰生(1897—1975) 字桂影,化名李诚庐。防城人。曾任广西省绥靖公署参议、省政府参议员。1928年至1935年在上海先后创办并主编《硬报》三日刊和《新垒》月刊。1939年在桂林创办《旦华半周刊》。曾在桂林成立诗词研究社。1945年起先后在梧州主办《新人报》、《自由时报》。1948年到广州办《小广州人报》(小型三日刊),以市井新闻为主,是广州当时最畅销的小报。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时去香港,在港办《自然报》。在几十年办报生涯中,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词、文章,主要有《由大众语文文学到国民语文文学》、《呼气草》、《闲人散记》、《陈璧君外史》等。著有《关于新文艺的批评》等。
(18971975)
唐浦珠
  唐浦珠(? ——1912),防城县大菉镇人,曾任清末大菉民团团董,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不满清朝的黑暗统治,决心起义反正。1906年与王顺和领导的革命军配合,率所部大菉民团30余人参加防城起义,处决县令宋渐元,后因郭人漳率清军围攻防城,王、唐寡不敌众,遂弃城转移。此后,唐加入同盟会,1912年奉孙中山之命到越南组织革命力量,进行讨袁。由于满清余孽冯相荣以东兴洋务局名义,向越南法国当局要求逮捕唐浦珠。结果唐在芒街被捕,引渡回钦州后被杀害,其亲人领尸回故乡安葬。
全部防城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