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历史人物介绍18
贺均
   贺均(生卒年不详),又名也先忽都(蒙古语),字公秉,鄠(今陕西户县)人,贺唯一之子。少年好学,擅长诗文。后依靠其家官荫入仕,累迁为殿中侍御史、治书御史、翰林侍读学士,承袭了其家世职“虎贲亲军都指挥使”。贺均生于官宦之家,但他恭廉慎行,礼贤下士。加之,其父贺唯一官居中书丞相,他的声望随之提高。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末,其父被罢官,他随父西归奉元(今西安市)居住。6年之后,1355年,北方红巾起义军声势威震江淮,元朝廷恐慌不安,急忙起
[]
杨恭懿
   杨恭懿(1225~1294年),字元甫,安西路(治所在今西安市西北)人。《元史》称奉元路人。幼年时,正值金朝衰亡,蒙古军大举进攻中原之时。关中战乱,他随父母逃亡他乡,但仍坚持读书不断。17岁时回归故乡,因家贫,为人作长工谋生。劳动之暇,抓紧读书,广涉经史子集,特别通《易》、《礼》、《春秋》,尤其推崇朱熹集注之《四书》。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朝廷召他入京做官,他不愿往。名士许衡极力向中书丞相荐杨恭懿的学问和品行,所以,至元十
[] (12251294)
李邦瑞
   李邦瑞(?~1235年),字昌国,以字行,京兆临潼(今陕西临潼县)人,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幼年嗜学,勤奋读书。战乱之中,他逃亡到山西太原,投奔金军为小史,蒙古太师木华黎领兵南下攻打金国,金军失败,李邦瑞遂投降蒙古军,仍住于太原。蒙军将领知他有才学,便将他送往成吉思汗行营,在中书任职。1230年,元太宗窝阔台与南宋议和,派李邦瑞为使南下,他到达宝应(江苏宝应县),因南宋拒绝和谈受阻不能南下。后来,南宋同意和谈,李邦瑞方完成了使命。他北返后
[] (?~1235)
孟攀鳞
   孟攀鳞(1204~1267年),字驾之,原籍云内(故治在今山西大同境),元定宗初年(1246)迁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他自幼酷爱读书,少年时就善写文章,当时称为奇童。金哀宗正大七年擢为进士,后升为朝散大夫,任招讨使职。1232年,蒙古军队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金朝将亡,他北上居住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县)。金朝灭亡后,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元定宗贵由即位,授他陕西帅府详议官之职,他即将家迁于长安。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中统三年(1262)授
[] (12041267)
贺唯一
   贺唯一(1301~1363年),又名太平(蒙古语),字允中,鄠(今陕西户县)人,贺胜之子。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其父被丞相铁木迭儿陷害而死,他当时年届弱冠,尚在读书。1324年,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即皇帝位,为贺胜昭雪洗冤,准贺唯一袭其父原职,任虎贲亲军都指挥使(从二品)。不久,调为陕西汉中道廉访副使(正三品)。1329年秋,文宗图帖睦尔复皇帝位,将贺唯一召回朝任工部尚书,负责修建奎章阁,完工后,调任上都(故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北)留
[] (13011363)
贺胜
  贺胜(?~1321年),字贞卿,亦字举安,小字伯颜,以小字行。陕西鄠(今户县)人,贺仁杰之子。1253年,忽必烈分封于关中,任用名士许衡在关中兴办学校,贺胜即从许衡读书。由于其父贺仁杰是忽必烈的近臣,所以,他16岁时被选为忽必烈的随从侍卫。从此,他常在忽必烈左右,出入伴驾,深受忽必烈的器重。至元二十四年(1287),乃颜叛乱,忽必烈率军北征,五月,到达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北)。贺胜随行,守卫忽必烈的军帐,传达军令,戒备森严。由于他往
[] (?~1321)
贺仁杰
   贺仁杰(1234~1321年),字宽甫。祖籍河东隰州(故治即今山西隰县),其祖父贺德种时迁居关中,为京兆鄠(即陕西户县)人。公元1253年秋,忽必烈领兵南下驻扎六盘山。贺仁杰之父贺贲建宅时于残垣中得金数千,不敢私藏,持金前往忽必烈军营纳献,并推荐贺仁杰的文才武略。忽必烈即将贺仁杰录为自己的随从侍卫。从此,贺仁杰跟随忽必烈南征北战,屡立战功。1260年,忽必烈即皇帝位后,贺仁杰在宫中辅助忽必烈处理军国要事。他提出的建议,多为忽必烈采纳。
[] (12341321)
吕大临
  吕大临(1042~1090年),字与叔,北宋哲学家、金石学家。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县)人,吕大防之弟。初以门荫入仕,后中进士。宋哲宗元祐年间,在朝任秘书省正字。大临崇尚礼学,初拜张载为师,潜心治学。张载死后,他投拜于洛学程颢、程颐兄弟门下,是程门“四先生”之一。他熟通儒学六经,尤精于《易》。程颢称赞大临的学说“深潜缜密”。其著述《礼记传》等散失无存。他在任时,对朝廷的用人制度提出过许多有见地的批评,又致书退职宰相富弼,批评其佞佛之不当。
[] 北宋哲学家、金石学家 (10421090)
王陶
  王陶(1020~1080年),字乐道,北宋大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进士登第,累迁为太常丞,因父丧还家,服满除太子中允。嘉祐初年(1056),为监察御史里行。中贵人将炼丹者引入宫廷,王陶说:“汉、唐方士,名为化黄金、益年寿以惑人主者,后皆就戮。请出之。”被出知蔡州。次年又以右正言召回朝。赵曙知宗正寺,逾年不就职。王陶上疏仁宗,建议早择宗室贤才,确立皇嗣。仁宗重视他的意见,随听取韩琦等大臣的决策,立赵曙为皇子。仁宗死,赵曙即帝位(
[] (10201080)
李仲容
  李仲容(生卒年不详),字仪父,北宋朝官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祖父李涛宋初为兵部尚书,父李承休官至尚书水部郎中。真宗时举进士甲科,除大理评事,知三原县(今陕西三原县)。召入朝擢监察御史,为殿试进士考官。真宗问试题意,答对称旨,诏试中书,擢左司谏,直史馆。天圣中(1023~1032年),以起居郎知制诰,累迁右谏议大夫。他生性醇厚,不善吏事,不为宰相张士逊所赏识,被改为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判史馆、司农寺,复知制诰。后补为翰林侍读学士
[]
李绎
  李绎(生卒年不详),字纵之,北宋地方官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初以父李若拙出使交趾郡(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安抚黎桓之劳,补为太庙斋郎,改太常寺太祝。后举进士中第,除将作监丞,累为尚书屯田员外郎,知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属县蒲城人李蕴状告其侄失踪,李绎暗地侦察,实为李蕴有罪,其侄发觉,蕴恐败露,杀侄灭口。李绎查清,将蕴法办。擢提点河北刑狱,权知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县西)。当地遇旱灾,李绎为解民困,开办酿酒业,收购百姓的柴草,使饥饿之
[]
宋湜
  宋湜(949~999年),字持正,北宋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父宋温故后晋天福进士,官至左补阙。宋湜幼年丧父,和他的哥哥宋泌发奋读书,并事养其母。他的叔叔宋温舒曾典耀州(治今陕西耀县),他随同前往,代作笺奏。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后,初任将作监丞,通判梓州(治今四川三台)榷盐院,就迁右赞善大夫。雍熙三年(986)知制诰,起草制、诰、诏、令、赦书等,后又加授户部员外郎,和苏易简同知贡举,主持礼部考试,决定合格举人名次。淳化二年(
[] (949999)
李若拙
  李若拙(944~1001年),字藏用,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父李光赞曾任贝、冀两州观察判官。若拙初以父官补太庙斋郎,复举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参军。再举进士,擢为上第,授密州防御推官。太祖乾德二年(964),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太祖嘉其胆识,改授著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选者除拾遗、补阙。若拙以恩例不及,上 书自陈,执政恶之,出监商州(今陕西商州市)坑冶”【注:见《宋史·李若拙传》】。迁太子左赞善大夫。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知乾州(治
[] (9441001)
樊知古
  樊知古(943~994年),字仲师,北宋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时徙家池州(今安徽贵池)。本名若水(一作若冰),字叔清,后宋太宗赐名知古。他年青时,曾经考南唐进士,但未考中。由于他不受南唐重用,就思谋北归宋朝。为了使宋军尽快灭掉南唐,他在金陵(今江苏南京)西南的重要渡口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以钓鱼为名,经过几十次测量,计算了长江的宽度。开宝三年(970),他上 书言江南可取,被宋朝授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军事推官。开宝七年,宋军出
[] (943994)
崔翰
   崔翰(928~992年),字仲文。北宋将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少有大志,风姿伟秀,太祖见而奇之,以隶麾下”【注:见《宋史·崔翰传》】。后周显德三年(956)随周世宗征南唐,以功补军使。宋朝建立,迁御马直副指挥使,出征于泽、潞。时宋太祖命迁河东地降民以充实陕西地,崔翰奉命择迁。开宝九年(976)领端州刺史。太平兴国二年(977)秋,代殿前都指挥使职。宋太宗在京西检阅部队,命翰指挥。他以五色号令旗,指挥进退,太宗见而大喜,赐金带,
[] (928992)
朱昂
  朱昂(925~1007年),北宋京兆鄠(今陕西西安市户县)人,字举之。唐天复末年,其父徙家南阳(今河南南阳)。朱温篡唐以后,他的父亲和唐朝旧臣李涛等人携带家眷南渡至潭州(治今湖南长沙)。朱昂自幼喜欢读书,与熊若谷、邓洵美同学。当时有个叫朱遵度的人喜欢读书,人称为朱万卷。称朱昂为“小万卷”。他看到后周政权统一全国已成趋势,于是北游江、淮流域。周世宗派大将韩令坤率兵南征,兵至扬州(治今江苏扬州),朱昂请求拜见,并提出治乱方略。韩令坤表授他为
[] (9251007)
杜汉徽
   杜汉徽(生卒年不详),北宋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身体强壮,气力过人,善长骑马射箭。17岁时就担任李克用的厅直队长。天成(926~930年)年间,累迁护圣军使。后晋天福六年(941),曾与慕容邺等人讨伐安州(治今湖北安陆)李金全,他指挥军队生擒指挥使孙厚,立了大功,事后迁兴顺指挥使。八年,又率部征讨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安重荣,改任护圣指挥使。开运二年(945)率其部戍守深州(治今河北深县),大破契丹军队。后汉(947~950年)建
[]
张保续
  张保续(899~962年),字嗣光,北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的父亲张洪曾任唐左武卫上将军,他以荫补太庙斋郎。后梁时充任四方馆通事舍人。后唐天成(926~930)年间,领瓜州(治今甘肃敦煌西)官告国信副使。后晋天福(937~944年)年间,历太府、光禄二少卿。开运二年(945),契丹精兵数万大举入侵,晋军被包围在阳城(在今河北清苑县)郊外,张保续受朝廷之命前往阳城,协调各军行动,大破契丹于阳城。第二年,契丹兵进中原,攻破大梁(今河
[] (899962)
吕大钧
   吕大钧(1030-1082年),字和叔。宋代理学家。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人。吕大防之弟。幼年在家从父吕蕡学儒学,嘉祐二年(1057)他27岁,中进士乙科,授秦州右司理参军,监延州折博务。后改为光禄寺丞,知三原县。韩绛宣抚陕西、河东,辟大钧书写机密文字。后调知福建侯官(即今福州)和陕西泾阳,皆未赴。遇父丧,居家讲道。服丧期满,自认为“道未明,学未优”,不想再入仕途。时关中学者张载于横渠招收门徒讲学。大钧与载同年进士,但他推崇张的学
[] 宋代理学家 (10301082)
吕大忠
  吕大忠(1020年—1066年),字进伯,北宋京兆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人,昌大防兄。皇祐年间进士登第,为华阴尉、晋城令。韩绛宣抚陕西,命大忠提举永兴路(治今西安市)义勇兵。后改秘书丞、检详枢密院吏、兵房文字。朝廷命他陈述设义勇兵之利害,他说:“养兵猥众,国用日屈,汉之屯田,唐之府兵,善法也。弓箭手近于屯田,义勇近于府兵,择一用焉,兵屯可省矣。”【注:见《宋史·吕大忠传》】改签书定国军判官。熙宁中,王安石变法,议遣使诸道,主沿边封沟,选
[] (1020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