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史人物介绍17
吴晓邦
  吴晓邦(1906—1995),原名锦荣,江苏太仓人。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青年时代满怀革命热情,投笔从戎,在北伐战争中任叶挺独立团见习排长。大革命失败后,于1929年赴日本学习音乐,因敬仰波兰音乐家肖邦,遂改名晓邦。后受日本早稻田大学学生演出的舞蹈感染,开始对现代舞蹈发生兴趣,先后在日本高田雅夫舞蹈研究所、江口隆哉与宫操子现代舞蹈研究所学习芭蕾舞与现代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在上海创办吴晓邦舞蹈学校、晓邦舞蹈研究所,举行
(19061995)
蓝公武
  蓝公武(1887-1957),字志先,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幼读私塾,后赴日本留学。191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1912年回国后,师从梁启超,与张君劢、黄远庸合办《少年中国周报》,时人称之为“梁启超门下三少年”,或称“新中国三少年”。1913年赴德国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回国。经梁启超推荐,以进步党代表身份当选为北洋政府参议院议员,是当时最年轻的议员。1917年后任《国民公报》社长、《晨报》董事,是《少年中国报》的创办人之
梁启超门下三少年 (18871957)
胡静芳
  胡静芳(1844-1937),女,常熟人。幼承家学,长习教风。清末,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女学风气渐开,她发起组织天足会,反对妇女缠足,自任会长,后任女子劝学会会长,始终致力于女子教育。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胡静芳在六弦河夫家殷氏宅创办淑琴女塾,后改称淑琴两等女子小学堂,自任堂长。宣统元年(1909年),增办蒙养院,并赴上海蒙养院参观学习。次年创办私立淑琴女子师范学堂,将淑琴两等女子小学堂及蒙养院设为师范附小。她自题校名,自任校长,
(18441937)
萧蜕
  萧蜕(1876—1958),原名麟,初名敬则,一作原名守忠,后改名嶙,字中孚、蜕公、盅孚,别署退庵、本无、退闇、旋闻室主、寒叟、苦绿等,江苏常熟人。清廪生。早年加入南社,又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退居不仕,寓居上海执教,曾继蔡元培后代理爱国女中校长。兼行医,医术甚精,曾被推为上海中医公会副会长。与李叔同相友。性耿直,重志节,抗战时苏城沦陷,僧服蓄须以明志节。晚年居苏州,鬻书自给,所居一带俗称南园,又自号南园老人。被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
(18761958)
包天笑
  包天笑(1876—1973),小名德定,初名清柱,成年后改名公毅,字朗孙,号包山,笔名天笑、春云、微妙、迦叶、拈花、秋星阁主、钏影楼主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光绪二十年(1894)秀才。为富家开馆,懂日语。二十七年,与友人杨紫麟合作翻译《迦因小传》,引起很大反响。同年在苏州办《励学译编》、《苏州白话报》,竭力提倡白话。次年筹办金栗译书处。三十年,任山东青州府中学堂监督。三十二年,到上海任《时报》外埠新闻,并同时兼任曾朴《小说林》杂志。
(18761973)
费穆
  费穆(1906—1951),字敬庐,号辑止,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上海。1916年迁居北京。1918年入北京法文高等学堂,除法语外,还自学英、德、意、俄等多种外国语,因长年苦读,致左眼失明。曾任会计,后开始接触电影,撰写影评,办电影杂志,翻译英文字幕和撰写说明书。1932年至上海,任联华影业公司导演,同年执导了《城市之夜》,反映人民疾苦,充分显示出他的导演才华。之后,又陆续导演了《人生》、《香雪海》、《天伦》。1936年,导演完成影
(19061951)
钱昌照
  钱昌照(1899—1988),江苏常熟鹿苑镇今属江苏张家港鹿苑镇人(原隶常熟)。1918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次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22年入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28年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次年任国民政府秘书,1930年任教育部常务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深感国难日亟,建议成立国防设计机构,得到采纳。1932年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此后,国防设计委员会改建为资源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他
(18991988)
颜文樑
  颜文樑(1893—1988),江苏苏州人。16岁时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学习刻印、制版和印刷技术,后转入图画室学习西画。1912年自行试制油画颜料,创作出第一幅油画《石湖串月》。1919年发起组织苏州美术赛画会,为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会。1920年创作出色粉画《厨房》,标志着他早期创作的成熟。1922年与胡粹中、朱士杰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28年赴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1929年《厨房》获法国国家沙龙画全荣誉奖
(18931988)
范烟桥
  范烟桥(1894—1967),乳名爱莲,学名镛,字味韶,号烟桥,别署含凉生、鸱夷室主、万年桥、愁城侠客,江苏吴江同里人。从师胡石予、金松岑、薛凤昌。1912年由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后随父移居苏州温家岸(平江区临顿路)“邻雅旧宅”。1913年肄业于南京国民大学商科。曾创办《同言报》、《吴江周刊》、《星》周刊,组织文学团体“星社”。1938年任《文汇报》秘书。1940年前后,为国华电影公司改编《西厢记》、《秦淮世家》、《三笑》、《乱世英雄》
(18941967)
赵元益
  赵元益(1840-1902),字袁甫,号静涵。新阳(原属昆山,清雍正二年析出,民国元年复归昆山)县真义(今属玉山)镇人。出身世代书香门第,祖文彬、父之骥均为中式举人。元益8岁丧父,随母依居无锡荡口镇外祖父华沛恩家读书,咸丰九年(1859年)20岁时补新阳县学生员。22岁时其母患疟疾,误服庸医药而病逝,痛定之余,乃肆力研究医学数年,又获外祖父(精医)传授医技,尽得其中奥妙。于张仲景学说尤有心得,疗疾多奇效,医名噪起。同治七年(1868)至
[] (18401902)
黄人
  黄人(1866—1913),原名振元,字摩西,又字慕韩、慕庵,别署江左儒侠,江苏常熟浒浦人。光绪七年(1881)庠生。曾为常熟县衙书吏。幼年从师秦鸿文,于书无所不读,自诗词小说及法律、医药、佛经道藏,莫不深究。凡经史、诗文、方技、音律、遁甲之属能晓其大义。中年后到苏州,与金松岑、吴梅、萧蜕等人交往。二十六年,东吴大学堂聘为首任国文教习,力倡文学自由之说。是年,与庞树柏等组织“三千剑气文社”,鼓吹反清思想。翌年,章太炎来校讲学,常过从。喜
(18661913)
赵石
  赵石(1874—1933),篆刻家。又名古愚,字石农,号古泥,别署泥道人,江苏常熟塘市人。其父系药农,赵石仅读三年私塾,即在药铺习业。三年后,奔苏州寒山寺出家,未被收纳,返回金村。白天依药柜读书习字,入晚学习治印。初师常熟李钟,窥篆刻门径。后被李钟师吴昌硕赏识,荐至收藏家沈石友处深造,在诗文、书画、篆刻等方面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曾为沈石友刻制过一百多方端砚的砚铭,拓成《沈氏砚林》4卷,被艺林视为珍品。书法以颜体见长,骨力遒健,雄浑开张,
(18741933)
顾沅
  顾沅(1799—1851),字澧兰,号湘舟,又自号沧浪渔父,江苏长洲(今苏州)人。道光间官至教谕。居辟疆小筑,建藏书楼为“怀古书屋”、“艺海楼”,“图书之富,甲于东南”。扬仲羲称“艺海楼”藏书不及四库者600余种,四库未及者2000余种。咸丰十年(1860),藏书尽为丁日昌所收购。襟怀淡泊,热心故里慈善事业。凡苏州的名人祠墓已沦没于荒烟蔓草者,他必斥资“搜剔整顿”,又以宋代范仲淹为榜样,捐田千亩,建立“义庄”,收容资助贫困者,还刻印了几
[] (17991851)
宋翔凤
  宋翔凤(1779—1860),字虞庭,一字于庭,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庄存与之外孙,庄述祖外甥。嘉庆五年(1880)举人。官至湖南新宁知县。治今文经学,为常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训诂名物,志在西汉家法,微言大义”。所撰《论语说义》,认为《论语》系孔子言性与天道微言所在,牵合阴阳以言“圣王大义”。所著《过庭录》,系其读书笔记,对古代史料详加考证。撰著编入《浮溪精舍丛书》。宋翔凤是常州学派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代表人物
[] (17791860)
瞿绍基
  瞿绍基(1772—1836),字厚培,号荫堂,江苏常熟人。廪贡生。以明经选授广文,曾任阳湖县学训导。喜藏书,购善本颇多。当地陈揆“稽瑞楼”、张海鹏“爱日精庐”藏书先后流散,瞿绍基不惜重金选购其宋元善本。建“恬裕斋”,积书10万余卷,乡邦文献、旧钞本和名家校本也是其藏书重要特色,又旁搜金石、碑版,藏书为江南之首。黄廷鉴于道光二十年(1840)作有《恬裕斋藏书记》。瞿绍基死后,其子瞿镛继续广采勤征,藏书日富,重建藏书楼,由于瞿氏家藏铁琴铜剑
[] (17721836)
沈复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乾隆四十二年(1777),随父到浙江绍兴求学。后到苏州从事酒业。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热爱艺术,忠于爱情,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嘉庆十三年(1808),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结构精巧、匠心独具,语言质朴,情实真切,生动活泼,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诗情画意,是明清文言笔记中的“逸品”,预示着中国小说革新的到来。此书有英、德、法、丹麦、瑞典、日本、
[] (17631825)
钱曾
  钱曾(1629—1701),字遵王,号也是翁、贯花道人,江苏常熟人。钱谦益族曾孙。明末贡生,入清不仕。精熟典故,曾为钱谦益之《初学集》、《有学集》作注。自小随父钱裔肃读书和收藏图书,后又得到钱谦益绛云楼焚余之书,征求、校勘数十年不渝。其藏书室名“述古堂”和“也是园”,一生收集图书4000多种,多宋元刻本和精抄本,成为继钱谦益绛云楼和毛晋汲古阁之后的江南藏书名家。先后编过三种书目:《述古堂藏书目》2200种,《也是园书目》3800种,《读
[] (16291701)
朱柏庐
  朱柏庐(1627—1698),名用纯,字致一,江苏昆山人。明诸生。清顺治二年(1645),父朱集璜在守昆山城抵御清军时遇难,他因敬仰晋人王哀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康熙十八年(1679),拒应博学鸿词科,后又坚拒地方官举荐乡饮大宾。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颇负盛名。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晚年著《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其《治家格言》,
[] 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16271698)
吴殳
  吴殳(1611—1695),又名乔,字修龄,号沧尘子,江苏太仓人(一说娄县,今属上海松江),赘婿于昆山,故改籍昆山。明诸生。少时与同里诸少年习骑射,读孙武、戚继光书。崇祯六年(1633),与陆世仪等师从流寓昆山的石电(敬岩)练习枪法,按石电之传授,练枪法之戳、革二法者凡二年,枪法粗成。后来又得到沙、杨两家枪法,并从安徽程宗猷所著《耕余剩技》中探明程氏所传枪、刀等武艺。明亡后,奔走南北,常以设馆为生,流离困阨,终不失遗民气节,是明清之际最
[] (16111695)
陆世仪
  陆世仪(1611—1672),字道威,号刚斋,桴亭,别署眉史氏,门人私谥尊道先生,亦曰文潜先生,江苏太仓人。弱冠之年曾习剑术,后又拜被誉为“江南第一”的名师石电(敬岩)将军学梨花枪术,并研习兵法,作《八阵发明》图说。曾参加复社。明亡后,与同里陈瑚等以道义相砥砺,于古今政治经济典章制度颇有研究。曾从刘宗周讲学,又隐居桴亭书院著述讲学。通晓诸子百家学说,精研程朱理学,与陆陇其并称“二陆”。清初受督学之聘,《儒家理要》一书,后在无锡东林书院和
[] (1611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