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县历史人物介绍2
冯明山
  冯明山(1903~1979),今靖边县新农村乡海子畔村人。曾在本村私塾、新伙场天主教堂小学读书,后患腿病辍学。冯明山从小口齿伶利,爱好绘画演唱。20多岁开始学演陕北说书,学艺刻苦,长进很快,数年出师。起初演说旧书《明公断》、《五女兴唐》等。40年代初,在延安革命文艺影响之下,他开始学演、创作新书,先后改编了《乌鸦告状》、《王贵与李香香》,创作了许多以破除迷信、改造二流子、生产拥军为主题的新书,深受群众欢迎。50年代初,配合宣传新《婚姻法
(19031979)
高吉人
  高吉人(1899~1979),今靖边县王渠子乡油坊坬子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对军事颇多研究,才能逸群。高吉人初在杜聿明部任准尉,后历任营长、团长等职。民国三十一年(1942),升至国民军二○○师副师长。不久,二○○师奉命赴缅甸抗日。在一次战斗中,师长阵亡,高指挥部队坚持战斗,突出重围,随即接任师长。三十三年(1944),二○○师复赴缅甸,在一次残酷的反歼灭战中,高部痛歼日寇,战果辉煌。国民党《中央日报》曾以《功立域外,誉满盟邦——二○
(18991979)
杜芝栋
  杜芝栋(1898~1986),靖边县镇靖人。幼时家贫,未上学,靠自学粗识文字。杜芝栋从小酷爱文娱活动,是个一听到锣鼓声便呆不住的“红火人”。二四十年代,逢年过节,他既是镇靖街秧歌队的积极组织者,又是主要演唱者。由于他平时注意向民间戏班的老艺人请教学习,加上自己在演出实践中的琢磨体会,演技逐步提高。《张连卖布》、《捡柴》、《钉缸》等均是他早年的拿手好戏。杜芝栋不但能演戏,还能编戏。抗日战争时期,他组织本村青年唱歌、演戏、闹秧歌,宣传党的抗
(18981986)
田宝霖
  田宝霖(1898~1992),字润芝,今靖边县王渠子乡长渠沟人。本县民办合作社的开创者。青年时代,田宝霖为养家糊口,曾进天主教堂做事。后离开教堂到内蒙、宁夏、洛川、吴旗等地做生意,在地方上颇有名气。民国二十七年(1938),田宝霖回到家乡。因他见多识广,很有办事能力,不久被本县党组织发展为积极分子。三十年(1941),在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的支持下,田宝霖在本县创办了第一个民办合作社。合作社吸收群众股金740400元(边币),组织了8头牲
(18981992)
王秉印
  王秉印(1897~1979),今靖边县席麻湾乡兴盛台人。青年时家境贫寒,在外揽工度日。民国二十四年(1935)家乡解放后,他分得了土地,开始在自己的土地上大显身手。不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总是鸡叫头遍就起床,农忙季节下地干活,农闲季节捡柴拾粪。肩上背篓、手中的粪杈是他的随身之物。村里人说他是个“手中不离粪杈杈,一泡尿也要夹回家”的过光景人。在40年代初的边区大生产运动中,他带领全家人开荒200多亩,打引洪漫地坝6道,造出高产洪漫坝地1
(18971979)
王锦秀
  王锦秀(1894~1935),今靖边县青杨岔镇总关口村人。出身农民家庭。未上学,靠自学粗识文字。民国十七年(1928),陕北遭大灾荒,靖边县长牛庆誉动员富户捐款献粮赈济灾民。王捐献粮食10余石,并劝喻富裕亲朋捐出80余石,散发给当地饥民。30年代初,青杨岔一带常有土匪骚扰,民不聊生。王锦秀对此切齿痛恨。民国二十一年(1932),说服父亲买了10多支枪,组织起1支武装,取名保家团。土匪自此再不敢骚扰。二十二年(1933)二月,谢子长由南方
(18941935)
王国宝
   王国宝(1893~1978),今靖边新农村乡瓦房村人。以“过光景”遐迩闻名。王国宝每天鸡叫起床,出门总要背个粪篓。线单子被面一盖30多年。“羊肚子”手巾、布腰带一扎10多个年头。上衣一辈子不扎领子,有人不解,问他为何这样?他说:“1条领子节省2寸布,一辈子能节省多少!”王国宝自幼家贫,曾靠揽工为生。后来租种别人家土地,由于他辛勤劳动,节俭持家,家境渐好。土地革命一开始,他便接受革命道理,拥护共产党的政策,成为积极分子。抗战时期,王国宝
(18931978)
宋学礼
  宋学礼、宋学智,靖边县新城堡陆家湾人。民国前期,因宋家殷实厚富,广有钱财,人称“宋百万”。宋家世代务农,家境平常,到宋假娃时渐渐富裕起来。宋假娃生三子,长名学仁,少亡。次子学礼,幼子学智,2人皆精明强悍,颇有心计。民国初年,山西禁烟,鸦片价格暴涨。宋学礼身背破“捎码”,哼着“莲花落”,往返于晋、陕之间,名为行乞,实则贩卖烟土,牟取暴利。同时,宋氏兄弟还大做其它投机生意。春、秋季节,雇搔羊工五六十人,到定边、安塞、保安、吴旗及靖边境内各乡
石英秀
  石英秀(1891~1934),字子俊,靖边县镇罗堡姬家坬人。幼时家贫,入私塾念书3年。为养家糊口,曾给有钱人家揽工种田。石英秀身体魁梧,双目炯炯,精明强干,颇有心计。看到社会-,官场腐败,在30岁那年,鼓动表弟尚英贵等到靖边南山荒草滩“混事”。几个月后,拉起20余人的一支队伍,有土枪数枝,刀矛若干。石英秀凭借这点实力,擒匪拿盗,维持地方秩序,博得群众好评。其后,用计收编了从安塞流窜到靖边的郝0部20余名全副武装的土匪。经过整顿,兵员增至
(18911934)
党生旺
  党生旺(1890~1966),原籍清涧县党川村,少年时随父迁居靖边县柠条梁镇。党生旺14岁时入铁匠铺当学徒,他天资聪敏,学艺刻苦,手艺长进很快。党生旺跟师傅学习制做土枪技术时,师傅只教他做外壳的方法,而不传授做弹簧这一关键技术,每到这道工序,师傅总是背着他。一次,师傅正在制做弹簧,他便悄悄趴在窗口偷看,发现师傅将弹簧从红炉取出后,当即蘸水,紧接着涂一层清油,再用火烤。他领悟出其中奥秘,经暗中试验,终于掌握了这一技术。党生旺3年后出师,与
(18901966)
杨瑞亭
  杨瑞亭(1887~1926),今靖边县镇靖乡头道沟村人。肄业于西安师范学堂。同盟会会员。曾参加辛亥革命,任新军统领,驻防榆林。民国元年(1912),杨瑞亭任陕西省临时参议员。不久又任郑思诚部教练官。郑解职后,杨瑞亭赴天津寻求救国道路。三年(1914),因参与讨伐袁世凯的斗争而被捕入狱,六年(1917)获释,回西安任某军旅长。靖国军时,任第六路卢占魁部支队长。九年(1920),杨瑞亭随援陕滇军叶荃军长转战川、黔、滇间。嗣后,南下谒见孙中山
(18871926)
谷莲舫
  谷莲舫(1886~1959),靖边县柠条梁镇柳桂湾村人。早年毕业于民国洛阳军官学校。后经商,于民国十年(1921)任柠条梁镇商会会长。爱国将领杨虎城率部进驻三边不久,谷莲舫弃商从军,任杨部警备旅副旅长。在此期间,曾于邠县营救过陕北红军创始人、革命领袖刘志丹。二十三年(1934),升任警备旅旅长,驻防三边一带。这一时期,曾任民国陕西省政府参议员,与共产党人-等关系密切,暗中不断给陕北革命根据地以物资援助。二十六年(1937),陕西省国民政
(18861959)
张仲成
  张仲成(1887~?),原籍横山县西塘村。原是石匠,以手艺谋生。横山一带,沙多地少,百姓世代在饥寒中挣扎。面对连绵不绝的沙丘,张仲成常常慨叹不已,于是逐渐产生了以水治沙的念头。43岁那年,为摆脱饥寒,他决定迁居到濒临芦河的靖边县杨桥畔去实现夙愿。当时妻子竭力反对,两人大吵一场后,张仲成只身来到杨桥畔,开始了艰辛曲折的引水拉沙造田试验。经过4年苦干,张仲成将1片面积为50亩、遍布丈余高沙丘的沙滩,改造成亩产1石(约400斤)粮食的上等水田
高吉祥
  高吉祥(1883~1963),字霭云,今靖边县王渠子乡油坊坬子人。出身贫寒,幼时在本村私塾读书,后入镇靖小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冬赴延安初试,中补翎秀才。高吉祥熟读五经四书,工于书画,学识渊博。民国二十年(1931)前,先后在本县任小学教员、校长、教育科长等职。二十一年(1932)还家务农,积极倡办地方福利事业,成为地方开明绅士。二十六年(1937),高吉祥被选为县参议员。这一时期,他积极倡办学校,倡办供销合作社,影响甚大。三十
(18831963)
白文焕
  白文焕(1883~1944),字章甫,靖边县镇靖人。11岁入私塾,因家境贫寒,只得一边为私塾做饭,一边读书。他天资聪颖,勤学好问,仅4年,便能写会算。16岁时入县衙做工役,后提至“户房”,掌管钱粮达10年之久。后因不满-胡作非为,去职还家。清末,白文焕参加了哥老会,为西北“龙头大爷”。武昌起义后,积极拥护并参与革命。民国十年(1921),在杨虎城将军部下充任“粮台”。十九年(1930),任民国靖边县政府工程队长,领导重修镇靖城及城北门、
(18831944)
邹兰英
  邹兰英(1879~?),原籍陕西蒲城县(一说山西)。勤劳俭朴,工于纺线织布。不幸中年丧夫,老年丧媳,生活无着,只好带着儿孙流落他乡另谋生计。民国三十年(1941)来到靖边县王渠子,在县参议员田宝霖的帮助下,定居于长渠沟村。她有姓无名,人们称她邹老婆。后来田宝霖给她取了个“兰英”的名字。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靖边县政府动员全县妇女纺线织布,支援抗战。邹兰英的一技之长得以充分发挥。为报答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恩情,她起早贪黑纺线织布,赶做军鞋。她
樊士杰
  樊士杰(1879~1936),字幼樵,号梦龙,今靖边县龙州乡小涧村人。清末廪生,学问渊博。曾任柠条梁商会会长。樊士杰一向鼓吹孝悌仁爱、礼义廉耻。劝喻百姓读书、戒赌、务农,因此颇有声望。民国初,樊士杰被县府举荐为陕西省参议员。当时靖边毛乌素沙、老虎脑等地屡屡发生抢劫事件,为防匪窜扰,“保境安民”,樊士杰招丁买枪,办起了民团,自任团总。十四年(1925),樊士杰首倡兴修杨桥畔水利,从“华洋义赈会”贷款3000元大洋作为资金,分摊到各户。其后
(18791936)
王周氏
  王周氏,名不详,靖边县小桥畔人。王周氏身健体壮,容貌不佳,为人刚直泼辣,人称“-娘娘”(一说,其子名黑马,人称“黑马娘的”,后讹传为“-娘娘”)。王周氏家世代住在红柳河畔,不知从哪辈起,用自己的木料在河上架了1座小桥,一来便利了交通,二来又可收些小费维持生活。“小桥畔”这个村名也就由此而得。清光绪八年(1882),外国传教士在小桥畔建起教堂,同时在小桥畔沟湾离王周氏家不远的地方又架起1座木桥,和王周氏争抢生意。王周氏对洋人大量置田买地,
[]
周世民
  周世民,又名周济民、周四,靖边清坪堡(今高家沟乡)人。清康熙十三年(1674),周世民聚集乡间饥民举义反清,四方百姓纷纷响应,义军很快发展到1万多人。其时,定边副将朱龙亦起兵占据了定边城,与周世民遥相呼应。在朱龙的配合下,周世民率义军东取绥德,南攻安定(今陕西子长县),北克米脂,声势大振。周世民又和神木副将孙崇雅取得联系,带领义军直抵神木,孙崇雅开门投诚。义军乘胜进攻榆林,清总兵许占魁拼死固守。义军攻城三日未克,遂挥戈东进,直指葭州(今
[] (?~1676)
杨朝晟
  杨朝晟(?~800),字叔明,唐夏州人。行伍出身,在朔方做部军前锋时,屡立战功,被授予甘泉果毅都尉。唐德宗建中初年,他跟从李怀光讨伐割据势力朱泚部将刘文喜,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大获全胜,升任骠骑大将军,不久又升为右先锋兵马使。唐德宗在奉天被困时,李怀光自太行山以东发兵救援,杨朝晟为右厢兵马使,带1000多人攻克咸阳,大挫朱泚的锐气,被加封为御史中丞,赏赐食禄150户。后来,李怀光叛唐作乱,德宗到梁、洋一带避难。李怀光胁迫杨朝晟到邠宁(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