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名人录
刘志丹
  刘志丹(1903~1936)名景桂,字子丹〔后改名志丹),今志丹县金鼎乡芦子沟村人。祖父刘士杰系清同治年间(1862~1874)拔贡。父亲刘培基,清末秀才,曾作金佛坪民团团总张杰儒副官,金汤小学教员,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第二届参议会议员、常驻议员。志丹兄弟5人,排行老大。7岁时随父读书,后转入永宁山高级小学,民国11年(1922),考入榆林中学。志丹在共产党员教员魏野畴、李子洲启发下,阅读《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大纲》、《向导》和《新青年》等进步书刊。民国12年(1923),榆林中学成立学生自治会,志丹被选为主席。民国13年(1924)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民国14年(1925),转为中国
共和国36位军事家 (19031936)
刘光世
  刘光世(1089年—1142年),字平叔,南宋高宗时抗金将领,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保安军(今陕西延安志丹县)人。徽宗时奉命镇压河南叛军张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靖康初率部戍边,败夏兵于杏子堡。金兵大举南侵,与韩世忠等共守江南,屡立战功,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绍兴年间,为三京招抚处置使,率部抗金,后因朝廷主张议和被召回。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引疾罢去兵权。去世后赠封太师,谥武僖,后追封鄜王,列七王之首。刘光世出身将门世家。以荫补入官为三班奉职,累升领防御使,郎延路兵马都监。宣和三年,跟随父亲刘延庆镇压方腊起义,凭借战功升领耀州观察使、鄜延路兵马钤辖。宣
[] 南宋四元帅 (10891142)
杨仲武
  杨仲武(生卒年不详),字德威。金朝将领,保安(故治在今陕西志丹县)人。父杨遇,曾任北宋宥州(故治在今陕西靖边县东)团练使。仲武在北宋末年投效于延绥经略使王庶部下,充先锋。南宋高宗建炎三午,即金天会七年(1129),他与鄜延路兵马都监郑建充同降于金,被任用为环庆路兵马都监,屯安塞堡(在今甘肃环县东)。金熙宗皇统初年(1141),金军大举攻关中,占长安,杨仲武领本部兵马趋凤翔戍守。后除知宁州(今甘肃宁县)。关中饥荒,境内盗案迭起,仲武尽除之。改任坊州(故治在今黄陵县)刺史,复知宁州,迁同知临洮尹,改同知河中府。海陵王营建南京(即今河南开封市),他典浮桥工役。临洮地接西羌,与木波人杂居。边将贪暴,木
[]
曹力如
  曹力如,名崇本,字力如,1902年11月28日出生在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吊坪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曹儒贤,曾率农民-官府羊损税被关押。曹力如9岁时在金丁山和旦八入私塾读书,11岁失学,在家放了五年羊,16岁到永宁山县立高中读书。1920年7月,为了寻求真理。曹力如离开保安县,步行200多公里,考入榆林中学。榆中校长杜斌丞是一个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在陕西教育界德高望重,他聘请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等来校任教,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培养革命青年。曹力如在榆中,学习刻苦,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受到魏野畴老师的重视。他很有正义感,爱好广泛,且擅长文学,写过讽刺军阀井岳秀和反映妇女解放的小说,很受同学们的
革命烈士 (19021949)
解元
  解元(1089~1142年),字善长,南宋将领,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德清砦人。出身行伍,善骑射,初为清涧都虞侯。建炎三年(1129),在大将韩世忠麾下为偏将。宋军出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东),逢金兵至,众士卒惊骇,唯解元率20骑冲入金军擒得活口,得知金兵动向。随即陷入金军包围,他横刺敌酋长,金兵溃退,以功授门宣赞舍人。建炎四年(1130)三月,金兵犯浙西(宋两浙西路的简称),韩世忠驻守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以海舰横截于长江,邀击金兵归路。金军出数十小舟,用长钩扳舰,解元跳入敌舟,以短兵击杀数十人,擒其千户。以功授忠州团练使,统制前军。后随世忠镇压农民起义,改授相州观察使。绍兴四年(11
[] (10891142)
刘绍能
   刘绍能(生卒年不详),字及之,北宋西北守边将领,保安军(治今陕西志丹县)人,其父刘怀忠官至内殿崇班、门祗侯。西夏李元昊曾以金银及王爵诱降,怀忠拒之,毁印斩来使。西夏发兵攻宋边地,刘怀忠力战身亡,朝廷录绍能为右班殿直,赐名,任军北巡检。他在顺宁击败西夏右枢密院党移赏粮的数万军队。西夏军围大顺城(治今甘肃华池县西北)。刘绍能为宋军先锋,败敌于长城岭(在今志丹县西北)。熙宁中(1068~1077年),又曾打败西夏军于破啰川,以战功累迁洛苑使、英州刺史、鄜延兵马都监。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北宋向西夏进行-,神宗以绍能久镇西边,召至金殿询问策略,他说:“军旅远征,粮草不能及时供应为
[]
刘延庆
   刘延庆(1068~1127年),北宋将领,保安军(治今陕西志丹县),出身将门,数次立功,积官至相州观察使、龙神卫都指挥使、鄜延路总管。迁泰宁军节度观察留后,改承宣使。破西夏军,拜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指挥使。宣和四年(1122),他以宣抚都统制之职,统兵十万北攻辽。行军中,纪律涣散,部伍不整。行至良乡(今北京市西南良乡镇),遇辽军南下阻击。两军交战,宋军大败,刘延庆关闭营垒不敢再战。部将郭药师建议,乘虚袭取燕城,延庆即派部将高世宣与药师率部前往,命第三子刘光世率部为后援。郭药师等攻入燕城,与辽军巷战。因光世不按时赶到,郭、高二将失援,药师败退,高世宣战死。刘延庆退军屯于芦沟河之南。辽军以计虚
[] (10681127)
王子宜
  王子宜(1908~1983)王子宜,男,名崇义,字子宜。1908年出生在保安县城一个农民家庭。少时先在永宁山上学,1921年转入榆林读高小,1923年考入榆林中学。在榆中,王子宜受到魏野畴、李子洲等共产党人的熏陶和刘志丹的影响,阅读进步书刊,参加学生团体组织,探讨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榆中办起平民学校,他主动去学校义务讲课,宣传革命道理,成为-的骨干,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榆中-再度形成0,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派重兵包围学校,王子宜等10多名学生被校方勒令退学。按照校党组织的事先筹划安排,王子宜决定回家乡去,把革命的火种引到保安。此时,在黄埔军校学习的刘志丹致信子宜,要他毕业
(19081983)
奥海清
  奥海清(1897~1968)奥海清,男,1897年5月出生在神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童年时,随父一家人离乡背井沿路乞讨到靖边县城揽工度日,后迁至本县张渠南家湾村定居。奥海清从小饱尝生活痛苦,历尽人问世态炎凉的辛酸,懂得不少人世间道理。他在家务农期间,就经常给邻里说和,调解处理民事纠纷。凡是他处理过的问题,群众都比较信服,因此深受村舍邻居的欢迎。1935年,陕北闹红,奥海清积极投身,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苏维埃主席。1937年7月,任杏河区区长。1939年12月,调任金汤区区长。刚到任,就受县长委托处理1起土地纠纷案。金汤区三乡姓袁一家和华池县水饭台区五乡姓阎一家,为了地界中间的2
(18971968)
刘约三
  刘约三(1903~1981)刘约三,男,名宗汉、字约三。1903年出生在保安县西乡小蒜川村一个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读书,1927年毕业于绥德师范学校,先在保安县平民学校教书,后经绥德师范校长李子洲推荐,被国民党陕西省教育厅任命为保安县教育科长。刘约三在榆林、绥德上学期间,经常和刘志丹、曹力如、王子宜等同学研究马列主义,探讨中国社会问题,思想进步,倾向革命。任教育科长后,很不得当局赏识,不久便被免职,派往金鼎山小学当教员。1928年经刘志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刘约三受党组织派遣,同吴岱峰到山西吕梁地区组织游击队。9月,游击队受到阎锡山部围剿,-撤到陕北,加入西北反帝同盟军,刘约三任
(19031981)
刘宝堂
  刘宝堂(1900~1941)刘宝堂,字玉亭,本县顺宁乡桃梨坬村人。青少年时在家务农。性刚直,讲义气,重交情。他看到地方官吏苛捐杂税,地主豪富重利盘剥,土匪四起骚扰,搞得老百姓无法安生,便思谋弃农从戎,自立山头,干一番大事。1918年,刘宝堂在离家20多里的杨渠寨子竖旗聚集义士,成立地方民团,自任团总,抗御土匪骚扰,维护地方安全。1921年民团被杨虎城部收编,刘宝堂被任命为排长,驻防延川。次年,杨虎城和井岳秀在榆林办起教守团,刘宝堂参加了8个月训练,随原部到澄县驻防。1927年2月,刘宝堂借回家探亲之机,又在杨渠寨子自立旗号招兵,被井岳秀部收编,委任连长。1929年,刘宝堂第三次在杨渠招兵。队伍
(19001941)
赵耀先
  赵耀先(1904~1980)赵耀先,字光祖,祖籍榆林。1913年随父母逃荒到保安,后在永宁山寨子居住。其父赵迎喜,在保安县政府当过文书。赵耀先1925年毕业于榆林中学,被保安县政府聘为永宁山高小教员。1926年3月,王子宜在永宁山创建党团小组,吸收赵耀先为共青团员,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协助王子宜在永宁发展党团组织,在学校师生中培养积极分子,到乡下宣传禁烟、禁赌,动员妇女放脚,发动农民组织协会和赤卫队,是王子宜的得力助手。“四·一二”政变后,革命转入低潮,党组织活动受到限制。赵耀先利用他家住永宁的便利条件,在家里办起一个杂货店,以销售日用品、文具作掩护,进行秘密活动。1929年,赵耀先协
(19041980)
刘安堂
  刘安堂(1912~1954)刘安堂,男,1912年出生在本县金鼎区马莲沟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少时因生活所迫在家放羊、干零活。青年时,父亲不顾家庭困难,送他到金鼎山上小学。当时,共产党员刘约三在金鼎小学当教师。在他的启发教育和指导下,刘安堂懂得一些革命道理,并做了些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33年11月,刘安堂听到保安游击队在吴堡川活动,便毅然辞别父母,跑到李家砭参加游击队。1934年7月,经刘景范、张明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初时,他在游击队任经济员。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为游击队筹集粮食和衣物,工作做得很出色。保安游击队改编后,他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42师2团(以下简称2团)
(19121954)
马海旺
  马海旺(1880~1944)马海旺,祖籍陕北横山县。1909年随父母逃荒到保安,定居在永宁山附近的苍沟村。父亲给富户当佃农,他给人家放羊。两年后,他家立起农事,父子俩起早摸黑,辛勤劳作,家业逐渐扩大。到1925年,已有土地500多垧,羊400多只,大家畜20多头,成为永宁一带很有名望的盈实农户。当时,在陕甘地区,哥老会盛行。哥老会是民间帮会组织,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奉行爱国爱民,打富济贫的宗旨,颇受群众拥护。1925年秋,马海旺加入哥老会,被推举为西壮堂(最高辈份)龙头大爷。他执会规严明,不准会员欺侮良善、掠夺平民财物,在陕甘宁交界区的哥老会中声望很高。1926年,马海旺被国民党保安县政府任命
(18801944)
曹士荣
  曹士荣(1909~1934)曹士荣,男,原名曹福胜,1909年出生在保安县西乡义正川一个生活较富裕的农民家庭,自幼聪明伶利,颇有胆识。青年时,在永宁山读高小,受到中共早期党员王子宜的培养和教育,对革命有了认识。经常随同王子宜、赵耀先到附近农村了解农民生活,宣传革命道理。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中共永宁山支部决定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抗粮抗税斗争,曹士荣到旦八、义正一带农村张贴标语,串联穷苦农民参加革命斗争。4月间,他和曹崇周、刘占奎等人在旦八附近组织二、三百人直奔永宁山,连同永宁一带共千余名群众拥进保安县政府,迫使县长当场答应减免粮款,开仓放粮。曹
(19091934)
高景山
  高景山(1899~1935)高景山,男,字继科,1899年出生于本县杨庄村(今纸坊乡)一个生活富裕的农民家庭,1924年毕业于榆林中学。1926年,高景山担任永宁山县立高小校长。他积极拥护孙中山的“-”和“三大政策”,在学校高小班增设社会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新思想、新文化教育。王子宜从榆林回到保安,受聘永宁山高小教师,宣传马列主义,培养进步青年,发展党、团员,高景山从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929年春,中共永宁山支部在刘志丹的领导下,决定通过合法斗争夺取保安县民团的领导权,高景山多次向县长崔焕九陈述团总路登高的恶迹,推荐刘志丹出任团总。县长决定召开大会选举团总,高景山亲自带领师生打扫校院、张贴标
(18991935)
张应德
  张应德(1931~1975)张应德,男,本县顺宁乡高家湾村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丧母,只读过3年小学。1947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在陆军76师3团3营9连当战士。1948年1月,调入西北野战军4纵队3旅7团1营1连当战士,随部队转战陕北。3月,在西北著名的宜瓦战役中,作战勇敢,受到部队-的表扬。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2月,部队胜利进军陕南,在铜川、泾阳、扶风、凤县、西安、宝鸡、兰州等地参加大小战斗20多次。6月,被提升为排长。1950年,张应德所在部队奉命赴甘肃河西走廊执行剿匪任务。他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对敌斗争策略,充分依靠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
(19311975)
刘景范
  刘景范(1910~1990)刘志丹胞弟,1910年出生在保安县西乡芦子沟村,1928年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2团团长,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陕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兼军事部长,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陕甘宁边区政府代主席等职,为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边区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全国解放后,刘景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党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是新中国人民监察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为建立和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监察体制做出突出的贡献。1955~196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101990)
刘索拉
  刘索拉 (1955~)女。陕西志丹人。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历任中央民族学院作曲理论教师,北京市作协合同制作家。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你别无选择》等。中篇小说《蓝天绿海》获第二届《上海文学》优秀作品奖,《你别无选择》获全国第四届优秀中篇小说奖。
全部志丹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