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名人录
王孝杰
  王孝杰(?-公元697年),京兆新丰(今陕西潼关东北)人,唐朝名将。少年时便从军入伍,四处征战。屡立战功。武则天执政后,累迁右鹰扬卫将军。公元692年,任武威道总管,与阿史那忠节讨吐蕃,收复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重设安西都护于龟兹。于公元697年,任清边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在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孤军深入,全军覆灭,坠谷而死。赠夏官尚书、耿国公。开元中,赠特进。 免死归唐 王孝杰,生于京师长安附近(雍州,后来的京兆府)的新丰县,年轻时以军功晋级。公元677年(仪凤二年),吐蕃进攻凉州(今甘肃武威)。第二年正月,唐高宗命中书令李敬玄兼鄯州(今青海乐都)都督,代刘仁轨
[] 唐朝宰相 (?~697)
杨钦
  杨钦(536~599),字长钦,弘农华阴(今陕西潼关)人。汉太尉杨震后裔,出身将门。其父杨叉,北魏大都督,金城、魏兴二郡太守,清水县开国侯,食邑八百户,赠淅州诸军事、淅州刺史。杨钦自幼聪颖倜傥,秉性孝义,特别喜欢钻研兵法,练习剑术。读书不拘章句,立志愿建功名,一时名重乡里,远近归慕。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547),杨钦十一岁就进入皇宫担任前侍中士。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跟随大司马、博陵公贺兰祥征讨吐谷浑,攻拔洮阳、洪和二城,作战有功,被授予大都督、敷西县开国伯,邑六百户。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晋荡公宇文护率军东伐北齐,进驻陕州;柱国大将军尉迟迥为先锋,兵围洛阳;杨钦随齐炀王宇文宪驻守
[] (536599)
杨素
  杨素(544年—606年8月31日),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去世后谥曰景武。人物生平出身贵族杨素弘农杨氏之后,先祖世代为官,祖父杨暄,官至北魏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杨敷,为北周汾州刺史。杨素小时候穷困失意,不拘小节,有远大的志向。时人都不理解他,只有他的堂叔祖、魏朝的尚书仆射杨宽认为他很不一般,常对子孙说:“处道不是一般的人,他日一定出类拔萃
[] 隋朝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544606)
杨震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出身书香门第,少年好学,曾跟太常桓郁学习《欧阳尚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誉之为“关西孔子”【注:见《后汉书·杨震传》】。他教书二十多年,家中清贫,州郡官吏多次召请出仕,他都称病不就,年至50,经大将军邓骘推荐才步入仕途。杨震入仕后先后担任荆州刺史、东莱(郡治在今山东黄县东)太守等职。在他赴任东莱的途中,路经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县令王密是杨震为荆州刺史时举荐为官的,不无感激之情。夜深入静时王密拿出黄金十斤送给杨震,杨震大惊,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举荐的人竟会如此,沉痛地说:“我自以为了解你,而你却不了解我。”王密劝道:“天色已晚,无
[] 东汉名臣 (?~124)
杨宝
  杨宝(生卒年不详),杨震之父,中国东汉弘农华阴人。是古代神怪小说及成语“结草衔环”的“衔环”典故的主人翁。生平因刻苦攻读欧阳生所传授讲解的《今文尚书》,而成为当时名儒。衰、平二帝时,杨宝隐居民间,以教书为生。居摄二年(公元7),杨宝与龚胜、龚舍、蒋翊一起被王莽征召,他因不愿出仕做官,便逃避隐匿,不知去向。东汉光武帝刘秀很敬重杨宝才华、学识、品德和气节,建武中特派官家车辆征召他人朝做官,他因年老有病,未能成行,而老死家中。故事杨宝在9岁时,在华阴山北(华山之北)见一只凶恶的大鸱鸮咬伤了一只黄雀,后又被一堆蚂蚁团团围着,杨宝于是起了恻隐之心救了受伤的黄雀。杨宝后来将黄雀放置在箱中保护它,又用黄花喂
[]
张惟任
  张惟任(1561~1628)字仲衡,号觉菴。明潼关卫城内第一巷人。自幼性格沉静,不喜声色,胸怀大志,秀才考试时屡次排名第一。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由戴礼膺推荐,以举人身份连续七次到礼部应试。万历二十九年(1601),赐进士及第,选拔为建德令,旋改巫山令。巫山地处楚蜀孔道,民俗浇薄,物力短缺,难以治理。张惟任到任后,督促农民务农植桑,采取措施均平徭赋,问疾平刑,以安民心。当地山民靠背盐采茶维持生计,那些奸猾的经纪却恐吓欺诈盘剥山民,张惟任严令禁止,违者严惩不贷,山民负担有所减轻。巫地山水险峻,有应童子试的学生因翻船落水,张惟任尽力救助,并在河流及沟堑上架设桥梁,当地人称“张公桥”。在任期间
[] (15611628)
葛大纪
  葛大纪(1527~1582),远祖因随军征战,戍守潼关卫,由同州(今大荔)占籍潼关。葛大纪幼时性格机敏,丰颐英标,倜傥明笃,略无城府崖岸。稍长,励志经史,夜读达旦。十六岁时,入卫学,诸生考试,成绩优等。二十二岁中举。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授郏县令。在任恪勤政事,明决迅断,案无留牍。生活节俭,爱惜民力,官帑储蓄盈廪,流民返乡复业,辖内户口遽增。公务闲暇,召集博士弟子,讲经论道。对贤能者,亲自督课学业,其中多人有所建树。适逢兵部侍郎陈某奉命巡视宣大(宣府、大同)边防,欲选择官声彰著、才能杰出的人随行,在许多应选的官员中,唯独选中葛大纪。巡视期间上报的公文皇上都很满意,均出自葛大纪之手。
[] (15271582)
刘宽
  刘宽(120—185),字文饶,本县刘家村人。历任南阳太守、尚书令、太尉等职。 一次驾车出行,失牛人说:“驾车之牛是我失落的。”刘宽不与辩解,任其将牛牵去,徒步而回。不久,失牛复获。失牛人以误牵刘宽之牛而愧惧,亲往还牛道谢。刘宽说:“物有相似。事许人错。烦你送牛。道谢个什么?”乡里钦佩刘宽,称其村为“还牛堡”。至今成为佳话。 在任南阳太守时,主政三郡,以蒲制鞭,属员有过,执之示责而已。不闻其恶言厉色。有客来,令仆买酒,时久醉归。客怒骂仆:“狗养的”。刘宽安慰仆人说:“是人么。骂狗养的,侮辱太甚!”又命他仆劝慰,勿使其因受辱而自杀。宽妻试夫,是否胸怀宽让。一日,为刘宽上朝,着新制官服
[] (120185)
陶育劳
  陶育劳,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陕西潼关人,大学学历,1984年12月参加工作,先后历任潼关县农机公司经理、潼关县安乐乡副乡长、潼关县桐峪镇人大主席、潼关县代字营镇镇长、党委书记,2011年4月至今任潼关县三城联创办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陶育劳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研究政治理论,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不论是搞农机,还是搞党建和政府工作,以多年陶冶铸就的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干一行钻一行,工作认真负责,扎实细致,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取得了显著业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
袁少锋
  袁少锋(1967~2003),男,汉族,1967年9月出生。潼关县南头乡东马村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91年8月参加工作,被分配在县监察局。1993年4月调入县纪委。袁生性聪颖,喜读《康熙大帝》、《朱元璋》、《资治通鉴》、《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史》等历史人物传记、古典史书。199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从加强自身修养入手,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和党的知识,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在笔记中写道:“不用扬鞭自奋蹄,一把青草乐悠悠”,决心以“孺子牛精神”履行入党誓言。1996年2月,担任县纪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同年3月下派到太要镇西太渡村挂职锻炼。根据西太渡村交通闭塞的现状,提
革命烈士 (19672003)
徐文华
  徐文华(1913~1996),男,汉族,出生于1913年2月。潼关县秦东镇(老县城大悲寺巷)人。解放后定居西安市大莲花池街63号。高小文化,民革成员。1931年,徐从大市场高小毕业,任教大悲寺巷初小。徐为人性格开朗,豁达仗义,聪敏好学,擅唱歌,善社交。中共地下党员王超北(陕西澄县人),因表弟王相劳在徐家皮坊学徒,来往借宿皮坊,故与徐日渐相熟。受王影响,思想倾向革命。后经王超北(时任杨虎城第十七路军卫士团军需主任)介绍,徐到该团担任准尉录事。20世纪30年代初,王超北往来于西安和上海之间,搜集敌方情报,建立秘密交通线,支援陕北红二十六军。徐时任县民教馆馆长,兼《西北文化日报》、《工商日报》通讯记
(19131996)
姚文耀
  姚文耀(1923~2002),男,汉族,1923年9月出生。潼关县代字营乡川城子村人。大学文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中共党员。姚文耀自幼家贫,半耕半读,学习数年,十七岁到西安从师学医,后任国民党69军144师上尉军医。1949年随军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夏,部队由四川向甘肃转移,急行军40天,姚被评为长途行军模范军医,受到师部嘉奖。同年12月,赴朝参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4军190师正连职军医。烧开水时,不慎烫伤面部,拒绝回后方治疗。他强忍剧痛,坚守岗位,精心为指战员治伤疗病。五次战役后,美军无视国际惯例,悍然发动细菌战。姚文耀时任190师防疫队队长,一边组织全师连营医务人
(19232002)
井水旺
  井水旺(1916~1976),字源濬,男,汉族,出生于潼关县高桥乡高桥村。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陕西省公路局正处级工程队长,路桥工程师。井水旺幼时敏而好学,在私塾读书5年。1934年,他18岁,在陇海铁路工地做铺轨临时工。1936年,任西安车站东闸口道班工。1937年4月,被选送到陇海铁路郑州职工教练所进修,同年10月结业,分配到天徽铁路(天水—徽县)从事道路测量工作。1938年11月,在陕西省建设厅所属宝平公路(宝鸡—平凉)工程处担任工程监理。1941年12月始,先后在川陕公路(西安—四川广元)留坝、双石铺道班担任养路监理。1950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西北公路局所属川陕公路褒城工程处
(19161976)
李仲三
  李仲三(1880~1969),名宗唐,字仲三,男,汉族,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人,出生于农家,清代附学生员。早年留学法国,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在陕积极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宣统二年(1910)夏,同革命志士井勿幕、胡景翼、张伯英等在西安大慈恩寺歃血联盟(时称“三十六弟兄”),秘密联合反清武装力量,共图大事。遂与胡景翼、尚武一行化装为江湖游侠赴朝邑,密约关中豪侠严孝全。严因清政府侦捕,放出口风云其已死。李仲三为探悉究竟,费尽周折,独于深夜潜入县衙狱中,与严的部下杨恩贵(在押)密晤,长谈来意。杨被感动,吐露严的行踪。翌年春,李仲三依杨所告,前往正过庙会的北柿子村,果遇孝全,即通姓名,告以来
(18801969)
张沣中
  张沣中(?~1848)字兰沚。陕西潼关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授刑部主事,主持提牢厅;后任郎中。因办事认真、执法公允,曾多次随部院大臣去黑龙江、奉天、山东和江苏、安徽等地平反冤狱。官至巡抚、刑部侍郎。道光十二年(1832),在直隶大顺广道任上,率兵镇压“无生教”聚义民众。后升任福建按察使、直隶布政使,署理山西巡抚。二十年(1840)实授云南巡抚。二十三年(1843)调任刑部侍郎后,于刑狱更矜慎。二十七年(1847)河南发生饥荒,清廷拨库银100万两,命张同兵部尚书文庆前往赈灾。到河南后,他亲自核查户口与赈银发放数量,将虚报冒领赈银的考城知县参奏治罪。事毕,清廷诏命他为山东巡抚。张任
[] (?~1848)
张晰哲
  张晰哲(1889—1970),字朗仙,老县城内别家巷人。清末增生,高等学堂毕业,任教20余年,并任河南新野、镇坪县政府秘书及潼关县政府督学、科长、秘书等职。民国十九到二十年(1930—1931),与赵冠青等学者编修《潼关县新志》。建国后,任中学教员、潼关县第二、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县人委委员、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和陕西省一、二、三届政协委员。1959年由潼关中学教员调任文化馆馆长。1965年退休。 张晰哲生活俭朴,治学严谨。新文化运动后,又博览新文学。二十一年(1932),至友马诚斋赠送的一件皮袍,穿着40余年。历任政府要职,从不以权谋私,过着清贫生活。建国后,自觉改造世界观
(18891970)
汤宏珍
  汤宏珍(1931~1992),男,汉族,1931年10月出生。出身农家,安乐乡翎峪口村人,中共党员。汤宏珍,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靠母亲辛勤抚养。二祖母冯氏对其抚爱有加。求学阶段受教于王元哲、贾济安等。1949年潼关中学毕业。同年9月参加渭南地区干部培训班学习,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3月到1955年6月,汤宏珍先后担任第一区副区长、区长。1955年11月,担任城关乡乡长。1956年1月,担任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时逢陕西省高级法院在潼关查阅案卷、核查案件,发现潼关沈某等三人现行-案证据不足,责令潼关司法机关查处落实。会上县法院院长认为沈等平日行为不轨,不是良民
(19311992)
孙蔚尚
  孙蔚尚(1890—1977),本县代字营村人,粗识文字,中-员,陕西省劳动模范。解放前务农兼营酿酒业,家道宽裕。 孙蔚尚终生勤劳俭朴。冬、夏粗布衣。冬系腰带保暖,夏季敞怀赤足下地,出外持锨挑笼拾粪。鸡鸣起,夜半归,不避严冬酷暑,成年累月,劳动致富。他常说:“一年打三百六十个鸡起,不怕没饭吃,不愁没衣穿。” 治家严谨,教育子女要把“富日子当作穷日子过”。他常年粗米淡饭,夏、秋粮掺和,子女穿着,不准奢侈,勤学习、勤劳动、勤俭持家。 致富济贫,待人宽和。他在家门前常拴一头牛,置套、犁、耱等农具,无偿供贫寒农家使役。乡邻求借不取息,不讨债,知有困难人家,常常送粮上门,不计数、不讨还,
(18901977)
王之臣
  王之臣,陕西潼关卫人,明朝末期军事人物、进士。万历二十三年,王之臣中乙未科进士三甲第一百一十一名。天启五年,代替吴用先担任蓟辽总督。宁远之战后,王之臣替代不援宁远和觉华岛而免职的高第,为辽东经略。与袁崇焕经营关宁锦防线。在满桂的留任问题上,与袁崇焕发生争执。袁上奏请求遣其镇守其他城镇,于是满桂被召还北京。而王之臣极力反对,并请求朝廷命其镇守山海关。朝廷为了缓和各方矛盾,命令王之臣专守关内,而关外士兵将领皆由袁崇焕派遣。之后袁崇焕自悔,请求朝廷依照王之臣建言。天启七年,袁崇焕回乡,王之臣代为督师兼辽东巡抚。崇祯元年,被罢免蓟辽督师职位,由袁崇焕担任。
[]
全部潼关县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