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历史人物介绍2
任廷飏
  任廷飏(1849年—1937年),字耕麓,清伏羌县城东街人。幼勤学,县、府、院三试第一,有小三元之称。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八国联军进京,随光绪帝到陕西,次年返京,充办事员,赏四品衔。后任总办秋审。光绪二十八年,朝廷开馆修订法律,充咨议官补员外郎,兼承厅坐办。民国时期曾主讲朱圉书院。能诗善文,擅书法,著有《晦园诗集》、《伏羌县志》。
(18491937)
魏荣璋
  魏荣璋(1841—?),字特卿,清伏羌县城东马巷人。品学极优,在家设立魏氏私塾,开馆教学,由于教学有方,门生众多;其书法更为时人称道。
[] (1841~?)
黄成采
  黄成采,字载之,县城学巷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科进士。曾任四川省西昌县知县,著政声;咸丰八年(1858年)、同治九年(1870年)任乡试考官,人赞其考评公允。致仕还乡后,以孝行,宽忍称于乡里。
[]
田树桢
  田树桢,字蔚峪,甘谷县渭阳乡渭水峪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中举,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殿试二甲。翰林院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书法娴绘事。蔡家寺中有其所书匾额。有著作数种,均已佚。五十三岁时卒于京。
[]
彭作籍
  彭作籍,甘肃省甘谷县城关镇西关车场人。清道光十二年(癸已,一八三三年)中进士,曾任四川安岳知县,功绩卓著。
[]
李则广
  李则广,字旷西,甘谷县北关谢家庄人。道光八年(1828年)中举,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进士。初任浙江奉化知县。后任四川彭水、青神等县知县,所到都有异政。致仁还乡后,主讲陇南各书院。书法逸宕,擅名一时。精于《四书》、《庄子》,创作的文联皆取之其中,能化陈为新,理趣横生。脍炙人口,至今传诵不衰。
[]
王化兴
  王化兴,字德安,号云台,清伏羌人,世居甘谷新兴镇刘家村。博览群书,攻读诸子百家,精儒释道及天文、地理、医术、气功等。王化兴早年从师王敬修,后设学于家,训导蒙童。他在课徒之余潜心钻研,“汇取先儒时贤诸说,而以鄙意折衷之”,辑为蒙学辅助教材《学庸便童录》。此书以在《大学》、《中庸》章段处加顶批、文中难句重点处加旁批的方式。用比较通俗明白的语言贯通学庸脉络,阐释儒家义理,总括大意,疏解疑难,帮助学童理解和阅读原文。《学庸便童录》于道光六年(1
[]
潘钦岳
  潘钦岳(1641年—1726年),字友海,号墨庄,忍庵、可亭。清初伏羌县城内潘家巷人。岁贡生,年十七,知秦州宋瑞棠其才,并题其诗文。与巩建丰同出武乾垣先生门下,巩奉父命向潘请教。性淡泊无意仕进。书法始学钟王,得其神韵;晚年转入魏碑,陇右珍其墨宝。因其行五,人皆荣为“潘家五爷”,著有《朱圉山人小集》。
[] (16411726)
武筹
  武筹(1630年-1681年),字运帷,号笔山。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年)进士。父士奇,登顺治甲午乙榜,由蒲城教谕迁靖远卫教授,以积学敦行称。筹自幼秉性不羁,行率佻达,父日夜训督之,浪荡如故。后改操折节,治举事业。年三十一,考取康熙壬子科举人,已未科又登进士,授广东番愚县令,未及二载,年五十一卒于官。著有《大易文稿》,刻行于鄂东官署。
[] (16301681)
黄虞再
  黄虞再,字宇九,甘谷县城北街人。幼勤学,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年)中进士。曾任江西奉新县令,刑部主事转员外郎、礼部郎中,监收浒墅关税。康熙十一年(1672年),任江西学政兼督驿传。殁于江西,享年五十三岁。江右人士建祠以祀,其门人礼部尚书李振裕为其作《督学黄公崇祀名宦碑记》。
[]
张辅夺
  张辅夺(1623年—1691年),字汉亭,号淡庵。清初伏羌人。家寒嗜学,以操行闻于陇右。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授江西信丰县令,在任招流抚亡,劝农兴教,有政声。归田十二年,恬淡自为,栽成后进,乐不为疲。晚年主讲朱圉书院,有《信丰山人集》及《攀骊集》。
[] (16231691)
王羌特
  王羌特(1615年—1680年),字冠卿,号笠夫,清初伏羌人(今甘谷县)。工诗,能书,善吟对,出口成章,有“奇童”之称。十二岁通《四书》、《孝经》、《春秋》大意,涉猎《五经》。清顺治四年(1647年)考选拔贡。后授云南顺宁府通判。大办教育,振修文风。康熙十五年(1676年)著小说《孤山再梦》,为不可多得之明清小说珍品。王羌特一生怀才不遇,命运坎坷,便发不平之声于咏叹,寄人生愿望于梦寐,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荆州著成《怕猿闻诗》和小
[] (16151680)
麻盛
  麻盛(?—1643)字德茂、德民,明末伏羌永宁镇(今磐安四十铺)人。早孤,事母至孝。旧县志称其“生而颖异,学以躬行实践为归”。陕西提督学道武某读麻盛文章后称其有“状元之才”。《伏羌县志》载云:“督学武公以状元期之,后屣弃功名,士论至今惜之。”他无意进取,无心举业,以乐育英才、行化乡里为怀,自设私塾,“讲学于家,远近来者颇众”,一时春风化雨,桃李满门。乡人将其与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石作蜀并称“石麻夫子”。
[] (?~1643)
尹守贞
  尹守贞(663年—702年),唐冀县人。武周垂拱四年(688年)进士。守贞世代仕宦,幼承庭训,七岁能诵《尔雅》,通书契训诂大义;长而博学好古,研习经史。善文章,工草隶。治学务探源求本。长安(701年)初,大开贡举,应试者千五百余。武后以其贯通经术,下治褒奖曰:“均大成尹守贞,业隆时习,功宣日新,既有励乎分阴,俾参荣于丈席,可四门助教。”玄宗时,官至四门助教,次年卒,年仅三十九。
[] (663702)
尹夫人
  尹夫人(363年—437年),冀县(今甘谷县)人,十六国时杰出的女政治家,大姓尹文之女。曾随父迁居姑臧(今武威),自幼秀丽聪颖有志节,好学精明有才辩,足智多谋,做人处世一副男子派头。初嫁扶风(今陕西泾阳)仕宦马元正,马元正病故后李暠聘为继室,抚养前妻所生子女胜如亲生。从此夫唱妇随,干出了一番大事业,无论建国或治国,尹夫人对李暠的决策,知无不言,悉心襄助,西州有“李、尹王敦煌”之说。虽然尹夫人是一位具有谋略、气节的女性,但西凉亡后,由于尹
杨阜
  杨阜(172年—244年),字义山,汉天水冀县(今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汉献帝建安初年,任凉州从事,旋拜安定长史;韦康任刺史后辟为别驾,改任州参军;后因讨马超有功,赐爵关内侯。曹操征汉中时,杨阜担任益州刺史,回来后又担任武都太守。魏明帝时,由将作大匠改少府。杨阜不但卓识远见,而且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对朝廷弊政多有诤谏,六次进言谏魏明帝应勤政爱民,魏明帝对他颇有敬畏之心。杨阜勤政廉洁,在宫内担任少府时,专管宝器、珍膳、衣物等,
[] (172244)
姜叙母杨氏
  东汉抚夷将军姜叙之母杨氏,又为凉州参军杨阜之姑母。为人深沉有大义,能急国家之急。建安十七年(212年),偏将军马超反于凉州,时州郡治所皆在冀县,刺史韦康等坚守八月,外援无望,惧吏民伤残,开门迎降。马超入城后竟杀害了韦康。杨阜悲愤,立志0。时阜妻病死西县,阜乘请假逃冀南奔。过历城(今成县北),表兄姜叙驻兵于此。姑母见阜闻得此事,力促姜叙为韦康报仇。叙遂与阜等内外合谋,由姜叙出兵讨伐马超,内应之梁宽等人,乘超领兵出城迎战,便关闭城门,杀了马
[]
任棠
  任棠,字季卿,东汉汉阳郡城冀县人。隐居教授,有奇节。太守庞参到郡,闻其名而往拜咨询。至则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清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主簿白,以为倨。参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晓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击强宗也(按“薤”,古音、方音读如“害”,故云);抱儿当户,欲吾开门恤孤也。”于是叹息而还。参在职,果能抑强助弱,以惠政得民。黄琼为尚书仆射,时数有灾异,琼上疏顺帝,言及“处土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耄耋
[]
石作蜀
  石作蜀(前519-前479),字子明,号卓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谷县大像山镇十里铺村石家台子人。自幼胸怀大志,仰慕圣贤,闻孔子在鲁设馆授徒,不远万里,负笈东游,投身孔门。“从删述,受诗书”,终成身通六艺的贤人。学成以后,摒弃效命王侯、博取富贵的机会,毅然返乡,宣扬儒家学说,传播西周文化,淳教化,移风俗。自此,三陇一带文教大兴,人文蔚起,后世景仰,尊为“石夫子”。唐开元二十年(732年)赠郈邑伯(一作石邑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姜恪
  姜恪,唐朝时期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姜维后裔,祖父姜远曾为秦州剌史。父姜宝谊为左武卫大将军。姜恪因战功升为左相,阎立本因善绘事而为右相,时人评论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历史年表662:以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左卫将军姜恪副之,以安辑其馀众。665:兼司戎太常伯、永安郡公姜恪同东西台三品。670:七月,薛仁贵大非川败绩,九月,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伐吐蕃。671:姜恪为侍中,阎立本为中书令。立本既辅政,但
[] 唐朝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