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名人录
李靖
  李靖(571—649),字药师,原名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隋将韩擒虎的外甥。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却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
[] 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 (571649)
韩瑗
  韩瑗(606年-659年),字伯玉,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唐朝宰相,刑部尚书韩仲良之子。韩瑗出身于南阳韩氏,历任兵部侍郎、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侍中,袭封颍川县公。他在废后之争时,支持长孙无忌、褚遂良,反对武则天,引起武则天的嫉恨。显庆二年(657年),韩瑗被诬陷谋反,贬为振州刺史。显庆四年(659年),韩瑗病逝,时年五十四岁,又被抄没家产。中宗年间平反。早年经历 韩瑗年轻时操行出众,博学多才,且通晓吏治,贞观年间累迁至兵部侍郎,袭爵颍川县公。 担任宰相 永徽三年(652年),韩瑗升任黄门侍郎。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任命韩瑗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后又加其为银青光禄大
[] 唐朝宰相 (606659)
王恕
  王恕(1416年一1508年),字宗贯,号介庵,又号石渠。三原(今属陕西)人 。明代中期贤臣。正统十三年(1448年),王恕登进士第,选庶吉士。后为大理寺左评事,迁左寺副,又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抚、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傅等,历官十九任。也是首任河道总督。正德三年(1508年)卒,年九十三。追赠特进、左柱国、太师,谥号“端毅”。王恕历仕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扬历中外四十余年,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与马文升、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辅佐孝宗朱祐樘实现“弘治中兴”,史称“始弘治二十年间,众正盈朝,职业修理
[] 弘治三君子 (14161508)
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是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人物生平1879年(清光绪五年),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和西安关中书院继续求学,受教于刘古愚,与
中国近现代政治家 (18791964)
孙髯翁
  孙髯翁(1685-1774),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岁(1685)。因其父在云南任武官,随父寓居昆明。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大观楼题楹一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海内长联第一佳作,被后人尊称为联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是布衣孙髯,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孙髯一生下来就有胡须,所以取名叫“髯”,字髯翁。孙髯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人,祖籍是陕西三原,父亲到云南担任武官,便把孙髯也带到昆明来了。孙髯从小就有名,古诗文写得极好。出游之时,随身总是带着书。看到科举考场要搜身,掉头就走,从此不问科举,终身为民。孙髯
[] (16851774)
刘德才
  刘德才(1917~1986)本县大程金尧村人。1935年参加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旅大警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顾问等职。革命战争时期,他参加了陕北革0据地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石家庄、平津、太原、宁夏等战役,他率领的团曾集体立功,建国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时,恰值本县临履平桥开工兴建。他多方筹措钢材、木材,解决了建桥工程所需。刘德才同志因病于1986年9月30日逝世,终年六十九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71986)
李嗣业
  “奇兵不在众,万马救中原。谈笑无河北,心肝奉至尊。孤云随杀气,飞鸟避辕门。竟日留欢乐,城池未觉喧”,这是唐代诗圣杜甫《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中的句子,高度赞扬了万里赴国难的安西士兵,他们军容严整、秋毫无犯,堪称大唐军人的典范,五千安西士兵的领头人就是大唐名将李嗣业,这位陌刀将一生屡建奇功,尤其在安史之乱的生死存亡中,为军前驱,率领陌刀队“如墙前进”,所向披靡,一手扶起了摇摇欲坠的大唐江山。 李嗣业是京兆高陵(今天陕西省三原县境内)人,身长七尺,也就是2.1米,膂力绝众,天生就是练武的好胚子,在盛唐崇尚军功的氛围下,从军入伍、建功边塞,成为他顺理成章的选择。年轻的李嗣业每次战役都奋不顾身、冲
[] 十七史百将传 (?~759)
周莹
  周莹(1869-1909)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据传天资聪颖,进入泾阳安吴堡大户吴家,并嫁给吴家少爷吴聘,后其夫吴聘和其公公均因故去世,吴家逐渐家道中落,她历经坎坷建立起陕西吴氏“商业帝国”,也成为当时唯一把生意做到富可敌国的成功女商人。周莹终生未再嫁,她的一生都在商海博弈,留下许多传奇的故事。她广济百姓的义举和远见卓识的经商理念至今还被当地人们广为流传。经商周莹进入泾阳安吴堡大户吴家,并嫁给吴家少爷吴聘,后其夫吴聘和其公公均因故去世,吴家逐渐家道中落。周莹毅然决定代替故去的吴家父子重振吴家东院,偌大的家业落在她一人肩上。周莹任用贤能,多谋善断。在她的努力下,吴家东院重新拾起盐商生意,商铺遍及全
[] 清末陕西女首富 (18691909)
程元振
  程元振(?~764年),唐代宗时大宦官。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少年即入宫为宦者,直内侍省,累升为-生使、飞龙厩副使。宝应元年(762)四月,肃宗皇帝病重,时张皇后与皇太子李豫关系不睦,恐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于是便召越王李系入宫,密谋发动政变,篡夺皇位。他们派内谒者监段恒俊挑选了200名年轻力壮的宦官,由越王李系亲自发给兵器,准备就绪后,张皇后派人召太子李豫进宫,企图谋杀太子。此事被程元振得知,他即找李辅国商议。二人领着禁军埋伏在李豫进宫时必经的陵霄门,待李豫来到,拦住李豫,告诉他张皇后等的阴谋,将李豫护送到飞龙厩隐藏起来。程、李二人领着禁军冲入宫中,逮捕了越王李系、段恒俊等,囚禁了张皇
[] (?~764)
胡均
  胡均字平甫,三原东关人,约生于清同治十年前后,卒年无考,其父胡子周设私塾“古月斋”,延请清名爱国教育家刘古愚执教。胡均随刘古愚十数年,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娶刘长女儒珍为妻。光绪十七年(1891),胡均乡试中举,任内阁中书。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梁(启超)在京联合18省举人会商反对《马关条约》,胡均积极参与“公车-”之举,并为骨干之一,戊戌政变后,他被革职。返里后,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先任宏道书院山长,继任宏道高等学堂监督,后与张秉枢主持宏道工业学堂,开本县近代工业职业教育之先河。
[]
毛汉诗
  毛汉诗(1821~1892)名严苌,本县人。咸丰间,乡试中式后,以教书育人为本,授徒为业。及年老,尚常常为其子班香代馆。生平涉猎甚广,喜为诗,性情诙谐,循循善诱。自言一生有两个得意门生:一是翰林宋伯鲁,一是名医孙文秋。对于右任期望尤殷。喜为人作草书,以所写王羲之《十七鹅》见长。生平诗作共300余首,其中古体长篇描写农村情况的诗,尤为凝炼朴实、生动形象,后汇为《爱吾庐诗钞》,共10卷。宋伯鲁尝称:“毛师之诗,雅健质直,在宋、明人之间。”所作草书得二王之笔意,为人所推重。
[] (18211892)
高三
  高三(1812~1903)乳名红娃,又名宝童、明春,入武林后改为高占魁,号鹞子高三。陕西三原人。自幼从大哥习武,清道光十年(1830)拜三原县峪口山清麓寺僧人圆净为师,被传与十八罗汉腿功,并于十七年(1837)被圆净荐往少林寺深造三年,学到了“心意拳”、“-拳”、“十字战拳”与棍术等武功。返家乡后,被父亲安排在县城自家开的鞋铺当掌柜。他无意经商,整天寻师访友,先后与陕西名拳师临潼“黑虎”邢三、潼关“饿虎”苏三和耀县“通臂”李四结为挚友,成为闻名遐迩的“关中四杰”。二十一年(1841),以武会友的“群英会”在蒲城县城召开,高是第一次被邀请参加这样的盛会,显得有点拘谨,只耍了一路“小红拳”就想坐观
[] (18121903)
李朝隐
  李朝隐(665~734年),中唐大臣。字充国。京兆三原(今三原县)人。少以明法中第,除临汾尉,累升为大理寺丞。一生几度担任执法官,刚正不阿,依法定罪,虽权贵不避,遇皇命而不回,以公直闻名。神龙二年(706),光禄卿王同皎谋杀德静郡王武三思事泄,武三思反诬王同皎谋废皇后,并乘机将桓彦范等五位郡王牵连进去,五郡王因此被贬为边州司马。是年秋,武三思暗中命人将韦皇后的秽行公布于洛阳街市,要求中宗将韦氏废黜。中宗闻报大怒,令御史大夫李承嘉追查,李秉承三思之意,枉奏桓彦范等唆使人所为,请中宗加灭族之罪。中宗准奏,敕大理寺执行。朝隐据律上奏:“敬晖等既未经鞫问,不可即肆诛夷,请差御史按罪,待至,准法处分。”
[] (665734)
任圜
  任圜(生卒年不详),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其父任茂弘,曾任西河令,驻守太原,任圜随父于任上。他生得英俊潇洒,能言善辩,得晋王李克用见爱,以女嫁他为妻。李嗣昭任昭义军节度使,镇守泽州、潞州,任圜为观察支使。后梁开平元年(907),梁太祖朱温派遣大将康怀真率兵数万围攻潞州。晋王李克用派周德威为行营都指挥使,率兵支援潞州。次年正月,李克用病故,周德威暂且收兵,潞州孤城无援。李嗣昭见战局危急,问任圜“去就之计”,任劝嗣昭“坚守以待,不可有二心”【注:《新五代史》】。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率兵出征,打退梁军对潞州的围攻,事后李存勖知任圜为李嗣昭献守计,对任倍加奖赏。921年,成德军节度使赵王王镕守镇州,
刘光涛
  刘光涛,(1920—2011.2.6)男,1920年11月生,陕西三原人。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相当于初中文化,少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直属队青年干事,青年科副科长、科长,冀东军分区第十二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十一旅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八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军一一九师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治委员,军干部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202011)
张彦仲
  张彦仲(1940.03.04- )航空系统工程专家。陕西三原县人。1962年西北大学毕业。1984年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国家大飞机重大专项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曾任航空工业部、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中航二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中航科工公司董事长;中共十三、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全国政协九、十届委员。 长期从事机械振动、信号处理与航空系统工程的研究工作。主持研制成我国第一套冲击加速度校准装置;完成55架飞机的故障诊断研究;提出“子群卷积”、快速递归FFT新算法,及用“有限状态机”实现数字系统的新结构;开拓“异或线路简化”学科,解决极限环振荡难题。负责某机载导弹与雷达、几种飞机和直升机的立项和研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张秉枢
  张秉枢字密臣,又字广平、治平。祖籍临潼,后定居三原北城。生年无考,约与胡均伯仲之间。其父与刘古愚友情笃好,仰慕刘之博学正直,遂于光绪十一年送秉枢到泾阳“求友斋”(后并为味经书院),从学刘古愚。张秉枢勤奋好学,经、史、子、集外,尤对数学独具钻研精神。当时高等数学领域中的微积分刚传入中国,译著仅见于浙江李壬叔《则古昔斋算学》之内,且不够完善。张秉枢潜心攻读李氏遗著,不由师传而一年之中洞晓该学科之奥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补充了李壬叔译文之不足,纠正了译文中之错误,写有《代微积拾级补草》一册。刘古愚大为赞叹,为该书写序说:“贲(刘古愚字)偕吾乡人学算二十余年,于微积之数毫未有得。张生秉枢年未壮,心精力果
[]
徐德民
  徐德民(1937.11.07- )兵器科学与技术和水下无人航行技术专家。生于陕西省三原县。1961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7—1988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访问学者。现为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水下信息与控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历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等职;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总装备部水中兵器专业组成员、香港学术评审局成员等。 长期致力于兵器科学与技术、水下无人航行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型号研制项目的总设计师,在水中兵器、自主水下航行器(AUV)等方面有重要建树,完成重点科研任务20多项,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贺瑞麟
  贺瑞麟(1824~1893)原名贺均,榜名瑞麟,字角生,号复斋。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本籍渭南,清初其远祖迁居本县陂西乡响刘村。贺瑞麟兄弟五人,序居其季;自幼好学。7岁时,其父出对“半耕半读”,即应之“全受全归”。18岁中秀才。后受业于关学大儒朝邑李桐阁,与山西芮城薛于瑛(仁斋)、朝邑杨树椿(损斋)并称关中三学正。同治初归乡,在南李村设“有怀草堂”讲习。之后,应知县余庚阳之邀,到学古书院主讲。同治九年(1870)购鲁桥北门外清凉山坡地,以土窑为室,创清麓精舍授徒讲学,来者麇集。光绪初,知县焦云龙资助建为书院,抚军谭云觐命名为正谊书院,由中丞冯展云书写成匾额。贺瑞麟主讲正谊书院20年,
[] 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18241893)
全部三原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