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历史人物介绍5
孙平章
  孙平章(1898~1933)原籍湖北省均县石鼓矢镇,1904年随父母逃荒到三原陵前定居。16岁时给地主做短工、拉长工,饱受欺压。1926年,共产党员乔国桢到三原武字区开展农-动,任孙为武字区农运协会四分会主席,兼任义和村村主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国民党制造-,武字区农民协会被捣毁,乔国桢、唐玉怀被捕。孙立即联络群众写保状,使乔国桢和唐玉怀释放出狱。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安排他任地下联络员,负责耀县、富平、高陵、临潼等地的联络
(18981933)
王陆一
  王陆一(1896~1943)原名肇巽,一名天士,本县北秦堡人。少年时聪颖有志。5岁入私塾,八九芗写诗作文,后考入西北大学法科,因家贫不能继续学业,遂任陕西省图书馆管理员。辛亥革命后,与王绍文等共举反袁,事泄,王绍文遇害,遂回三原,继续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后参加“三原起义”。于右任任陕西靖-总司令时,王为总司令部外交处职员,于见其才华出众,擢为机要秘书,参与戎机。时供给困难,生活异常艰苦,但王的精神充溢,常说:“革命者当如是也!”后形势
(18961943)
黄子祥
  黄子祥(1895~1982)又名云章,本县人。幼年入私塾,后考入西安市第三中学,不足一年,因西安发生反陈树藩战争,学校停课,即辍学回家。陕西靖-兴起,受其父黄铭影响,思想激进,由靖-第三军介绍前往广东韶关讲武堂学习,结业回陕。1926年参加杨虎城部队。1928年,在杨部赵寿山团任中校团副,同年回到三原武字区,参加当地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斗争。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中共武字区委委员。同年8月,任武字区革命委员会主席。1933年
(18951982)
张文生
  张文生(1895~1985)名文生,字明霞本县东关人。童年时代,就读于东关赵儒初私塾,与胡笠僧同学。后考入大荔陕西省立第二师范,1917年毕业归里,任教于西关第三国民学校。1920年,于右任在第三国民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民治小学校”,张文生于1928年代理该校校长。1924年,于正式聘为校长至1934年冬。旋任斗口村农事试验场、民治学校常务董事,兼办于在陕之有关事务。期间,曾负责民治学校扩建工程总务。本县解放后,民治中学和民治小学分别由
(18951985)
李秉乾
  李秉乾字子健,李寿亭之弟。渭北中学毕业,考入上海大学。1923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底,受中央党团组织指示,回陕开展国民会议运动。翌年1月,在三原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建立共青团三原特别支部。后又回上海大学,于1925年弓月与杨明轩、马文彦等创办《新群》月刊。同年8月又在三原与蒲子政、亢维恪等创办《渭北青年》。宣传反帝反封建。同年10月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学习,归国后因蒋介石叛变革命,在陕西被捕。出狱后从事教育工作,进行社会活
李寿亭
  李寿亭(1893~1948)字百龄,本县北城人,幼年就读于私塾,后入宏道书院,1905年,官费选送赴日本留学,读数理专科,国文的造诣亦深。辛亥之役回国,响应孙中山号召,致力民主革命。民初,回本县向民众宣传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推行男剪发辫,女放天足,并身体力行,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组织“天足会”,革除历史陋俗。后在渭北中学任教,五四运动爆发后,偕同进步教师蔡祖堂、李文德,鼓动学生积极响应,--。1921年,任渭北水利委员会委员,主持日常工
(18931948)
张警吾
  张警吾本县西关人。少时就读于三原、西安,学业有成。西安辛亥举义时,积极进行宣传鼓动工作。西安光复后,偕同学及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三原籍学生李寿亭、姚伯麟、韦文轩等人返回三原,宣传民主革命。1934年任渭南县长。亲立“民视民听”匾于县堂,在渭南政绩卓著。1936年离任归里后,在三原女子中学任教。1941年,任天津大公报西安特派员(记者)。1943年任三原县修渠总务主任。1944年,任三原县临时参议会参议长。1946年,任县参议员和省立三中教
党仲昭
  党仲昭字自新,本县人,保定陆军学堂毕业。初任陕新军混成协炮营中队队长,与钱定三、张伯英、刘伯明、曹建安诸人加入同盟会,组织武学社,从事革命活动。后与井勿幕、钱定三等30余人于大雁塔“歃血为盟”。辛亥西安起义,与张伯英、朱叙五、郭锦庸、余永宽等,各率数十人由南门攻入,分两路进占清军军装局,协攻满城。秦陇复汉军军政府成立后,任军政司司长,嗣改军政司为军政部,任部长。陆建章督陕,去职后复参与护国之役。事定,当局命为陕北镇守使,辞不就。
韦焕章
  韦焕章(1891~1963)本县人,字文轩,早年就读学古书院、西安实业中学和三秦公学。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西安、三原辛亥光复。1913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东京同文书院、早稻田大学和明治大学学习。1915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9年毕业回国,应于右任之聘,担任地方自治讲习所教授。1920年任本县高等小学校长。该校借用中国银-舍,年久失修,又无操场,经费也无保障。遂多方奔走呼号,在于右任、胡景翼的支持下,募得银洋2
(18911963)
刘润民
  刘润民(1891~1966)名滋庶,字润民,本县人。童年随其四祖父刘舲溪读书,12岁中秀才,因家贫难以自费升学,遂先后考入陕西陆军小学、陕西陆军中学。在陆军孛学加入同盟会,并参加陕西辛亥光复战斗。1912年7月,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历任陕西第四混成旅教导营军官连副连长、连长,陕西护-司令部参谋、陕北镇守使署中校参谋、参谋长,陕西陆军第一师参谋兼第二旅旅长。1927年1月,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九路军第一师师长、步兵三十
(18911966)
李百川
  李百川(1891~1968)本县人,自幼勤奋好学,1903考取秀才,后入西安关中书院。1911年陕西组建新军,不顾夫人临产在即,毅然只身离家去省城(西安)。行前对夫人嘱咐,此去生死未卜,走后生儿育女皆以“英雄”取名。10月22日(阴历九月初五)陕西新军起义,当日进攻清军军装局、蕃库、皇城,李手握战刀,参与各次战役。起义胜利后,任秦陇复汉军大统领府书记官,旋返三原任县民团局局长。后任陕西护-总司令部书记官,参与反袁护国斗争。1924年,参
(18911968)
王子元
  王子元(1891~1963)名玉堂,原籍山东长山县(今邹平县)。光绪初年移民,全家入陕,落户于本县太和村,后迁居安乐村。王幼读《四书》《五经》,后潜心研究“西学”,自学英语课程。后入“三秦公学”,因成绩优异,英语尤为突出,被该校破格聘为英语老师。1918年参与组织靖-,任外交处长,曾赴上海接于右任返陕任总司令。1921年,靖-解体后,与他人同护送于右任经西路南下入川赴上海。1924年,受约赴北京,参加冯玉祥领导的“首都革命。”1925年
(18911963)
史可轩
  史可轩(1890~1927)原名世兴,哭名宗法,原籍兴平县大阜乡马堪村,1919年迁居三原。1907年参加山西太原新军。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时因揭露军中黑幕而被当局逮捕入狱。经保释出狱后,入太原陆军学校就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陆军学校学生被编成学生军,可轩任游击营长。1912年任晋南革命军第一混成旅一团团长。1913年陕西起义军保送可轩去日本,在浩然军事学社学习。加入中华革命党。1914年奉孙中山之命回国筹划反袁运动。191
(18901927)
缑克敬
  缑克敬(1889~1974)字尧卿,本县西阳镇城南堡人。1927年从江苏南通大学纺织专科学院毕业后回陕,任陕西省教育厅督学,后任省三原工业职业学校校长。1931年任乾县县长。1933年任十七路军南京办事处主任,后又任国民政府-及-代表。1942年在家乡捐资兴建正风学园(即现在的正风小学)。1947年登报声明放弃“国大代”身份,隐居家乡。全国解放后,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副处长;1954年调陕西省参事室参事;1974年病故于西安。
(18891974)
张立卿
  张立卿(1887~1960)名庆豫,字立卿,本县人。童年就读于毛班香私塾,后参加乡试为副贡。1905年东渡扶桑,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东京参加中国同盟会,在留学生中开展反清革命活动。1906年秋,与三原同乡陈之硕、徐应庚、茹欲进、张景秋等参与筹备成立同盟会陕西分会。回陕后和井勿幕、胡景翼等一起联络新军、刀客和一些帮会中的进步人员,为革命创造条件,并与柏筱余、纪时若、王治平等在三原创办“勤公社”,以运销新书及教育用品为名,进行同盟会秘密革
(18871960)
刘绍文
  刘绍文(1886~1975)本县东里堡人。1921年左右,先后任三原县县长及陕西靖-司令部秘书次长,于地方公益多有建树;后任国民政府-秘书等职。建国后曾任三原县政协委员。工诗文,喜研书法篆刻。其字融合颜、欧、赵各家之长,圆精遒丽、丰腴跌宕,风格质朴淳厚。50年代中期,常为人书写对联、条幅等,深得识者喜爱。《国-军快邮代电》原稿和东里花园史可轩烈士墓碑为其所写。
(18861975)
严少儒
  严少儒(1885~1971)原名严学通,字仰光,原籍陕西临潼县新丰镇滩严村。青年时代即由临潼来三原就读于宏道书院;辛亥革命前,摒弃科举,立志新学,考入天津建筑工程学院;不久又考取官费留日,因辛亥革命爆发未能成行;1915年前后,考入北京大学。五四运动爆发,毅然参加革命行列,与陕西同乡印刷传单宣传爱国思想。192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被聘入华县中学任教。1922年起,受聘来三原渭北中学。讲课注重实效,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要求学生一丝不苟
(18851971)
张荣
  张荣(1885~1940)家居三原东关转灯巷。清光绪年间,师从三原东关渠岸一位人称雷结子的名厨,工红案。民国8年,创办“明德亭”菜馆。民国10年,承包三原师范学校的师生伙食,生意有了起色。民国17年,“明德亭”由转灯巷迁至盐店街。其为人忠厚仁义,18年年馑,每天做两锅稀饭或杂菜汤饭,在饭馆门外赈济灾民。年馑刚过,虎烈拉(霍乱)在三原流行猖獗,病死者甚多。张荣将家存的20多棵大杨树做成棺材,施舍给无力葬埋亲人的灾民。度过荒年,“明德亭”的
(18851940)
徐郎西
  徐郎西(1884~1961)名应庚,字郎西,本县东叟堡人。14岁中秀才,后在正谊书院、宏道大学堂就读。1905年,徐郎西私费赴日留学,专攻铁路专业。时值孙中山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组织同盟会,徐郎西追随孙中山,且与陈英士关系甚密,遂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造币厂厂长。二次革命失败后,与邵力子等先后创办《生活日报》《民国日报》。1915年在上海以帮会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17年,陕西陈树藩依附段祺瑞。胡景翼、曹世英举义反陈,
(18841961)
茹欲立
  茹欲立(1883~1972)少时从读朱佛光,后相继到泾阳味经、崇实书院,三原宏道大学堂就读。1904年初,茹与李仪祉应于右任之邀,任商州中学堂教员。未久,于赴开封应试,校务由茹、李代理。于因倡言革命,清廷密旨拿办,遂潜逃上海,茹、李亦株连辞职。1905年秋,茹被选派为陕西省首批官费留日学生,入振武学校学习军事,期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感召,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在东京成立时,茹参与筹备,不久又与同学多人共创革命刊物《夏声》,茹题
(1883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