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历史人物介绍2
周人菊
  周人菊(1883~1940),名伟仁,字人菊,以字行。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淮安车桥人。南社和中国同盟会成员。幼入塾,后考入两江师范学堂,参加南社和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山阳光复,曾为同学周实、阮式(都是南社成员)鸣冤,使案件得以昭雪平反。并搜集周实遗篇,编校《无尽庵遗集》。后任广东汕头《大风报》,又任上海《太平洋报》主笔,宣传国民革命。民国4年(1915年)回乡任教,民国20年出任上海持志大学文学教授。后供职于国民政府侨务委
(18831940)
邵天雷
  邵天雷(1868~1934),字无妄,另号瓜傭。淮安车桥人。南社成员,著述丰富。家世书香,幼勤奋好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入两江法政学堂,中途辍学,回乡任教,是周实、张冰等进步青年的师长和朋友。入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民国20年(1931年),任上海持志大学历史教授,后因体弱归里。民国23年病逝。著有《周易通义》、《史记评注》、《左传评注》、《庄子评注》、《孟子评注》、《韩、苏诗文集评注》、《持大群史大纲》、《持大群经大纲》、《剥
(18681934)
谷大涛
  谷大涛(1904~1928),原名寿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生,淮安县(今属淮安市)宋集乡人。烈士。先后就读于淮安县第三高等小学、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民国14年(1925年)夏初中毕业后,在本村谷圩小学任教。民国15年春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夏结业,在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秋,他以国民党第九军江北招募新兵委员的公开身份,回淮阴秘密进行组织活动,任中共淮安特支委员、中共淮安县委军事部长、淮安县农民自卫军副大队长等职。民国17年2月
(19041928)
章学廉
  章学廉(1900~1928),字洁夫。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生,淮安县(今属淮安市)茭陵人。烈士。毕业于江苏省第三农业学校。民国16年(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担任淮安农民自卫军独立中队队长。横沟寺-前,他将岳父六十寿辰所收的300块礼金拿出作为活动经费,又将家中的4支枪献出来;带领农民首先收缴自家和其亲戚大地主胡兆荣家的田契,并加以焚毁。民国17年2月12日,章学廉率领的一支-队伍已进入大胡庄一带。是时,国民党军队
(19001928)
徐嘉
  徐嘉(1835~1913),字宾华,一字遁庵。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生,山阳县(今淮安市)人。学者。幼时即好读书,家贫几乎废学业,但“志不少辍”。20岁,就以府试第一名,受到淮安知府恒廉的欣赏。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遵循母训,不参加大挑考试,居家开馆授徒,“以经世致用为急,品行不轨于正者摈不纳;后生有一善,称之不容口”,从其学习的先后有数百人。母亲去世后,选为昆山县教谕,“敷教正俗,能尽其职,昆人士仰如泰斗”。任满考绩卓异,因
(18351913)
顾云臣
  顾云臣(1830~1899),字子青,号持白。清道光十年(1830年)生,山阳县(今淮安市)人。翰林院编修。生于贫苦书生家庭,幼年随舅舅范光璧学习,立志苦读。18岁中秀才,后几次乡试不第,迫于生计,受聘于清河某民馆授徒。同治二年(1863年)充选贡,次年中举人,同治四年中进士。同治七年入京城,授翰林院编修。其时清政府已腐败不堪,官场黑暗,他目睹这一切,异常愤懑。同科状元陆润庠与他“往来亲炙”;吏部尚书李鸿章亦非常赏识,表示愿引荐他于“诸
(18301899)
刘金方
  刘金方(1826~1888),字子成,号淮山儒士。清道光六年(1826年)生,山阳县(今淮安市)人。淮安名医。祖父振元、父相弼皆业医。因父早逝,随祖父习业。他在《临症经应录》自序中称:“幼年习业,尝读《内经》、《景岳大全》并我朝御纂《医宗金鉴》,细玩叶、薛、缪三家医案,传仿吴鞠通《温病条辨》。余不敏,绍祖父之业,存利济之怀,初未敢妄执己见,以贻误当世,此则余之可以自信者也。”临症以治疗温热病及内伤杂症、妇儿疾病为专长。十分重视中医辨证施
(18261888)
蒋清翊
  蒋清翊(生卒年不详),字敬臣。吴县诸生,后定居淮安。淮安府学教授蒋锡宝的次子,学识渊博,爱好金石学,收藏古钱币极富,“多异品”。注“初唐四杰”诗文集,其中《王子安(勃)集》最有名,世称蒋注《王勃集》。在武义县做官,“乐淮之风土”,买地构精舍,命名为“抱布新筑”,举家定居于淮安,“并以所藏元魏张始孙造像及双唐碑置其中”。蒋清翊之子蒋黼,字伯斧,也是诸生,有隽才。
王瑞云
  王瑞云(生卒年不详),清江浦(今淮安市)人。清咸丰帝御医,乐善好施。咸丰六年(1856年),在淮阴城东风大街双桥巷创办保婴堂药厂,内设孤儿所,有房6间,雇佣奶妈20余人,收留乞讨儿童和弃婴百余人,7岁左右送织布厂学堂读书,18岁左右送药厂或织布厂做工。此类善举甚多。
范以煦
  范以煦(1817~1860),字咏春。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生,淮安市人。学者。幼时读书过目成诵,常向外舅祖丁晏请教,“博闻强识,邃于经术”。咸丰九年(1859年),中顺天乡试副榜。他很重友情,“嗜文字若性命”,和他订交,必定要索取其著作,帮助刊刻付印。尤其谙熟本乡文献,一生撰述甚多,刊印行世的有《淮流一勺》、《淮壖小记》、《楚州使院石柱题名考》等。范以煦咸丰十年去世。
(18171860)
李宗昉
  李宗昉(1779~1846),字静远,号芝龄。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生,山阳(今淮安市)人。于嘉庆七年(1802年)中会试一甲第二名,与老师汪廷珍二人皆为榜眼,一时传为佳话。嘉庆二十一年,以翰林学士视学浙江。道光二年(1822年),以礼部左侍郎充江西正考官,寻任学政。为了筹饷,廷臣建议放松捐纳条件,文官纳捐可至三品,还可纳捐得进士,“宗昉力争而止”。官至礼部尚书。
(17791846)
陈松
  陈松(生卒年不详),字茂廷,号秋涛。淮安府山阳县人。历任思恩、太平通判,宁夏同知,所至有政声。年轻时就明达有干才,捐资得官。曾调任龙州知州,龙州与交趾(今越南)接壤,辖三关九隘,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由来难以治理。陈松“以宽静为理,夷氏怀之”。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南内讧,黎氏母、妻叩关求救,陈松力排众议,开关迎入,安排居处饮食,因此受到乾隆帝的嘉勉。在宁夏任职,组织民众修复汉唐时的几条灌溉渠道,“数月不问家事”,“督役不辍”。
阮葵生阮芝生
  阮葵生(1728~1789),字宝诚,号山,晚号安甫。清雍正六年(1728年)生,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历任刑部郎中、河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刑部右侍郎。其父阮学浩,进士。他年轻时随父亲在京城,了解国家掌故。乾隆年间,以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他才识卓越,作文下笔立就,耿直不面谀人,“人有过,面斥之,退而相忘”。到刑部任职后,“熟精法科,屡决大狱。通敏无窒碍,遇大事众不解决者,片言立剖,洞悉情伪”。曾两次随皇帝巡游到滦河,多次召见
(17281789)
刘培元
  刘培元(生卒年不详),字万资。清山阳县(今淮安市)人。拔贡生。他品行端正,学问根底厚实,文名为一时之冠。因伯父刘信嘉的推荐,被授为虞乡县令。当时虞乡并入临晋县已四百年,清雍正年间复置。临晋县令奉命勘定二县县界。涑水左右过去属虞乡。当时,临晋县令想改调为虞乡县令,勘定时全部按照旧界,待刘培元到任,临晋令知改调无望,一怒之下篡改图籍,将涑河改隶临晋。这样一来,虞乡民众缴纳税就得渡河。民众每天都有数百人向刘培元呼吁,武弁皂隶以聚众胁官向上级官
周振采
  周振采(1687-1756),字白民,号菘畦。清山阳县(今淮安市)人。拔贡生。年轻时读书即很勤奋扎实,每天读书仅几百行,“手抄《九经》、马、班、陈、范诸史,韩、柳、欧、苏诸集,积数十帙”。所抄的字,笔划工整古劲,校勘精审,“出入辄以自随”。乾隆元年(1736年),应博学鸿辞,因病未能参加考试。他向以制艺(写八股文)知名。时程垲辟曲江楼,延揽四方名士为文会,他常以高才卓识使人折服。当时,王汝骧、方苞等人都非常推崇佩服他,说他的文章是“天半
[] (16871756)
阮应商
  阮应商(生卒年不详),字次赓。淮安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康熙末年,户部云南司管辖各省漕储,吏胥皆奸滑无比,纳贿舞文以为常事。司官明知积弊,多年听之任之。后阮应商晋升户部郎中主管其事,他秉公办事,上任第一天,就给猾吏们来了个下马威。当时有两个从事人员穿裘服值班,这在当时是逾越国家规定标准的。他当即严正指出,并喝令拖下去责打一顿。他在督治文案时,只准胥吏在一边抱牍待判,不准出一语,杜绝他们以介绍情况、背景和惯例为名,诱使上官
任三益任宗延
  任三益(生卒年不详),字友谦。山阳县(今淮安市)人,祖籍任城。年轻时慷慨仗义,重然诺信用。他通晓河工利弊,河道总督靳辅特地前往拜访求教。当时黄河、淮河并溃,里运河东堤受到大水的冲击,淮安城受到严重威胁,靳辅采纳他的建议,建头铺二铺运河堤石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运河漫溢,淮安护城堤行将崩溃,众人都说应像过去那样,掘开百子堂西岸以保城,独任三益反对,后听从他的建议,城堤果然未溃。后官至知州,所至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颇有政声。任宗延(
尚胤调
  尚胤调(生卒年不详),字燮臣。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任华亭县教谕,培养士子有方。学宫圮塌,他回乡变卖家产,得300多两银子,全部捐献,作为修学宫的费用。当时,学宫地基被驻军占为放牧场所,荒芜不堪。他奉地方长官的命令清理地基,前往驻防某将军的官衙相告,将佐们纷纷起哄,听任兵士们对他进行肆意-。他发誓以死相争,绝不让步,于是写下遗书,陈述事情的原委,然后在华亭射圃堂自缢而死。此事所在地郡县引起很大震动,巡
邱俊孙邱象升邱象随
  邱俊孙(1609~1689),字吁之。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生,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刑部郎中,著名清官邱度侄儿。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后任户部主事兼兵部职方司主事,督四镇,清军入关后降清。清军挺进江淮,-县民众组织抗清,清廷令他率军队攻屠-城。邱俊孙在距城十里以外驻兵,他独自骑马前往劝谕,使得-“父老感泣出迎,不戮一人而-定”,因此被清廷命为刑部郎中。后出任汉阳知府,断十年未能判决的疑难案件,擢升冀宁道。后罢官归里
(16091689)
郭允观
  郭允观(生卒年不详),字海日,号峄山。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人。明末学者。16岁即潜心研究“性命之理”。他为人行为端正,不苟言笑。甲申之变后,与张屿若等13人同一天被清政府削去诸生籍,遂遁迹城东偏远的乡村,设馆授徒。时有人诬告他谋图抗清举事,被淮安知府逮捕审问,郭允观说:“我生于明朝,思明之心不敢说没有,但是现在老了,叛清之事怎么会有呢?”遂获释。晚年邃心《易传》,著有《剥复否泰论》、《尚论篇》、《经世策》、《辨志论》,共数十万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