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名人录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
(18981948)
麋竺
  麋竺(又作糜竺)(?—220年),字子仲。东海朐县(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人。原为徐州富商,后被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与其弟麋芳拒绝曹操的任命而跟随刘备,在刘备最潦倒之时给予刘备很大的帮助,使他重新振作。214年,刘备入主益州,被拜为安汉将军,地位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其待遇为蜀汉众臣中最高。可惜,其弟在关羽北伐时,叛蜀归吴,令关羽被擒杀。糜竺自缚向刘备请罪,刘备反过来安慰他,认为弟之罪,兄不该相连,对他礼待如初。但糜竺反觉内疚而郁病,一年多后就去世。麋竺雍容大方,敦厚文雅,擅骑射,虽然从未统领军队,但一直被刘备待以上宾之礼。人物生平徐州富商麋竺是徐州富商,他的先祖世代经营垦殖,养有僮仆、食客近
[三国] 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安汉将军 (?~220)
沈保舒
  沈保舒(1920-1941),东海县驼峰乡后坞墩村人,1938年3月,18岁的沈保舒怀着报国救民、寻求光明的志愿离开家乡,去西安寻找领导全名族抗日救亡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1941年,在抗日战争罪艰苦的岁月中,为了民族解放事业,沈保舒在平东峪井岩村执行扩兵任务时英勇牺牲。抗大校刊《抗大之花》曾刊登了他的英勇事迹:《一个布尔什维克--沈保舒同志的牺牲》。立志报国 少年一雄1920年3月的一个早晨,在东海县驼峰乡后坞墩村,村北头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传出一阵婴儿的啼叫,原来是一个男婴在父母的惊喜中诞生了,这个男婴就是沈保舒。幼时的沈保舒长得虎头虎脑,并且聪慧过人,十分招人喜爱。父亲替他取了
(19201941)
刘守良
  刘守良字君遂,赣马镇小林头村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正德十五年以3甲196名进士,官行人司行人,工部营缮司郎中。时值严蒿当政,谄上欺下,专横跋扈,不可一世。天生峭直之守良,冒死上疏弹劾,参严蒿-受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欺蒙圣主、专权误国之罪。严蒿将奏本压下,反诬守良“不臣”之罪,明世宗大怒,下守良于大理寺狱,幸得诸同年连名上 书,保守良精忠报国,获释复职。前元君臣明初逃往也先国,常恃蒙古铁骑犯边,后两国议和,互派使臣,但边境冲突时有发生,使臣实为人质,有被杀之虞,因此为使臣者莫不有生离死别之感。守良复职不久,大明驻也先使臣出缺,严蒿以守良“有外交才干”保举,得帝恩准。守良
[]
麋照
  麋照,字不详,徐州东海郡朐县人。活跃于蜀汉中期。官至蜀汉虎骑监,早卒。祖辈世代经商,家中仆僮门客多达万人,资产数亿。祖父麋竺,字子仲,东汉末年为徐州别驾从事,仕蜀汉官至安汉将军。从祖麋芳,字子方,仕蜀汉官至南郡太守,降吴后官至将军。父麋威,侍奉二帝,二朝老臣,官至虎贲中郎将。麋照有祖、父风,雍容华贵,精通箭术与马术,擅长骑射征战。官至虎骑监,早早的便去世了麋照姑奶奶麋氏是刘备早期的妻室之一,所以麋照属于蜀汉王朝的皇亲国戚。其祖父是刘备老臣,是蜀汉的开国功臣,父亲又是二朝老臣之一,所以麋照作为麋竺嫡孙,麋威嫡子,在蜀汉可谓地位尊隆。而且麋照作为开国功臣之后,对于蜀汉王朝绝对忠心耿耿,从他在相当于
[三国]
鲍令晖
  鲍令晖(生卒年不详),她是南朝唯一留下著作的女文学家,是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鲍令晖代表作有《香茗赋集》、《拟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古意赠今人》等;曾有《香茗赋集》传世,今已散佚。但是关于鲍令晖的生平绝少史料记载。人物生平介绍据钟嵘《诗品》载,鲍照有一次曾对孝武帝刘骏说:“臣妹才自亚于左棻,臣才不及太冲尔。”(左棻是左思即左太冲的妹妹,也很有诗才)可见鲍令晖诗才出众。钟嵘说她的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但又批评她“百愿淫矣”,这大约是指她那些诗主要写相思之情。令晖诗留传不多,《玉台新咏》录其诗七首,其中为人所传诵的是拟古之作,如《题书后寄行人》、《拟客从远方来》等。清代钱振伦注《鲍
[南北朝] 南朝宋女诗人
董宪
  董宪(?-30年),东汉初期割据群雄之一。是徐州东海郡人,新朝末年组建农民军反抗王莽,活动在梁郡一带,曾斩杀新朝大将廉丹。因接受赤眉军的领导,所部被称为赤眉别部。王莽灭亡之后,董宪占领东海郡,割据自立。后依附于梁王刘永,对抗刘秀,公元30年(建武六年)二月,被汉军斩杀。击杀廉丹王莽末年,绿林军、赤眉军相继起义,天下大乱,董宪也乘机拉起了一支队伍,响应赤眉军,所部被称为赤眉军别部。公元22年(地皇三年)冬,无盐城的索卢恢等人举兵起义。王莽派遣廉丹、王匡率军镇压。廉丹、王匡平定无盐起义的时候,董宪正率领所部数万大军在梁郡境内活动。王匡想顺道消灭董宪,就与廉丹率军进攻董宪,两军在成昌相遇,经过一场激
[] (?~30)
麋威
  麋威,字不详,徐州东海郡朐县人。活跃于东汉末年至蜀汉中期。祖辈世代经商,家中仆僮门客多达万人,资产数亿。父麋竺,字子仲,东汉末年为徐州别驾从事,仕蜀汉官至安汉将军。叔父麋芳,字子方,仕蜀汉官至南郡太守,降吴后官至将军。其姑麋氏为蜀汉昭烈帝刘备妾室。麋威有乃父之风,相貌雍容华贵,精通箭术与马术,擅长骑射征战。自幼随父亲跟随刘备转战南北,蜀国建立后,赏赐优宠。后主建兴年间,官至虎贲中郎将,统领虎贲禁兵,负责中央宿卫,秩比二千石。子麋照,也便弓马,善射御,官至虎骑监
[三国]
丁治磐
  丁治磐(1894—1988),字似庵,江苏省东海县城北富安村人。1912年3月考入江苏陆军讲武堂步兵科一期,11月毕业授少尉,分在陆军第十六师赵念伯(赵声的弟弟)旅任长。1946年(中华民国三十五年)6月3日中午,蒋介石夫妇由北平飞抵济南。在空军第九战区司令部设行辕,召见山东国民党军政首脑王耀武、丁治磐(第二绥靖区副司令长官) 。1949年共产党军发起渡江战役,南京被攻陷。丁治磐竟成了民国末任江苏省主席。丁治磐收集地方残部整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一军,败走舟山群岛,并于1950年5月率部撤往台湾。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1894年1月19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十三日)生于一个“世守儒道”之家。
(18941988)
朱迈先
  朱迈先(1918年9月—1951年11月),朱自清先生的长子,小名九儿,阿九。他就是朱自清在《儿女》散文中提到的,让朱自清先生年纪轻轻就背上“蜗牛壳”的头生子。阿九自幼喜欢读《水浒传》、《西游记》、《三侠五义》。朱迈先1918年9月出生在扬州,那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朱自清,只有21岁。朱自清北京大学毕业后,辗转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几所中学教书,因此,童年时代的朱迈先大部分时间都在扬州祖父母身边度过。1925年,父亲朱自清北上,只身去清华任教,随后母亲武仲谦带着最小的两个弟妹去了北京,他们兄妹四人仍留在祖父母身边。不久母亲去世,父亲于1932年新娶了后母,第二年,父亲和继母陈竹隐才将他接到北平去念书
(19181951)
糜芳
  麋(mí)芳(生卒年不详),字子方,东海朐(qú)县(今江苏连云港)人。本为徐州牧陶谦部下,后与其兄糜竺拒绝曹操任命,一同投奔刘备。刘备称汉中王时,糜芳为南郡太守,与荆州守将关羽不和。后因未完成供给军资的任务而被关羽责骂,心中不安,在孙权的引诱下与将军傅士仁一同投降吴国,导致关羽兵败被杀。此后在吴国担任将军,并且为吴征伐。人物生平弃官随备麋芳先辈世代经商,家中仆役上万,财产极为丰厚。最初随兄长麋竺跟随徐州牧陶谦。 兴平二年(195年),陶谦病逝,麋芳随兄长追随刘备。建安元年(196年),刘备被吕布击败投靠曹操时,麋芳曾被曹操上表荐为彭城相,但最终没有接受,而是继续随刘备奔波。 开城降吴关羽镇守
[三国] 三国时期将领
冯硕仁
  冯硕仁,男,东海县白塔埠人,1907年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少年时代的冯硕仁,曾就读于白塔埠石峰市小学。他品学兼优,思想活跃,读书刻苦,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深受师长的赏识和同学们的钦佩。1923年,冯硕仁小学毕业,考入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此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蓬勃高涨。冯硕仁也悄悄地阅读了《唯物史观》、《新青年》等一些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十分关心时局的变化。他痛感军阀政府腐败,社会黑暗。国家处于危机存亡之秋,冯硕仁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冯硕仁利用学校放寒假的机会,自任义务教师,为家乡的学生补习功课,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明一个个道理,深得学生和家长的称赞。冯硕仁告诉学生
(19071932)
李循雍
  (?-1845),行九,人称李九,青口镇河南村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其六兄循礼与邻争地讼于县,知县吴蕊元受贿,令典史费长春押李六于狱。数月间,罄其资产不足应吏、役0,备受邢杖,悬梁自杀。李九痛其兄枉死,讼于州,不问。控于道、院,上下瞻徇,以为九本小商可以利诱,许以重金,九拒不受,控告愈急。官吏怒,设计害九。九知其意,伪为好言语应付,脱身赴京,挝登闻鼓,情辞慷慨,声泪俱下。都察院官员受感动,据辞上奏,得旨下江苏巡抚,巡抚下谳局。蕊元、长春赂承审官,责九健讼,施以酷邢,九不俱,身无完肤,气愈壮,词不少屈。既而以利诱之,不惑。其七兄与之同行,因两家资产荡尽,有所动,伏而耳议,九咬牙发誓:“
[] (?~1845)
朱闰生
  朱闰生(1925—2011年),朱自清的二儿子,即《荷塘月色》中的闰儿。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35年就读于东关小学.童年时,虽然朱闰生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但“父亲给我的教益足够我一生受用,他是个真正的君子”。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朱闰生耳濡目染父亲高尚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热情,继承了父亲执着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天性,虽然伴随着党和国家的命运,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坷波折,但他那颗坚贞的心却一直没变。每当听到别人喊他“忍深”这一学名时,他就禁不住勾起了对城东小学学生生活的美好回忆.回眸母校长长的走廊,宽阔的圆门,踏出那幽深的古巷,多少东关学子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朱闰生也成为地下斗争中的一名勇士
(19252011)
周朝介
  周朝介1924年出生于东海县曲阳乡赵庄村,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新四军9旅警卫3连连长、26团炮兵排长、参谋,21军63师司令部作战部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曾任第二炮兵第二研究所副所长。现居北京。受堂哥周晓江影响13岁少年加入了抗日先锋队要说周朝介,先得说一下他的堂哥周晓江。周晓江(1908一1991年),东海县曲阳乡赵庄村人,先后在房山高级小学、江苏省立第八师范、东海中学就读。民国19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6年秋,他领导一批爱国青年教师和学生,秘密成立中国抗日救亡义勇团,次年组织东海县抗日救亡宣传队,巡回演出三个多月,在东海城乡播下了
冯菊芬
  冯菊芬,又名冯爱萍,女,1909年出生于东海县白塔埠镇白塔村一个富裕家庭。8岁起在家读私塾,稍大时入白塔小学(曾名石峰市小学)上学。1927年春,与表兄张鉴堂结婚。192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丈夫张鉴堂一道从事革命活动。中共白塔埠支部在石峰市小学建立后,冯菊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反对土豪劣绅和封建压迫的斗争。她组织妇女会,利用白塔埠逢集日,宣传反对封建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号召妇女剪发、放脚。冯菊芬自己带头剪去长发,不再裹脚。在她的带动下,本家族姊妹十几人纷纷剪发、放脚。冯菊芬的举动,在白塔埠地区犹如一颗炸雷,影响很大。一个长辈劣绅散布反对言论,冯菊芬组织妇女会员和学生,把这个劣绅捉来
(19091930)
糜夫人
  昭烈帝糜夫人汉东海朐人,安汉将军糜竺之妹。建安元年(196年)吕布袭下邳,虏刘备妻子,刘备转军于广陵海西,糜竺于是进妹于刘备为夫人,献奴客二千及金银货币以助军资。
[]
葛心泉
  葛心泉(1842-1908年),字润田,原籍江苏省沭阳县。12岁时随父母逃荒海州5城内定居。葛心泉自幼勤奋好学,14岁时即能写会算,街坊邻里都欢喜他。15岁时入义昌杂货站学徒,克勤克俭,善于服务,颇得同仁、顾客称赞。18岁时,应对有度,精于珠算,被新浦某大粮行丁老板请去帮帐,因其经营有方,对丁氏粮行的兴隆有一定贡献,丁老板即资助他自立门庭,另办粮行,并于海州城内西大街设立分行。自此声誉日高,家也渐旺,先后修建房屋100余间,购买良田100多顷,跻于海州“五大家”之列。葛心泉发家后,一贯以“积善积德”为立身之本,悉心为社会造福,常舍家资济贫,并带头出资修建学宫、寺庙,因而博得“葛三善人”的美名。
[] (18421908)
何蓑衣
  (?-1197年),南宋道士。一作“莎衣道人”,名不详,号“通神先生”。淮阳军朐山(今属江苏连云港市)人。家世以仕显,素为乡族。祖执礼,官至朝议大夫。高宗绍兴(1131-1162年)初,避乱渡江,客寄于吴。一说绍兴末来平江。少年时锐意读书,累举不第。一日临池镜水,豁然悟道,唯一蓑一笠,披发赤脚,往来于市,夜宿天庆观。笑傲讴吟,庸人孺子皆称为“蓑衣道人”。常至道观中,叉手跪膝,昼夜不寐,专气致柔。每行大街,或掷砖或书壁,人无贵贱,言休咎祸福无不中。遇有疾者,命持一缕草去,旬日病愈。于是众传莎草可以愈疾,求得一草不啻万金良药。人或见之吴中,或见于闽蜀,或一日不食,或数日不食,或一月不食,未曾告饥。
[] (?~1197)
全部东海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