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历史人物介绍17
马莲舫
  马莲舫(1899-1983),回族,原籍临夏市城关乡胡家庄,后迁居临夏县井沟乡。幼时入大拱北念经。1951年去四川阆中县蟠龙山巴巴寺拜师学医,历时10年,苦心钻研中医学理,掌握了“珍珠丸”、“万灵丹”、“风明散”等成药配置秘方。学成后归乡,先后在宁夏、夏河、临夏市八坊医院、市医院中医科为病人精心治病,1980年晋升为中医主治医师。马莲舫在长期治病过程中,摸索运用“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之理,潜心研制出治疗脉管炎独方,亲手炮制中药,治愈率达
(18991983)
宋承周
  宋承周(1916-1973),曾用名厚才,字应天,原籍临夏县双城,民国时期迁居临夏市炉院街。青少年时期就读于导河县(今临夏)中山小学、五县联立中学,毕业后随父研究中医,后与人合开“兰茂堂”和“中和堂”药店,诊病售药。解放后曾到临夏市中医进修班学习,1958年经省卫生厅考试合格,保送到北京中医学院教师教研班学习两年。期间刻苦钻研中医学理论,毕业后分配到甘肃中医学校任教师,主讲《金匮》、《内经》等中医基础课,后因患病退职。1964年复职,在
(19161973)
邱昌彪
   邱昌彪(1929-1988),早年侨居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新中国成立后,抱着建设祖国的愿望,毅然回国。1955年支援大西北来临夏,分配到州医院工作。当时州医院条件差,没有专职眼科医生,许多眼疾患者得不到治疗,他改功眼科,学习外国,外地的先进经验,在治病中不断探索,成为著名眼科医生,先后给530多名白内障患者施行手术,无一例差错,各种眼病患者经他治疗,很快痊愈。他在治疗中精益求精,医德高尚,不收礼物,不图钱财,急病人所急,从北京、广州、兰
(19291988)
周声普
  周声普(1908-1987),回族,临夏市八坊大西关人,出生砖雕世家,临夏砖雕多出其手,东公馆、蝴蝶楼砖雕都有其作品,临夏红园现存大型砖雕《山水图》、《牡丹图》、《翠竹园》、《菊花图》、《石松图》、《海水朝阳》等,无不形象逼真,向以临夏“周派砖雕”著称。他一生授徒很多,现临夏砖雕、水泥雕大多师承周派。
(19081987)
刘玉贵
  刘玉贵,生于1909年,永靖县岘塬乡刘家村人。20岁跟本村名师刘顺先生学木工,吃苦勤学,很快出师带徒。为提高技艺,他到兰州、临夏、青海等地的大小寺庙细心学习古建筑艺术,经过多年潜心研学,技艺出众,经他设计建造的寺庙等大型建筑以设计独特、造型美观、工艺精湛闻名。他先后设计修建了东乡唐汪川峡口下拱北、唐汪川红塔寺、叭咪山百子宫、唐汪川唐家大寺和临夏县大夏河双城大桥。1958年负责修建永靖英雄渠黄河渡槽,渡槽长160米,其中拱形54米,拱圈9
马明智
  马明智(1915-1994),回族,临夏市人。自祖辈就喜花卉,父元阁更是以育花为业,所育花卉临夏八坊有名,马明智自幼耳濡目染,爱花成癖,所育花木为人钟爱。民国三十三年(1944)马步青修建蝴蝶楼时请马明智专司务花,他对各类花草树木均有研究,经他在蝴蝶楼培育的牡丹,姹紫嫣红,品名繁多,多为陇上之冠。解放后马明智仍在蝴蝶楼务花。1969年调红园务花,他从云南、贵州、四川、西安等地引进“紫薇”、“紫荆”、“银杏”、“杜鹃”、“佛手”、“桂花”
(19151994)
冶善家宝
  冶善家宝(1917-1986),保安族,积石山县大河家乡甘河滩村人。幼家贫,12岁又丧父,生活无着,遂跟舅父学做腰刀。他年纪轻,能吃苦,心灵手巧,几年后所做腰刀比舅父所做的还好,就自起炉灶。在制作中他不仅继承了保安腰刀的传统工艺,细心揣摩,不断创新,做出的腰刀刚柔相济,美观实用,并经长期制作思考,独创“鱼刀”,使保安腰刀又添新品种。鱼刀一问世,以其轻便耐用,招人喜爱。冶善家宝子孙均为著名“刀子匠”,尤其是鱼刀,更是非冶家莫属。
保安族 (19171986)
胥德辉
  胥德辉(1922-1995),永靖县白塔乡人,1952年迁居临夏市。出身工匠世家,擅长古典建筑设计和木雕,融汉、回、藏古典建筑艺术于一体,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解放后主持和参与甘南玛曲欧拉寺、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尔寺等寺院的设计和施工,参与临夏红园、莲花山唐坊滩大佛寺、大河家清真寺等古典建筑的设计与施工。1958年红园初建时,设计建造“一字亭”,并完成城隍庙“两丁抬印”牌坊的拆迁和安装。后该牌坊维修中,在四角撑柱上加雕两枝翠竹,横担上加雕
(19221995)
何保禄
  何保禄,汉族,1926年6月生,永靖县一区二乡大何家村人。1949年入伍,同年9月19日,参加绥远起义,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七军111师辎重-士;1951年1月,解放军三十七军111师教导连学员;1951年3月,解放军三十六军106师316团9连班长;1951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十六军106师316团9连班长;1952年5月,志愿军工程1师1团9连班长。在朝鲜战场上,荣立三等功一次。1954年11月,复员回乡。“雄赳赳,气昂昂,
李翰园
  李翰园(1902—1974),原名李毅安,曾用名李林,临夏市人。从导河(临夏旧称)联合中学毕业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后,入北平陆军军需学校学习,后任黄埔军校经济教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因失去组织联系而-。1928年在宁夏马鸿逵部任职,历任参谋处长、参谋长、民政厅厅长、建设厅厅长等。在电视剧《射天狼》中,有一个叫杜英的副官,其真名叫李汉源,他就是李翰园的艺术形象。不过,在电视剧中李汉源仅仅是个配角,但历史上那次惊心动魄的破获额济
(19021974)
何宗福
  何宗福 1931年10月20日出生,临夏县莲花镇曙光村3社人。1949年8月,在兰州入伍,参加解放军第3军第8师24团,同年入党。1952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被编入志愿军第一野战军第六团第二营八连二排八班,任副班长。1955年在朝鲜战场负伤致残。1956年复员,分配到水电四局后勤处。1961年下放回原籍临夏,务农,任初级公社副社长。从深度昏迷中苏醒,已是三天过后。苏醒后的何宗福努力睁开眼,使劲转过疼痛的身子,发现自己已躺在
陈国治
  陈国治 1930年7月24日生,原永靖县河南乡红崖子村人,现住东乡县河滩镇东干村五社34号,1951年7月参军,兰州军区高炮营,第一后勤学校学员,集训三个月,1952年入党,同年11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16军后勤部军事科工作员,1953年8月至10月,后勤供需队学员,1953年11月至1954年3月,40师140团后勤保管员,1954年4月至1956年2月,16军后勤直供队保管员,1956年12月至1957年4月,16军炮兵基
石杨保
   石杨保(1965-1946),临夏市折桥李孟村人。河州驰名“木掌尺”。民国二十年(1931)任总掌尺,设计重建临夏市南关清真大寺。1932年应马鸿逵之邀,带50多名工匠到宁夏修建“将军府”,并维修银川城楼。明国二十二年(1933)主持维修水泉清真大寺,所酬钱物均捐于寺。明国二十七年(1938)重修河州万寿观玉皇阁,历时7年余,工程收尾时病逝于观中。一生设计建造的宏伟建筑多经战乱、十年“文革”被毁,现存的红园牌坊(原临夏皇庙牌坊,拆迁重
(19651946)
古世忠
   古世忠(1882-1968),回族,祖籍武都县。清末到麦加朝觐,故称“哈智”。民国初年到临夏行医,民国十七年(1928)移居韩集,开设“育生堂”药店,1956年公私合营时合入韩集诊所。1958年在韩集卫生所任中医大夫。古世忠出生中医世家,自幼受祖父指教,后经临床实践,医术日精,擅长妇科、儿科,精于“固本”,人称“温补先生”。处方列入《甘肃省验方集锦》。一生授徒5人,晚年行动不便,却从不拒绝求医者。家道虽不富裕,但时常以药资助贫穷患者,
(18821968)
金可南
  金可南(1883-1976),临夏县桥寺乡尕金家村人,兄弟四人,行三,世代务农。青年时学得烹饪手艺,人称“金厨子”。后遇一道人因病卧倒门口,救治到家,精心护理,道人临终时赠以治骨折秘方,嘱其用于治病救人,不可敛财。此方治粉碎性骨折疗效比较显著,求医者络绎不绝,金可南遵嘱不索钱物。四川、青海、新疆、兰州等地的病人也慕名前来救治,治愈骨折病人无数。金可南去世后,其子孙按照秘方,继续行医治病。
(18831976)
牛敦
  牛敦(1904-1960),字孝威,康乐县八松乡八松村人。自幼深受叔父牛载坤言传身教,对学习极为用功,后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省立第一中学,受聘在树风学校任教。民国十七年(1928)迁居临洮,民国十八年(1929)随叔父去南京,考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办晓庄师范。翌年学校停办。经水梓、牛载坤介绍,拜名医施今墨为师,潜心苦学中医,多得真传。民国二十年(1931)中央国医馆兰州分馆成立,即返兰州,任国医馆主治医师兼中医研究室及药物研究室主任,后任副
(19041960)
杨华
   杨华(1883-1930),号春轩,和政县达浪乡杨家窑村人。民国初为和政名医。祖名俊,精医理,传艺于杨华,并嘱其“百业之中唯医可以躬行实践,医精,则能济世、寿人”。杨华苦学古今药理,终成名医。他医德高尚,无论富贵贫贱,有招必至,治病救人。民国十七年(1928)宁河(今和政)被围时,城内瘟疫流行,杨华研制药方,防疫治病,救人无数。民国十九年(1930)不幸因墙倒塌被压而逝,终年47岁。乡人感德,送葬者数百人。
(18831930)
王志仁
  王志仁(1891-1961),临夏县刁祁乡友好村人。青少年时期就读于临夏市文庙私塾,后入兰州师范,毕业后临夏任教。他爱好中医,长期坚持自学,细心揣摩,1943年弃儒从医,在尹集“福顺堂”坐堂行医。1946年在马集自开药铺,售药坐堂。1956年公私合营后,-合诊所,1958年转入马集卫生院。以妇科见长,在刁祁、马集一带颇有名气。王志仁传艺于子联奎、孙克俭,祖孙三代均殁于医疗岗位,救治病人无数,为当地群众称道。
(18911961)
曾雨亭
   曾雨亭(1897-1957),祖居北塬曾家坡跟,后迁临夏城内。少时务农,随父经营中药材,聚集资金,即与人合资开设“集生堂药店”,善于经营,生意兴隆。后又独立开店,炮制中药遵守古训,经营公平无欺,很快发展为临夏临夏中等富商大户后,乐善好施。民国十七年(1928)“河湟事变”后,难民云集城里,瘟疫流行,曾雨亭收治患者免费提供药物。次年临夏饥荒,在曾家花园设粥棚10天,赈济灾民。抗战时期临夏私立兴华小学开办时经费困难,他捐款相助。因其名望,
(18971957)
马悙靖
  马悙靖 字立青,马鸿宾三子。少时随父任所读书,为人敦厚诚朴,稍长即入军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任三十五师一零三旅二零五团团长,后任旅长、八十一军参谋长。1938年5月,在日伪大军从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包头进犯的重要关头,马悙靖率八十一军赴绥西抗战,军部驻临河。面对陆空联合、步炮联合的三万多机械化敌人,毫不畏惧,指挥部队在乌布狼口、四喜堂、乌拉垴包和乌镇一带英勇阻击来犯日伪军,当敌军的坦克、装甲车、汽车在飞机、大炮的掩护及投掷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