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曲名人录
郭祚
  郭祚,字季,北魏太原晋阳人。生于太平真君九年(448)卒于延昌四年(515)。原本是太原阳曲的郭淮之后,怎么又成为太原晋阳人呢?这绝非史载讹误,乃支脉迁徙之故。当时晋阳为太原郡之治,郭氏由阳曲迁晋阳,同在一郡望,称其太原晋阳人,当在情理之中。史称,郭祚出于太原士族,家族显盛于魏晋,逮至其祖父郭逸时,两个女儿先后嫁于北魏献文帝朝司徒崔浩为妻。当是之时,崔氏亦为高门士族,崔浩为国之“三公”之一,他长于书法,多年为宦,以耿直敢言而饮誉朝中。郭、崔两大家族联姻,既属门当户对,亦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然而,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崔浩因编修国史秉笔直言,忤逆圣意,触怒太武帝拓跋焘,被满门抄戮。城门失火
郭澄之
  郭澄之,字仲静,生卒年不详,晋太原阳曲(今太原阳曲)人。似应为随家族南渡乔居江南东晋的移民。史称其少有才思,机敏过人。逮东晋末年曾为南康(今江西赣县)郡相。所谓“相”,乃郡守之副职。在任内时,恰逢卢循在广州起义,义军挥师北上,连克南康、庐陵、豫章等郡,势如破竹。是时,郡守见义军势大,南康必不能守,遂率其属下弃城而走,郭澄之则随太守辗转流离返回京师建康(今南京)。当时的东晋王朝,大权旁落,朝政由当朝相国、宋王刘裕执控。郭澄之回京待命不久,刘裕即命他为相国参军,随其北伐后秦。义熙十三年(417年)七月,刘裕所率东晋北伐军,攻克长安,活捉后秦皇帝姚泓,灭亡后秦。大战告捷的东晋军统帅刘裕本想率军继续西
[]
杨宪
  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左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明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杨宪是检校组织成员,而且还是其中的领导人员。作为文官中的一员,杨宪在朱元
[] (13211370)
张永德
  张永德,字抱一,五代并州阳曲人。生于后唐天成三年 (928年),卒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其家族饶财豪富,世代行武。其父张颖,曾为后晋石敬瑭麾下武将,官至安州防御使,与当时的石氏侍卫使,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过从甚密。所以,在张永德年轻时便被郭威知晓和赏识。郭威赏识张永德并不是因其武功,而是因其德行。因为永德年幼时生母病逝,后来父亲续弦再娶,永德奉侍继母如生母,以贤孝而闻名于故里,深得乡民赞许。待永德年方弱冠即20岁时,郭威便将自己的女儿下嫁于他。也就是同一年,郭威被后汉隐帝提任为枢密使后,上表举荐自己的女婿张永德,作了供奉官押班。时隐帝惧郭威权势,又惮郭威之婿作自己身边的供奉官班头,遂设计
[] 五代时后周卫国公 (9281000)
呼延赞
  呼延赞(?-1000年),阳曲县呼延村人(现为太原市北郊区),北宋著名将领。后周淄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呼延琮之子,呼延赞少任骁骑兵,宋太祖补选他任东班头领,入宫受帝圣旨,升任骁雄军使。乾德二年(964年),随王全斌讨伐后蜀,担任前锋,身受数处创伤,以功补为副指挥使。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任呼延赞为铁骑军指挥使。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随宋太宗征讨北汉。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随崔翰戍守定州。端拱二年(989年),兼任富州刺史,不久任都军头。淳化三年(992年),外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后改任辽州刺史、扶州刺史、康州团练使等。咸平三年(1000年),呼延赞去世。伐蜀征汉呼延赞,并州太原(今属山
[] 北宋著名将领 (?~1000)
傅山
  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治学。傅山少时,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博闻强记,读书数遍,即能背诵。15岁补博士弟子员,2O岁试高等廪饩。后就读于三立书院,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指导和教诲,是袁氏颇为青睐的弟子之一。袁继咸,是明末海内咸知的鲠直之臣
[] 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医学家 (16071684)
刘璋
  清康熙年间,有一部影响较大的古典白话讽刺小说行世,其名叫做《钟馗斩鬼传》。此著虽然存在着“辞意浅露”的不足,但是,它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尤其是讽刺类小说的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启下、开拓题材的重要作用。它的作者长期以来不为人知,只是以“樵云山人”、“烟霞散人”、“瓮山逸士”、“阳直介符刘先生”等笔号传世。直到一幅由山西博物院馆藏的“青山绿水”画轴,展现在人们面前时,画轴上的款署“太原刘璋”及款后印章“樵云山人”,才为后人第一次提供了“樵云山人”就是“太原刘璋”的可靠信物,拂去尘封在《钟馗斩鬼传》上下三百余年的谜团,使人们得知刘璋不仅是一位以“劝喻”、“讽喻”为武器,活跃在清代康熙、雍正时期的著名小
[]
郭遵
  郭遵,太原晋阳人,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八月,朝廷命当时任职兖州刺史的郭遵以及冯羡、栾巴、张纲、周栩、刘班等八人守光禄大夫,分行州、郡,班宣风化,举实臧否。太原郭遵也是东汉八俊之一,与周举、杜乔、周栩、冯羡、栾巴、张纲、刘班等人并称。《后汉书 周举传》云:“时,诏遣八使巡行风俗,皆选素有威名者,乃拜举为侍中,与侍中杜乔、守光禄大夫周栩、前青州刺史冯羡、尚书栾巴、侍御史张纲、兖州刺史郭遵、太尉长史刘班,并守光禄大夫,分行天下。其刺史、二千石有臧罪显明者,驿马上之;墨绶以下,便辄收举。其有清忠惠利,为百姓所安,宜表异者,皆以状上。于是八使同时俱拜,天下号曰:“八俊”。举于是劾奏贪猾,表荐
[] 东汉八俊
周瑄
  周瑄,字廷玉,明初太原阳曲人,生卒年均不详,依史料所推,约生于永乐四年(1406)左右,卒于成化十九年(1483)前后。据《明史》“屡疏乞休,久之,乃得请,家无田园,卜居南京”所载,似可析出,其祖上非富庶之辈,其家非农桑之家,乃久居阳曲县城之平民。周瑄属大器晚成一流。大约在30岁时,乡试得中,为宣德乙卯科(宣德十年、1435)举人。获得功名后旋入国子监,在明朝最高学府就职。四五年后,约天顺六年(1441)前后,迁为刑部主事。在刑部,周瑄深思善析、多谋善断之长得到发挥,以“善治狱”而饮誉,终于在正统十三年(1448)擢升为刑部员外郎。正统十四年(1449),是明王朝历史上颇值记忆的一年。是年七月
[] (14061483)
周经
  周经,字伯常,太原阳曲人。生于正统四年 (1439),卒于正德五年(1510)。少年时,母慈父肃,家教颇严。逮长成,精于学。20岁乡试中天顺已卯科举人,21岁会考,中天顺庚辰科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叶,周经被选为侍读、中允,侍读皇太子朱樘于东宫,某日,讲《文华大训》,依例太子站立拱听。阁臣怕太子劳累,议请坐下听讲。周经则说:这是0规矩,不可偏废。耿直率真之性,跃然纸上。成化二十三年(1487),太子登基,是为孝宗,周经亦晋升为太常少御,兼新君侍读。弘治二年(1489),孝宗提擢追随左右侍读多年的周经为礼部右侍郎,旋调吏部进左侍郎。通政经历沈禄,乃张太后姑婿。一日中官传旨刑部擢沈
[] (14391510)
郭槐
  郭槐,字媛韶,魏太原阳曲人,晋臣贾充的妻子,以善妒出名。父亲是城阳太守郭配,伯父是前魏名将郭淮。她21岁嫁给贾充作继室,生二女二子,长女名贾南风,次女为贾午,一子名为贾黎民。其女贾南风是司马衷之妻,干预国政,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郭槐生於魏明帝青龙五年(237年),其父为城阳太守郭配,伯父为前魏车骑将军、雍州刺史、阳曲侯郭淮。257年,与贾充结婚,生贾南风、贾午二女。其后先生长子贾黎民,因郭槐个性妒忌,见贾充逗弄正被乳母抱在怀中的黎民,以为是贾充与乳母有私情,便将乳母鞭杀,结果黎民因思念乳母而死,年仅三岁 ;不久又生一子,刚满一岁时,因贾充抚摸乳母怀中的小儿,使郭槐再起疑心,杀害乳母,小儿一样
[]
郭淮
  郭淮(?—255年2月23日),字伯济。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东汉末年,郭淮获举孝廉,先后任平原府丞、丞相兵曹议令史、夏侯渊的司马。夏侯渊战死时,郭淮收集残兵,与杜袭共推张郃为主将,得以稳定局势。曹魏建立后,获封关内侯,又任镇西长史。诸葛亮伐魏时,郭淮料敌准确,多立战功。正始元年(240年),郭淮击退姜维,升任左将军、前将军。嘉平二年(250年),升为车骑将军,进封阳曲侯。正元二年(255年),郭淮去世。追赠大将军,谥号“贞”。早年经历郭淮出身于东汉太原郡名门,其族曾祖父郭遵,东汉兖州刺史,曾任守光禄大夫,奉命巡行天下。郭淮的祖父郭全是东汉大司农,父亲郭缊是东汉的雁门郡太
[三国] 三国时期魏国名将 (?~255)
张政
  原福州军区后勤部顾问(红军老战士、副兵团职待遇)。张政是山西省阳曲县泥屯镇赤泥社村人,1936年参加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入伍。他历任干事、股长、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兵团直属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副政委、师政委、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原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原福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等职。张政同志1964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张政同志,因病于2005年8月22日在福州逝世,享年90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52005)
郭缊
  郭缊,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东汉大司农郭全之子,东汉末官至雁门太守。其子郭淮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至大将军,封阳曲侯。 郭缊出身于东汉太原郡名门,其族祖父郭遵,东汉兖州刺史,曾守光禄大夫巡行天下。郭缊的父亲郭全是东汉大司农,郭缊本人在东汉末官至雁门郡太守。其长子郭淮,字伯济,东汉建安初被举为孝廉,始任平原府丞。曹丕为五官将时,召郭淮署为门下贼曹,后转为丞相兵曹议令史,后长期在军中任职。长子郭淮 ,魏国名将;次子郭配,官至城阳郡太守。三子郭镇,曹魏谒者仆射、昌平侯。四子郭亮。
[]
马全
  阳曲马全是继贾廷诏之后十多年间又一位武状元。乾隆《太原府志》载:“马全,初名马王泉,字具堂,号绳斋。”生于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先后任二等御前侍卫、福建游击将军、头等御前侍卫、署理南昌镇总兵、江南提督。史称,马全出自武官世家,家风尚武。其父马云翔,官至陕西守备,调任金川参将,殉职任上。马全自幼深受家风濡染,父辈熏陶,练就一身好武艺。加之,个人身高马大,足智多谋,又能左右开弓射箭,所以,在十七八岁时便考取了武举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年方20岁的马全赴京应试,高中武进士一甲三名,名列“探花”。乾隆见他熊腰虎背,武艺出众,遂钦点为二等御前侍卫,很快授福建抚标
[] (17321770)
郭配
  郭配,字仲南,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祖父郭全,东汉晚期官至大司农;父郭缊,官至雁门太守。其兄郭淮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至大将军,进封阳曲侯。郭配本人有重名,官至曹魏城阳郡太守。郭配女郭槐,嫁西晋权臣贾充,生贾南风(贾后),为晋惠帝皇后,擅权干政,败坏朝纲,终至西晋-。
[]
郭全
  郭全(东汉大司农)出身于东汉太原郡名门,父郭遵,东汉兖州刺史,曾守光禄大夫巡行天下。子郭缊本人在东汉末官至雁门郡太守。其长孙郭淮,字伯济,东汉建安初被举为孝廉,始任平原府丞。曹丕为五官将时,召郭淮署为门下贼曹,后转为丞相兵曹议令史,后长期在军中任职。
[] 东汉大司农
白银翠
  白银翠,于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人。1939年7月,洪学智与张文夫妇的女儿洪醒华出生。不久洪学智率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大队学员随抗大总校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部队转移到阳曲境内日军-线时,为方便行军,抗大校长罗瑞卿劝张文把女儿送给老百姓。洪学智、张文夫妇将女儿交到西峪庄村任宝娃家中。任宝娃夫妇生活非常艰难,又无奶水,他们只好又把孩子转至白富生家。因白富生妻子奶水不足,又把孩子转寄给思西村的王英、白银翠夫妇。白银翠夫妇将孩子取名为红红。收养红红时,她的小儿子还没断奶,担心两个孩子奶不够吃,为了保护红色后代,白银翠毅然将小儿子过继给了别人。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段时期,思西村经常遭到日伪军的侵扰,
裴国苍
  裴国苍(生卒年代不详),清代阳曲县人,咸丰八年(1858)举人,曾任汾阳县教谕,吉州学正,光绪五年(1879)纂《吉州志》(又称《吉县志》)八卷。该志体例完备,纲举目张,突出记载了捻军活动事实,并收录了《光绪三年救荒碑记》、《埋林骨记》等重要史料,对研究清代晚期山西省南部政治、经济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史料,被誉为一代名志,今藏山西省图书馆。
[]
全部阳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