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县历史人物介绍2
李树卿
  李树卿(1889~1955)易县西北奇村人。李氏家族为当地望族,上溯五代曾出过举人、贡生、秀才20多名。李树卿自幼勤勉好学。19岁开始潜心研学医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辩证施治理论。先后在易县城内的树德堂、万宁堂、广庆恒等药店主方,行医30年。李树卿临症细心大胆,不泥古方,无视俗流,长于达变,不迷信权威,好别出心裁;不喜用稀贵之药,善用土方、小方。结合临床实践,编著了《医方随笔录》6卷,记录了600余付土方、验方的临床效果。新中国成
(18891955)
张明远
  张明远(1898~1973)易县南城司村人。自幼投师学医,学成后开药铺当医生。1941年在龙华县创办了医疗合作社,并担任了中西医药研究会主任。当时由于农村缺医少药,造成严重病灾,仅长岭一带5个村流行病患者就有2500多人,占总人口的50%。为了解除病患,他吸收股金作资金,办起了医疗合作社,并将乡间中西医和有医疗基础的人发展为医药研究会会员。研究会会员分片下乡治病,哪里病情严重,他就带人到哪里去,遇到疑难大病,与大家会诊,共同切磋。张明远
(18981973)
高粮
  高粮(1921~2006)原名高良玉。易县人。1936年在中学读书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历任文书、连指导员、营副教导员。1939年在黄土岭战斗中负伤,成为乙级伤残。1940年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学习,1941年入晋察冀军区第一期摄影训练班学习,后任《晋察冀画报》摄影记者、摄影组长。1946年起历任军调部第五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团记者、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纵队摄影组长,华北画报
(19212006)
祖德明
  祖德明(1905~1984)又名祖德铭。易县塘湖村人。高小毕业后,考入保定高等农业专科学校附中(又称甲种实业学校)。1929年在河北大学农科毕业,留校任助教。后进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遗传育种教研室进修,从事细胞学研究,并很快掌握了石蜡切片技术。在日本期间,撰写了《兄妹配偶之场合0自然固定之公式》和《韭花粉的发芽和花粉之寿命与外界条件的影响》两篇论文,发表在日本《遗传学》杂志上。1936年回国,任河北农学院遗传学教授。1939年2月赴
(19051984)
祁英涛
  祁英涛(1923~1988)易县人。1947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系,曾任北平(今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工程处技士、技佐、工程师等职。1956年后历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古代建筑修整所工程师、文化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建筑维修保护工作,在山西永乐宫的搬迁中对其壁画的保护做出突出贡献,先后主持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的复原工作、河北隆兴寺摩尼殿的修缮设计等国家重要古建筑修缮保护工
(19231988)
冷楚
  冷楚(1899~1962)原名杨述孝,笔名曙晓。易县后部村人。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共青团绥远地委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主要在归绥(今呼和浩特)以西广泛开展农运工作。1927年3月,冷楚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归绥城南孤魂滩农民暴-动。暴-动队伍捣毁了归绥县清丈局,堵围归绥城门,直至将归绥县长撤职查办。暴-动后不久,冷楚被国民党绥远省政府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当年11月,奉系军阀占领绥远,国民党中央势力
(18991962)
赵鹏飞
  赵鹏飞(1920~2005)满族。易县里仁庄村人。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工作团,先后任易县大良岗区区长,定兴县、龙华县县长。解放战争期间,任冀察行署实业科科长,察哈尔省政府实业厅副厅长,冀热察行署农林厅、实业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前夕,任北平(今北京)市建设局副局长。1950年4月任北京市公营企业公司经理。1953年3月任北京市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9月任彭真办公室主任,兼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
(19202005)
王宪
  王宪(1921~1996)易县紫荆关鸭子沟村(后改称胜利村)人。1938年3月参加革命,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担任中共易县上陈驿村、鸭子沟村支部书记,中共易县五区区委书记,中共龙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城工部部长、县委副书记。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任中共易县县委副书记、涞水县委书记、房山县委书记,中共平西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初期,任中共通县地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通镇镇委书记、镇长,中共通县县委书记,中共通县地
(19211996)
解峰
  解峰(1922~2004)易县东杜岗村人。1937年考入保定师范学校。1938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任易县双峰小学教员。1939年10月任易县第九区公所财政助理员,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月至7月参加晋察冀边区抗战学院学习。后历任易县第八区区长、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县武装部组织股股长,县前方工作团科长,定易涞县六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县武装部部长,在组织、动员军民和青年联合抗日、开展支前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
(19222004)
李凤华
  李凤华(1923~2005)曾用名李风华。易县人。1940年9月参军,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副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第六十三军五六二团副营长、营长、副参谋长、副团长,第六十三军五0团副团长、团长等职。1966年8月起,历任第六十三军一八八师副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等职。1978年5月任第六十三军副军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1940年百团大战、井陉战斗、馒头山战斗,1941年京山、臭水坑战斗,1942
(19232005)
任中林
  任中林(1925~1997)易县人。1940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西专区情报科长,江汉军区印票厂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商业厅副厅长、厅长、党组书记,湖北咸宁行署专员,中共荆州地委副书记,中共孝感地委书记等职。“文革”结束以后,任中林担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长、省委副书记。1981年至1989年,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这期间他先后组织草拟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了大批规章,使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初步
(19251997)
杜书田
  杜书田(1929~1998)易县人。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易县县大队战士,晋察冀军区六旅十七团二营通信员,第四旅十一团政治处宣传员、机枪连副政治指导员,第六十五军一九三师五七八团三营副政治教导员等职。参加了集宁、马保全、板家窝、保北、吴村、八达岭、太原、马家山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六十五军一九三师五七八团直工股股长、三营政治教导员,第一九三师政治部干部科干事,第五七八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
(19291998)
韩占钧
  韩占钧(1930~1996)易县人。1943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冀察军区供给部勤务员。参加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日伪军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冀察中学学员兼学生会主席,晋察冀军区察哈尔军区集训队学员,独立第四旅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晋察冀军区北岳军区第一纵队三旅政治部宣传队宣传组组长,华北军区北岳军区第一纵队三旅政治部干事,华北军区第二十兵团六十六军一九八师政治
(19301996)
赵文泷
  赵文泷(1942~2004)易县人。1961年5月参加工作。196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学习。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员,鞍山广播器材厂技术员、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北京卫星通信地面站筹建处技术组副组长、工程师、组长,步兵第六十一师师长,甘肃省庆阳军分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99年7月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7
(19422004)
王须拔
  王须拔(生卒不详)上谷(今易县)人。隋大业十一年(615)起义,称漫天王,国号燕,众至10余万人。后北连突厥,南攻河北、山西北部,克高阳(今高阳县东),继攻克幽州(今北京)。后中流矢死,所部归另一起义军首领魏刀儿。一说大业十四年(618)为窦建德所败,逃亡入突厥。
[]
宋金刚
  宋金刚(?~620)上谷(治今易县)人。隋末起兵造反,众至一万余,与魏刀儿连结。唐武德元年(618),魏刀儿被窦建德攻灭,宋金刚援救魏刀儿战败,率4000余人西投占据马邑(今山西朔县)之刘武周,因善于用兵被封为宋王,主掌军事,并分得刘武周一半家财,遗弃故妻,娶武周之妹为妻。次年,向武周献策取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南向争夺天下,被任命为西南道大行台,带兵3万杀向太原。同年六月,与武周逼近介州(治今山西介休),派僧人道澄用佛幡缒入城中,攻
[] (?~620)
李庭珪
  李庭珪(生卒不详)易水(今易县)人。本姓奚。其祖奚鼐,善造墨,所制者面有光气,印文有“奚鼐”或“庚申”二字。唐朝末年,社会-,庭珪随父奚超携家至安徽歙州。因此地多松树,故此定居,父子以造墨为生。奚氏造的墨坚如玉、纹如犀,其墨松烟轻,胶质好,调料匀,捶捣细。庭珪造墨技术尤高,被酷爱书画的南唐皇帝李煜任为墨务官,并赐姓李,李煜还常以墨赏赐功臣。赐翰林院的墨都是双脊龙样,为上乘佳品。相传,庭珪的墨存放五六十年后仍“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抄写《
[五代十国] “徽墨”的宗师和发明者
敬嗣晖
  敬嗣晖(?~1172)一作嗣辉,字唐臣。易州(治今易县)人。金天眷二年(1139)中进士,为怀安县丞,又为县令,进补为尚书令史。嗣晖有才干,善辩论,很受海陵王完颜亮器重,海陵王继位前,以其为幕僚,继位后,以其为谏议大夫、吏部侍郎、左宣徽使,修起居注。后又拜为参知政事。正隆六年(1161),海陵王征伐南宋,令嗣晖随征,到南京(今河南开封)后,又令其留守,权知尚书省事,总理朝政。金世宗继位后,尽改海陵王-,斥退奸佞之臣。御史大夫完颜元宜上
[] (?~1172)
任询
  任询(1133~1204)字君谟,一作君谋,号南麓先生。易州(今易县)军市人,其父任贵,有才干,善绘画,宋徽宗宣和、政和年间,离乡远游江、浙,生任询于虔州(今江西赣州)。金正隆二年(1157)任询考中进士,历任益都(今山东益都)都勾判官、北京盐使。64岁时退休,优游乡里,晚年家藏书法名画数百轴,后皆散失。任询诗文书画俱工。真草书流丽虬劲,不让二王。山水师王庭筠、张才,得其三昧。《增补中州集》中记载:“为人多才艺,其画高于书,书高于诗,诗
[] (11331204)
麻九畴
  麻九畴(1174~1232)字知几。易州(今易县)人,3岁能识字,7岁能草书大字,被称为神童。金章宗完颜璟知道后,将他召进宫问:“你进宫殿害怕吗?”九畴回答:“君臣好比父子,子哪儿能害怕父亲呢?”章宗大为惊奇。20岁被选入太学,很有才名。麻九畴随金南渡后,寓居在河南郾城和蔡州一带,到遂平西山后,开始努力研究古文,熟读《五经》,尤其对《周易》、《春秋》的研究更为深刻。兴定六年(1222),在开封府科考,麻九畴居词赋第二,经义第一。参加省试
[] (1174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