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名人录
程宿
  程宿(公元971-1000年),字萃十,开化北源(今长虹乡北源村)人。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戊子科,年仅18岁的程宿状元及第,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百年勃发据《开化县志》记载,开化的程姓有两支,原籍都是安徽歙县。一支于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60年)定居龙山霞关(今开化县-镇下江),后散居蕉川、东坑口等地。另一支于唐中和三年(883年)从歙县迁至常山县北竹(今长虹乡北源村)落户。程宿属于后一支。据传,程宿先辈程青为避战乱,往南寻求安居乐业之所,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大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河流,历尽长途跋涉的艰辛,进入了浙江衢州大地。有一天,程青带着家人沿着河道狭窄、两岸高山陡峭、水
[] 文状元 (9711000)
夏原吉
  夏原吉(1366—1430)字维喆,祖籍浙江开化,后徙江西德兴。夏原吉历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为明代“五朝元老”。夏原吉曾任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太子少傅等重要官职。明宣德五年病逝后,明宣宗赐他为“太师”,谥“忠靖”。后人赞夏原吉是:“一生清操如冰雪,万世励节似苍松。”夏原吉有《夏忠靖集》六卷并附录一卷传世。据悉,明永乐年间,朝廷敕封夏原吉为资政大夫,这道圣旨至今仍为开化夏氏族人珍藏。理财治水为国操劳夏原吉一生兢兢业业,勤政爱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了重大作用。史载,夏原吉任户部主事时请求政府裁减冗员,平均赋役,严格盐法等,他还把有关财政数据登记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使自己了然于心
[] 明代名臣,文学家 (13661430)
方豪
  方豪(1482-1530),字思道,号棠陵,开化县金村乡金路人。自幼豪迈卓异,四岁即能联句,且对答如流,有神童之称。年十六从名儒文山先生吾冔学,视为天才。正如其好友吾谨在《方崑山像赞并予》中所写:“思道抱奇气,疏节侃侃多正议,听者辄毛骨悚然。志欲效古丈夫,树声业于宇宙,而才且是为之用。弱冠为文,辞捷若宿构,或仓促索其数千言,咸立应之,不加点缀而华彩烂然。”明正德二年(1507)获乡贡第一,三年举进士,赐同进士出身。五年八月(1510)任崑山(今属江苏省)知县。时,崑山方阽于海潦,频发大水,洪涝为灾,田地荒芜,百姓无以为生。草根树皮,采掘殆尽。“徙死迁之者每以万计”,一时之间,饿殍蔽道,枯骨填河
[] (14821530)
吾冔
  吾冔(1431~1504年),字景端,号求乐,别号文山,城关汶山村人。其父任长坦教谕时,生冔於学宫。吾冔幼有异质,敏悟过人,八岁能赋诗,达官学者以成人礼之。初学左氏春秋,求学勤奋。稍长,从外舅方泌学易经,并对易经颇为钻研。时兰溪人,南京礼部尚书枫山先生章懋来访,谈论经义,吾冔对答如流。章懋称其造诣颇深,方泌对他更是器重,将胞妹配他为妻。 明·天顺三年(1459年)吾冔中举,后入太学,与安福的刘景元、四明的杨维立设丽泽之会,研究经义,一时誉满帝都。一些士大夫感慕其才学,主动与他交游,他们的儿子也争着拜他为师。然,吾冔曾五次参加礼部官的考试均未成功,心存退意。有的士大夫劝他以后再举,冔如实答
[] (14311504)
方元启
  方元启(1615-1678),字运开,号竹友,开化县黄谷乡方田人。自小聪颖过人,且勤奋苦读。其父方一秦,字思大,为明末开化邑庠生。虽家道中落,为培养儿子,不遗余力,不惜重金送元启赴杭州求学。元启深知老父寄希望于己,至杭城后,日夜苦读,竟一年之久,未上枕席。待一秦赴杭探望儿子,方知此情,心疼不已。元启则以诗相答:“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天涯到处有青山。”以示自己立志苦读成才的勇气和毅力。毛泽东少年时曾引用此诗,并稍作修改来表达自己外出求学追求真理之决心。清·顺治丁酉(1657)方元启高中举人,四年后,辛丑年(1611)赴京会试、殿试,中马世俊榜,列三甲一百四十四名进士。
[] (16151678)
张嗣溥
  张铭轩(1659~1718年),讳嗣溥,字天如。华埠镇玉川(今下界首村)人。清代两浙著名学者。清康熙十四年,耿精忠叛军过玉川,年仅十五岁的张铭轩负母避入常山原谷,由于烈日熏蒸,其母卧地呕血,口渴思泉水,嗣溥提瓢往返于山径之中,取水为母解渴,不幸母病猝死,贼兵追至,避难者皆惊走,唯铭轩独守母尸号泣。贼兵感其孝,舍之去。张铭轩遂负母尸归家安葬。 张铭轩幼颖异,读书过目不忘。十三岁游庠,丙寅年(1686年)相国太仓王公视学浙中,奇张铭轩之文章,选拔贡入太学,因父积厚年老多病,不忍离去,父强之行,乃与父商定十月即归。至京城后,声名大振。时浙江鄞县人,少宰仇沧柱负重望,初入翰林,诸名士多执
[] (16591718)
吾绅
  吾绅(1381-1441),字叔缙,号纳斋。自小聪颖,经书过目不忘。明·建文四年(1402),考中举人,永乐二年(1404),进士及第。是岁,廷策进士四百七十人,被选优秀者二十九人为翰林庶吉士,读书文渊阁,唯绅年龄最小,且质伟才硕,博览群书,为文立论鲜明,言辞激励,滔滔然无所凝滞,深博皇帝朱棣的称赞。被任命参与修撰《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及《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同事者四十余人,撰辑之功,吾绅居多。九年(1411),成祖改绅为刑部主事,在职期间,理案有方,治狱有声,声誉甚隆。十六年(1418),再迁本部郎中,因政学兼优,次年超拜礼部右侍郎。诏书初下,成祖对礼部尚书吕震说:“绅出自翰林,
[] (13811441)
余玠
  余玠,字义夫,号樵隐,宋资政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据华埠镇一山《余氏宗谱》载:宋高宗南渡,其先祖椿年举家迁徙至衢之开化,住居金水芳山(即今村头芳林)。庆元戊午年(1198)十二月辛未,母巩氏感异梦而生。 玠少年时,力学雄浑,气宇魁昂,观书,则一览成诵,为文,则下笔成章,除经史之外,喜作锺王草书。至於功名,常以诸葛亮、郭子仪自比,胸怀四方之志。一日语同窗曰:大丈夫安能碌碌依阶以求进?!遂辞别故乡芳山,束书负笈,赴江西庐山白鹿书院,从李宏斋、黄勉斋诸老,学明经济世之学。绍定三年(1230),金兵犯界,家国危亡,时玠为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僚,虽一介布衣却怀报国-,满腔热血奔波于淮安、高邮、兴化间,举
[] (?~1253)
徐文溥
  徐文溥(1480-1525),字可大,号梦渔,开化县芹阳镇(今城关镇)人。明·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南京礼科给事中。九年(1514),南昌宁王朱宸濠请复护卫屯田职。文溥上疏历数宁王勾结刘瑾,结党营私,以招护卫为名,行篡权乱国之实,及“剥削商民,挟制官吏,招诱无赖,广行劫掠,致舟航断绝,邑里萧条,万民莫不切齿”等罪。严肃指出:“及今止之犹恐不逮,顾可纵之加恣,岂非假翼于虎乎?”请求朝廷“裁以大义,勿徇私情,罪其献谋之人,逐彼侦事之使。”时,朱宸濠位重势大,朝中不少大臣暗中皆与其往来,多半乃其亲信。文溥此疏一上,百官惊震,“人咸危之”,尤其一些正直-,均为文溥当心。幸好武宗只责文溥“妄言而己
[] (14801525)
程俱
  程俱(1077一1144),字致道,北源(今属长虹乡)人。重祖程宿为宋端拱元年(988)状元,祖父程迪为庆历二年(1042)榜眼,父亲程天民为熙宁六年(1073)进士,母邓氏为尚书左丞邓润甫之女。程9岁父逝,依母居外祖父家。绍圣四年(1097),以外祖父推荐任吴江县主簿。建中靖国元年(1101),监舒州太湖茶场,因上疏罪当道而被黜,退居吴下。政和元年(1111),起知泗州临准县。二年,成进士赐上舍出身.调将作监丞.后改调秘书省著作佐郎。三年,升礼部员外郎。七年,以病告老,不俟报而归。建炎三年(1129),复出,以太常少卿知秀州。十二月,金兵攻陷临安,程为保秀州,部署兵力与金兵决战,朝廷却令程放
[] (10771144)
金实
  金实(1371~1439),字用诚,明代开化华埠镇庄埠人(今昌谷)。因-论治国之道,甚得明成祖赞赏,即入文渊阁,并参与《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的编修。因编撰有功被选为东宫太子讲官,升左春坊司直。不久授卫王府左长史,入西掖,负责辅导诸王子。为仁宗、宣宗、英宗三代皇帝之师。
[] (13711439)
张道洽
  张道洽(1205~1268),字泽民,号实斋,开化中村乡人。历官池州佥判。一生爱梅成癖,爱梅成痴,写有梅花诗300余首,这在中国古代诗坛实属罕见。元初《瀛奎律髓》作者方回,对张道洽的咏梅诗曾作如此评论:“圆美精熟,无语不平淡,而豪放之气,自不可掩”。又说:“至清洁而无埃,至和平而不怨”,“横说纵说,信口信手皆脱洒清楚”,这就是其咏梅诗的风格之所在,故有“梅花诗人”之雅称。
[] (12051268)
吾衍
   吾衍(1268-1311)字子行,亦名吾丘衍。清初避孔丘讳,改丘为邱,自号竹庐、竹素,别署贞白居士,世称贞白先生。开化县华埠镇孔埠人。据《开阳吾氏宗谱》记载,吾祖渭公,初为曹彬参军,平南唐有功,进衔‘都督’,实授三衢太守,次子满居开化石井,族大蕃衍,科第文物,复见辉映,遂称“两浙名家”。自渭公后四代为吾禺,禺生三子:吾信、吾良、吾何,分别为三支,即石井派、孔溪(孔埠)派、汶山派。吾丘衍乃渭公第十代孙,孔埠吾良之六代孙。其祖父、父亲均为国学生。衍十八,随父侨居钱塘生花坊,因出身于书香世家,加之从小读书勤奋,故诗文乐艺,印学篆刻无不精绝。他在《赠该图书钱拱之男钱瓛绝句》中云:“-小印网蛛丝,汉篆
[] (12681311)
余建隆
  余建隆,号熙廷,开化北乡人。为人简朴刚直,处事方正不苟。由万历丁酉(1597)恩贡,吏部考选第一,择优录用为黟县知县。按照旧规,知县的日常生活,都归里总负责供应。每月初一,照例还有礼物馈送,称为“月旦礼”。建隆莅任之后,为减轻地方经济负担,认为这种供应方式不妥,应适当予以修改,月旦礼劳民伤财,则更不应该收取,即下令取消了它。第一个孙子出世时,有个丞史因公往府办事,为讨好上司,特意带着银钏、彩裳前去贺喜。建隆办完公事回寓所休息,发现这些东西,惊问:“此物从何而来?”家人如实回答是丞史送的,建隆沉着脸说:“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凡不义之财绝不能要”。于是按照老爷吩咐,马上将这些礼物全部退还原主。辖
[]
戴敦元
  戴敦元(1768-1834),字士旋,号金溪,开化县华埠镇孔埠人,少有神童之称。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仅十六高中浙江乡试举人,五十五年(1790),恩科会试举贡士,因患痘疹而误殿试。癸丑科(1793)补行殿试,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嘉庆元年(1796),任礼部仪制司行走主事,二年(1799)补武昌部湖广司主事。时,有太史杨某-嘉庆帝,评议朝政,触怒龙颜,下旨重治。敦元不计个人安危,冒死上谏,秉公处理,感悟皇帝,赦免杨某死罪,从轻处理。秋审结束,适逢京中三年一次考核(京察),戴敦元被列“京察”一等,誉满京师。敦元体恤下情,每逢良辰佳节,他让下属皆归私宅,合家过节,自己仍宿本衙,办事如平日。
[] (17681834)
江景房
  江景房(915~987),宇汉臣,桂岩渥溪(今属封家镇)人。吴越国时,任镇海、镇东节度判官、侍御史。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吴越除国版图归宋,景房奉文书图籍赴汴梁。景房素感吴越十三州田赋,每亩超3斗,民负担过重。途经扬子江,因思销据冀能减赋,于是将文书图籍悉沉江中。至汴京,诡称遇巨风翻船。太宗欲治以重罪,经群臣申述获免。吴越归宋后,旧官大都加封,唯景房降职,任沁水县尉。不久,以病辞退,居开化桂岩渥溪,躬耕终老,绝口不提沉籍之事。人物生平太平兴国三年(978)五月,吴越国降宋,景房随吴越王向宋廷呈《纳土表》,奉旨将图籍赋册运往汴京。吴越所辖两浙之地,赋税最重,每亩三斗。吴越属宋后,田赋按旧籍
余五婆
   余五婆(?一1133),九里坑(今属马金镇杨和村)人,摩尼教徒。宋宣和三年(1121),淳安方腊起义被镇压之后,余在家乡奉行摩尼教,宣传建祠庙,修桥梁和本教功行;主张“驱-之暗,达性善之明’,颇得人心,入教者甚众。绍兴三年(1133)三月,余与遂安县摩尼教徒缪罗置武器组织起义。宫府闻之,张贴告示,企图瓦解。不久,诏衢州守臣汪思温追捕,官兵追至九里坑,五婆率起义教徒转移至遂安白马源。官兵又迫至白马源,五婆指挥起义教徒勇猛抗击,击毙巡检张甫、淳安县尉曹作、肃指徐詹及官兵多人,威势震惊宋廷。同年五月,宋廷派神武中军统制杨沂中率官兵3000人前往镇压。缪罗等8人叛降,五婆率众徒抗击,不幸阵亡。
[] (?~1133)
江东伟
   江东伟(1584一?)字清来,号壶公,霞冈(今林山乡下江)人。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次年,患足疾居家读书,钻研理学,“面壁九年”。但觉“支离附会,堕落坑堑中,疑团不破。”于是摒弃理学,并斥之曰:“吁嗟乎!道学家之作伪也,而容崖然,而口阚然。一则曰正心,再则曰诚意,诚意者,不过门面大话而已矣。”江—生推祟苏轼、徐渭等学者,搜集先秦以来天壤奇书,广泛采集政治、经济、历史、文艺等方面资料,取其所适合的内容,著《芜蓉镜寓言》等书。著述之余。江负薪于山,躬耕于田,对长辈尽孝,对兄弟友爱。时人称其:“满腹不合时宜”,“独行胸意,不刀腐头巾”。
[] (1584~?)
汪庆百
  汪庆百(?一1652),字元履,号生洲,芹阳镇(今屈城关镇)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04)进士。初授行人,天启初,就职礼部,遇大事则秉公决断,侃侃直陈,不知瞻顾,满朝-敬佩不已。天启二年(1622),汪病退乡里。崇祯三年(1630)主纂《开化县志》。次年复官,志成,赴任,始补太常寺少卿,转轶廷尉。七年,提升吏部-。后因对战事调兵增援不力,自劾告退,回乡待罪。崇祯十二年,南京缺员。崇帧帝选汪为南京工部尚书。翌年,汪拜谒明太祖陵,途中坠马伤臂,随即卜-请求致仕,归隐桂岩.闭户著书,传世的有《工部瑞莲党》15卷等。
[] (?~1652)
全部开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