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历史人物介绍7
林喜智
  林喜智(1867~1938),孙中山妹夫,孙秋绮丈夫。清光绪八年(1882),林喜智在堂舅舅的帮助下前往美国旧金山谋生。清光绪十五年(1889),自美国回乡,与孙中山妹妹孙秋绮结为夫妻。育有女林耀梅、子林帝镜(又名林镜)。林喜智与孙中山一直保持有密切的联系,并曾捐钱支持革命。孙秋绮去世后,续娶继室陆氏(翠亨村人)。1912年5月底孙中山回乡,林喜智曾要求孙中山为他谋取一官半职,被孙中山拒绝。后来他在西江里村做了一些管理村政的事务。193
(18671938)
孙秋绮
  孙秋绮,孙中山的妹妹,同治十年七月十九日(1871年9月3日)出生于翠亨村。与同县榄边乡西江里村旅美华侨林喜智结婚,生女林耀梅(林耀梅曾作孙中山、宋庆龄的近身随从,照料他们的起居生活)、子林帝镜(又名林镜)。民国元年(1912)4月18日,孙秋绮病逝,享年41岁,葬西江里村大林山。
(18711912)
郑群
  郑群,广东五华县人,1921年8月出生,1938年入党。解放前,郑群先后任中共紫金县特派员、广东东江人民抗日自卫总队总队长、东江后方特委武装工作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第四支队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顺德县县长,南海、龙川、清远县委书记,韶关地委副书记,惠阳地区地委书记,广东省林业厅厅长,省委-部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2013年底卸任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创会会长。
李一之
  李一之(1904—1940),又名柏根,东莞市高埗镇上江城村人,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在学期间曾参加北伐战争。1937年春回家乡创立东圃小学,培养革命人才。1938年5月,李一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中校、作战科长兼游击基干大队长,出色完成了中共党组织交给的秘密任务,为粉碎顽固派企图消灭东江人民抗日武装的阴谋作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12月12日拂晓,他在东莞水乡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时,不幸被日军逮捕,身上被
(19041940)
易焕兰
  易焕兰(1912-2014),女,汉族,1912年2月出生,广东省鹤山县人。1938年11月参加革命游击队,从事一线卫生、情报工作,曾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部江南指挥部任卫生队长。1941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佛山市卫生局局长等职,其事迹被收入2007年8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开国将士风云录》一书中。
(19122014)
盛家伦
  盛家伦(1911年3月18日——1957年5月10日),作曲家,广东中山人。生于汉口。早年就读于汉口文华大学。早年就读于汉口文华大学。1932年至上海,参加左翼歌咏活动。1937年为著名电影《夜半歌声》配唱主题曲。1938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作曲,为电影《保卫我们的土地》《塞上风云》谱写主题歌。曾经与光未然合作《抗日游击队歌》,后为舞台剧《为自由和平而战》《民族万岁》《小人物狂想曲》《吃耳光的人》《戏剧春秋》《复活》等作曲。建国后人材中央
(19111957)
陈坤
  陈坤(1912──1952),原名陈煜坤,东莞莞城人。1935年7月在东莞中学高中毕业。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宝安县中心支部书记,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大队第三中队政治指导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政训室主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宝安大队政训室主任、总队政治部代组织科长,东江纵队第四支队政治处主任,东江纵队临时政治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驻香港办事处工委委员、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
(19121952)
张持平
  张持平(1911——1994),原名张焕清,曾用名张廉光,广东梅县石扇镇人。1933年秋至1935年夏,先后入上海光华大学、暨南大学读书,期间参加中共领导的爱国团体“上海反帝大同盟”。1935年秋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留学。1937年3月在东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东京法政大学中共留日支部委员。1937年七七事变前回国,8月在上海参加留日学生救亡会,任宣传部长;10月由南京八路军办事处批准参加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留日同学特别训练班。1938年1月
(19111994)
张英
  张英(1919——),又名张杰雄,东莞南城新基村人。1934年考入东莞县立中学,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中学毕业后,到高埗上江城村当抗日自卫中队长兼军事教官,参加东莞青年抗日下乡宣传队。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大岭山大沙乡任抗日自卫队中队长兼军事教官。11月,在那里组建中共支部,并办军事训练班,组织各乡联乡抗匪(日)活动,为建立大岭山抗日游击基地打下基础。1938年11月,在大岭山参加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939年1月任中共大岭山区
张军
  张军(1922——1999),原名张吉祥,别名关武,东莞凤岗油柑埔村人。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党小组长、支部委员、支部书记。1942年调到广东人民游击总队宝安大队当手枪队员、政治服务员。1944年3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代号“飞鹰队”)政治指导员,与中队长何通、政治委员黄克,率领独立第三中队在路东塘沥、凤岗、清溪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破坏日军沿线铁路与据点,阻止日军正常通车。同年7月21日,在袭击平湖车站
(19221999)
何鼎华
  何鼎华(1914——1952),东莞莞城人。在东莞中学读书时,就积极投身爱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莞中毕业后,先后做过小学教师、博物图书馆管理员、《东莞周报》兼记者。1935年6月,与黎协万等人创办《东莞新闻》周报,任社长兼总,大量报导各地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闻并发表评论。193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东莞沦陷后,奉命结束报社工作,到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驻港联络处工作。1939年5月,被党组织派回东莞,恢复出版《
(19141952)
何棠
  何棠(1928——2008),东莞莞城沙地塘街人。1942年3月参加共产党的 组织——东莞抗日大同盟。1944年3月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三大队,安排到设立在东坑的神山税站当税收员,同年6月任分站长。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提为东江纵队东宝总税站出入口税干事。1947年7月任中共江南工委领导下的惠东宝人民护乡团第三大队东莞队队长。1948年3月任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支队第三团东莞大队副大队长。1949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
(19282008)
李东明
  李东明(1917——),原名陈海萍,广东梅县人。1935年任《梅县民报》和汕头市《汕报》驻松口记者。1936年与人合办抗日报刊《东方民报》(后改名《平报》),任记者。并发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任松口大众读书会总务干事。12月秘密组织松口救国会。193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松口支部书记。发起组织梅县救国会,负责出版《救亡报》。同年3月任中共梅县临工委书记。1937年10月参加红军,历任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代理科长,新四军第
何通
  何通(1924——2002),东莞莞城人。1938年10月参加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9月至1946年6月,历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战士、侦察员,小队政治服务员,中队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代号“飞鹰队”)中队长,东江纵队独立第一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1944年1月至9月,率领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挺进广九铁路以东,在东莞县的清溪、塘沥、三峰、官井头一带展开敌后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建
(19242002)
杨培
  杨培(1915——),原名杨官生,又名杨力争,东莞清溪杨梅岗村人。1937年七七事变前,参加清溪人民抗日救亡工作队(后改称“清溪御侮救亡工作团”),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参加清溪民众抗日自卫大队。12月底参加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在清溪苦草洞举办的武装整训班,在新组成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当战士、班长。1939年4月调回清塘区任中共支部书记,后任中共清塘区委委员。1942年8月调任中共常平区委委员。1943
阮海天
  阮海天(1916——1955),广东增城仙村镇人。1932年就读于广东省立第一职业学校,后参加中山大学抗日剧社、广州苏维埃之友等进步组织。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西江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全国抗战爆发后,回增城重建中共组织,组建抗日人民武装,在神山小学以教师职业作掩护开展工作。1938年2月,中共增城县仙村支部成立,任支部书记。同年秋,在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增城工作队的协助下,建立抗日自卫团仙村大队。10月组建抗日自卫团增城县第三
(19161955)
麦定唐
  麦定唐(1907——1984),东莞长安厦岗村人。大革命时期,任厦岗乡农民协会会长,参加轰轰烈烈的东莞农民运动。在广州读过军校,后参加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随军在前线抗日。1938年3月,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四区统率委员会成立,统率东莞、增城、宝安三县的抗日自卫团,收集民枪及发动常备壮丁编为普训集训队。被任命为东莞县民众抗日自卫团集训第一大队大队长,参加了抵抗日军入侵的一些战斗。1938年11月2日至5日,率部协同附近各乡集结团队,顽强
(19071984)
刘汝琛
  刘汝琛(1919——),曾用名刘芹琼,东莞厚街新塘荫坑(古坑)村人。1930年考入东莞中学,1933年考入广州中山大学高中部,后直升中山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1935年9月加入中国青年同盟,多次发动同学进行抗日--。次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任中共中山大学支部书记。10月率领学校一部分党员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抗先”),任该队东江队队长兼党组书记,率70余人撤至河源。1939年1月奉命到龙川发展“抗先”组织,成立“抗先
李本立
  李本立(1905——1933),东莞洪梅黎洲角人。少年时代随父迁居莞城明经巷(今莞城西正路六巷)。1923年,在东莞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毕业后,进入东莞中学读书。在莞中求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于1924年底,成为社会主义青年团东莞特别支部成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莫萃华的帮助下,建立团的外围组织——“新学生社”。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国民党东莞县党部任干事,参与领导东莞的工农革命运动。1926年4月12日,共青团东莞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李
(19051933)
鲁风
  鲁风(1922——1984),原名刘侠尧、刘理培,又名鲁锋,东莞塘厦四村人。在塘厦小学读书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参加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1940年9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副中队长,参加创建大岭山根据地的斗争。1941年1月,奉命与卢伟良等前往增城开辟新游击区,任增(城)从(化)番(禺)独立大队第一中队长,率队深入广州外围开展游击战争。1942年冬至1945年2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后称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副大队
(1922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