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名人录
费冠卿
  费冠卿(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子军,池州青阳人。费冠卿,生卒年不详,唐代著名的隐士,字子军,别号征君,青阳县人。唐元和二年(807)及第进士,居长安待授官职。悉母病危,不及告假,即星夜驰归。至家,母已安葬,悲恸欲绝,遂于母墓旁结庐守孝三年。嗣后,隐居九华山刘冲,长庆二年(822),唐穆宗征召费冠卿入京任右拾遗, 婉辞不就,终生绝迹仕途,逝后葬于鸡母山拾宝岩。费冠卿品性高洁,为母亲墓尽孝三年之后,筑陋室隐居于九华山少微峰下达十五年之久,“惊动国中人”,唐皇室宗族诸侯王、殿院李行修,以倡孝道治国,极力向皇帝举荐费冠卿,穆宗也认为费冠卿确实是“峻节无双,清飚自远”之人,于是征召为右拾遗,费冠卿接
[]
殷文圭
  殷文圭,字表儒,小字桂郎,池州青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天佑初年前后在世(904年)。初居九华,刻苦于学,所用墨砚,底为之穿。唐末,词场请托公行,仅文圭与游恭独步场屋。乾宁五年,(公元八九八年)及第,为裴枢宣谕判官记室参军。朱全忠、钱铰交辟均不就。田頵置田宅迎其母,以甥事之,待文圭以上客礼,故颇为尽力。頵败,事杨行密,终左千牛卫将军。文圭作诗甚多,有登龙集、冥搜集、笔耕词、水缕录、从军藁等集,《新唐书志》仅录诗集一卷。此从《唐才子传》传于世。《唐才子传·卷十》:文圭,字表儒,池州青阳人也。乾宁五年礼部侍郎裴贽下进士。初未第时,道中尝逢一老叟,目文圭久之,谓人曰:向者布衣,绿眉方口,神仙中人
[]
熊皦
  熊皦(一作皎)九华山人,因系九华山(在今安徽青阳县)人,故号九华山人。“远不忘君,志在忧国”的熊皦生平:后唐青泰二年(935年)进士。后晋中市初,曾为廷州剌史刘景岩从事。熊皦为人多智,忠于朝廷。他发现刘景岩跋扈难制、野心勃勃,就劝其离开边地,奏请内调。当刘景岩派他入朝时,他又乘机向朝廷奏言:“景岩不宜在边,可徙之内地。”于是后晋统治者连移将景岩移徙邠州、保义、武胜等地,熊皦入朝拜补厥。后为刘景岩所诬奏,被贬为商州上津(今湖北郧西县西北)令。熊皦惧怕刘景岩报复、杀害自己,在去商州上津的途中逃亡,隐匿于山中。他有《谪居海上》一诗,可能是亡命时所写。诗云:“家临泾水隔秦川,来往关河路八千。堪恨此身何
滕宗谅
  滕宗谅(990~1047)字子京,原籍河南南阳,客籍青阳。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与范仲淹同举进士。二人志趣政见相投,交游甚笃,仲淹极称其才。然其一生仕途坎坷,曾长期担任地方州郡从事,始得召试学士院,先后授大理寺丞,迁殿中丞,赠右司谏,拜左正言等京职,其间又因疏论直谏而四遭贬窜。景祐三年(1036)以言获罪,黜为监鄱阳郡榷酤(监酒税),知信州。子京因爱九华之胜,请改池州,迁葬其父于青阳县东十里之金龟原(又名金鸡岭),遂举家迁居于墓南侧之滕家冲。翌年丁母忧,庐墓守孝逾年,服除知湖州。时因西夏进犯,边防空虚震恐,子京奉调知泾州。敌军气势正盛,子京处变不惊,指挥若定。以城中乏兵,武装数千农民登城
[] (9901047)
程九万
  程九万(?~?)字鹏飞,别号双峰居士。青阳蓉城牌楼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初任武康知县,轻徭薄赋,奖耕重桑,百废俱兴,县民各安其业。以政绩卓著,授司农寺主簿,迁太府丞。其间曾奉命巡察两淮,所到之处,惩办-污吏,打击豪强,平雪冤狱,以善断疑案著称,百姓呼为“青天”。后晋升盐铁使,拟改制铸铁钱。以立身清廉,受到朝廷褒奖,出知和州。逾年擢拜襄阳安抚使。历正议大夫,终华文阁待制,诰封“青阳开国公”。九万博学多才,工诗善画,时人称其“才兼文武,无愧将相”。著作有《九华诗集》、《历阳记》(10卷)、《九华四图》等。其墓葬在今朱备镇境内九子岩下福海寺旁。其子程松系淳熙甲辰(1184)科“榜眼”,官资政
[]
汤悦
  汤悦,即殷崇义,池州青阳(今属安徽)人。文圭子。南唐保大十三年(九五五)进士(明万历《池州府志》卷三)。官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入宋,避太祖父名讳,易姓名为汤悦。主要作品尝预修《太平御览》。《江南录》10卷。(根据《通志》卷65可知有《江南录》行世)。《南唐书》卷二三、《十国春秋》卷二八有传。
陈维稷
  陈维稷(1902~1984),字自濂,青阳县杨田梅溪村人,历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委、中国民主建国会顾问、中央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纺织工业著名专家。陈维稷出身书香世家,民国14 年(1925 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毕业赴英国里兹大学化学系攻读印染专业。民国18 年回国后在上海创办针织厂,失败,继而改行从教。先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纺织系、化学系教授。民国20 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维稷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开始走出课堂,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他与同学方向明等共产党员保持密切联系,先后创办《起来》、《天天日报》等进步报刊。抗日战争爆发
现代纺织科学技术奠基人、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19021984)
刘光复
  刘光复(生卒年未详),字贞一,号见初,江南青阳(今安徽青阳)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3次连任诸暨知县,颇有政绩。浦阳江纵贯诸暨南北,历代为患,素有“小黄河”之称。光复上任次年,适遇暴雨成灾,埂倒堤决,田淹屋塌,湖民“居无庐,野无餐,立于沟壑四方,老幼悲号昼夜”。光复深入调查,访问长老,摸清沿江地势、水势、埂情、民情,拟订《疏通水利条陈》11条、《善后事宜》34条,提出“怀、捍、摒”相结合治理浦阳江方法。组织湖民培埂修堤,首先在全县田亩最多、受害最频的大侣、白塔两湖,聚集民工,筑成广可行车的堤埂,变原来按户负担为按田亩负担,使田多者不占便宜,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困湖民的
[]
章贲
  章贲(?~?)字元明,别号嘿笑居士。青阳蓉城人。宣和六年(1124)进士。旋因金军大举侵宋而致靖康(1126~1127)之变,未尝授职,即避难返乡,筑室九华山,读书作画。高宗南渡后,建炎(1127~1130)中初任县主簿,转任县丞。其时秦桧执政,为网罗名士,曾使人示意欲以掌故要职重用章贲。而贲鄙视秦桧之为人,以不愿留京谢绝。出任无为军节度判官,仕至奉议郎,终生不为秦桧所罗致。章贲善诗词,工书法,尤擅长水墨画,为宋代有名画家,名载《中国书画家名人大词典》。
[]
柯乔
  柯乔(1497~1554)字迁之,号双华,青阳九华柯村人。少时聪颖好学,先后师从李古源、王阳明、湛若水。嘉靖八年(1529)进士。历行人司行人、贵州道郎等职,授湖广按察司佥事,迁知沔阳。因该州地处江汉之滨,连年水患,柯乔以为“江水溺人,咎在官吏”,乃奏准建筑江堤。施工中亲自察看江岸地势,勘定基址,移署重点工段,上堤督工。历时4月,筑成长堤数百里,终使水患得以根治。继又开建集市,架设浮桥,兴办学校,平雪冤狱。离任之日,官民数千人为其送行,并以其靴帽建立生祠。嘉靖二十四年,升任福建布政司参议、按察司副使(四品),协理浙、闽海防军务。当时由于恢复明初海禁,闽浙商人多托本籍朝中权贵庇护,与外商暗立互市
[] (14971554)
陈岩
  陈岩(1240~1299)字清隐,青阳人。自幼博览群书,南宋咸淳(1265~1274)年间,屡举进士不第。宋亡后,陈岩深怀-之痛,以宋遗民自处,终生不涉仕途。元世祖忽必烈徵求隐逸,岩不屑为异族统治效劳,遂汗漫江湖以避之。晚年归隐九华,自号“九华山人”,在双峰下筑有九华书院,优游于山水之间,以读书吟咏自娱。所著《九华诗集》辑诗210首,为清乾隆《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并尝集杜少陵诗句,编为《凤台髓集》。其诗作清新高逸,藉写景抒怀寓意,往往独具慧眼,别出心裁。其挚友、邑人杨少愚有诗赞曰:“一统逢全盛,斯人独爱闲。无心入燕市,有梦亦商顽。足迹半环宇,诗名满世间。坟埋三尺许,高并九华山。”
[] (12401299)
洪广
  洪广原名洪秀荣,安徽省青阳县人,1904年2月出生于乔木乡官塘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34年夏季,洪广的家乡遭受旱灾,不少贫苦农民已断炊多日,求乞无门,他毅然带领50余人砸开了洪氏公堂的粮仓大门,将稻谷过秤分借给贫困户,洪氏家族族长闻讯后十分恼火,当众宣布开除洪广的族籍姓氏,并没收洪广家租种洪氏公堂的全部田地、驱逐出村。洪广一家飘落异乡,开始过着流浪生活。洪广于1938年春在乔木参加了党领导的农抗会组织,担任农抗会主任职务。他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开展抗粮、抗税、抗差、抗债的斗争,193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皖南事变”后洪广举家搬到南陵大格里,巧妙地隐蔽起来,他还先后以买猪糠为由去泾县寻找党组
施尧臣
  施尧臣(1514~1606)字庆甫,号华江,青阳杨田人。嘉靖二十九年庚戌科(1550)进士。初任萧山知县。时萧山尚无城垣,屡遭倭寇劫掠。尧臣甫就任,即全力筹措筑城,并加紧督修,数月后告竣。适逢倭寇再次窜扰,兵民据城抗击,敌竟一无所获。任内轻徭薄赋,奖励农桑。以政绩迁授吏部尚书郎,历知禹州、江西吉安府。在禹州时,值旱灾后疫病流行,乃奏请朝廷豁免该州赋税之半,并亲向富户劝赈,广施药物。在吉安,除弊兴利,打击豪强。所历三地士民念其功德,先后为其修建生祠,竖立坊表。朝廷因之诰赠正二品服,擢任顺天府尹。乃锐意革除京城弊政,常微服出行,察访民情,累上 书数千言,历陈弊政恶习之害,建言裁减宫中冗员,减轻民间
[] (15141606)
钱清
  钱清(1342~1367)字公清,青阳八都人。少年英敏,勇略过人,博涉经史,倜傥好义。值元末战乱,钱清集义旅以卫乡邑,立寨六泉口,与陈友谅部赵普胜相抗衡,寇来则拒,退则率乡人耕稼以为食,民多赖之。元宣州统兵官邓公以其雄才武略,札付以“元帅”相称。朱元璋麾下常遇春部攻取青阳,清率众数千归附,以战功擢山东莱州卫指挥使。后奉调从征张士诚,因攻城不利,清独挺身格斗,死于阵前,年仅26岁。明太祖敕封其为“靖难忠节昭勇将军”,谕葬苏州白石山。今杜村乡五阳村尚有其衣冠冢。
[] (13421367)
周赟
  周赟(1834~1911)字子美,又字蓉裳,别号山门。安徽宁国人。同治三年(1864)举人。壮岁从戎,入曾国藩幕府,曾多次往来九华山下,神往久之。光绪十二年(1886)任青阳训导,受知县华椿委托,总纂《青阳县志》,光绪十七年修成付梓。将所得润笔,悉数捐建育婴堂。其后又主持纂修《九华山志》,至光绪二十七年告竣。是年以劳绩著交部议叙,因遭诬讦,调署宿松县训导。后以邑人禀请,不数月仍回青阳原任,并兼理教谕。邑人拟送“万民伞”,赟坚辞不受,赋诗云:“儒官未是宰官身,岂有恩膏到万民。他日还山须戴笠,敢将大盖吓乡亲。”毕生致力于汉语音韵学研究,著有《蓉裳文稿》。其诗画俱优,绘有《九华山水全图》,并将青阳县
[] (18341911)
施笃臣
  施笃臣(1530~1574)字敦甫,号恒斋,青阳杨田人。嘉靖三十五年(1566)进士。初任工部主事,以治理直沽河有功,升员外郎。嘉靖四十五年,擢湖广按察使司副使,兼管治理荆州水患诸事。曾与巡抚赵贤驾舟拯溺,赈济灾民,救活多人。为根除水患,亲自筹划主持加固滨江、黄潭、沙洋诸险象环生段江堤,并凿通下游虎渡以泄洪。万历元年(1573),晋升顺天府尹。任内勤政清廉,严明法纪,抑制豪强,秉公断案。因积劳成疾,翌年逝于任所。笃臣以才思敏捷著称。时任吏部尚书赵贤追忆其规划荆州治水时,“推论利害不再决”,口授治水方略“顷刻万言,致使掌记者腕欲脱”,故赞为“近代之异材”。遗著有《江汉堤防考》、《阳春堂文稿》、《
[] (15301574)
吴襄
  吴襄(1661~1735)字七云,号悬水,青阳老田吴村(今九华乡老田村)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教习庶吉士,先后任三朝国史、《治河方略》、《诗经集注》总纂修官及会试同考官。雍正元年(1723),命直南书房,充侍读学士,督顺天府学政。雍正三年,晋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任经筵讲官,参与修纂《明史》、《八旗志》,并执笔撰写《贤良祠诸臣列传》。历礼部尚书,署都御史,于雍正十三年病逝,谥“文简”。生平至孝重义。其父年八十患病卧床,犹亲自侍奉汤药。中年丧妻,不继娶,不纳妾。少时与乡人徐念祖友善,岁试选贡时,二人成绩不相伯仲,因徐年长,襄自请让其先己入选。念祖早逝,襄又为其刻遗著行世
[] (16611735)
沈兰村
  沈兰村(1910~1982),原名赞成,青阳县城东里分沈人。民国24 年(1935 年)前后,在本村教私塾(后改国民小学)。他博学多才,正直热情,常帮助民众对抗-污吏,在当地颇有名望。民国27 年夏,在共产党员苏拓夫的影响下,与陈法周、许章法等青年教师组建儿童抗日救亡工作团,内设儿童话剧队,沈先后任副团长、团长。他给儿童补习文化课,并亲自编导话剧,率领队员到各地巡回演出。民国28 年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秋,经中-组织安排,他以国民党杨田镇长的公开身份,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常赤脚穿草鞋为民众办事,深受群众受戴。翌年11 月间,身份被敌特察觉,因而调至中共皖南特委机关工作。民国30 年5
(19101982)
洪诚
  洪诚(1910~1980),字自明,青阳县乔木乡人,古汉语学家,民盟江苏省委员会委员。洪诚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时代即熟读“四书”、“五经”,博览古代典籍。民国24 年(1935 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国文系后,先后在安徽省立女中、浙江大学附中、中央大学、安徽大学任国文教员、讲师、副教授。任教之余,致力于经学的研究,《周礼》圈读过6 遍,凡阅读过的经典名著无不留有批点墨迹。1955 年起,洪诚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员、副教授、教授,并兼任南大中文系写作教研室、语言教研室主任,《辞海》委员及其分科(汉语)主编,《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他毕生献身于古汉语的教学和研究,曾撰写《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
(19101980)
全部青阳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