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区历史人物介绍3
郭耀卿
  郭耀卿(1889~1969),广州番禺人。少年时在乡私塾读书,私塾姚老师兼通医术,郭耀卿聪明好学深得姚老师青睐,收为门徒。两年后,姚老师不幸逝世,郭只好专心致志,刻苦自学,钻研历代医家著作,深究方书,随着学术领悟加深,学业有所成,于民国期间参加广州市卫生局举行的中医考试,取得中医开业执照,在广州河南挂牌行医。建国后他曾任区联合医疗机构管理委员会名誉主任,在区二龙卫生院任中医师及院长,后任区中医院院长。他曾任广州市卫生局西医学习中医班讲师
(18891969)
冯金明
  冯金明(1966~1989),广东番禺人。1987年5月加人共青团。1988年7月从广州市人民警察学校毕业分配到越秀区公安局,任人民街派出所民警。1989年8月3日因追捕持枪抢劫歹徒身负重伤,经10天的全力抢救无效,于8月13日凌晨光荣牺牲。1989年8月3日凌晨12时45分,正在仁济路与沿江路交界的人民街派出所治安岗亭内值勤的冯金明等人,听到事主指认前面一高一矮的男青年抢劫其金项链的报案后,即冲出岗亭,与事主一起追赶逃至中山医学院第二
革命烈士 (19661989)
谭卓锋
  谭卓锋(1923~1981),原名谭卓芬,广东省番禺县人。谭卓锋出身于工人家庭。15岁在香港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国30年(1941)10月起,在番禺县小龙乡做小贩并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民国31年3月,在禺南游击区加人中国共产党,人党后在农村做农民工作,掩护游击队活动,动员群众参加党领导的武装部队。民国34年1月,由党组织派遣,先后在番禺县钟村、土华等地小学任教员、训育主任,并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组织武装抗
(19231981)
马景廉
  马景廉(1917~1980),穆斯林经名梳利靴,回族,出生于广州,是怀圣光塔寺“伊玛目”(教长)马仁峰之长子。马景廉于民国26年(1937)高中毕业后参加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小学校长训练班,受训1年后到番禺县县立第二小学任教。民国28~30年先在香港侨立小学任教员,后在香港大东书局印刷厂当工人。日军占领香港后,马景廉返回广州。民国31~34年在广州做小贩,后在番禺市桥米行当搬运工人。民国35~36年在顺德陈村私立忠简小学任教导主任。民国3
(19171980)
黎铎
  黎铎(1895~1992),番禺县人,出生于广州中医世家,自幼在父亲的医学知识熏陶下,钻研医学书籍。20岁便继承父业,为民治病。后受当时新思潮的影响,考人广东公医专门学校(今中山医科大学前身)攻读现代医学。民国5年(1916)毕业,并以优异成绩获留任舍监兼助教及公医院研究班委员。民国10年受聘为代校长兼学监。民国13年,黎借广东公医专门学校改组之机,辞去校内职务,在广州市永汉北路(今北京路)挂牌开业。翌年,在一德路租得三层楼房一座,开设
(18951992)
刘敬时
  刘敬时(1830~1926),原籍安徽省桐城人,其先祖辈南来后落籍于广东。刘出生于广东番禺,20岁已尽得其伯父刘山泉医术真传,医术颇精。擅治外感传里、游走痰火症、斑症(恙虫病)及离魂病等。清光绪年间,因治愈东洋大臣杨书的游走痰火症及两广总督岑春煊之斑症,被保举人京为太医。宣统元年(1909),刘已年近80岁,遂告老还乡,在广州小北天平横街2号悬壶应诊。因刘曾为御医,慕名求诊者络绎不绝,尤以满、回两族求医者众。刘在行医的同时,把医术传授给
(18301926)
谢添
  谢添(1914年6月18日-2003年12月13日),中国著名演员、导演。原籍广东番禺,生于天津。谢添为中国影协第三至五届理事,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早年就读于天津英文商务专修中学。1933年在天津开始业余话剧演出,曾参加鹦鹉剧社,演出田汉、曹禺等人的剧作。作为演员,谢添被称为“银幕上的千面人”,也被誉为影视界“四大名丑”之一;而作为导演,更是被誉为“中国的卓别林”。人物生平1914年:广东番禺市桥镇人,生于天津,原名谢洪坤,曾用名谢
中国著名演员、导演 (19142003)
石少华
  石少华(1918~1998)广东番禺人。1937年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前即在广州岭南大学高中班读书时学会摄影,到达延安后,拍摄了反映陕北生活及领袖人物的照片。1939年9月随抗大总校到达晋察冀边区,历任记者团摄影记者、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组长、摄影科科长。1940年起举办9期摄影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摄影人才。1943年调任晋察冀军区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协助沙飞领导画报社
(19181998)
陈延祚
  陈延祚(1911-1971)广东番禺县人。1935年广东中山大学桥隧系毕业,历任工程师、工务段长、工程科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历任桥梁主任、施工处长。1954年回国后,任施工处长、新管处长、技术副师长等职。曾获朝鲜民主共和国三级金日成国旗勋章一枚、二级军功章二枚。
(19111971)
曾金城
  曾金城(1886~1952),广东省番禺人。清末曾侨居秘鲁,观察当地土人收割野生橡胶生产情景,萌生回国发展橡胶种植事业的志愿。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同父亲曾汪源一起携带从巴西采摘的橡胶籽归国,与英属马来亚(今属马来西亚)华侨区慕颐等合作,先后组建侨兴有限公司和侨植垦务公司,在儋县那大附近试植橡胶,因成活率低而放弃,并回到秘鲁。宣统二年(1910年),重返琼州,种植购自新加坡的橡胶苗10余万株,获得成功。1915年侨植胶园易名为天任
(18861952)
徐广泽
  徐广泽(1916~1989),广东省番禺县人。在马来亚出生,幼年回国读书。1937年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到马来亚从事橡胶栽培与育种研究。1946年回国,在中山大学任教。1950年、1951年2次参加广东省调查组到海南进行橡胶种植业考察。1954年为开创我国自己的橡胶育种工作,主动要求调来海南农垦局,筹划建立橡胶育种站,亲自拟定并组织实施海南橡胶选育种规划。30多年间,带领一批技术人员,经过不懈努力,先后选育出47个抗风耐寒、高产橡胶良
(19161989)
曾昺
  曾昺,广东番禺人,主持上思改土归流。上思原为土州,原籍山东的黄圣许被任为上思土官后,黄氏世袭州官。明朝弘治年间,黄氏家族相争袭,累年交兵,互相残杀,割据村寨,民不聊生,目民(相当于今村长)赵宣等奏请改土,要求派流官来主持州事。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抚部御史等委派南宁府卫经曾昺到上思主持改土归流。当时州署在明江之南岸(今旧州屯),地窄人稀,曾昺主持筑土墙,围木栅,稳固城垣,又把各村逃荒外地的1000多农民招回,给他们田地耕种,并劝解
[]
刘成禺
  刘成禺(1876-1953)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本名问尧,字禺生,笔名壮夫、汉公、刘汉,原籍湖北武昌,生于广东番禺。1903年加入兴中会,并入日本成城陆军预备学校。因发表反清演说,被逐出东京。后赴美,入加州大学攻读。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离美返国,在沪加入“南社”。1912年,任南京临时参议院湖北省参议员、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次年4月,第一届正式国会开幕,任参议院议员。二次革命时,被袁世凯通缉,逃往上海。1917年8月,任广州国会非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 (18761953)
刘秀梅
  刘秀梅(1865-1946)近代僧人。法号心镜,人称铁禅和尚。番禺人。早年嗜好书画。1884年加入刘永福军,参加谅山之役。解甲归田后,因生活艰难而入广州六榕寺为僧。旋受职友石堂房主,渐为寺主。1903年捐献寺产作黄埔武备学堂毕业生赴日留学经费,被清廷赐“清修忠悃”匾额。后结识孙中山,同情革命,受赠“平等、自由、博爱”及“阐扬佛教”匾额。民国成立后,组建广东佛教总会,出任会长,时与林森、胡汉民等人过从甚密,并依仗权势,大肆聚敛。抗日战争时
(18651946)
张月儿
  张月儿(1907年-1981),原名张帼雄,番禺钟村镇谢村人,祖籍广东顺德谢村,著名香港粤剧老倌。11岁跟从乐师徐桂福学习。13岁开始在香港登台演唱。她的代表作是《歌姬同乐宴琼林》。适逢唱片业崛起,上海及香港各唱片公司为她录制唱片,包括了《蝶迷》、《花月留痕》、《口花花》、《狗肉父老》、《游子悲秋》、《爱花情果》、《莺莺酬柬》、《拜金花》、《难兄难弟》、《字花厂寻妻》等唱片。后来请了音乐撰曲家何少霞写成《一代艺人》,名震一时,风头一时无
(19071981)
桂名扬
  桂名扬(1909年-1958年),广东番禺人,祖籍浙江宁波,原名桂铭扬,著名粤剧老倌。父亲桂东原,叔父桂南屏,都是清末的所谓「经学家」。桂名扬的师傅姓潘,是「优天影」班的管事,虽不出名,但舞台艺术知识很丰富,所以桂名扬的基本功学得极好。他擅长饰演小武戏,马师曾在组成“大罗天”班后,看到桂名扬造诣不差,便以他充三帮小武。他能把马师曾、薛觉先的表演艺术融会贯通并自成一家,人称“马形薛腔”。他所演的赵子龙,其威势及风度大大超过马师曾。他的表演
(19091958)
麦华三
  麦华三(1907~1986)麦华三,号万简楼,广东番禺人。民国18年(1929)毕业于广州大学文学院,并留校任教,开始了数十年的书法治学、教育生涯。30年代,先后在广州宏英、中大、广大附中任教。民国32年任广州大学讲师,三年后任副教授。他从27岁开始,致力于书法艺术的系统探求和编著。先后出版的著作有《六朝碑记》、《岭南书法丛谭》、《书法家故事》、《古今书法汇通》、《历代书法讲座》等。其中《古今书法汇通》影响最大。该书以时代为经,书家及书
(19071986)
黄荫普
  黄荫普(1900~1986)黄荫普,字雨亭,广东番禺人,出生于广州。黄从小就喜爱读书、藏书。民国3年(1914),获广东省政府保送北京清华学堂读书。就学期间,经常去听梁启超有关国学研究的讲授。民国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以官费生资格被保送到英国和美国留学。其间,常到各大学图书馆阅览,目睹不少中国古籍善本、珍本流落国外,深有感触。民国1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士、硕士学位,并取得英国伦敦大学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资格。同年7月回国,任中
(19001986)
陈慧清
  陈慧清(1909~1983)陈慧清,女,原名陈金玉,原籍广东番禺,出生于香港普通工人家庭。八九岁时开始学绣鞋、纺纱、缝衣,做手工帮补家用。民国13年(1924)进入大兴织袜厂当童工。民国14年(1925),转入华南织造厂做打纱工。同年6月,省港大-爆发,她与家人来到广州,曾先后在电器总工会和织造工会工作。民国1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时,省港织造总工会在广州成立,陈被选为常委,同时在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兼任宣传员。民国16年6月,被
(19091983)
何贤
  何贤(1908~1983)何贤,原名相贤,广东番禺人。父名澄溪,胞兄何添。少时家境清贫,只读了三年私塾,13岁就到广州沙基一间油粮店做“后生”(小工),两年后转到顺德县陈村“福源号”当掌柜,料理油粮生意。不久,复到广州西荣巷设“鸿记”从事外币、黄金的报价工作。19岁时与朋友何善衡等人合作,在下九路开设汇隆银号,任司理。民国26年(1937)10月,广州被日本军攻占,何贤转往香港经商。民国30年12月,香港为日本军侵占,他迁往澳门,先是经
(1908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