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固名人录
张骞
  张骞(?~前114年),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遂募使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应募。建元三年(前138),张骞率众一百余人向西域进发,西行途中,为匈奴人俘虏,拘禁十年之久,为匈奴人做苦工,牧羊、放马等。十年中,他精心保管使者节杖,牢记着使命。后乘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那时大月氏已自伊犁河流域迁到中亚,张骞乃经康居到达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当地气侯适宜,物产丰富,生活已获安定的大月氏人,不愿东返与匈奴作战。张骞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住了一年只好东返归国。归途中又为匈奴俘虏,被禁一年多。因匈奴内
[] 汉武大帝 (前164前114)
傅鹤峰
  傅鹤峰,名瀛,字鹤峰,1895年10月27日出生于陕西省城固县原公镇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父亲傅次舟系私塾先生,鹤峰兄弟六人,他排行老四。傅鹤峰7岁时,入本村刘家祠堂读私塾。后又相继就读于高等小学西安三秦公学。1916年秋,傅鹤峰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理化部就读。经常聆听李大钊的讲演,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并与进步同学谈论国家大事,使他耳目一新。五四运动前后,他组织在京的陕南学生联名给汉中当局和各中、小学校发函电,敦促当局并号召汉中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在汉中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的激进言行,引起了北京政府的仇视,将其逮捕。后在全国各大城市工、学、商界的-、-、罢市的声援斗争下,北京政府-将被捕
(18951949)
徐乾清
  徐乾清(1925.12.16-2010.01.09)防洪工程与水利规划专家。 出生于陕西省城固县。1949年5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现任水利部教授级高工、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徐乾清教授长期从事水利规划、科研等方面技术管理和综合研究工作,推动并参予了大江大河历次流域综合规划工作、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论证工作,主持了防洪专题论证,先后担任国家“八五”、“九五”科研攻关项目“黄河治理”、“长江防洪”、“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三项专家组组长,主持水利部“黄河水沙变化”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在黄河治理、长江防洪等规划工作中得到应用。参予主编《中国水利百科全书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52010)
姚虎成
  姚虎成,1950年出生于陕西省城固县沙河营一个农民家庭。解放初期,父母相继去世,8岁的姚虎成从此成了孤儿,在幸福院长大。1971年1月,姚虎成参加解放军。来到部队后,他一心想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恨不得把全身力气都使出来。当时部队正修莲(沱)宜(昌)公路,他干起活来不要命。初春在河里捞沙,别人换班他不换,一天足足干8小时。姚虎成7岁时只上过一年民办小学,文化程度低,他意识到一个战士光有干社会主义的愿望不行,还得有干社会主义的本领。他于是下决心学文化。读毛泽东著作。开始,他读完《雷锋日记》,大大开阔了眼界。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誓言:“走雷锋的道路。”入伍7个月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
(19501978)
邓先
  邓先,本县人。(《汉书·袁盎晁错传》)。汉景帝时,初为谒者仆射。景帝三年(前154),吴、胶西、楚、赵、济南、苗川、胶东七国国王因朝廷削藩,以要求诛削藩倡仪者晁错为名,联合反叛。当时邓先任校尉,为将击吴楚。一次回到长安,向景帝汇报军情,景帝问邓先:你从前线回来,吴楚等国听说晁错被诛,他们退兵了吗?邓先回答说:吴国谋反已准备几十年了。因朝廷削他的封地而动怒,要求朝廷杀晁错,这只是个借口。他们的真意是杀不杀晁错都要反叛,现在杀了晁错,恐怕天下有识之士从此闭口再不敢谏言了。景帝又问:为什么?邓先说:晁错担心诸侯王国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夺他们的封地,目的是为加强朝廷的权力,这是从长远计
[]
高建瓴
   高建瓴(约1793~约1865)字汉屋,号兰溪。陕西城固人。清道光元年(1821)中举人,后三科会试落第,大挑以知县用,分广东,主澄海、高明等县,后升连平知州。任职七年中,勤恳治理,政绩显著,受到巡抚林则徐的称赞。鸦片战争时,他率领民众支援前线作战,耳朵被大炮震聋。林则徐被革职流放后,他辞职返回原籍,被聘请担任城固斗山书院讲席,辛勤教授20多年。在此期间,他悉心研究了程朱与陆王理学各派以及张载、冯从吾关学派的学术思想,推崇“二程”和李颙的观点,晚年喜欢读《易》。他认为理论要服从于实践,主张人人反省修养,树立道德,不要空谈,要自己身体力行。为了强调社会道德,端正风气,改变陋习,他撰写了劝人戒-
[] (17931865)
何炯若
  何炯若(约1804~1861)字镛,号朱峰。原公何家庙村人。约生于嘉庆九年(1804.年),卒于咸丰十一年(1861),终年57岁。儒学生员。何炯若自幼苦读,辄通霄达旦,天资聪颖,嗜书成瘾。家庭虽不甚富裕,而书架上却摆满各种图书。成年后,很讲义气,常以钱物接济周围邻居。当时常有战乱,徭役田赋沉重,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何炯若不避权势,带头为民请命。终生不愿涉足官场,设私塾于本村何家祠堂,以造就人才为乐事。生徒众多,桃李盈门。课余阅读医书,对医术造诣较深,每天都有患者登门求医,救死扶伤,乡民称颂。何炯若博览典籍,旁通杂学,词章制艺,尤其精通。平生所著诗词甚多,惜全毁于战乱灾荒之中,唯咸丰年间所作
[] (18041861)
高万鹏
  高万鹏字抟九。陕西城固人。清咸丰五年(1855)中举。因会试不第,大挑以教职用,派为陇州(今陕西陇县)学正,未赴任。同治七年(1868)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升詹事府赞善,迁侍读学士,官至布政使。同治年间某日,高从外省返乡,恰遇陕南灾荒,乡亲邻里衣食困苦。他慷慨捐银300两,资助族人生产自救,又乞求当地驻军捐米60余石,发给生活特困的乡亲。光绪八年(1882)被清廷授予湖南常德知府。到任数月,审结积案180多起。调任长沙知府后,积极征兵筹饷,更显清正廉洁,深得上司器重,升任安徽凤颍六泗道道员,兼理凤阳关税。他力排众议,整顿税务,严惩-,革除积弊,税收倍增,却无损商民之利,得百姓拥护
[]
张凤翮
  张凤翮(?—1643年),字建中,号慰堂,城固南乐人。自幼聪明,勤奋苦学,善于处人,少时即自勉:“功不及乡里,何以及天下”。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中进士,后官至江南巡抚,崇祯末年卸任归里。昔时上元观一带地势低,水位高,水滩散见,民众零散居住,易受洪水和盗贼害,人无安居。张凤翮察看地形,捐资筹划,修建了南乐堡,使周围散居民众迁居其中。张凤翮带头捐钱募工匠,备石料,把五门堰支流上的砖木堰改成了石堰,并带领群众在今城东湑水河上修筑新堰(麦草堰前身),引湑水河水灌溉今廉家庄一带土地。由于张凤翮为官政绩显著,朝廷旨令建石碑坊旌表其母,即原城固鞋厂门口石碑坊,坊上刻有“南国文宗”四字,后毁于“文革”。
[] (?~1643)
康宝忠
  康宝忠(1884~1919)字蝶庵,又字心孚。祖籍陕西城固,因其父在川为官,故宝忠兄弟皆生于蜀。清光绪三十年(1904)夏赴日,入经纬学校,任陕西留日学生同乡会干事长。翌年七月加入同盟会。七月二十日(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被举为总部评议员,对同盟会发展多有贡献,井勿幕、于右任即由他介绍加入该会。同年十二月,他积极参加了中国留日学生反对日本政府颁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关于许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之规程》的斗争(史称《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事件),任留日学生会总干事。清政府下令逮捕留日学生中反日、反清的骨干人物,康亦名列其中。光绪三十二年(1906)初,同盟会派遣留学生中的同盟会员
(18841919)
陈俞廷
  陈俞廷(1901~1929)名咨,字俞廷、宇霆,乳名咨林。陕西城固人。19 15年考入城固县立高级小学。1917年毕业后,随父到西安考入成德中学。时值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后,陈受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参加各项爱国活动。共进社,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夏大学毕业后,被中共北方区执委会派往陕北,在肤施(今延安市宝塔区)省立第四中学任教。他以教书为掩护,同王超北、呼延震东、易厚庵一起,于1925年秋秘密建立了共青团延安四中支部。鉴于西方列强利用教会、教堂进行文化和经济侵略,同年12月成立了延安非基督教大同盟,陈为主要负责人,领导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非基”运动周。圣诞节那天,-队伍拆除教堂
革命烈士 (19011929)
杨王孙
   杨王孙(生卒年不详),西汉时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一说为京兆人,我国历史上主张“裸葬”之第一人。杨王孙家业千金,为一方巨富,喜好黄老之术,对盛行的厚葬陋习深恶痛绝,主张加以改变,并身体力行。当他染病在身、就要离开人间时,再三叮嘱儿子说:“我欲裸葬,万不可违背我的意志,死后用布囊盛尸,下葬后,引脱布囊,身体着土就行了。”其子于心不忍,遂求助于王孙的好友祁侯。祁侯写信劝告王孙,请他不要违背旧制。王孙回信说:“我所以要裸葬,目的是为了矫俗革弊。因为厚葬于死者并无裨益,俗人却借此竞夸豪奢,置有用之物于地下,任其腐朽;或者今日埋葬,明日被盗发,这与暴骨骸于荒野又有什么区别呢?”在他看来“费财厚葬”,
龚逢春
   龚逢春(1908~1978)原名永禄,字福畴。陕西城固人。1927年至1928年,先后就读于冯玉祥部在西安举办的军官学校和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参加中共和共青团组织领导的-。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冬被中共陕南特委军事委员会派到赵寿山部做兵运工作。1932年5月转到陕西警备第一旅,1933年随警一旅到西安,7月在陕西耀县参加了王泰吉骑兵团的起义,后在新成立的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从事政治工作。1934年夏任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治部主任,同年冬,调任中共陕甘边特委委员、宣传部部长。1935年3月,任陕甘游击队安塞五支队政委;10月调任保安独立营教导员,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19081978)
陈咨
  陈咨,(1901~1929)又名俞廷,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城固城关镇马桩口一书香人家。民国4年(1915)入城固中学,两年后随父转西安成德中学。民国8年(1919)年受五.四运动影响,萌发救国救民思想。民国10年(1921)夏考入北平燕京大学,次年加入共进社。民国13年(1924),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4年(1925)夏,俞廷燕大毕业,中共北方局派他到陕西省第四中学(延安)协助呼延震东办学。当年与王超北、易厚庵等在学校成立党团小组,后扩大为中共党支部。12月组织决定将第四中学党支部改为肤施(延安)党支部。官府于民国15年(1926)1月28日将俞廷、王超北等30多名师生逮捕。经群众
(19011929)
张叔亮
  张叔亮(1890—1967),又名张永宣,1890年出生于城固县许家庙镇张家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是一位忠厚善良的农民,以其勤劳、淳朴和乐于助人而享誉乡里,邻里有事,必请他前去调解说和。他父亲对外仁厚,治家却严而有方。他常对儿子们说:“咱家世代务农,没有几个人读过书,我不管再苦再累,都要让你们进学堂读书。”张叔亮耳濡目染父亲的言行,从小就养成了生活简朴、热爱劳动、好学上进、追求执著的性格。启蒙以后,张叔亮勤学好问,刻苦努力,12岁就读完了四书五经,并开始涉猎诸子百家、天文地理、音韵训诂、书法雕刻等方面的知识,深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们的青睐。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中
(18901967)
康心如
  康心如(一八九〇——一九六九年),陕西城固人,生于四川绵阳;名宝恕,号以行;一九一一年加入同盟会,不久,去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成都筹设中华民国联合会四川分会,创办《公论日报》。后往来于北京与上海之间,参与反袁世凯斗争。一九一九年开始经商,任四川美丰银行协理;一九二六年任经理;依靠刘湘主持,得以迅速发展;抗战期间,自任重庆临时参议会会长,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美丰银行的奢华时光,在抗战胜利后,渐渐不复存在;一九四五年后,美丰仍四处扩张分支机构,康心如还赴北美考察,但国共内战日渐升级,国统区经济一日不如一日;国民党“币制改革”失败,美丰银行内部汇兑业务亦受重创,在一系列的应对
(18901969)
刘秉钧
   刘秉钧(1901~1931)又名平衡,化名张国珍,笔名刘平、颦痕。陕西城固人。1917年县立高小毕业,次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设第一中学。三年毕业,赴上海报考南方大学,被录取。1923年(一说1924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与发起组织汉中旅沪同学会、陕西旅沪同乡会,任两会干事;还创办并主编《汉钟》《南针》月刊。1924年,因两刊受南方大学校方排斥,遂转学入文治大学。1925年初收到城固各界控告县知事汪兴涛-虐民快函,当即召开同乡会议,并复函表示:旅沪同乡愿作桑梓后盾;还向省、道发出快邮代电,要求迅速查办汪兴涛。“五卅”反帝-掀起后,刘担任文治大学学生会主席,组织本校与上海大学、南洋
(19011931)
吏兆熊
  吏兆熊(生卒年不详),字梦轩,陕西城固县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出任平利训导。他学识渊博,循循善诱。邑中知名士多游其门,掇高科者指不胜数。平利文风士习蒸蒸日上,文风优越,士习亦较端谨。同治七年(1868),因丁忧去任,诸生感念不置,为之立德教碑。他的德才为陕甘学政许轩屏所赏识,被聘为新设泾阳县城味经书院长,订期十年。著有《心劝集》、《儿童必读》、《棘关夺命录》、《身世准绳》等书。
[]
徐雪尘
  徐雪尘(1906~1968),名镜清,城固博望镇人。青年时先后到南京、上海、西安等地谋职,结识陈浅伦、徐彬如、李瘦枝和宋绮云等革命人士,参加过西北反帝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协会、西北革命青年读书会、世界语协会、西安救国会、救亡朋友会等进步组织,积极参加革命宣传活动。他曾与贾拓夫等人在西安民乐园砸国民政府委员、-长戴传贤的汽车,痛打西安二中校长魏海,砸烂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的招牌。“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以中小学教师的合法身份,广泛联系教育界进步人士和青年,宣传抗日,组织民先队,读书会,鼓励和资助何承华、赵炎等数十名学生奔赴陕北革命根据地。他多次到径阳安吴堡青训班参加讲演,揭露国民
(19061968)
全部城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