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历史人物介绍3
刘静波
  刘静波,又名刘浚波、刘泉,1904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汤沟镇刘家扁埂村的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的降临虽然为难以糊口的家中增添了一份负担,但自幼精明、聪慧的刘静波却比他六个哥哥、姐姐更博得父母的呵护。他10余岁时,父母决定全家勒紧裤腰带供他上学,希望这个小儿子将来能识字断文而光耀门庭。进学堂读书,这是刘静波梦寐以求的心愿。他知道自己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在学堂里不仅白天刻苦认字、听讲,而且晚上回家还挑灯夜读、背书。虽然比一般孩子晚读了几
革命烈士 (19041938)
宋士英
  宋士英,又名俊生,字敬德,1905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宋家庙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幼年丧父,家境日渐不支。10岁以前,他常协助兄长沛生捕鱼,以补家用,曾因划船而累得吐血。其祖父见之不忍,又看他天资聪慧,便让他就读于家乡私塾。宋士英深知家庭供他读书不易,所以学习格外刻苦,几年之后,便考进了无为县城内的兢存学校。中途曾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数次,但他总是设法自修补课而跟上原班,并在班上始终保持优异成绩,常受到老师的夸奖。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许多
革命烈士 (19051930)
汪孝芝
  汪孝芝,原名汪林务,1890年出生在安徽省舒城县猫儿岭的穷苦农家。由于家境贫寒,从小被送给班姓人家做童养媳。性格倔强的汪孝芝受不了封建家庭的-,幻想做一个惩恶行善的侠女,普济众生。16岁那年,她毅然逃出了班家,到六安县境埠塔寺一带,拜一个云游四方的老尼姑为师,采集中草药,为穷人治病,过着半乞讨半行医的生活。这老尼姑是“在理会”的一位首领。“在理会”为清代皖西民间的秘密结社之一,成立之初的宗旨是“反清复明”,后来转向“推翻满清,创建民国”
革命烈士 (18901933)
姚左堂
  姚左堂,1898年生于安徽桐城城关。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姚鼐的后裔。姚左堂幼年时常伏在父亲宽厚的背上,听父亲讲述桐城先贤的趣闻轶事。那些深含哲理与智慧之光的故事,滋润着他稚嫩的心灵。他还随父亲背诵过“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里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些描述封建社会里农民苦难生活的古诗句,被他默默地记在心里。到了读书的年龄,父亲送他到私塾馆。在那里,他专心听课,老先生很喜欢他的聪颖和用功学习的
革命烈士 (18981928)
颜文斗
  颜文斗,1909年出生于安徽省肥西县程店乡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他7岁入私塾读书,天资聪颖,才华过人。读书之余经常参加田间劳动。他目睹军阀混战,官吏贪劣,地主横行,感到无比憎恨,把这些人比作“蛆虫”,并由此忧虑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在父亲的支持下,他离开家乡来到合肥。不久,他遇到两位在合肥中学读书的同乡,就在一起孜孜不倦地钻研英文和国语课程。颜文斗以惊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在三年时间里完成了中学六年的全部课程。1926
(19091934)
朱育祺
  朱育祺,号超云,又名义佑,1907年出生于安徽省宿松县陈汉三合桥头屋一个农民家庭。朱育祺7岁入私塾,14岁入长溪山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少年时期的朱育祺,勤奋好学,大胆泼辣,见义勇为,交游广泛。他傲视封建权贵,蔑视宗族礼仪,曾因触犯清规戒律而多次遭到宗祠族长的囚禁。1927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师和二师从鄂东黄梅挺进宿松。此时,朱育祺年方20,正值有为之年。他四处奔走,发动群众,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不久,他被保送进入黄埔军校安庆分校短训
革命烈士 (19071937)
黄生
  黄生(1622——?),字扶孟,自以为钟灵秀于黄山白岳,故就己姓而别号白山。安徽歙县人。黄生在明代为诸生,入清不仕。所交王炜、龚贤、屈大均辈皆知名之士。于文字训诂之学极有根柢。近人章炳麟说他“研精小学,与专求篆隶、审正形体者不同,盖文字之原,主声不主形,故古书中凡声近之字,多可通假,而生书所言,有初义之音,有次义之音,或字本无义,以声取之,或借音专行,本音遂废。要眇之论,已发其端。”(民国《歙县志·卷七》)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评其
[] (1622~?)
程瑶田
  程瑶田(1725——1814),字易田,因生时有文(纹)在手曰田,故而得名。后又改字易畴,号让堂。安徽歙县人。平生以著述为事,通音乐,能书法,旁及诗歌,精于鉴别,亦能篆刻,所绘墨兰颇有逸趣。阮元《俦人传》称:“少与休宁戴震相友善,故其经术最深。生平潜心实学,精于鉴别,尤肆力于《考工记》,旁涉六书九数。盖以其治经考古,皆莫离乎书、数二事。”程瑶田好学深思,勤奋不已,“平居鸡鸣而起,燃灯达旦,夜分就寝,数十年如一日”。乾隆十七年(1752)
[] (17251814)
洪榜
  洪榜(1745——1780),字汝登,一字初堂。安徽歙县人。年十五时,补邑庠生。乾隆三十年与其兄洪朴一并应试选拔,洪朴授中书而洪榜却未获好评,但其文章见知于安徽学使梁文定,后一起游学至晋。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梁文定评其赋曰:“词霏玉屑,则弟胜于兄;文抱风云,则伯忧于仲。”乾隆四十一年(1776),应天津召试第一,授内阁中书。与其兄洪朴、其弟洪梧有“同胞三中书”之誉,时称“三凤”。洪榜精粹于学问之道,只可惜英年早逝,卒年三十五岁
[] (17451780)
洪梧
  洪梧(1750——1817),字桐生,一字植恒。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召试中书,乾隆五十五年(1790)成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官至沂州府知府,时人称“同胞刺史”。洪梧博古通今,兼工词翰。曾任扬州梅花书院山长,教授弟子宗仰汉学。与其兄洪朴、洪榜时有“同胞三中书”之誉,时称“三凤”。洪梧与金榜为歙县同乡,洪朴、洪榜为其胞兄,治学之风同属徽派朴学,讲求从文字学入手,以训诂考据法治经,并扩大到史籍、诸子,
[] (17501817)
江有浩
  江有浩(1773——1851),字晋三,号古愚。安徽歙县人。二十二岁补博土弟子。江有诰读书不应科举功名考试,平生致力于古音韵学的研究,杜门著述,寒暑无间。晚年对六书益精,著述颇丰。江有诰是徽派朴学阵营中的著名学者,壹志古学,慨惜自周秦之后古音日舛,因此冥心推究,废寝忘食。其对于古音韵的嗜好源自于顾炎武《音学五书》与江永《古韵标准》,认为江永的著述能补充顾氏不完备之处,但部分仍有漏缺。江有诰将江永古韵十三部“析幽侯为二,支脂为三;又于脂部
[] (17731851)
方矩
  方矩(1729——1789),又名根矩,字晞原。安徽歙县人。贡生。乾隆十七年(1752),江永讲学歙县西溪汪氏不疏园,时年二十四岁的方矩,曾来就学,与戴震、郑牧、汪肇龙、程瑶田、金榜、吴绍泽等数人从师江永,在徽派朴学阵营中与同门金榜、程瑶田、洪榜、汪肇龙、郑牧、汪梧凤并称为“江门七子”。方矩为学,自汉注、唐疏以洎宋五子之书,皆博涉遍观,曾自言“孔门而后言绝义乖,儒流灭裂,然人道不终为魅者,程朱之为也。”(据《耆献类征》四百三十九胡赓善《
[] (17291789)
胡承珙
  胡承珙(1776——1832),字景孟,号墨庄。安徽泾县人。自幼颖悟,十三岁入邑庠生,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官授编修。十五年(1810),历任广东乡试副考官、御史、给事中。“自以身居言路,当周知天下利弊,陈之于上,方不负职。数年中陈奏甚多,多见施行。”(《清史稿》)二十四年(1819),授福建分巡延建邵道,编查保甲,设立缉捕章程八条,匪徒敛迹。调署台湾兵备道,缉获洋盗张充等处置于法。之后请假回原籍。台湾素称难于治理
[] (17761832)
胡匡衷
  胡匡衷(1728——1801),字寅臣,号朴斋。安徽绩溪人。岁贡生候补训导,赠承德郎,官户部广东司主事,累赠资政大夫。笃学好古,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以经论政,不苟与先人同异,著述卓然可信。绩溪古为徽州属县,自从出江永、戴震以来,学风弥盛。胡匡衷生平以孝友为乡里所重,绩学敦行,于经义多有所发明,尤其精通《礼》学,尢以《仪礼释官》为代表。此书之作,胡匡衷以《周礼》所记皆天子之官,特详考《仪礼》诸篇所见诸侯之官,分别胪列,根据注疏,采摭其他经
[] (17281801)
胡培翬
  胡培翬(1782——1849),字载屏,号竹村,又号紫蒙。安徽绩溪人。胡匡衷之孙,胡秉虔之侄。嘉庆二十四年(1819)殿试二甲进士,官内阁中书,擢升户都广东司主事。道光十年(1830)因窜稿假照案牵累降二级调用,查无所污,十三年(1833)复原职。胡培翚宦海沉浮数年,《清史稿》记载:“居官勤而处事密,时人称其治官如治经,一字不肯放过。绝不受财贿,而抉隐指弊,胥吏咸惮之。”可惜始终无知遇者,归乡后创建东山书院,之后为东南大吏延聘,主讲于钟
[] (17821849)
胡世琦
  胡世琦(生卒年不详),字玉鐎,号玉樵。安徽泾县人。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之后官任山东费县知县。胡世琦少年聪慧,为文卓荦有奇致,弱冠之年举于乡,闭户肆力于经史典籍。其间外出与当时通达之人游历,如姚姬传、程易畴、洪稚存、段若膺等,皆受教于诸先生。任知县时公卿大多器重其才学,为之扼腕叹息,胡世琦却窃喜曰:“是岂不足行吾学耶!”最终因为不肯阿谀奉承上级,又勇于所任之事,触犯同僚所忌,又挂吏议失职,遂浩然决意引退。归田之
[]
胡澎
  胡澎(1825——1872),宇荄甫,一字甘伯,号石生,安徽绩溪人,胡培翚族侄孙。胡澍早有文誉,道光二十四年(1844)肆业于徽州紫阳书院,以古学行受知于督学季芝昌,补诸生。补徽州府学生。咸丰九年(1859)参加江南乡试,行至靖江,因太平天国战事,资产荡然,道路梗阻而折回,游离于浙东、浙西,后寄寓于杭州。同治元年(1862)至京,会试落第,得友人帮助捐升郎中,分发户部山西司。胡澍就试金陵时,始得孙渊如、洪稚存著述,慨然仰慕二人之为人。孙
[] (18251872)
汪龙
  汪龙(1740——1823),字叔辰,一字起潜。安徽歙县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拣选知县。汪龙安贫乐道,不预外事,仅一应聘主讲古紫阳书院。龚丽正为郡守,延请汪龙纂修郡志。汪龙全心投入,采访殷殷,后事中止,汪龙仍搜集不止,取旧志阙讹之处予以补正,著成《人物志稿》八卷,收藏在家中,其任事态度执著如此。归安丁杰来歙县授徒,汪龙师从之学。嘉庆十八年(1813),汪龙年愈七十,获交金坛段玉裁,读其所注《说文》一书,将一向有疑义之处得到补
[] (17401823)
姚配中
  姚配中(1792——1844),字仲虞。安徽旌德人。为师教授乡里二十余年,家贫而守坚,学优而遇蹇,以廪生病逝于故里。姚配中弱冠之年已博览经史,旁通百家之言,而尤其嗜好精研《易》经,对清代经学家张惠言《周易虞氏义》倾心研读,又求得李氏《集解》,研究众家之说,认为其中郑氏最优,但苦于其义简略,“意推之至形梦寐,成《周易参象》十四卷”,后为论十篇,阐说其通义,附于编后。其后又重新校点《周易参象》,删改《通义》之十篇为三,移至编首之前,题为《周
[] (17921844)
汪灼
  汪灼(1748——1821),字渔村,别号方外老渔。安徽歙县人。西溪不疏园主人汪梧凤次子,戴震的及门弟子。长于诗文,兼擅绘画。汪灼家传甚醇,且自幼师从戴震学《说文》和经史之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汪灼对于其师戴震后来的成就写下比较概括的总结:“先生名成于征聘,而学之成源于两馆余家。”汪灼著有《毛诗周韵诵法》十卷、《诗经言志》二十六卷。《毛诗周韵诵法》有云:“古今韵书,名为韵,实类其音也。凡字一出顿注曰音,字终而音袅袅有所归曰韵。惟周氏德清中
[] (1748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