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名人录
殷开山
  殷开山,名崤,以字行,京兆鄂 (今陕西 鄂县)人。为隋太谷长。六一八至六二六(唐高祖年间)召补大将军掾,历迁吏部尚书。谥日节。涉书,工为尺牍。在四大名著《西游记》中,他是当朝宰相,因看重了陈光蕊的才学,将自己的女儿殷温娇许其为妻,殷温娇后来生了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唐僧。殷开山世居江南,后徙京兆鄠县(陕西户县北),李渊旧部。攻长安破魏文升有功,赐爵陈郡公。平薛举浅水原之战兵败削职,旋从平薛仁杲,以复爵位,拜陕东道行台兵部尚书。从讨王世充,进爵国公,征刘黑闼时病卒。诏赠右仆射,谥曰节。赐爵作为唐代开国功臣的殷开山,他的祖父殷不害为南朝陈(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司农卿、光禄大夫,本居陈郡,陈亡后,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622)
薛怀义
  薛怀义(662年-694年12月25日),原名冯小宝,武则天男宠。京兆鄠(今西安市户县)人。初在洛阳卖药,与千金公主的侍女私通。公主得知,入宫向武则天举荐。武则天召见,喜小宝身强力壮,体貌魁伟,因留其于宫中私通。为避免外人察知,便于出入宫禁,乃让小宝削发为僧。又令改姓薛,取名怀义,与太平公主丈夫薛绍为一族,并命薛绍认小宝为季父。从此,怀义引洛阳僧法明、处一等数人在宫内诵经。出入宫乘厩马,以中官侍从,武氏诸王及朝官见之以礼相让。垂拱初年(685),怀义提议在洛阳西建白马寺院,武则天照准,命怀义监修。寺成,怀义为白马寺主持。他恃宠幸,不守法度,寺中僧人亦仗势横行。右台御史冯思勖屡劾怀义不法,被怀义
[] (662694)
贺唯一
   贺唯一(1301~1363年),又名太平(蒙古语),字允中,鄠(今陕西户县)人,贺胜之子。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其父被丞相铁木迭儿陷害而死,他当时年届弱冠,尚在读书。1324年,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即皇帝位,为贺胜昭雪洗冤,准贺唯一袭其父原职,任虎贲亲军都指挥使(从二品)。不久,调为陕西汉中道廉访副使(正三品)。1329年秋,文宗图帖睦尔复皇帝位,将贺唯一召回朝任工部尚书,负责修建奎章阁,完工后,调任上都(故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北)留守同知。元顺帝妥欢帖木儿元统初年(约1334),贺唯一改任枢密副使。不久,迁同知枢密院事。后升任御史中丞。当时,中书省参议佛家闾为官不正,御史上章参劾,中书丞相
[] (13011363)
杨砺
   杨砺(931~999年),北宋京兆鄠(今陕西户县)人,字汝砺,原名励。他出身于官僚世家,曾祖曾任唐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祖父任后唐均州刺史,但到他父亲时家道已开始衰落。他自幼好学,宋太祖建隆年间举进士第一。父丧之后,他认为官俸不足养母,在家闲居。后经朋友写信敦促才赴任。初为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东北)团练推官。一年后,又因他的母亲生病弃官回乡。开宝九年(976),再授为陇州(治今陕西陇县)防御推官。后被召入朝为光禄寺丞,久之改屯田员外郎,知鄂州(治今湖北武汉),任职期间,政绩显著。宋真宗赵桓即位前,曾被封为襄王。杨砺担任了襄王府的记室参军,掌管书写奏章。迁水部郎中。后赵恒任开封府尹时,非常器
[] (931999)
贺胜
  贺胜(?~1321年),字贞卿,亦字举安,小字伯颜,以小字行。陕西鄠(今户县)人,贺仁杰之子。1253年,忽必烈分封于关中,任用名士许衡在关中兴办学校,贺胜即从许衡读书。由于其父贺仁杰是忽必烈的近臣,所以,他16岁时被选为忽必烈的随从侍卫。从此,他常在忽必烈左右,出入伴驾,深受忽必烈的器重。至元二十四年(1287),乃颜叛乱,忽必烈率军北征,五月,到达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北)。贺胜随行,守卫忽必烈的军帐,传达军令,戒备森严。由于他往返路途对忽必烈侍奉的特别周到,尤其是护卫了忽必烈的安全,所以,受到忽必烈的特别恩宠,被拜为集贤学士,诏赐一品官服,主管太史院。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政府取消
[] (?~1321)
朱昂
  朱昂(925~1007年),北宋京兆鄠(今陕西西安市户县)人,字举之。唐天复末年,其父徙家南阳(今河南南阳)。朱温篡唐以后,他的父亲和唐朝旧臣李涛等人携带家眷南渡至潭州(治今湖南长沙)。朱昂自幼喜欢读书,与熊若谷、邓洵美同学。当时有个叫朱遵度的人喜欢读书,人称为朱万卷。称朱昂为“小万卷”。他看到后周政权统一全国已成趋势,于是北游江、淮流域。周世宗派大将韩令坤率兵南征,兵至扬州(治今江苏扬州),朱昂请求拜见,并提出治乱方略。韩令坤表授他为扬州扬子县(今属江苏仪征县)令。宋朝建立以后,被授为衡(治今湖南衡阳)录事参军。开宝年间,拜太子洗马、知蓬州(治今四川仪陇南)。随后徙广安军(治今四川广安县)。
[] (9251007)
崇侯虎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告密者”,那是商纣王时代,距今约3100年。纣王任命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的女儿被纣王纳入后宫,因为不喜淫乐,纣王就把她杀掉,把九侯也剁成肉酱,鄂侯争辩几句,也被做成肉干,“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史记•殷本纪》)。文王困羑里 崇侯虎向殷纣说西伯的坏话,他说:“西伯积累善行、美德,诸侯都归向他,这将对您不利呀!”于是纣帝就把西伯囚禁在羑(yǒu,有)里。闳夭等人都为西伯担心,就设法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地区出产的红鬃白身、目如黄金的骏马,有熊国出产的三十六匹好马,还有其他一些珍奇宝物,通过殷的宠臣费仲献给纣
[]
贺仁杰
   贺仁杰(1234~1321年),字宽甫。祖籍河东隰州(故治即今山西隰县),其祖父贺德种时迁居关中,为京兆鄠(即陕西户县)人。公元1253年秋,忽必烈领兵南下驻扎六盘山。贺仁杰之父贺贲建宅时于残垣中得金数千,不敢私藏,持金前往忽必烈军营纳献,并推荐贺仁杰的文才武略。忽必烈即将贺仁杰录为自己的随从侍卫。从此,贺仁杰跟随忽必烈南征北战,屡立战功。1260年,忽必烈即皇帝位后,贺仁杰在宫中辅助忽必烈处理军国要事。他提出的建议,多为忽必烈采纳。且言语谨慎,保守内宫机密,深受忽必烈的器重。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灭了南宋,统一了全国,贺仁杰仍在忽必烈的身边参赞朝政。忽必烈欲选民间少女入后宫为妃,贺
[] (12341321)
贺均
   贺均(生卒年不详),又名也先忽都(蒙古语),字公秉,鄠(今陕西户县)人,贺唯一之子。少年好学,擅长诗文。后依靠其家官荫入仕,累迁为殿中侍御史、治书御史、翰林侍读学士,承袭了其家世职“虎贲亲军都指挥使”。贺均生于官宦之家,但他恭廉慎行,礼贤下士。加之,其父贺唯一官居中书丞相,他的声望随之提高。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末,其父被罢官,他随父西归奉元(今西安市)居住。6年之后,1355年,北方红巾起义军声势威震江淮,元朝廷恐慌不安,急忙起用贺唯一领兵抵挡红巾义军,贺均同时被召回朝任兵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后又除通政院使,管理全国驿站交通事务。至正十七年(1357),贺唯一升任中书丞相,他随之升知
[]
赵寿山
   赵寿山(1894~1965)原名生龄,字杜亭。陕西户县人。先后就读于陕西陆军小学堂、西北大学预科(后改为省立三中)、陕西陆军测量学校。测量学校毕业后历任陆军测量局科员、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部科员、冯玉祥部陆军第十六混成旅上尉参谋兼学兵团地形教官,1921年升任少校参谋。1924年春参加杨虎城部队,先后任教导队排长、教导营营长。1926年随杨坚守西安八个月,抗击军阀刘镇华镇嵩军的围攻。1927年5月,杨虎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军长,率部参加北伐,赵任第十军补充团团长,留驻渭北。1928年秋率留陕部队脱离冯系控制开往山东与杨部会合,任暂编第二十一师第七团团长。中原大战期间任第十七路军团长兼南
(18941965)
王九思
  王九思(1468~1551) 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汉族,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王九思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与刘瑾为陕西同乡,被名列瑾党,降为寿州同知。以诗文名列“前七子”。所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及散曲集《碧山乐府》等。人物生平王九思出身于书香之家,家境富裕,天资聪明,一表人才,自幼读书,学识渊博,尤长文学。他青年时热衷于功名。明孝
[] 前七子 (14681551)
雒建斌
  雒建斌,摩擦学领域专家。清华大学教授。1961年8月18日出生于陕西省户县,籍贯陕西户县。198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85年至1988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并获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纳米摩擦学研究。研制出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发现了薄膜润滑的系列新现象,建立了薄膜润滑物理模型和润滑失效准则。将纳米摩擦学研究与先进电子制造相结合,在表面平坦化方面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实现了表面粗糙度小于1Å的超光滑表面制造,并应用到计算机硬盘、单晶硅片、蓝宝石晶圆等制造中。曾获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心敬
  王心敬(1656~1738年),字尔缉,号丰川。清代理学家,陕西鄠县(今户县)人。幼年丧父,其母以纺织供他读书。25岁时,他前往周至拜名儒李颙为师,随从李颙研究理学约十年时间,成为李的得意门生。李颙感其母督促儿子的精神,特意作《母教》一文,称赞心敬之母如同孟母教子。他跟随李颙期间,刻苦用功,潜心钻研。后来学问渐富,名声随之传闻很广。宰相朱轼来陕督学时,曾几次亲至户县向他求教学问。总督、巡抚等大员先后均以“隐逸”、“真儒”向朝廷举荐,他皆不愿应召为官,专心致学,学声更高,以致贵州、福建、湖广、-一带的地方官纷纷请他主讲本省书院。他曾应湖北巡抚陈铣之邀,去汉江书院讲学。康熙五十三年和雍正元年,清廷
[] (16561738)
杨伟名
  杨伟名(1922~1968)陕西户县人。12岁入村私塾读书,15岁父丧辍学,边耕田,边自学,借邻里亲友书籍,读完中学课程。1940年,18岁的杨伟名,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在外当兵三年,后逃跑回家,继续务农。因家贫地薄,他虽终年在田里劳作,一家人仍不得温饱。加以缴不起国民党乡、保公所的苛捐杂税,常受官府和富豪欺压。在中共户县地下组织的教育帮助下,他认识到穷人要翻身只有闹革命的道理,逐渐关心天下大事,并开始写一些时评、杂感类的小文章。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大打内战,搞得城乡鸡犬不宁。渴望能过上安稳日子的杨伟名把蒋介石恨得咬牙切齿。1946年7月,他从报纸上看到闻一多先生因支持学生争民主、反
(19221968)
关麟征
  关麟征(1905—1980),原名志道 ,字雨东。生于1905年4月18日,陕西户县人 。国民党陆军中将。1938年,在台儿庄血战中,负责攻击日寇的国民党部队五十二军,被当时国内外军事评论家称之为“关铁拳”,这“关”字是指时任军长的关麟征。关麟征出身于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民之家,家境贫穷。中学时代,因故辍学,后投笔从戎。1924年到广东投考黄埔军官学校,成为第一期学员,并于同年12月毕业。1928年任国民党陆军第十一师步兵第三十一旅第六十一团团长;1929年任新编第五师副师长;1932年升任第二十五师师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任第五十二军军长,参加台儿庄大战,重创敌军,升任第三十二军团军团长;
(19051980)
杨明轩
  杨明轩(1891~1967)原名荃骏,字明轩,后以字行。陕西户县人。清宣统元年(1909)起,先后在西安府中学堂、陕西法政学堂、秦省第一中学、三秦公学读书。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学生队,在西安街头维持秩序。1913年秋,杨被推荐公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同文书院。不久,日本乘欧战之机侵占中国青岛等地,他于次年夏愤而归国,参加反对侵略者的斗争。1915年夏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受陈独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思潮的影响,曾与匡互生等组织成立少年中国会和同言社,出版《工学》期刊,创办平民学校,宣传教育救国。五四运动爆发时,与匡互生、张耀斗等投入了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斗争,被北京政府两次逮捕。
(18911967)
韩兆鹗
  韩兆鹗(1891~1970)字卓儒,化名赵民仁、林枫桢。陕西户县人。1916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史地专业,参与组织高师陕西学生同乡会;1920年初同旅京同学魏野畴、杨钟健等创办《秦钟》半月刊,抨击陕西当局的黑暗统治,团结众多的旅京同学。五四运动中,他被高师学生会选为北京学生联合会交际干事,曾以学生代表的资格出席环球中国学生会。1921年毕业回陕,先后从事教育八年,担任过渭北中学、户县中学、省立一中、省立一师、女子师范等校教员和省立二师校长等职。这期间,他当教员,备课认真,讲授生动;他任校长,致力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尽量辅导学生自学,走向独立思考的道路”。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
(18911970)
张迺葳
   张迺葳(1891~1950)字警伯。陕西户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清宣统元年(1909)随蒋介石、张群、何应钦等在日本拜谒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年武昌起义前夕,张响应中国同盟会号召,中断学业,与蒋介石、何应钦等回国参加武装反清斗争,任武昌新军指挥部之副队官(副连长)。是年10月10日夜,新军进攻湖广总督衙门时,步枪弹尽。张挥舞大刀,冒死杀砍,所向披靡。1912年又东渡日本,完成中断了的士官学业,1916年学成回国,任陕西模范营营长。后应其把兄何应钦之约,任贵州讲武堂战术教官兼黔军第五混成旅参谋长。1923年经岳维峻及邓宝珊举荐,任胡景翼在彰德(今安阳)开办的军官
(18911950)
姚克
   姚克(1917~1969)原名志钧,亦作志军。陕西户县人。1936年在西安高中读书时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投身于青年学生的-。西安事变中,他走上街头,宣传中共提出的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率民先队员及进步青年到农村宣传民众,鼓动抗日救亡。同年11月,被派到安吴青训班学习,次年1月,又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提高了对中国革命的认识。1938年8月抗大毕业后分配到河南竹沟新四军留守处任排长。9月17日在剿灭土匪的战斗中机智、勇敢,经连长、指导员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月,任游击支队三团指导员,在彭雪枫率领下向豫东敌后挺进。11月在淮阳窦楼与日军作战时负伤,1939年调到地
(19171969)
全部鄠邑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