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名人录
杨荣
  (1371—1440),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其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然而由于其恃才自傲,难容他人之过,与同事常有过节,并且还经常接受边将的馈赠,因此往往遭人议论。杨荣既以武略见重,又有些文才,据《明史·艺文志》载,其著作有《训子编》一卷、《北征记》一卷、《两京类稿》三十卷、《玉堂遗稿》十二卷。 建文二年(1400),杨荣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建文四年,朱棣进入南京,杨荣和解缙、杨士奇等一同迎附。杨荣建议朱棣先谒埋葬朱元璋的孝陵而后即位,朱棣欣然采纳。朱棣即位后,从翰林院中
[] 明朝首辅 (13711440)
袁枢
  袁枢(1131—1205)字机仲,建安(今建瓯市)人,宋绍兴元年(1131年)生。袁枢5岁入乡塾读书,8岁时,曾在屏间题诗:“泰山一叶轻,沧浪一滴水。我观天地间,何啻犹一指。”表现其童稚时的天赋和非凡抱负。绍兴十七年(1147年),袁枢到临安(今杭州)入太学。学习勤奋,曾参加国子监考试,所写《修身为弓赋》,深得太学录周必大和刘珙的赏识。袁枢在太学共9年,业满后离开。隆兴元年(1163年),袁枢参加礼部考试,获词赋第一,登进士第,授温州判官。不久,调任福建路兴化军教授。为人刚毅正直,忠君忧国。乾道七年(1171年),任礼部试官、太学录时,曾连上三疏:“一论开言路以养忠孝之气:二论规恢复当图万全;
[] (11311205)
范汝为
  范汝为瓯宁(今建瓯市)人。生年不详,盐贩家庭出身,粗知文书。建炎三年(1129年)春,御营前军统制苗傅、副统制刘正彦为逼高宗逊位,发动政变,事败后领兵退入建州。各路官军入境追击,到处烧杀劫掠,百姓-迁徙-。宋军擒获苗傅、刘正彦去后,建州发生灾荒,斗米千钱,饥民遍野,官府不加怜恤,反而横加鞭笞逼迫。范汝为平素仗义执言,同情贫苦农民,目睹官吏凶暴和饥民惨状,遂于四年(1130年)七月在瓯宁县源峒揭竿起义,附近饥民纷起响应,高宗命统制李捧领兵三千与福建安抚使程迈合兵“进剿”,也被义军打得大败,李捧只身遁逃。同年十一月,范汝为攻破建阳县城,高宗又命神武副统制辛企宗领兵1万进讨。辛企宗入闽后,见义军势盛
[] (?~1132)
陈诲
  陈诲生年不详,建州(今建瓯)人。生数月,矫健能驰走,父惊异,取名“阿铁”。长大后,事王延政,为将。南唐攻建州,诲数出挑战,被擒。将斩,已解衣伏地,忽脱身绝驰,追者数十百人莫能及。及自归查文徽,文徽骇异,用为战棹指挥使,领故部曲从攻福州。冯延鲁败走,诸营皆溃,死者万计。诲独殿后,收所弃金帛20万以归。潘承祐亦荐之,文徽镇建州,诲为剑州刺史。听间谍都说吴越戍兵弃福州,文徽贪功,率诲攻福州吴越兵,诲以战船入闽江,时值春雨,江水暴涨,一夕700里抵城下。吴越遣兵来救,战于闽江,诲素善水,潜入江,凿吴越楼船,吴越兵惊溃,遂击败之。获其将马先进、叶仁安、郑彦华,得知福州未尝有变,而文徽传令入城,诲劝不可速
[五代十国] (?~962)
郑珏
  郑珏,字致刚,建安人。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进士,任安陆府教授,御史台主簿。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兵南侵,徽宗和钦宗被掳,康王赵构在济州起兵,自任兵马大元帅。郑珏耻于张邦昌作金人傀儡,以民族节气为重,毅然投身康王。不久,康王即帝位,称高宗,改元建炎,建立南宋政权,任郑珏为监察御史,升谏议大夫。珏建议高宗驻兵建康,凭籍长江天险以巩固边防。不料郑珏的奏章竟被当时专横弄权、恣意行事的宰相黄潜善、汪伯彦压置不报,而未及时防御,致使金人攻入泗州,高宗只好匆惶渡瓜州而转镇江。黄、汪2人的误国行为,引起众臣的怨愤,受中丞张激弹劾。高宗罢去他们相职为观文殿大学士,派潜善任江宁知府,伯彦任洪州知
[]
游简言
  游简言字敏中,建安(今建瓯)人。游恭子。简言少孤力学,起家为秘书省正字。南唐李昪镇金陵时,以简言为户曹参军,典元帅府书檄,迁观察推官。李昪受吴禅,为中书舍人。一时典册,皆出其手。南唐保大元年(943年),李昪立,迁翰林博士。简言不附权贵,李昪颇重其为人,命判中书省兼吏、兵部选事,裁仰侥幸,憎疾者众,选人邵唐上 书,要斩简言。璟认为邵唐挟私忿谤,将邵唐杖流饶州。迁都豫章,立吴王为太子,留西都监国,以简言为辅。简言力辞,说:“久备近臣,不忍去帷幄。”璟嘉其一心事主,拜为吏部尚书、知省事。简言亲治簿书,督责严峻,僚吏畏敬,以事请讬,虽直也不得伸,议者认为简言太过。徐锴与兄铉皆负重名,锴以屯田郎中知制
[]
张伯玉
  张伯玉(1003~约1068年),字公达,建安(今建瓯县)人。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登进士第。以后又登书判拔萃科。庆历元年(1041年),出任吴郡从事兼郡学教授;接着以秘书丞为太谷令。他爱民勤政,广兴水利。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以其敢言清节,荐于朝廷任职。皇祐元年(1049年)官侍御史。当时陈执中为相,伯玉说:“天下未治,未得真宰相故也。”因而得罪陈执中,出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仁宗皇帝惋惜伯玉,离京前,赐银钱五万。至和年间(1054~1056年),伯玉任严州副知州。嘉祐八年(1063年),以度支郎中知越州(今浙江绍兴)。伯玉兴学育才,作出很大成绩。治平二年(1065年),伯玉
[] (10031068)
黄升
  黄升(生卒年不详)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建安(今属福建建瓯)人。不事科举,性喜吟咏。以诗受知于游九功,与魏庆之相酬唱。著有《散花庵词》,编有《绝妙词选》二十卷,分上下两部份,上部为《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十卷;下部为《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十卷。附词大小传及评语,为宋人词选之善本。后人统称《花庵词选》。淳佑九年(1249)胡德芳序云:“玉林早弃科举,雅意读书,间以吟咏自适。阁学受斋游公(九功)尝称其诗为晴空冰柱。闽帅秋房楼公闻其与魏菊庄(庆之)为友,并以泉石清士目之”。《中兴以来绝妙词选》末附自作三十八首。其《木兰花慢。乙巳病中》词云“念少日书癖,中年酒病,晚岁诗愁。”乙巳为淳佑五年(12
[]
马仙姑
  马仙姑奇女孝行马仙姑,俗名马五娘,唐代建安(今建瓯一带)人,生卒年不详。马五娘在按婚约即将出嫁时,未婚夫突然死去。她强忍悲痛,誓不二嫁,精心照顾婆婆,以纺织为生,供养老人。传说马五娘平常出入都是打赤脚,一次外出遇上溪水暴涨,无舟可渡,即用雨伞张开仰置水上作舟以渡,令旁观者目瞪口呆,称为奇女。她也对人说,自己本非尘世凡人,等老人终其天年,即化仙而去。因此,得到当地人信仰,遇到旱灾就请她去设醮祈雨,据说都十分灵应。马仙姑死后,人们立像建祠纪念她,定六月十六日为马仙姑神诞,举行大规模祭典。对马仙姑的信仰从建瓯向闽北、闽东各地流传,后又传到闽中、闽南一带。北宋时,宋真宗曾两次敕封马仙姑,分别为“灵泽感
[]
吴秘
  吴秘(生卒年月不详),字君谟,北宋福建建安人。宋景祐元年(1034)进士。历官侍御史知谏院,后出任豪州知府,提点京东刑狱。吴秘好学,以钻研经典闻名。他所注《扬子笺》和著《周易通解》五卷,为宋廷重视,经太玄参政孙忭的推荐,-奏明皇室,曾令收入内库,列为珍贵藏书。吴秘研究《春秋》,把公羊、谷梁、左氏3家的著述作纵横对比,发掘其异同,早想写《春秋集解》来抒发自己的见解。可是身为朝官或出任知府,官务缠身,无法专志致学,写作亦受制约,因而特地上表奏请充任比较闲余的郡官。果然得到朝廷的诏准,补同安太守,并且予以鼓励,批准他支取转运使俸禄。他如愿以偿,奋发疾书,著成《春秋三传集解》流行世间。宋代以郡官而支转
[]
黄晞
  黄晞,字景微,北宋建安人。无官无职,以道学闻名。他以研究《春秋》和《周易》为主。他曾经说;“左氏《春秋凡例》得圣人之微,又说:“郑康成的《周易象数》极天地之蕴”,造诣极深,受到福建学者的景仰。泉州太守陈靖和福州太守陈绛都聘请他任讲席,并且亲自带领学生听讲。他曾仿效《论语法言》的笔法,著《赘隅子欷歔琐微论》10篇,阐明前人道义隐微之处和古今治理得失所在。他解释说:“赘隅者枿物之名(斩而复生之物的名称),欷歔者兼叹声(象声词),琐微者述之之谓也”。又著《杨庭新论》10篇,论述当时要务。景祐年间(1034~1037),黄晞40岁,他认为京都是天下人文荟萃的所在,要想阅历天下义理、畅读天下未见的书籍,
[]
袁说友
  袁说友字起岩,宋建宁府建安(今建瓯)人。生于绍兴九年(1139年)。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淳熙四年(1177年)任秘书丞兼权左司郎官,后调任池州知临安府。累任太府少卿、户部侍郎、文安阁学士,吏部尚书。袁说友有才识,忠于国事,为官30年,奏疏多切时弊,发扬正气。淳熙五年(1178年)上疏指出:自绍兴末迄今,宿将多死亡,幸存的也都衰老,新进后生想献身而无门路,朝廷应令内外将帅推举,凡武艺高超,谋略深远,熟悉兵法,有志报国者,经考察后予以试用。如所举不实,推举人要重加黜责。淳熙六年(1179年),孝宗召问,又上三策:一要久任统帅,二要选任正、副将官,三要修治兵器。光宗久不上朝,他连上八次奏疏力
[] (11391204)
李虚已
  李虚已,字公受,原籍光州。他先辈五世祖随从王潮入闽,家住建州。李虚已少年时,曾跟随父亲李寅在庐山读书进修,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中进士,任沈邱尉。淳化年间(990~994)任遂州知府,至道二年(996)调任尚书屯田员外郎,之后续任龙图阁待制、御史中丞、尚书工部侍郎等职。宋太宗励精图治,曾下手书,命使臣遍查各州,根据“公勤洁已、奉法除奸、惠民临民”的标准,考核官吏政绩,选择优秀官吏,一经选中者,每月发给奖金。曾被选中的7人中,李虚已名列第一。当时他祖母已年过80岁,听说他孙子被选为政绩显著的好官,非常高兴。李虚已就此献诗,陈述他父子蒙受皇上恩遇及祖母以叨恩为荣的情意。太宗深为赞赏,赐他五品官服
[]
叶廷珪
  叶廷珪,字嗣中,建安人。宋宣和五年(1155)进士。曾任武邑丞,转任德兴知县。赋性忠直,不肯迁就奸邪。当由金人扶植的“楚帝”张邦昌下诏书到县时,他不下拜。在任中秘府时,高宗任用秦桧为相,他极表气愤。一次,高宗召问他关于礼乐事,他说:国家正在用兵之时,那有闲暇讨论礼乐。这明显是反对秦桧的屈辱求和政策。秦桧对他的这种奏对,极为不满。不久叶便被贬官,出任泉州、漳州知府。廷珪一生爱好读书,幼年时读尽他曾祖父从京师买来的所有书籍。读书成为他的习惯,做官40余年,仍读书不止,无一日间断。在任太常寺丞与高宗论对时,也以搜访遗书事答奏。每闻士大夫家藏异书,必尽量借读并且细心研究,随手札记。把所读内容分类编撰。
[]
吴棫
  吴棫,字才老,建安(今建瓯)人。约生于宋元符三年(1100年),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绍兴间(1131~1161年),任太常丞,后转泉州通判。曾撰《韵补》,认为古人用韵较宽,有古韵通转之说;对古音的看法,与唐代陆德明的见解相同。又撰《诗韵补》、《字学补韵》、《楚辞释音》等,皆已失传。陆德明为阐释经学和老庄之学,博采汉、魏、六朝的音切,共230余家,又兼采诸家训诂,考证各本异同,撰《经典释文》,是汉、魏以来群经音义的总汇。吴棫著《毛诗叶韵补音》10卷,今不传。其序云:“诗音旧有九家,唐陆德明以己见定为一家之学,《释文》是也。所补之音,皆陆氏未叶者;已叶者悉从陆氏。”该书汇集前人所举毛诗叶音
[] (11001154)
孟贯
  孟贯(约公元九五七年前后在世)字一之,建安人。(唐才子传作闽中人。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周世宗显德中前后在世。孟贯(约公元九五七年前后在世)字一之,建安人。(唐才子传作闽中人。此从全唐诗)生卒年均不详,约周世宗显德中前后在世。客居江南。性疏野,不以荣宦为意。周世宗至广陵贯时大有诗名,世宗亦闻之。贯录诗一卷献上,首篇有云:“不伐有巢树,多移无主花。”世宗不悦道:“朕伐叛引民,何得‘有巢无主’之说。幸硬骨头朕,若他人则必不免。”遂不终卷。赐进士而不授官。后不知所终。贯著有诗集《唐才子传》传世。
[]
马子严
  马子严(生卒年不详),南宋文人,字庄父,自号古洲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历铅山尉,恤民勤政。长于文词,为寺碑,隐然有排邪之意,为仓铭,蔼然有爱民之心(《嘉靖铅山县志》卷九)。能诗,尝与赵蕃等唱和,《诗人玉屑》卷一九引《玉林诗话》,谓《乌林行》辞意精深,不减张籍、王建之乐府”。尝知岳阳,撰《岳阳志》二卷,不传(刘毓盘《古洲词辑本跋》)。其馀事迹无考。据集中《金陵怀古》、《咏琼花》诸作,知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近人赵万里辑有《古洲词》二十九首。《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全宋诗》卷二六五O录其诗五首。
[]
徐奭
  徐奭(968—1030),字武卿,原籍瑞安睦源(今泰顺司前乡),幼随父徐骏居瓯宁(今福建建瓯)。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第一,授兴化(原辖境相当今福建莆田、仙游二县地)知军。八年(1015)升侍郎。仁宗天圣初年改任两浙转运副使。时值苏州水患,在市泾以北赤门以南筑堤90里,架桥18座,受到褒奖,人为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卒后葬岭下沙墩(今泰顺县仙稔乡岭下村)。徐奭考取状元后,曾以著作郎直集贤院,任开封府发解试考官时,因擅自拆开试卷事发,被贬官洪州(今江西南昌)。仁宗即位(1023),徐奭为两浙路转运使,协助淮南、-、荆湖制置发运使赵贺兴修水利,加固堤岸,疏浚河渠,导流入海,解除了不少水患
[] (9681030)
徐兢
  徐兢字明叔,号自信居士,福建瓯宁(今建瓯市)人。宋元祐六年(1091年)生。宣和四年(1122年)九月,高丽国王王俣病逝,宰相李资深立其子王楷为国王,并向宋朝告丧。徽宗当即诏令给事中路允迪、中书舍人傅墨卿前往高丽祭奠、慰问。徐兢以奉议郎充任国信使、提辖大船礼物官,与奠慰人员同往。这一年,宋军两次进攻辽国燕京,均被击退。这时,高丽和宋朝通使不绝,因辽国强盛,高丽只好接受其册封,称为兄弟之国。辽对宋表示:“高丽乃我奴耳,南朝何以厚待之?”宣和六年(1124年),徐兢出使高丽,旨在建立友好邦交,并且了解其国情。徐兢细心观察高丽的山川形势、民情风俗、典章制度以及接待礼仪、往来通道等等,撰著《宣和奉使高
[] (10911153)
全部建瓯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