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历史人物介绍4
张筑岩
  张筑岩(1837—1916)名彬,号今雨。夏津镇张枣林庄人。少时天赋颖异,学业屡冠邑庠,尤以书法、绘画见长。人们对其非常景慕,称之为“玉堂中人”。然而筑岩性格超越,视功名如草芥,终不为世俗所动,独以笔墨丹青为己任,潜心研习书画艺术。筑岩最喜游历,闻有山水美景,必前往观览,一生曾六上黄山,十登泰岱;卜居山中,凡山间之岩崖、溪谷、树木、流泉,无不悉心揣摹,将山川浑厚、林莽雄逸的意趣灌注笔底,因而其所绘山水颇得实景真谛。 筑岩平生有四爱,即:
[] (18371916)
郭四维
   郭四维(1533—1602)字汝张,号北野。今夏津县城南栾庄村(今属夏津镇)人,明隆庆进士,官至都察院副都御使。 四维相貌伟岸,聪敏过人。少时就读于村塾,塾师与之对语常自叹不如。解元潘龙(夏津人)非常赏识郭四维的才华,遂收于自己门下,亲授举子业。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四维赴乡试中举。1568年(明隆庆二年)登进士第。先后实授内邱、紫阳、清苑三县知县。后补升刑部给事中,不久迁转兵部。曾出守池阳,在任清理刑事积案,劝课农桑,深得民众
[] (15331602)
朱应昌
  朱应昌(约于明代中期在世)字会期,号敬斋。今夏津县城东南小朱庄(今属夏津镇)人。明成化丁未科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使。 朱应昌天赋颖慧,黾勉好学,乡试名擢“经魁”。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登进士第,授元城(今河北大明)知县。到任后,劝农兴学,兴修水利;剖理狱案,明允无冤。以官绩卓著擢为浙江道监察御使,后逝世于南京,灵梓运葬故里,其墓在今县城东三里庄东。
[]
宋九嘉
  宋九嘉(?—1233)字飞卿,金夏津人。诗人。为人刚正豪迈。少时曾游太学,从李纯甫读书,才思敏捷,文章清奇,很得士人推重,与雷渊、李经齐名。1213年(金至宁元年)登进士第,历授蓝田、高陵、扶风三县知县。为官清正廉明,百姓无不称颂。后擢迁翰林应奉文字。金哀宗正大年间,因病辞官,殁于癸巳之难。 宋九嘉的诗多反映人民疾苦。其《途中述事》一诗真实地反映了在天灾-重压之下,饥民逃荒的悲惨情景。
[] (?~1233)
马仁瑀
  马仁瑀(约于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在世)夏津人。膂力过人,勇猛善射。被后周太祖郭威召为将军。高平(今山西晋城一带)之战周军失利,形势危急,马仁瑀跃马出阵,引弓搭箭,毙敌数十人,周军声势大振,遂大败后汉军。960年(宋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马仁瑀被授为都指挥使,随太祖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后出任密州(今莒南,胶县一带)防御使。曾奉诏率师巡边。马仁瑀治边,恩威并济,契丹畏服,边事绥靖。后赴兖州之战,敌势悍猛,马仁瑀率骁卒十余骑,冲入敌阵,擒获敌首
[] 北宋开国功臣
崔光
  崔光(449—522)北魏清河人。本名孝伯,字长仁。(世居今白马湖镇西部)孝文帝赐名光。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482年(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516年(孝明帝熙平元年)封为平恩县侯,加授太子太保。518年,崔光奏请修补《石经》。 崔光关心民瘼,擅长辞令,常以委婉之词规谏皇帝。一日,禁卫捕
卢树澜
  卢树澜,字海如,湖北黄冈人,附生,宣统二年(1910)二月来夏津代理知县,卢知县“情和厚,崇道学”,“治事勤慎,案无留牍”,对司法之事非常慎重,常反复询问,耐心研究,务得真情方才罢手,因此卢知县所断案情无不公允明晰,令人折服。 卢知县到任后,县内议会、城区议会选举成立,他屈己下人,使官民隔阖消除,公私融洽,人们无不称卢知县之德能。注重文化,创办学校,县之女子学校即由卢知县创办。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每夏天雨季,常忧运河洪水泛滥,亲自巡
[]
张汝钧
   张汝钧(约1860-1940),字公衡,安徽祁门东乡石坑人,早年移居天津。清末民初官员。附贡出身,原任职于“抚院”(省最高行政机关,犹省政府)营务处。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任夏津知县。张汝钧到任“听讼果决,治事严明”,对鱼肉百姓,横行乡里的土豪劣绅严加惩处。曾有土豪给其暗送金银,以掩饰劣迹,张汝钧均于翌日升堂时将贿银掷于当厅,命收县库,且将纳贿之人责杖严惩按理公断。贫苦百姓为之扬眉吐气,无不称颂张汝钧公正廉明,誉为“铁面包公”
[] 清末民初官员 (18601940)
桂麟
  桂麟,字书青,大兴汉军镶黄旗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夏津知县。刚到任,便接到上峰命令,整顿“里甲”基层行政区划建设。曾出俸银募兵,夜巡县城,并于各乡间组织兵丁巡逻防盗,全县四境安然,寇盗敛迹。政务首重教化,亲自督导,创办初级小学4处,“半日制”学堂1处,学费等项开支均由县拨款支付。自此,城乡“童蒙”(未就学的儿童)入学堂读书的人多达100余名。又捐俸为高等小学堂购置图书数十种,以备学生阅读。除此另有“免去完纳丁漕单钱”、“兴修水利
[]
宋元征
   宋元征,字鹤岑,江南庐江人,清康熙戊辰(1688年)进士。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来任夏津知县。到夏津的当天夜里,寓宿于城隍庙内,当晚写下誓言,祝告焚香,焚烧誓词。第二天又帖出一幅对联“私派一文钱幽有鬼神明有法,枉入一人罪远在儿孙近在身”在任六年,轻徭薄赋,兴利除害。捐修城门楼,修筑白泊(白马湖)堤,设立义学,建树功勋很多。在任期间,夏津曾遭水患,粮食歉收,百姓饥馑,宋知县屡次请赈,上司不允。他便擅行开仓放赈,放粮达三万余斤。上司责
[]
赵尔萃
   赵尔萃,字小鲁,襄平汉军正蓝旗人。光绪已丑(1889年)进士,初到任,适逢大雨,旬日不停,致使夏津段运河决口,河水北流至武城甲-,遂又北流。武城县南界诸村便筑堤防水,不久被平,武城一方又重筑,两方争端屡起。赵知县于是乘小舟巡视水情,武城方面民人用鸟枪轰击,赵知县大呼:“我是夏津知县,应先打我,不要打百姓!”武城方民人畏惧而逃。赵知县登岸与武城方面“首董”(主要的负责人)商讨,晓以大义,众人折服。于是命平毁所筑堤,积水北流,夏津县数十村
[]
耿光怙
   耿光怙,字笃卿,四川隆昌人,举人。为人精明,学问深厚,曾任同考官,成绩卓异。同治九年(1870)来任夏津知县。勤政明断,严缉寇盗,地方平安。尤重教育,对大同书院关心备至,每月都到校巡视,为学子授课,并捐俸用以为学子之补贴,学界无不称颂。曾为书院题匾额于讲堂,辞为“陶成广被”。
[]
郝植恭
   郝植恭,字梦尧,直隶三河县人。咸丰壬子(1852年)科举人,同治五年(1866)来任夏津知县,治土安民。因兵燹荒歉,县境土地多荒芜失耕,百姓所收不敷口粮。郝知县竭力禀达上峰,缓征全县漕银,百姓欢呼感戴。郝知县聪明敏慧,擅长判断狱案,尝多次赴临清州代理案情,公允无差,被人誉为神明。长于诗作,著有《漱六山房诗集》行世。
[]
高溍
   高溍,字子汾,原籍江苏常州,文庠生,寄籍河南祥符县。同治二年(1863)来夏津任知县,爱民如子,轻徭薄赋,尽力革除漕粮催科积弊,人们称颂。又注重教化,关心贫寒士子,尝捐俸千缗,用于对贫寒学子的津贴费用。士子无不感戴高知县之恩典。 
[]
李思孝
   李思孝(1907—1942)原名李慕先,夏津县最早的0员;早期0组织发起人之一。城西珠泉屯(现属郑保屯镇)人。李思孝13岁考入夏津县立第二高等小学,在进步知识分子、语文老师任华一指导下,开始阅读《新青年》、《少年中国》、《曙光》等进步刊物。1921年5月,李思孝和同学们一起到郑保屯等村镇-,宣传新思想。1923年,李思孝以优异成绩考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在此期间,他广泛结交进步人士,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5年在校加入中国0。他经常
(19071942)
冉宪文
  冉宪文(1849~1944),字兴周,男,夏津县城东侧吴井村(今属银城街道)人。赋性刚毅聪慧,1917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科,为十连学员,同期学习的有薛岳、顾祝同、黄镇球、余汉谋等。1919年毕业后,任山东第五师步九旅少校参谋,后升为直鲁联军第十七军九十八旅中校主任参谋。1928年5月调转沈阳东北讲武堂任兵器教官。讲武堂由张学良亲任监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讲武堂停办。其随部到北京,任张学良公署参议处上校
(18491944)
耿纪东
  耿纪东(1929.10~1948.12),男,汉族,雷集镇耿庄人, 1945年5月入伍,华北野战军68军战士,立场坚定,爱憎分明,誓为全国的解放而奋斗,纵横疆场,作战勇猛,受到战友的赞誉和上级的表彰。1948年12月在河北张家口战斗中牺牲,曾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19291948)
王宝庆
  王宝庆(1930~1950.11),男,汉族,夏津县白马湖镇祁庄人,1948年参军,1950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战士和通信员。为人机警聪明,作战沉着而勇猛,任通讯员期间,多次冒敌人炮火传送情报、命令,出色地完成任务。是年11月,在传送命令时牺牲于敌人炮火中,荣立二等功一次。
(19301950)
许德义
  许德义(1927~1950.12),男,汉族,雷集镇许庄人, 1947年入伍,1950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有浓厚的国际主义观念。誓为“保家卫国”而贡献青春,作战顽强,奋不顾身。12月,在战斗中牺牲,荣记二等功一次。
(19271950)
赵明亭
   赵明亭(1924.4~1952),男,汉族,香赵庄镇西张屯村人,1947年3月入伍,1950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赋性聪敏而倔强。带着对美、李敌军的强烈仇恨而苦练杀敌本领,素有“神枪手”之称。战斗中胆大心细,沉着冷静,曾多次单独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而受到表彰,在全团享有声誉。1952年在战斗中牺牲,荣记二等功三次,三等功二次。
(1924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