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名人录
张謇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2015年4月18日,
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18531926)
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出生海门市三厂镇(原汤家乡),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大批诗作问世。抗日战争初年,访问过延安、太行山区前方,亲聆革命领袖的教诲,广交革命作家,深入战士和群众之中,写出了有重大意义的《慰劳信集》和《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一年来战斗小史》及战地报道、杂文和短篇小说等。先后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教员,四川大学讲师,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天津南开大学教授。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作研究员。1949年回到北京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研究、评论和翻译。他还任过国务院
当代著名诗人 (19102000)
沈其韩
  沈其韩,地质学家 1922年4月27日生于江苏淮阴,籍贯江苏海门。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地质矿产部地质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20世纪50年代从事铁、铜详勘参与中国前寒武系首次总结和1∶3000000前寒武纪地质图编制。60年代致力于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变质岩区工作方法研究。70年代在青海、陕西进行铁、铜矿产调查。80年代在华北地台对深变质岩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主编(第二主编)1∶4000000中国变质地质图并参与总结。90年代对早前寒武纪麻粒
中国科学院院士
邱竹贤
  邱竹贤(1921.4.12-2006.7.28)有色金属冶金专家。江苏省海门市人。1943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获工学士学位。东北大学教授。1987年当选为挪威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年当选为挪威科学院外籍院士。长期从事铝电解工业生产和融盐电解、融盐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研究成功多项炼铝节电、节能技术,大幅度降低冶金工业中耗电量,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系统研究了低温度铝电解、惰性电极材料、大型电解槽及融盐应用技术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在融盐湿润、渗透、阳极效应和金属雾生成等四种界面现象,均有新的创建。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锂盐阳极糊节能技术”获1992年国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12006)
袁见齐
  袁见齐(1907年9月22日—1991年10月28日),出生于上海奉贤。矿床地质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袁见齐,原名张耕虞。生父张鼎铭,清末儒生,世居江苏海门县和合镇(今属启东县)。因家道中落,他8岁时入继上海市奉贤县袁应天,遂更名为袁见齐。他自幼沉默寡言,好学多思,才智敏捷,兼之家业凋零,求学不易,从小就培养了他笃学励志的优良品格。中学是在江苏省第三中学(松江中学)读的。他对自然科学兴趣很浓,数理化各科成绩优秀,博物课(包含有矿物学、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尤其令他着迷。1924年,他考入东南大学预科,先入物理系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071991)
印象初
  印象初,昆虫学家。1934年7月20日出生,江苏海门市人。1958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蝗虫分类工作中发现蝗虫新属37个,新种103个。揭示了物种由于海拔升高,其形态特征出现梯度变异为种内变异阐明了高原上风大不适于蝗虫飞行导致翅的退化,翅的退化导致发音器的退化,发音器的退化和消失又导致听觉器官的退化和消失。在高原上生存的缺翅、缺发音器、缺听器的种类是最进化的种类,也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类。提出蝗虫类在高原上的适应性、演化途径和高原缺翅型等新见解,建立了中国蝗总科的新分类系统,并提出北美洲的Tanaoceridae是螽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威琪
  王威琪(1939.05.30- )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医学电子学),复旦大学首席教授。1939年5月30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海门市。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曾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等。 王威琪在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他曾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盟(WFUMB)的Pioneer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0多项省部级奖项,发表论文320余篇,著作(合编)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董竹君
  董竹君,幼名董阿媛,近代企业家,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连续七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她一生历经晚清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改革开放。 江苏省海门市人,是一个洋车夫的女儿,早年-沦为青楼卖唱女,后结识了夏之时,进而跳出火坑,1914年结成伉俪。后来,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开创新的人生,1934年离婚。历尽艰难险阻,她创办了上海锦江饭店,南京及上海军政要员也经常出没于此。卓别林访问中国时,他曾在锦江饭店品尝香酥鸭子。解放后,董竹君将饭店无偿捐给了政府。1997年1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生
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 (19001997)
季方
  季方(1890-1987),字正成,江苏海门三阳镇人。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新四军老战士、农工民主党名誉主席。建国后,历任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是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早年就学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192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到广州黄埔军校任特别官佐,曾参加东征和讨伐陈炯明之役。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组织科长,第二十二师-表兼政治部主任,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军事指挥教导营营长,第四军教导团参谋长。1928年春在上海与谭
(18901987)
郁文
  郁文(1919—1975),1919年生,江苏省海门市人。1919年出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第115师直属政治处教育股股长,新四军第3师7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3师7旅20团政治处主任。参加宿北战斗、合顺昌战斗、淮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6师47团副政委、政委,第4野战军43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政治部主任,师政委,1955年12月到1960年5月任海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60年5月到1961年3月任海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61年3月到8月任海南军区副政委、1961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191975)
施雅风
  施雅风,地理学、冰川学家 1919年3月21日生于江苏海门。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主要从事冰川学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考察并领导编著了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考察报告和综合性专著,预报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变化,确定了中巴公路通过方案。提出中国西部山区小冰期、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遗迹和特征。20世纪80年代和合作者提出庐山等中国东部中低山地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和中国全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92011)
丁传贤
  丁传贤(1936.2.11- )无机涂层材料专家。江苏省海门市人。195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等离子喷涂涂层材料配方、工艺、性能、结构、应用和相关应用基础科学的研究。研制成功可供实用的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和高温防热、耐磨、生物相容、红外辐射、电介催化等五个涂层系列,在我国国防和民用工业中得到较为广泛应用,社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张孝若
  张孝若(1898-1935年),江苏南通人,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之子。8岁就学于南通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先后就学于青岛东方大学、上海震旦学院。20岁留学美国,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即归国,襄助其父办理各项事业;1922年,为北洋政府(当时总统为黎元洪)任命为考察各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日本)实业专使,周游欧美;1925年,任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等职;1926年,张謇去世后,主持南通各项事业,先后任大生纱厂董事长、大达轮船公司总经理、淮南盐垦公司常务董事长。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南通学院校长;1926-1928年,继
[] (18981935)
王个簃
  王个簃(1896~1988年) 王个簃,名贤,学名启之,号个簃,江苏海门人。中-员。自幼笃好诗文、书画、金石。民国9年(1920年)得诸宗元等引见,受业于艺术大师吴昌硕,入寓进修,朝夕侍师左右,为吴晚年继承衣钵的最得意弟子,深得吴派艺术之精髓。嗣后,王又对青藤、白阳、八大山人、石涛等明清诸大家作品作了潜心探讨,兼收各家之长。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吴派艺术随着时代潮流得到新的开拓。王长期居住区境内,家中辟有画室。 王运笔浑厚刚健,动静蕴藉,潇洒遒劲,且构图严谨,色彩新颖而富于变化,气韵流动,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尤精藤本花果国画,在继承昌硕老人“重、拙、大”特点的
(18961988)
陈豪
  陈豪,男,汉族,1954年2月生,江苏海门人。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4月参加工作,在职硕士。1973.03—1977.04,江苏省海门县临江公社介云初中代课教师1977.04—1978.02,江苏省海门县临江公社广播站新闻干事1978.02—1979.03,江苏省海门县临江公社工业办公室政工员1979.03—1979.06,上海市静安区果品公司职工1979.06—1983.09,上海市静安区果品公司团总支副书记、书记1983.09—1985.06,上海市静安区委组织部干部、副科长、科长(1980.02—1984.01,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职学习)1985.06
沈根荣
  沈根荣 艺名阿林,男,二级演奏员,江苏海门人,1928年1月26日出生。著名越剧鼓师。浙派乐队创始人之一。幼年时在上海受其戏曲世家熏陶,开始熟悉戏曲场上各式技艺。12岁先习京剧二花面,后习司鼓。16岁出科后参加上海大新公司游艺场月芳剧团(科班制)任司鼓兼教武戏。1950年进南京市文联民间艺术部地方艺员学习班学习,同年为南京市第一届文联委员。1951年到浙江参加浙江省越剧实验剧团。全省文工团整编后编入男女合演的浙江省越剧二团任乐队指挥、司鼓。八十年代调入新建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任首席指挥司鼓。曾操鼓的越剧剧目及越剧影视剧极多,还能为昆、绍、婺剧演出司鼓,熟练地掌握多种技艺,能使鼓签子上敲出戏来,
张察
  张察(1851-1939),又名张詧(chá),字叔俨,小名长春,号退庵、退翁,自称张叔子。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人。张謇三兄,清末民初实业家。清咸丰元年(1851)生。父张彭年,母葛氏、金氏。兄弟五人,排行第三,人称张三先生。兄张誉、张谟,弟张謇、张警(早年夭折)。同治三年(1864),延师宿孺宋郊祁教读。光绪五年(1879)四月,报捐县丞。九年(1883),由其弟张謇带入汉城庆军幕中任事。光绪十五年(1889),任江西南昌县帮审。翌年(1890),任良口厘差。光绪十八年(1892)九月,署理贵溪知县。光绪二十二年(1896),湖广总督张之洞将其调为湖北宜昌川盐加厘局坐办。期间,因平“
(18511939)
朱柳庄
  朱柳庄 男,二级灯光设计。江苏省海门人,1943年出生于上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1960年考入上海越剧院舞台美术班,得到颜文梁、郑慕康、苏石风等诸多名师的亲授,在绘画和舞美设计上具有扎实的功底。1966年,借调到上海市舞蹈学校和上海歌舞团参加舞剧《白毛女》的灯光工作。1988年回上海越剧院。曾为歌舞剧《长征组舞》、《金舞银饰》、《草原儿女》、《舞俑与武士》和越剧《玉镯记》、《风雨大观园》、《莲花女》等剧目担任灯光及舞美设计。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大型文艺演出担任舞美设计和舞美顾问。在灯光特技设计和绘制幻灯景方面功力不凡,是我国最早绘制幻灯景的人员之一。所绘中外领袖人
王尘无
   王尘无(1911~1938),原名王承谟。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生于海门县(今海门市)。“左联”负责人之一。民国16年(1927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攻读文学,毕业后进入上海持志大学。求学期间,结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思想觉悟提高很快,民国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大学毕业后回海门家乡从事革命活动,不久,任中共启海县委秘书。民国21年春,王尘无为躲避当地国民党保安队捕捉,只身潜往上海,与上海文艺界、电影戏剧界的进步作家和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参加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接着又参加了“剧联”。民国22年初,上海电影界成立电影小组,王尘无为小组成员。其后“剧联”又成立影评小
(19111938)
全部海门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