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区历史人物介绍3
黄道开
  黄道开(1946~1999),增城新塘镇东华村人。1968~1973年服兵役,196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任东华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心系群众,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几年间,在全村创办多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共139家,村集体收入除分配村民外,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治安管理、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为该村“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较大贡献。1997年11月被选为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9年7月因病逝世。
(19461999)
钟景阳
  钟景阳(1928~1999),增城三江镇子洋村人。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东江第三支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增城县石滩区子洋村农会文书、团支部书记。建国后,历任增城石滩区农会主席,河东乡党、团支部书记,中共石滩区委会组织干事、组织委员、副书记、书记,增城县委委员、县农民报主编,县委宣传部第一副部长、部长兼仙村公社党委-。“文革”前后,担任增城县委常委、农村部部长,县农林水革委会副主任,县革委会政工组副组长,
(19281999)
王干忠
  王干忠(1925.10~1995.12)正果镇正果洋村人,自小受到革命的熏陶(王弼宸之子,王新民亲弟)。1938年,年仅13岁就参加抗日儿童团,担任团长,带领少年儿童护村,送情报,并积极参加由地下党组织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开展的宣传抗日活动。1945年初,参加东江纵队第五支队金龙大队神勇特别中队手枪队,负责联络工作,协助地方查奸、锄奸等。同年7月随王作尧副司令员的部队北撤山东烟台,编入华东野战军,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闻名的淮海、渡
(19251995)
罗育文
  罗育文(1925~1997),增城永和镇人。1945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东江纵队第四支队北撤山东后,他在新塘开办理发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建国后,历任永和乡副乡长、乡长,仙村区党委组织委员,县供销社副主任、主任。1957~1963年任副县长。“文革”期间先后任县革委生产组副组长,县财贸办主任。“文革”结束后任县委-部部长。1984~1986年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育文一生忠诚党的事业,建国前在严重的-下秘密宣传无产
(19251997)
伍焕林
  伍焕林(1924~2004),增城新塘镇群星村人,194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新塘镇军事干事、政治指导员、镇长,县总工会副主任,福和区副区长、区长,县生粉厂厂长,县城镇公社社长、党委-,县委委员,县农业局局长等职。从1972年起先后任县城镇公社副社长,县革委会生产组副组长,县革委会农林水办公室主任兼任县氮肥厂党委书记、厂长,县革委会经委主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县政协主席等职。他为人厚道,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关心干部职工,爱
(19242004)
王国祥
  王国祥(1920~1995),增城正果镇白面石村人。1945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曾任增城抗日人民自卫队(后编为东纵五支队“铁石队”)中队长、游击队罗浮大队大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东三支五团、六团副团长。增城解放前夕,率部参加强攻正果圩重要战斗,并配合南下大军解放增城。建国后,历任中共增城县委常委、县长、县委书记、县委-、县委第二书记。1954年当选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8年-期间他曾批评虚报粮食产量的情况,主张在粮食紧
(19201995)
伍伟能
  伍伟能(1920~2004),增城新塘镇群星村人。194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家乡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先后任党组织领导的地方武装——新塘联防后备分队队长、甘东乡自卫队后备第四中队队长,中共新塘简屋边中心支部书记。建国后历任增城第二区(新塘区)区委书记,第三区(中新区)区委书记、区长,增城县委常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副书记兼县委监察委员会书记,县委-书记、县长,县委代书记、书记等职。期间,先后当选广东省第二、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
(19202004)
钟煜明
  钟煜明(1919~2000),增城镇龙镇旺村人。1945年5月参加革命,历任东江纵队第四支队中队长、东三支第六团连长。他年青时喜玩画眉鸟,建国后在各部门任职后仍常在业余时间玩弄画眉,常受到县领导的批评,但他没有“玩物丧志”,而是对工作尽心尽责,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给干部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他历任增城县第三区人民政府特派员、县民政科副科长、第六区代区长、第一区区委-、副县长、派潭公社党委-、县委副书记等职。1955~1962年在任派潭公社党
(19192000)
丁鸿
  丁鸿(1918~2003),原名湛鉴黎,又名湛邓鋆,增城新塘镇新何村人。1938年在中共中央青委安吴青训班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任山西安泽县青委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中央青委巡视团团员。1940年赴延安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高级班学习。1942年任延安文化俱乐部秘书、中央党校三部俱乐部主任。1944年随三五九旅南下任司令部二科参谋、中原军区湖北枣阳中心县委秘书、鄂北地委秘书、中原军区民主建国大学指导员。1946~1948年赴东北任
(19182003)
宋刚
  宋刚(1918~1996),增城派潭镇小迳村人。1938年参加小迳抗日自卫队,1940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42年初参加武装护送徐荣光率领的国民党独九旅起义人员到福和游击区,被国民党增城县当局扣押5个月后经组织营救释放,即赴惠阳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0月调入独立二大队任手枪队队长、中队长、副大队长。1945年8月任东纵四支队第二大队副大队长。1946年7月随东纵部队北撤山东编入华野六纵队七十二师任侦察参谋,不久入华东
(19181996)
郑月英
  郑月英(1917~1997),女,增城荔城镇三联村人。她只有初小文化程度,但能牢记建国前的苦难,以翻身农民对党的热情而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特别是在土地改革和组织农业合作化时期,能深入发动群众,对工作不怕苦,并起带头作用。1952年冬在三联乡办起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成为农业战线学习的榜样。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三联乡乡长,办起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1958年,先后任清燕乡党支部书记、乡长,县委委员。1958
(19171997)
江焕章
  江焕章(1913~2000),增城派潭镇万能村人。年青时在乡耕田、酿酒,稍有资本后在本县经营江荣记烟丝店,收购当地特产烟叶加工成烟丝外卖,是较有名气的企业家。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常有中共游击队在他家出入,于是他多次捐资帮助游击队解决经济困难。有一次国民党军队搜索中共游击队员,他不怕风险,收留一个游击队员在他家掩藏。1949年解放后,他历任增城县人民0(工商联前身)财务委员、0主任,增城县土改委员会委员、城乡联络委员会
(19132000)
郭冠雄
  郭冠雄(1909~1999),增城福和镇官塘村人,年青时在南海县教书,1937年回乡与李东林、魏友相、李旭初、魏武等爱国青年,联合官塘、永兴、凤池、合口、濠迳、塘尾、池岭等学校教师,成立福和民众抗日御侮救亡团(后改称救亡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春担任继枚小学校长。1939年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0年经中共增城县委批准参加国民党,担任国民党增城县党部总干事,并代理过县党部书记,一方面公开为国民党办事,另
(19091999)
李守真
  李守真(1909~2001),字之望,增城荔城街人。1930年就读于岭南艺苑,师从赵少昂,并得高剑父、高奇峰等名师教诲。由于天资聪颖、勤奋不辍,仅二三年时间便领悟和掌握岭南画派技艺,开始活跃于艺坛,曾与徐悲鸿、赵少昂、司徒奇、周千秋等7人一起被聘为重庆国立艺专(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抗战开始,避乱香港,曾任岭南画院国画系教授,主办大风画社。香港沦陷后,被迁移至内地阳春的国民大学聘为美术教授。二十世纪30~40年代,先后有8件作品在英、法
(19092001)
黄国梁
  黄国梁(1898~1978),字日如,广州增城县人。其父黄俊明早年赴南洋谋生。他13岁时随母去南洋读书。后于民国6年(1917)返国,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二十期步兵科。毕业后,在粤军第一师任教官、排长等职。1923 年,因讨伐军阀建功,升为连长。曾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诸战役。1925 年秋又升任营参谋主任。1926 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十四师四十团中校团副、代团长,继续率部参加肃清陈炯明残部的战斗。1926 年7 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18981978)
邓文初
  邓文初 (1941~)笔名闻楚。广东增城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广东省电气学校。历任电气学校教员,佛山专区五金交电公司秘书。佛山地委组织部干事、副科长、科长,南海市委常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柳梢月》、《庭门柳》、《看不见的路障》,游记散文集《畅吟异国情》,小说散文集《人约黄昏后》,诗歌集《情无限》等。
陈宗南
   陈宗南(1886~1962),字伯熙,广州市增城县石滩镇三江白石岭村人。性聪慧,读书过目成诵,曾在增城高等小学堂读书,每试必名列前茅。后入广府中学,光绪三十年(1904)学使案临考试,被录取为秀才。翌年,考入两广留学预备馆,适该馆改组,于是转入唐山矿学堂就读。因成绩优异,于宣统元年(1909)选派赴美留学。 民国2年(1913),陈宗南考入美国伊利诺斯州的首府斯普林菲尔德大学,专攻化学,先后取得化学学士及化学工程硕士学位。 1916
(18861962)
郭继枚
   郭继枚,增城福都(今中新镇福和官塘村)人。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郭继枚出生于马来西亚劈雳州务边埠。他先后在务边埠小学和怡保育才学堂就读,成绩优良。因其母亲早逝,又是独子而深受家人宠爱。成人之后,适值推翻清朝统治的国内革命风起云涌,并波及南洋。郭继枚在务边埠聆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受革命思想熏陶,又曾回国目睹清0的腐败,对祖国和乡亲寄予深切的同情。1910年夏天,他在务边埠加入同盟会,积极活动,支援革命。 1911年
(18931911)
何仙姑
  何仙姑,八仙之一,八仙中唯一的女仙。何仙姑是广东增城小楼镇仙桂村人。生于唐代开耀二年(682年),原名何秀姑,其父何泰,母亲吉氏, 以制售豆腐为生。秀姑诞生时紫云绕室,白光闪耀。她自幼喜读诗书,手不释卷,过目不忘。她勤劳秉孝,十三、四岁便帮父母磨豆腐、操持家务,更兼知礼重德,深得村民邻里赞誉。十五那年,秀姑夜梦一白须老人告知,村前云母溪对面有云母片,用它磨成粉末拌水吃,可长生不老,能在空中飞行。秀姑照此吃后,渐觉身轻能飞。她心中喜悦,常
[] (682~?)
胡庭兰
  中国各地,自来有以八景之称推介本地风景名胜之传统。1991年增城新评定的八景中,有凤台揽胜与雁塔长虹,此二景在明代的增城八景中原已有之,分别称凤台凉月、夹江耸塔。这两处景观皆与明代增城历史名人胡庭兰有关。胡庭兰曾在风凰山上凤台书院讲学,在增江西岸的豸山上倡建风水塔雁塔,后来成为增城胜景。胡庭兰兼有文武之才,累立战功,却因朝议所低,辞官回里。回乡之后,又为乡里文化建设作出贡献。胡庭兰,字伯贤,明正德二年(1507)生。增城胡屋(今荔城镇)
[] (1507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