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名人录
山涛
  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西晋大臣。好老庄之学,与嵇康、阮籍等结交。年四十始出仕,官至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领吏部10余年。选用官吏,皆亲作评论,以供皇帝选择,时称《山公启事》。太康四年(283)卒,年七十九岁。卒,谥曰康。涛著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作五卷。此依《隋书志》)《山公启事》三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人物生平早有识度山涛的父亲山曜,官至宛句县令。山涛早年丧亲,家中贫困。少年时即有器量,卓尔不群。喜好《庄子》、《老子》,常隐居乡里,掩盖自己的志向才能。与嵇康、吕安为友,后
[] 竹林七贤 (205283)
向秀
  魏晋间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隐居不出,景元四年 (263)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后任散骑侍郎,又转黄门散骑常侍。向秀好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颇流传,但旧注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影响甚大,对玄学的盛行起了推动作用。但向秀未注完《秋水》、《至乐》。稍后,郭象在《庄子隐解》的基础上补完《秋水》、《至乐》注释,又加发挥,成为今日所见的《庄子注》。向秀今存赋、文各一篇。《思旧赋》作于入洛途经嵇康故居时,赋(及序)中描写了重睹故人旧庐时的感受,表达了对亡友深挚的怀念之情。此
[三国] 竹林七贤
郭默
  郭默(?—330年),河内怀县人,晋朝将领。官至西中郎将、江州刺史。郭默年少时地位卑微低贱,以壮勇事奉河内太守裴整,担任督将。永嘉之乱时,郭默带领幸存的士众自己担任坞主,驾着渔船抢劫东归旅客,数年后成为巨富,流民们很多都来依附他。郭默抚慰勉励将士,颇得他们欢心。 郭默妻子陆氏的哥哥陆嘉挪取官米数石送给妹妹,郭默认为他违反制度,想要杀他,陆嘉恐惧,于是投奔石勒。郭默亲自射杀妻子陆氏,以表明不存私心。郭默派人谒见刘琨,刘琨加任郭默为河内太守。刘渊派侄子刘曜征讨郭默,刘曜排列三屯士卒围困郭默,想使他们饥饿而死。郭默送去妻室子女作为人质,并请求向刘曜买进粮食。买粮之后,设立防守。刘曜发怒,把郭默的妻子
[] (?~330)
李坚
  李坚(~1399),明武陟县李后庄人。其父李英,随朱元障起兵,官沂州(今山东临沂县)卫指挥佥事,后升骁骑右卫。洪武十四年,随颖国公傅友德征云南,屡立战功,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倚重,后值云南海上彝族上层分子起兵反明,英又去平息“杀数百人而死”。朱元璋派官致祭,赐葬于南京紫金山,追封为镇国将军指挥使。李坚以父功,得配朱元璋第六女大名公主,官驸马都尉。朱元璋死,其皇太孙朱允即位,称建文帝,晋李坚妻为大长公主,李坚任左副将军。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反抗朝廷。建文帝为对付叛军,派老将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以李坚及都尉宁忠为副,率诸路军三十万
[] (?~1399)
何瑭
  何瑭(1474~1543),字粹夫,号柏斋,虚舟,生于武陟县千秋乡头铺管(今何营村)。七岁时随家迁入怀庆府城内(今沁阳县城关镇),他自幼聪颖好学,才华出众。《明史》“儒林传”记载:何塘“年七岁,见家有佛像,抗言请去之”。弘治十四年(1501年)乡试第一,第二年中进士,选人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晋修撰。步人士途后,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曾为时人所称赞。后“以经筵触忌讳,谪开州同知”。在开州“修黄陵岗堤成,擢东昌府同知”。因仕路不顺乞归,隐居怀庆府城南,“茅屋甚陋”,“蔬食水饮”,达7年之久。嘉靖初,又被起任,先后任提学副使、太常寺少卿、翰林院学士、太常卿、工、户、礼三部右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
[] (14741543)
韩浩
  韩浩,字元嗣 ,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武陟西南)人 ,东汉末年曹操麾下将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韩浩聚徒众护县。河内太守王匡征召韩浩为从事,领兵在盟津拒抗董卓。董卓执其舅杜阳招引韩浩,韩浩不从,因而知名。袁术任命韩浩为骑都尉。后夏侯惇奇其才,使韩浩领兵跟从征伐。韩浩与史涣因忠勇而闻名,都是曹操的心腹将领,被委以执掌禁军的重责。时荒乱乏粮,韩浩议急农救荒,曹操遂兴屯田,升任韩浩为护军。随军攻克柳城,改任中护军,置长史、司马,封万岁亭侯。从破张鲁,议者欲留韩浩镇守汉中,都督诸军。曹操不舍韩浩,带他回到都城。韩浩死后,其养子韩荣继嗣爵位。人物生平随惇征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韩浩所居住的乡县周围多山,
[三国] 东汉末年曹操麾下将领
蔡茂
  蔡茂(公元前25年~公元47年),字子礼,河内怀县(今武陟县)蔡庄人。汉哀帝建平年间(公元前6年~公元前3年),由于研究儒学造诣较深被征试博士,因其对救灾有策,升任仪郎。在王莽称帝时,其以病为借口,辞官隐居,后复任仪郎。擢广汉太守任内,惩治地痞,政绩卓著。遇洛阳令董宣举斗湖阳公主之事,蔡茂喜欢董宣刚正不阿,俩人关系密切,相从甚厚,他上 书朝廷禁制贵戚,在书中说:“臣恐绳墨而不用(绳墨即章程),斧斤废而不举(斧斤谓刑戮也,贾谊释斤斧之用也),洛阳令董宣有道不顾干主讨奸,陛下不先澄审召。欲加棰当宣,受怒之初,京师侧耳,及其蒙宥天下拭目。今者,外戚骄逸,宾客放滥,宜敕有司案理奸罪,使执平之吏,永申其
[] (前2547)
毛昶熙
  毛昶熙(1817-1882),字旭初。道光进士。咸丰十年(1860)以左副都御史衔,在籍办团练围攻捻军。次年任内阁学士。同治元年(1862)随僧格林沁在鲁、豫、鄂、皖等地镇压捻军,授礼部侍郎。先后调吏部、户部,授左都御史。八年兼署工部尚书,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上行走。十一年改任吏部尚书。十三年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光绪八年(1882)任兵部尚书。 曾在河南阳武县带头续修毛氏族谱,其谱系字辈为:“锡恩笃祐,裕庆广渊。燕翼克绍,孝绪世传。家声丕振,世泽长延。”【毛昶熙】(1817-1882)河南怀庆府武陟县人。字旭初。道光进士。道光二十五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咸丰五年,迁御史,转给事中。咸丰八年,授
[] (18171882)
鲁定华
  鲁定华(1901~1977),字耀中,武陟县木栾店人,鲁连城的长孙。其继承祖业,经营工商,是民国时期独资经营的企业家。建国后,商界著名的代表人物。鲁定华幼年读私塾,1918年考入县中,1922年就读于北京私立郁文大学法律系。1927年毕业后回乡继承祖业。1928年任南京民国政府卫生部办事员。1929年,蒋冯阎大战,鲁辞职还乡,任成兴纱厂经理。1931年至1936年,鲁定华奔波于上海、武汉照管各处生意。1937年,由鲁家拨基金5万元,在开封老官街创办“连城私立中学”,鲁定华自任校长,并聘请河南名士胡石青任董事。1938年1开封沦陷,鲁赴武汉、成都等地经商。1938年2月,日军占领新乡,曾派伪县长
(19011977)
鲁连城
  鲁连城(1854—1934),字联卿,武陟县木栾店人。幼年家贫,仅读几年私塾。 尔后,经商办工厂,逐步由小商贩发展成为实业家,是民国时期河南省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光绪四年(1878年),鲁连城开始做小生意,先是肩挑,后用车推。主要经营针线、头绳、顶针、鞋带、布带、钱搭之类小百货,寒署无间,生意逐渐兴隆。遂后又开始经营四大怀药,每年推人力车往返于武陟、汉口之间,去时带怀药,返时贩布匹,生意越做越大,逐渐发展到雇佣伙计。在天津、汉口、上海设立“成兴永怀药庄”、“成兴永布庄”等,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已成为有许多联号的实业家。清光绪末年(1908年),八国联军撤出北平时,本地怀药滞销,价格惨跌
(18541934)
李嘉言
  李嘉言(1911~1967),字慎予、泽民,笔名高芒、景卯、家燕、常山、慎予,武陟县布庄村人。是当代著名的古典文学家、教授。李早年在河南沁阳省立第十三中学、开封省立第二中学和开封国立河南大学预科读书。中学时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担任开封团市委书记,因从事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开始写作新诗。1930年至1934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国文系,是清华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做闻一多先生的研究生期间常在《清华周刊》、《文学季刊》、《北京晨刊》等报刊发表新诗和研究论文,如《偕游》、《楚辞溯源》、《昭明文选流传的原因》、《论韩愈复古》、《诗经作者镌略》、《孔子删诗辨》、《
(19111967)
赵畴九
  赵畴九(1909~1953),武陟县东岩村人。1927年毕业于河南省立第二商业学校。1931年加入国民党。1928年至1936年任教于乔庙、县城和温县赵堡镇小学。1938年任武陟县立医院院长,后任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校长。1940年11月任武陟县党部干事、计划委员、训练委员等职。由此跻身于军政界,同年任武陟县第四区区长,第五中队长、挺进三十九支队长。1944年5月任第一战区十三纵队副司令员、河南省第四区保安第一团团长,武、温、孟三县自卫军副指挥官。6月,赵令其部下特务队长,将八路军四十四团战士谢小孬(北王村人)、大虹桥村长郭小毛活埋于木栾店东南门外。8月,赵亲率保安团270多人,进犯抗日游击区,打
(19091953)
毛树棠
  毛树棠(1779~1845),字荫南,武陟县木栾店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授编修。道光四年大考,名列一等二名,晋侍读、侍读学士、大常寺、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署宗人府承,转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并任广东乡试正考官,阅朝考拔贡卷,阅复试进士卷,还是比较著名的书法家。总督仓场,是个重任,“夫京师之本,莫重于仓储”。他任职期间,勤于职守,善于管理,防盗防弊。在京居官时,凡是去找他的亲朋好友都热情相待,树棠晚年返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病故,享年66岁,所生二子,毛昶熙、毛亮熙。树棠的主要著作有《沁善堂文集》等。
[] (17791845)
史隆甫
  史隆甫(1903~1970),又名安栋,武陟县西陶村人。史曾在本县上小学和甲种商业学校,毕业后考入开封留欧美预备学校。1928年去法国勤工俭学,人国立巴黎大学水利系学习,6年学成归国。1934年,史隆甫回国后任河南大学教授,后任河南省建设厅测量队长、技正,主管全省水利。在职期间,曾疏浚小清河,使全省水利交通大有发展。当时,黄河在董庄决口,省府派人前往堵塞,拖延岁月,不得合拢,于是派史前往主持其事,他沐雨栉风亲临工地,朝夕指挥,得以合拢,受到山东省政府主席嘉奖。1939年春,史任陕西省建设厅总工程师兼秘书主任。同年秋,任河南省黄河修防处主任,时经一年,即告辞职,返西安任陕西省建设厅秘书主任。后陕
(19031970)
郝象吾
  郝象吾(1899~1952),原名郝坤巽,字象吾,留学美国曾用名K、S、Hr,武陟县南东陶村人。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生物学家。郝出生在农民家庭,幼年曾读私塾,辛亥革命后到县城上小学堂,后赴省城开封考入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17年被选送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攻读6年,获遗传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在河南中州大学任教授。1926年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1927年在河南中州大学理学院任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后任河南大学教授兼农学院院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郝随河南大学先后搬迁到信阳鸡公山、镇平和嵩县等地,继续从事遗传学和植物生物学教学,并担任河南大学教务长。1944年春,日军进攻中原,郝又随河
(18991952)
刘三阳
  刘三阳(1909~1947),又名刘德俊,武陟县西尚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初,介绍王引、李元等3人入党,并建立了西尚村党支部。1933年,刘亲自组织群众-,向广大群众和干部宣传革命道理。1938年,正当日本侵略军进攻武陟时,他积极动员青年参军参战,并和王文有、刘德胜等6人,一齐参军,转战太行。同年12月,国民党破坏国共合作,制造了“许河事件”。致使赵潭支队伤亡惨重,在此关健时刻,刘率领战友,浴血奋战,杀出重围,继而转战于清丰、南乐等地。1942年5月,由于与日军激战而和部队失掉联系,暂返家乡。1943年,为支援抗日,刘推着独轮车,徒步数百里,到鲁西齐斌县新
(19091947)
张敬忠
  张敬忠(1911~1954),原名张道安,字恕之,武陟县小原村人。中华民国时期,曾任国民党武陟县长、新乡行署督察专员,在职长达10年之久。张,9岁时能写诗文,14岁曾参加“五卅”反帝-运动。15岁,考人省立第二商业学校。1927年参加国民党,任区党部委员,并在学校组织学生自治会和“不与缠足女人结婚会”,参加捣毁神庙和天主堂的破除迷信活动。1929年中学毕业后,考人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党务训练班,结业时被派往沁阳县调查某县长渎职案件,将县长撤职。结业后被派为武陟县党务指导员,因县党部5个党员都吸食-和患花柳病,感到无法工作,即着手搞民众组织,在成兴纱厂组织工会,为此被县党部委员反映到省党部,张被调往
(19111954)
申胡长
  申胡长(1932~1948),武陟县宁郭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8岁即随着父亲拉鸿车,挑担子,奔波于焦作、博爱等地,靠卖油卖花生维持生活。1945年1月,宁郭镇第一次解放,年仅13岁的申胡长就当了儿童团团长,与此同时,并在本镇业余剧团兼当小演员,他白天站岗放哨、晚上排演剧目,他善唱怀梆、曲子、兼唱京戏,具有一定的表演艺术。在《血泪仇》中,扮演的“小狗娃”。形象真切动人,深受观众赞誉,村上人都亲切地叫他“小狗娃”。1946年10月,敌人向解放区进犯,剧团少数成员乘剧团团长、共产党员马彪不在之机,纷纷解体或投向敌人,而申胡长毅然决定随八路军上了山。下山后,申胡长作为上山干部,成了本镇的主要骨干。不
(19321948)
梁琨
  梁琨(1915~1944年),字毓亭,武陟县北小段村人,出身农民家庭。1935年参加革命。1938年组织工人抗日游击队,任指导员。后任太行南区工委委员和修武县工委委员。1938年初,梁琨为了抗日,组织了抗日敌后援会和武陟县抗日宣传队(他担任副队长和指导员)。他带领宣传人员,奔走于城镇乡村之间,以演讲、写标语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梁琨除以搞宣传工作外,还十分重视组织发展工作。他经常组织“民先”成员到木栾店花店街的一个院里阅读革命先进书刊《毛泽东自传》、《朱德自传》、《中国的新西北》、《抗日战争的游击战术》等。使不少青年受到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同年3月,“温、孟、修、博、武-联络处”派梁琨到木变店
(19151944)
全部武陟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