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名人介绍(5)
81、郝柏林
  郝柏林, 理论物理学家 1934年6月26日生于北京。1959年毕业于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1961~1963年在莫斯科大学和苏联科学院物理问题研究所作研究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主要从事理论物理、非线性科学和理论生命科学研究,在固体电子能谱和声子谱、金属红外性质、高分子半导体理论、统计
中国科学院院士(19342018)
82、陈中伟
  陈中伟,(1929.10.1-2004.3.23),医学家。浙江杭州人。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骨科主任、教授。1963年首次为全断右手施行再植手术成功,开创再植外科,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断肢再植奠基人。将显微外科技术用于再植和移植手术,使断手指再植成功率由50%提高到90%1973年为1例前臂屈肌严重缺血性挛缩病人施行带血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2004)
83、李家春
  李家春, 力学家 1940年7月26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力学与实践》主编。曾任科技部“九五”攀登项目“流体和空气动力学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流体力学研究,在流动的非线性问题和力学中数学方法领域作出了理论成果。提出了摄动级数多对复奇点的判别准则最早用速度剪切解释有风时B-J不稳定的机理,得
中国科学院院士
84、江明
  江明k,高分子化学家。复旦大学教授。1938年生于江苏扬州。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多尺度相结构研究。发现嵌段共聚物/相应均聚物相容性的链构造效应,得到高分子共混物的密度梯度模型在高分子间的可控氢键相互作用导致的增容和络合方面,提出高分子共混物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可实现“不相容-相容-络合转变”的概念,并发现通过对荧光探针芘的化学改
中国科学院院士
85、范会国
  范会国(1899~1983) 中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字秉钧,文教镇田墩村人,少年时代在家乡私塾读书,后毕业于广东省立琼崖中学。他勤奋好学,能诗善文,1920年以全岛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公费赴法国里昂大学深造。在法国学习期间,曾受教于法国科学院终身院士、国际数学会主席比加教授,获数学博士学位,后又以更优异的成绩获巴黎大学研究院数、理博士学位。毕业后受聘于该研究院工作。在此期间发表了大量有关“亚
(18991983)
86、卓仁禧
  卓仁禧,高分子化学家 1931年2月12日生于福建厦门。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曾任该校化学系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有机硅化学和生物医用高分子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20世纪70年代,研制成功有机硅光学玻璃防雾剂,用于多种光学器件作为保护涂层,长期保持其晶莹透明。80年代以来,系统研究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在聚磷酸酯
中国科学院院士
87、麻生明
  麻生明,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5月生于浙江东阳。1986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士学位,1990年获该所博士学位。2007-2013年任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特聘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联烯及其类似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引入亲核性官能团,解决了联烯在金属催化剂存在下反应活性及选择性调控,为环状化合物的合成建
中国科学院院士
88、黄春辉
  黄春辉, 无机化学家 1933年5月4日生于河北邢台,籍贯江西吉安。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及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研究领域是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前者内容涉及到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
89、朱静
  朱静, 女,材料科学家。原籍浙江杭州,1938年10月10日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清华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60年代未至80年代未从事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合金化原理、强韧化本质等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据此提出的合金化及热处理制度已在铀分离机用钢中实施。80年代初开始电子微衍射研究,运用相干电子波微衍射实验及原理,发现和确定了单个畴界的性质提出了测
中国科学院院士
90、王启明
  王启明, 光电子学家。1934年7月3日生于福建。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参与筹建中国半导体测试基地,建立了一系列材料测试系统。1963年开始致力于半导体光电子学研究,在中国首先研制成连续激射的室温半导体激光器,先后使短波长和长波长激光器寿命突破10万小时,达到实用水平。发现了双异质结构激光器0现反常自
中国科学院院士
91、孙鑫
  孙鑫,凝聚态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1938年7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籍贯江苏扬州。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主要从事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理论研究,近年着重将凝聚态物理和高分子化学相结合,研究有机光电功能的机理。曾解析求得相变理论中的临界指数 δ =7,并表明其能满足全部七个Scaling等式;与合作者预言了孤子存在一类新的振动模,后来得到实验证实;发展了宽能带的 π 电子关联理论,澄清
中国科学院院士
92、沈学础
  沈学础, 物理学家 1938年2月28日生于江苏溧阳。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从事凝聚态光谱及其实验方法研究。发展了光学补偿双光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发现了一定条件下某些固体存在声学局域模。发展了傅里叶变换光热电离谱方法,使硅中浅杂质检测灵敏度有数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
93、李大潜
  李大潜,数学家 1937年11月10日生于江苏南通。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66年该校在职研究生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5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复旦大学教授。中法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执行委员。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对一般形式的二自变数拟线性双曲型方程组的自由
中国科学院院士
94、何云
  何云(1905-1942)《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何云原名朱士翘,浙江上虞人。杭州师范毕业、复旦大学肄业,1929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后任日本华侨小学校长半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停学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3月,“上海国民御侮自救会”成立,何云任该会宣传部长。同年6月,被上海国民党-逮捕。1937年出狱。1938年,党中央决定创办《新华日
(19051942)
95、柴之芳
  柴之芳,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9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鄞县。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80-1982在德国科隆大学核化学所任访问学者。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放射化学和核分析技术研究,倡导分子-中子活化分析发现一些与生物灭绝事件有关的地质界限铱异常和异常铱的多种化学种态,丰富和发展了著名的地外星球撞击理论建立了铂族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新方法,将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
96、章益
  章益(1901~1986),字友三,生于滁州一个小康之家,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祖父、父亲都是读书人,父亲章心培是清末拔贡。章益16 岁到上海考进圣约翰大学附中,将毕业时因参加爱国反帝运动,被学校开除。5 月下旬回到家乡,联络旅外学生聚会,举行--,散发传单、讲演、贴标语,通电支持北京学生斗争,并与其他人共同创办《清流声》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暑期快结束时回到上海,借助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
复旦大学校长(1943. 2~1949. 7)(19011986)
97、陈良惠
  陈良惠(1939.10.28)半导体光电子学家。1939年生,福建省福州人。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副组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纳米光电子实验室主任,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信息电子学部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光电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通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98、胡思得
  胡思得(1936.3.31- )-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1958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一直从事并先后参加或主持领导了多项-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突破原子弹阶段,氢弹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以及核试验的近区物理测试中做了大量组织领导工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的研究设计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99、庄松林
  庄松林(1940.8.14- )光学专家。出生于1940年8月14日,江苏省溧阳人。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79年赴美访问研究,198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共享得中青年专家,1985年、198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9年获第一届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1990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获优秀突出贡献回国人员荣誉证书,199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00、顾颉刚
  顾颉刚(1892—1980),江苏苏州人。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顾颉刚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毕业。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
现代历史学家(1893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