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名人介绍(16)
301、周叔迦
  周叔迦(1899~1970),原名明夔,字志和,后改名叔迦,至德(今东至)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是清代两江总督周馥,父亲是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民国7 年(1918 年)就读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科。民国16 年旅居山东青岛,研究佛学。民国19 年至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民国大学,讲授佛学。他除研究著述和讲课授徒,尤致力于佛教文化事业的发展。民国22 年主管
(18991970)
302、孙云铸
  孙云铸(1895—1979)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奠基人,高邮人。历任教授,地质部教育司长、中科院学部委员,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三届人大代表,政协二届、三届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曾与李世光一道出席世界地质和古生物学会议,并被选为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长期以来为培养我国地质人才作出了贡献。发表的《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古生物学专著。 ..古生物学、地质学家 1895年10月1日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18951979)
303、何新贵
  何新贵(1938.10.26.-) 浙江省浦江县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 1955年毕业于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0年毕业。1964年考取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师从徐献瑜教授,1967年毕业。大学毕业后相继在原-第五研究院、国防科委、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国防科工委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304、郭应禄
   郭应禄(1930.5.4-) 山西定襄人,著名泌尿外科和男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0年5月4日生于山西省定襄县。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医学系,1956年毕业。毕业后任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外科医师,在吴阶平领导的系统教研组工作。1959年,经吴阶平教授推荐,考取研究生,师从吴阶平教授,1963年于北京医学院泌尿外科专业研究生毕业,继续留院工作。历任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305、李载平
  李载平(1925.08.17- )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60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任国家生物工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ICGEB)评审组成员、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国家863生物技术和国家973人口与健康专家组成员。 从五十年代末就开始DNA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发现了DNA分子受Χ-射线的隐藏破坏。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重组DNA重组研究,克隆了乙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306、潘菽
  潘菽(1897年7月13日—1988年3月26日),字水菽。出生于江苏宜兴。心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参与创建九三学社,并被选为理事。九三学社第一、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著名心理学家潘菽于1897年7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一书香之家。祖训是“耕读传家,不入仕途”。潘菽的曾祖父、祖父和伯父分别是清朝道光、咸
中国科学院院士(18971988)
307、徐端夫
  徐端夫(1934.4.10-2006.4.5)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分子凝聚态结构和高分子材料研究。研究纺织用聚丙烯纤维和产业用聚丙烯纤维,研究农用高分子材料,节水灌溉材料,聚酰胺纤维等新材料。90年代致力于盐碱地治理、节水灌溉和荒漠化防治等与生态科学学科交叉的研究。他还参与稀土化学、含稀土材料研究,参
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2006)
308、李芬
   李芬(1904-1928)李芬,名棠荫,女,今严塘乡下渔溪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十九日生。民国7年(1918)入宝庆爱莲女校,在进步教师蒋砚田、罗卓等影响下,李芬积极参加争取女权的斗争。她和同班同学伍芝、陈含明等上街宣传。李芬在演说时说:“族权就象石磨的上盘,封建礼教象石磨的下盘,折磨我们妇女几千年,不行!我们要把这两块磨盘掀开,彻底砸碎!”李芬还发动同学利用假期下乡组织妇女联
(19041928)
309、邵华
  邵 华(1938— 2008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石门县人, 原名张少华,乳名安安,1938年秋生于陕北延安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父亲陈振亚是彭德怀的一名爱将,随彭德怀参加过平江起义,转战湘鄂赣,屡建战功。长征途中身负重伤被俘,出狱后返回家乡,后调赴延安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政治部主任。经林伯渠介绍,认识了著名革命烈士刘谦初的遗孀——时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全国政协委员(19382008)
310、孙多慈
  孙多慈(1913-1975),安徽寿县人,她的祖父孙家鼐是清末重臣,历任工、礼、吏、户部尚书和中国首任学务大臣,曾一手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父亲孙传瑗(养癯)曾参加晚清民主革命,为一代名士,历任孙传芳秘书和国民党安徽省常委。孙多慈自幼酷爱丹青,是徐悲鸿女弟子中得其真传且较有成就者之一。20世纪40年代初嫁与临海许绍棣。1948年任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后任院长。75年因患癌症逝于美国
著名国画家(19131975)
311、曾仲鸣
  曾仲鸣(1896~1939年)曾仲鸣于1896年生于福州,1912年留学法国,后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秘书、汪精卫秘书、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铁道部次长兼交通部次长等职。曾仲鸣幼年丧父,由母亲和长兄教养成人。三姐曾醒18岁时嫁到方家,不久夫亡守寡,与方家七姑娘君瑛同往日本留学。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清帝退位,建立民国。曾仲鸣与曾醒
(18961939)
312、叶连俊
  叶连俊,地质学、沉积矿床学家 1913年7月19日生于山东日照。1937年北京大学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地学部常务副主任。从事沉积矿床的形成及展布规律方面的理论研究,提出“陆源汲取成矿论”、“沉积矿床成矿时代的地史意义”、“沉积矿床物理富集成矿说”、“多因素多阶段成矿说”和“生物成矿说”等新见解。创建并主持国内第一个沉积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
313、杨绍卿
  杨绍卿(1941.02.15- )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弹药武器系统工程技术专家。辽宁省康平县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1~1984年在美国Texas A﹠M大学研修飞行器控制工程。现任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三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兵器工业首席专家、国家灵巧弹药工程型号总设计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弹箭专家组顾问、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外弹道学与灵巧(智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314、艾思奇
  艾思奇(1910.3.2-1966.3.22)原名李生萱,云南省腾冲县人,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10年3月2日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次年随母迁至昆明。7岁入读私塾。1921年,入国民小学插班四年级。1924年,转入岭南大学香港分校,读小学高年级。1925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插班二年级,在校期间受进步教员楚图南、陈小航等人影响,积极参加-。1927年
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19101966)
315、裘锡圭
  裘锡圭(1935.7.13-) 浙江宁波人,生于上海。著名古文字学家和古典文献学家。 1952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大学期间对先秦史最感兴趣,在胡厚宣先生的影响下,对甲骨文、金文产生浓厚的兴趣,1956年毕业,并考取该系“甲骨文与商代史”研究生,跟随胡厚宣先生学习,潜心研读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年,胡先生调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裘锡圭跟随到该所继续学习(编
著名古文字学家和古典文献学家
316、林建华
  林建华,男,汉族,1955年10月出生,山东高密人,中共党员,1973年11月参加工作,1986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校长。人物经历1973年至1978年内蒙古扎赉特旗巴达尔胡农场中学教员。1978年至1986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6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1988年至1993年先后在德国Stuttgart
北京大学校长
317、叶采真
  叶采真,名渊,字贻俊,采真为其号,以号行世。清光绪十五年(1889)闰二月廿三日生于安溪县长泰里参内乡(今参内乡参山村)。父叶师古,清贡生。采真幼承家学,初入乡校,后升学福州,转读上海中国公学。民国6年(1917)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经济系。7年春,采真在闽南护法军总司令宋渊源部任职。是冬,任闽南护法军第三旅参谋长。(旅长杨汉烈另有传)8年任安溪县长,仅两个月。9年4月,陈嘉庚苦于集美学校两年三易校
(18891952)
318、韩德馨
  韩德馨(1918.9.6-2009.10.17)江苏省如皋县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3-1945年北京大学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1950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归国学者。参与了全国许多大型煤矿(区)的开发设计论证及重要煤田地质报告的评议审查,指导并积极参与了全国及江南九省煤田预测。在担任煤炭部技术委员会委员期间,参与许
中国工程院院士(19182009)
319、马叙伦
  马叙伦(1884-1970) 字初、彝初,号石翁、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余杭)人。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南社成员,同盟会员。早年曾任上海《国粹学报》等报。辛亥革命后曾任浙江都督府秘书,上海《大共和日报》总。1913年到北京,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讲授中国哲学等课程,同时研究中国文字。“五四”运动时,任北京大学教职员会书记、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会主席,热情支持学生-。1921年历任浙
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18841970)
320、高去寻
  高去寻(1910~1991)字晓梅。安新南冯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在北冯村两级小学和保定第六中学读书时,颇受老师器重。1929年考取北京大学文预科,得到北大文学系教授魏建功的关注与指导。从此在课余时间开始阅读有关甲骨文、金文及铜器的专著或论文。同时,日本考古学家原田淑人教授在发掘朝鲜乐浪郡时代的墓葬之后,应邀到北大、清华进行了两个月的演讲,并放映照片说明,更引起他对考古学的兴趣。高去寻进入正科后,
(1910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