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0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孟浩然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号孟山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诗人,被誉为诗杰。孟浩然是田园隐逸派和山水行旅派代表人,其诗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早寒江上有怀》《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人物生平坎坷一
唐朝诗人,仙宗十友(689740)
2、张九龄
   张九龄,唐开元尚书丞相。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张九龄(678---740), 又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
广东古八贤,南粤先贤,唐朝宰相,唐朝诗人(678740)
3、张守珪
  张守珪(公元684年-740年),字元宝,唐代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人, 唐朝名将。他的一生是在战争中渡过的,长期戍边,戎马倥偬,从一名下级军官成长为威震一方的边帅。其主要事迹在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时期,由于战功卓越,累官至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赐南阳郡开国公。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期间,他多次与突厥、吐蕃、契丹等少数民族作战,是抵御北方入侵的著名戍边将领,且足智多谋、胆略过人、英勇善战、治军有方
唐朝名将(684740)
4、杜暹
  杜暹(?-740年),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唐朝宰相。杜暹出身于濮阳杜氏,明经及第,历任婺州参军、郑县县尉、大理评事、监察御史、给事中,以清廉著称。后出任安西副大都护,深得西域民心,并平定于阗王尉迟眺叛乱。开元十四年(726年),杜暹被召拜为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他任相三年,因与同僚李元纮不和,被罢为荆州长史。此后历任魏州刺史、太原尹、户部尚书、长安留守、礼部尚书,封魏县侯。开元二十八年(740
唐朝宰相(?~740)
5、杨思勖
  杨思勖(约公元659年-公元740年),唐玄宗时期宦官,曾任骠骑大将军,平定多处叛乱。杨思勖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的叛乱,但他对待俘虏过于残酷,不近人性,或生剥其面,或削去头皮。开元二十八年,杨思勖因病去世,时年八十余岁。人物生平杨思勖(约659-740),本姓苏,罗州石城人(现广东廉江市)。唐玄宗时的著名太监,为人残暴,有军事才能。幼年为内官杨氏所养,阉割后,在
(659740)
6、李尚隐
  李尚隐(666~740年),中唐大臣,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世居潞州(即今山西长治地区),后迁家于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市)。年届弱冠举明经,补下邽县主簿。中宗景龙中任左台监察御史。当时,崔湜郑愔典吏部选,铨拟不平,尚隐劾罢之。又睦州刺史冯昭泰诬陷桐庐令李师【《新唐书》为李师旦,《旧唐书》为李师。】等二百余家,诏命御史前去复查。其他御史惧怕冯昭泰刚愎,借口有病不愿前去查案。李尚隐对此深为感慨地说
(666740)
7、道氤
  道氤(668~740年),俗姓长孙,今陕西高陵县人。自幼聪敏好学,“应进士科一举擢第”,荣耀亲里。后遇梵僧相谈,乃入长安招福寺出家,受慎言律师剃度。受大兴善寺复礼法师之嘱,写《西方赞》一本,称为“奇才秀句”之作。唐玄宗时受请在天宫寺开讲所著《净业障经疏》,一行禅师在洛阳福先寺奏建论场,道氤首登讲座,对《瑜伽》、《因明》、《唯识》、《百法》等论,俱有独见,众师惊服,令东宫(太子)以下,京官九品以上,
(668740)
8、卢鸿一
  卢鸿一(?一740前后)唐画家、诗人,著名隐士。卢鸿一(?一740前后)唐画家、诗人,著名隐士。一名鸿,字浩然,一字颢然,本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东北)人,徙居洛阳,后隐居嵩山(今登封市)。博学,善篆籀,工八分书,能诗。画山水树石,得平远之趣,与王维相当。开元初(713),玄宗遣使备礼至嵩山征召卢鸿,再征不至。开元五年(717)玄宗又下诏征聘,诏书表示“虚心引领”“翘想遗贤”,要求卢鸿“翻然易节,副
(?~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