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8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41、黄焯
  黄焯(1902~1984)语言文字学家。字耀先,一字迪之。湖北省蕲春县人。国学大师黄侃之侄。1927年毕业于武昌中山大学中文系。曾在南京任教,后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顾问、湖北省语言学会顾问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及古文研究方面,其中尤以对《诗经》的训诂成就为最突出。作为黄侃学术的继承者,他积累了黄侃论学及批校古
武汉大学中文系“五老八中”(19021984)
142、潘恩良
  潘恩良,是在香港出生和长大的。1958年秋,他毕业于大连医学院,本可以回到亲属们正在呼唤和等待着他的香港。可他却毅然服从分配,到了台安县城。这里距周围几个城市都有百里之遥,要过辽、浑、太三条河,当时交通十分不便。过去曾有一些阑尾炎患者死于转诊途中,一些危重病人的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他的到来,真是“白衣天使”。环境简陋,生活艰苦,没有难倒他,他以微薄的工资待遇挑起了医院外科门诊的大梁。他吃住在病房,2
143、周一鹗
  周一鹗(1904~1984年)又名惠生,建阳崇雒乡后畲村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小时寓居福州叔父家,入省立福高读书,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后考入国立北平(现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生物系。民国14年(1925年)毕业,转赴法国入波亚芝野大学深造。民国17年回国,先后在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农学院、中法大学、辅仁大学和保定医学院等院校任教授,担任过北平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除教学外,一鹗积极从事社会活
(19041984)
144、张英
   张英(1914~1984年),原名黄文荃,化名莫高芳,溶江镇廖家村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4岁时丧母,后随父亲和继母迁居桂林。5岁进入小学读书。桂林高中 (原为省立第二师范) 毕业后,进北京私立朝阳学院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桂林。不久,就到雷平县(今大新县)县立师范讲习所任教。1934年进入上海大学读书。1936年12月参加革命, 改名张英。1937年2月,由共产党员陈家康介绍加入
(19141984)
145、王景周
  王景周(1923~1984年)宁德城关人,出身贫苦家庭。当过店员、船工。1952年参加革命工作后,从目不识丁的文盲成长为人民税官。在50年代对私改造时期,他对偷漏税的不法行为敢于据理力争,年年超额完成税收任务。60年代,他身任税务所长,仍然管企业、下村下队,上街收税,样样走在前头。“文革”期间,他被当作“走资派”揪斗,白天扫街,晚上游斗,甚至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降薪,他仍然忠于职守,坚持按章收税
(19231984)
146、蒋在球
   蒋在球(1929~1984),城郊乡七一村公所清水村人。贫农。1950年参加村农会工作,历任农会青年部长、互助组长、初、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中共大队党支部书记、区委委员、公社副书记、书记、革委副主任、公社管委会主任、县委委员、县贫协专职副主席、全国人大第三、四届代表。1951年土地改革后,清水村的贫下中农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很高。但全村27户中20户缺粮,17户缺耕牛、21户缺农具、3户不懂农
(19291984)
147、汤松年
  汤松年(1910—1984) 永福人。1926年考入省立第三初级中学,白天上学读书,晚上帮人抄写剧本,得资贴补学习和生活费用。1929年考入省立第三高中理科班,一年后因生活困难辍学。同年到黄冕镇小学执教。1931年经考试,因“文章不错”,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破格录取。在师专学习期间专攻心理学,广泛阅读国内的以及欧美、苏联等国有关心理学书籍和杂志。同时研修教育学,崇拜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对陶办
(19101984)
148、李洪茂
  李洪茂(1913-1984)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四川省开县人,1913年4月出生。1933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班长、排长、连长,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所长、教导员,警卫队指导员,红九军第二十五师司令部侦察参谋。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
(19131984)
149、石任球
  石任球(1910-I984)石任球,名耀先,潭溪乡兴家村人,清宣统二年(1910)生。民国25年(1936)8月在武汉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9年。民国30-38年(1941-1949)在湖南国立师范学院任讲师,副教授。1951年任湖南大学物理系主任兼教授。1953年任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教研室主任。,同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湖南省委委员、常委、中央委员,湖南省政协常委。l956年曾出席全国科
(19101984)
150、樊迪民
  樊迪民(1894—1984) 男,编导。又名樊篱,浙江省杭州人。中学时参加业余演剧,后进浙江共和法政学校读书,参加文明戏社团“鹤声社”。1915年到上海从事文明戏演出,加入“开明剧社”,与陈大悲、郑正秋合作两年。20年代转入新闻界,先后任浙江省新闻记者公会主席、《大公报》驻杭记者及驻杭办事处主任。1938年7月到上海,经友人张星祯介绍结识姚水娟,被姚聘为编剧。编写的第一个剧目是《花木兰代父从军》
(1894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