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83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211、邱银华
  邱银华(1958~1983),今烟庄乡张庄农民,因搭救落水儿童而光荣牺牲。其家四代同堂,祖父生前是多年的村干部,父亲大学毕业后任聊城地区医院医师,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76年在聊城三中高中毕业回乡后,掌握了农机技术,连续两个冬季义务辅导村民学习。他刻苦学习医学知识,掌握了治瘘医疗技术,为不少痔瘘患者根除了痛苦,却从不收礼,不吃请。实行生产责任制后,他把困难户揽进了自己的作业组,用自家的机器和
(19581983)
212、龙天武
  龙天武(1906—1983),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一个书香世家。父子衡熟读经典,兼习歧黄,济世救人,母覃氏贤妻良母,相夫教子,邻里称颂。龙天武幼习孔孟,少怀大志,甫入大学,适革命风潮凤起云涌,龙天武毅然辍学,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后入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中央军官训练团将校班第四期、陆军大学参谋班毕业,历任第十八军排长、连长、营长,参加北伐战争各役。他属于黄埔系中的陈
(19061983)
213、汪亚尘
  汪亚尘(1894~1983年)别号云隐楼主。浙江杭州人。民国元年(1912年)来沪,任国画教师。后与人合办华达公司,为戏院、照相馆画布景。民国4年,赴日本东京美术学院学习。民国10年回国,任上海美专教授,主编《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17年,偕夫人荣君立赴法、意、英、德、瑞士及苏联等国考察艺术,潜心于卢浮宫研究西方绘画,临摹世界名画30余幅。民国20年春返沪,寓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155弄1
(18941983)
214、邝世芳
  邝世芳(1909—1983),小名邝老庆,祖籍广东省南海县,其父邝植臣于清末民初经营小生意到南丹, 在大厂镇新洲街定居成家立业。7至11岁在本县私塾和小学念书,13岁在舅父廖仁甫家协助做些采购和收租工作并继续读书3年。 1925年,国民党营长邝超到南丹驻防,认其父为族伯,世芳即为族弟,见其家境贫寒,便带世芳到南丹帮他做锡矿和大烟生意,由于赚了不少钱, 深得邝超器重。随后又带世芳到宜山驻防当了“属官
(19091983)
215、梁正中
  梁正中(1915~1983)又名梁祥。涞源城里村人。1931年考入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反帝大同盟。1933年在涞源县泉坊任教期间,宣传革命道理,发展革命力量,秘密组织建立了涞源县第一个农民革命组织——农民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协助驻涞源的骑兵团在城里建立了平民夜校,培养革命积极分子。组织了劳动大同盟、小朋友会两个党的外围组织,开展-和宣传抗日救国的革
(19151983)
216、陈慧清
  陈慧清(1909~1983)陈慧清,女,原名陈金玉,原籍广东番禺,出生于香港普通工人家庭。八九岁时开始学绣鞋、纺纱、缝衣,做手工帮补家用。民国13年(1924)进入大兴织袜厂当童工。民国14年(1925),转入华南织造厂做打纱工。同年6月,省港大-爆发,她与家人来到广州,曾先后在电器总工会和织造工会工作。民国1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时,省港织造总工会在广州成立,陈被选为常委,同时在国民党广东省
(19091983)
217、邝明
  邝明(1914~1983),小名法维,又名邝鲁直,邝达芳。香山县八区小濠涌村(今斗门镇小濠涌)人。幼丧父母,由伯父抚养。早年在澳门、石岐念小学、初中。民国21年(1932年)到广州念中学,与中山大学农学院学生饶彰风等创办-《天王星》,高举“普罗”(无产阶级)文学的革命旗帜,宣传抗日救国。民国22年(1933年)初,《天王星》第三期出版后,遭国民党政府查封。邝明被追捕逃往香港,复受特务跟踪,乃潜返家
(19141983)
218、谢玉元
  谢玉元(1906-I983)谢玉元,小塘乡大庙边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生。中-员。15岁即开始学木匠,专攻花凿,勤学苦练,技术精湛,风格典雅,毕生从事雕塑,以是技冠一时。30年代,谢玉元就业于武冈,他雕刻的宁波床、花板床,制作精巧,工艺超群。武冈县木货街36家木业铺,有20多家聘请谢玉元当花凿师傅,专门从事成品加工修饰。产品一经谢玉元修饰,即成俏货。60年代,武冈县木工厂制作出l21
(19061983)
219、张宜盛
  张宜盛(1921——1983),字方文,台湾省台北市人,高山族,出生工人家庭。民国17年(1928年),他在台北公立太平第二中学读书。民国28年以后,先后任台北市《台湾新民晚报》、《新生晚报》总社及支社的记者、私立静修女中教员、七洋贸易公司店员。民国36年,台湾人民发动“二·二八”起义,宜盛担任宜兰市“二·二八”起义处理委员会委员,作出较大贡献。起义失败后,由于台湾当局残酷镇压,他于民国38年8月
高山族(19211983)
220、郭刁萍
  郭刁萍(1903~1983)郭刁萍,广东南海人(一说为广州人)。出生于广州市黄埔水上贫民家庭,少年时常与弟、妹在河滩附近拾水流柴和捡拾蚬肉,以补助家庭经济,自幼养成勤劳习惯。民国3年(1915),他在堂兄的支持下,考入香港皇仁英文书院。民国7年(1918),他回到广州,就读于宏英中学,常到广州市青年会参加篮球、排球活动,曾随队获市联赛冠军及省港杯青年篮球赛冠军。民国10年(1921)2月任青年会助
(1903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