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80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11、李汉章
  李汉章(1927—1980) 原籍新会县荷塘下村人。出生于贫苦家庭, 8岁时父母双亡。抗日战争时期到小榄永宁乡螺沙村投靠义父唐炳仁,从此落籍永宁乡。1950年任螺沙村村长。1952年4月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八字”运动(清匪反霸、退租退押)和土地改革运动,任小榄永宁乡农会副主席、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民兵中队长等职,被评为土改模范。1954年任永宁乡党支部书
(19271980)
112、郭坚
  郭坚(1910-1980年),出生于陆丰县南塘圩,童年随家移居甲子镇元高社区,家境富裕。少年时期在甲子、汕尾读书,青年时期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中途辍学,旋在上海市一抽纱公司任店员。在沪期间学习进步书刊,接近进步人士,思想进步。民国26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战爆发,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八一三”事变日本侵略军沦陷上海,他回到甲子,组织青年读书会,并在自家开的洋杂货店摆买进步书籍
(19101980)
113、史向光
  史向光(1917年~1980年) 原名史承颐,濮阳县王称堌乡常庄村人。出生于地主家庭。1931年9月入濮阳县立初级中学,1936年9月入保定育德中学高中部读书。 1937年七七事变后,史向光从保定学校返回家乡。1938年秋,参加濮阳城内冀鲁豫救国总会举办的地方党政干部训练班,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史向光在训练班学习毕业后,留在总会宣传部当干事。1939年1月,史向光被任命为中共濮阳六区区委
(19171980)
114、夏淑琼
  地下党的老交通员夏淑琼,福清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生于音西镇龙山村。少时读过私塾,反对缠足,要求男女平等。15岁丧母,照顾父亲和3个弟妹的担子全落在她的肩上。弟妹长大,父亲续弦后,才与海口斗垣村青年陈宏宇结婚。陈宏宇是福建法政学校毕业生,具有较强烈的爱国民主思想。她与丈夫志同道合,不仅协助丈夫在家乡修堤围海,改造自然,还支持丈夫参加-,反对征收“百货捐”等反帝反封建斗争。1932年参加
(18971980)
115、余志平
  余志平,又名景禄,乳名观寿生,长汀古城乡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于贫农家庭。念完小学后在家耕田,打柴。民国十六年(1927)十月,经李国玉、刘宜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八年(1929)十月二十二日,曾参与领导“古城-”。翌年5月,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12师,他任司令部书记,参加长沙战斗及3次反“围剿”。当部队开往广昌时,他因患重病留宁都东山养病,于二十年(1931)一月辗转回到古城。
(19081980)
116、张国瑞
  张国瑞(1901~1980),小溪玉溪人,父母为普通农民,童年时,因家境清贫,未能入学,11岁时,其当西医的二叔父张肯堂看他聪明伶俐,让其入学试读。国瑞学习成绩优异,且数次越级跳班,他的二叔父遂竭尽全力支持其上学深造。民国8年,国瑞赴台学医两年,于民国10年毕业回乡,因感学识短浅,复于当年北上奉天(今沈阳),考取日本人创办的南满医学堂(今沈阳医学院)。8年寒窗,他刻苦攻读西医内科、儿科,被列为高材
(19011980)
117、阳至元
  阳至元(1926—1980年)化名马林,广西灵川县甘棠乡同化村人。出身于小商贩家庭,因其父母常年外出经商,从小即被寄养于贫苦的外祖母家。阳幼年上学读书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祖国的半壁河山已沦为敌手。当时作为大后方的桂林,亦时遭日机的轰炸骚扰,故自小即萌发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憎恨,并立志要为挽救祖国危亡、复兴中华而奋斗。阳至元13岁考入桂林中学初中部,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开始阅读革命书刊。民国32年(
(19261980)
118、张铭西
  张铭西(1894~1980)张铭西,长沙县清泰都阳西水塘(今属福临镇)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7岁读书,11岁人长沙县私立隐珠学校中学部,三十四年人长沙高等实业学堂机械科。1914年毕业后先后任汉口谌家矶造纸厂、扬子机械厂、湖南造币分厂、长沙黑铅冶炼厂工程师、科长等职。1920年,应同学李国钦之邀,任上海华昌贸易公司远东分公司机械部工程师,办理机械器材进口业务。1926年他去汉口任平汉铁路
(18941980)
119、张毅
  张毅(1902~1980)张毅,名光梗,字子敏,号雄飞,宁乡县十都献宝台(今属巷子口镇)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生。1913年起,他先后就读于云山高小、长沙岳云中学。1921年考入湘雅医学院,1925年因加入共产党被开除学籍,后转入武汉大学医科。次年参加叶挺部队任上尉军医,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部队在陆丰被打散后辗转回宁乡任教。1932年他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35年考取庚子赔款留英研究
(19021980)
120、潘琴余
  潘琴余(1902—1980年) 潘琴余,练塘乡东三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出身于贫农家庭,以租种地主田地为生。解放后,怀着翻身作主的喜悦积极参加各项工作,被推任东三村农会主席。1950年,带领村里贫下中农投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时,毅然送独子潘德良参军。1951年秋,练塘地区水灾严重,潘琴余带领群众抢险救灾,奋不顾身,用身体堵住圩岸漏洞,保住全圩庄稼。1952年3月1日,儿子在朝鲜前线牺牲
(1902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