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6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61、马溶之
  马溶之(1908~1976),字月亭,1908年11月25日出生于河北省定县西南合村。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34~1952年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任技正、室主任等职;1953~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其间于1958~1960年参予并领导了全国土壤普查工作;1965~1972年在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任研究员、副主任;1972~197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
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19081976)
62、皮宗石
  皮宗石(1887~1976)皮宗石,字皓白,号海帆(亦作海环),长沙县福临铺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生。先后在武备学堂、城南书院学习,二十九年到日本人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在日本期间,他与黄兴、米教仁等过从甚密,并结识了汪精卫、蔡元培等人,并于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他从日本同国,与任凯南、周鲠生、杨端六等筹办国民党机关报《国民日报》,于次年元旦在汉口创刊。后因准备武装讨袁泄密,报
(18871976)
63、秦显文
  秦显文(1882~1976) 字子明,本县喜神乡人。民国12年(1923),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林学系,先后任农商部第一林业试验场技术员、广西建设厅技士、河北实业厅技术员、陕西建设厅技正专员、国立西北农学院林场主任等职,著有《中国黄土高原育苗造林试验》等论文。29年(1940),他任陕西黎坪垦区管理局技师科长,协助局长安汉普查森林资源,推动林业生产。次年冬,兼任农林部长江水源林区汉水分区主任,领导工
(18821976)
64、刘农畯
  刘农畯(1912~1976),又名守骞,别号华珊,黄陂桥龙古塘人。民国14年(1925),在邵阳景文中学求学,次年随叔刘惊涛投入农-动,担任儿童团团长。民国1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0年1月,刘赴南京三民中学求学。翌年4月,考入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民国35年毕业于国民党陆军大学,历任连、营、团长等职。 民国37年5月,刘奉命率领伞兵三团赴上海担任机场警卫任务,秘密地和上海地下党取
(19121976)
65、蒙哥马利
  伯纳德·劳·蒙哥马利,第一代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KG,GCB,DSO,PC(Bernard Law Montgomery, 1st Viscount Montgomery of Alamein),英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着名的军事指挥官。1887年11月17日出生在伦敦肯宁顿区圣马克教区的牧师家庭。1901年14岁时才正式上学,文化成绩低劣,但体育成绩极棒。1908年,毕业于英国桑赫斯特皇
英国陆军元帅(18871976)
66、张藩
  张藩(1882—1976),族名张家祥,字丹屏,洵阳县蜀河龙家河人。祖籍江苏省太湖县,清同治年间迁陕。光绪末年,张藩因田产与其舅汪隆财结仇,汪有钱有势,将张抓去吊打,又向县署诬称张私藏军火,图谋不轨,张遂被捕入狱。经张母江氏贿赂上下,方得开释。因怕再遭汪隆财毒手,张出狱后,未敢回家,径往西安入法政学堂读书。1909年陕西存古学堂成立后,由法政学堂转入存古学堂读书,毕业后入陈树藩部当兵。1911年1
(18821976)
67、李勉之
  李勉之(1898~1976),字宝时,天津人。爱国商人,先后在华新纺织厂、中天电机厂等企业任要职。20世纪初叶,李勉之兄妹的父亲李希明,在华北已是一位资本雄厚、颇具名气的实业家,除与原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创办启新洋灰公司并任总经理外,还在开滦矿物局、唐山华新纺纱厂、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等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其“实业救国”的思想对李勉之、李慎之影响甚深。1923年,李勉之从德国亚美机械厂进修回国后
(18981976)
68、李登贵
  李登贵,1953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双河乡。他从小接受党的教育,上小学时,以刘文学、黄继光、雷锋等英雄人物为榜样,不怕吃苦,助人为乐。班上同学晏栋梁不慎扭伤了脚,李登贵不辞辛苦,天天背晏栋梁上学。稍大些,李登贵便参加了队里的学习雷锋小组,积极参加了拥军优属活动,帮助军属排忧解难。军属大娘熊淑碧的儿子不在家,家中缺乏劳力,生产队分的粮食、柴火,都是李登贵给大娘送到家里。大娘吃水有困难,他挤时间给
(19531976)
69、李建勋
   李建勋(1884年~1976年) 字湘宸,清丰县城关镇东关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博士。8岁入私塾,14岁考中秀才。随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大名中学,1905年被选送至直隶高等学堂,后又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师范班。 1908年,李建勋被派往日本广岛高师留学。留日期间,不仅刻苦攻读,成绩优异,而且注重锻炼身体,用自己的行动洗刷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头上所谓东亚病夫的耻辱。在一次相扑活动中,李建勋
(18841976)
70、杨护发
  杨护发(1917~1976年)杨护发,民国6年(1917年)生,山霞乡下塘村人。父杨钟,泥水名匠。年甫13岁,即往厦门建筑工地当学徒。他随师勤学苦练,且经常利用雨天及假日,独自寻访踏勘那些有代表性的建筑,随手测量比画。数年之间,走遍厦门汉式建筑及鼓浪屿洋楼房。晚年回顾这段学艺过程他不无自豪地说:“厦门是个大型建筑展览厅,汉式、西式,比比皆是,看你去学不去学。”他技艺学成,正要一展身手、报效社会时,
(1917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