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5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21、来家修
  来家修(1905~1975),号来佛,平南镇城东街人,8岁开始进东群小学读书(今平南镇中心小学) 。毕业后,转到大敬塘余家读专修馆。1924年考入平南县初级中学后转学桂平浔州八中。他左脚先天残疾,走路一瘸一拐,但他矢志锻炼,终于运动自如。篮球技术熟练,排球更有功夫。1927年参加广西省第二届运动会,与李伯玄、邹维栋等队友通力合作,夺取男子排球冠军。“平南跛脚佬”席卷千军,成为运动会头号新闻。来家修
(19051975)
122、唐远凡
  唐远凡(1908—1975) 男,编剧。浙江武义人,1908年9月30日出生。193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系。1927年始受教于戏剧教授洪深,并与朱端钧、马彦祥协助组建复旦剧社,参加演出活动,毕业后担任戏剧技术课的助教。1932—1942年,曾应袁牧之、于伶、朱穰丞之邀,先后参加过辛酉剧社、上海艺术剧社、上海剧艺社的演出活动,参演节目有《夜上海》、《万尼亚舅舅》、《钦差大臣》等,是30年代上
(19081975)
123、赖玉润
  赖玉润(1899~1975),契名观立,字振仁,号希如,又号先声,枫朗镇保安村人。民国8年(1919),他在潮州金山中学读书,参与“五四”爱国反帝-,在潮安市区宣传-。次年回埔任广德学校副校长,创办赖氏学校,创立石云区教育会,倡导新文化运动。民国11年,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文史部。民国12年,加入新学生社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分别任主任和团支部书记,领导-,发展新学生社和团组织。后历任青年团广州地委、
(18991975)
124、曹少明
  曹少明(1902—1975),大埔县人。因家境贫困,仅读4年书,便跟父亲到老隆镇做店员,3年后,父亲病故,为了生活,他更加卖力做工,节衣缩食。民国17年(1928),开始自己开业经商。民国26年,他与胞兄少珊,将店铺资产迁至河源,专营大埔特产陶瓷缸瓦,店号为“万泰栈”。那时,正值同乡挚友饶彰风(当时任中共东江特委宣传部长)、黄若潮(中共东江特委组织干事)及周匡人、王淑仪等人,在河源县城搞地下革命活
(19021975)
125、杨名声
  杨名声(1891~1975) 字嘉可,英文名为Corumsyang,本县城关人。父母早丧,由美国基督教会传教士伊芳廷资助,就学于私立永泰格致初级中学,后升入福州格致书院,毕业后考入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民国9年(1920年),因参与“-”,-转入燕京大学,二年后毕业,取得燕京大学文学士学位,继而转攻神学。民国13年又取得燕京大学神学士学位,回县任基督教牧师。民国15年后,他先后在上海教会教育处、福建省
(18911975)
126、沈嘉瑞
  沈嘉瑞(1902—1975),嘉兴人。1927年南京东南大学农科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后,在厦门集美学校任生物学教员。1928年在北京静生生物调查所当助理员。1932年秋赴英国留学,1934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理工学院动物系甲壳动物研究生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及普利茅茨海洋生物研究室研究甲壳动物。1935年夏回国,任北京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教授。1937年秋至1946年,在昆明任西南
(19021975)
127、吴鹏举
  吴鹏举(出生年月不详)籍贯河南周口项城。西北军出身。1928年10月任第25师旅长。1930年10月任骑兵第4师团长。1933年1月任42军独立第44旅团长。1936年7月升任独立旅旅长。1938年因徐州会战有功,被授青天白日勋章。后来又率部武汉会战。1942年7月任暂编第36师副师长。1947年11月晋升陆军少将,不久,因国共战争而退役。退役之后一直闲居成都。1975年亡于四川。
128、李维国
  李维国(1886~1975),字猷章,郴县(今苏仙区)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长沙由彭邦栋、焦达峰介绍参加同盟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常向家乡亲友寄赠《洞庭报》、《警世钟》、《黄帝魂》等宣传革命的书刊,欲唤起民众救中国。民国2年(1913),获公费赴美国留学,进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留美工作数年。民国11年回国,在上海洋行华昌公司任职。当他看到洋行买办与帝国主义、军阀沆瀣一气镇压中国
(18861975)
129、孙一君
  孙一君(1906~1975)又名孙烈。本县西阳镇孙家坡人。1925年在三原省立第三师范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父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1927年下半年以教书作掩护,在三原、临潼、淳化等地从事农运。1929年受党组织派遣,以国民党三原县指导委员会人员身份,从事地下工作。1930年在三原县教育局,以督学身份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33年遭特务机关逮捕,在狱中不屈不挠,出狱后继续进行革命斗争。1935年,与周
(19061975)
130、符致逢
  符致逢(1898~1975) 著名侨领、企业家。昌洒镇兰家村人,1898年11月10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符气清是个应考秀才,屡试不第,只在家协助妻子务农;母亲是地道的农妇。致逢幼年在家乡上小学,1922年,他才11岁,含着泪珠,同父母告别,跟着叔父到了新加坡投入祖父的怀抱。不久,祖父去世,他跟叔父一起生活。 叔父送他上学读了3年英文。然而,好景不长,后因贫困所迫,他只得辍学去打短工维
(1898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