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11、吴丹
  吴丹(U Thant,1909年1月22日—1974年11月25日),出生于缅甸的班达诺,在班达诺的国立中学和仰光的大学学院受教育。于1961年至1971年任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同时也是第一位来自于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在进入外交界之前,曾经担任教育和新闻方面的工作。他担任过母校班达诺国立中学的高中教员,并于获得英语一本地话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第一名之后,在1931年升任校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
联合国第三任秘书长(19091974)
112、李涤支
  李涤支(1893~1974),名思溎,号涤之、涤支,天津市人,民进会员。民国“年(1922年)南开大学肄业至河北保定私立育德中学任教,继任训育主任。民国26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随校南迁河南省西峡口,改任总务主任。民国28年(1939年)春,保定育德中学同仁、共产党员王荫圃从延安到西峡口开展地下工作,李尽力支持,并通过王将次子李一鸣(现航天部第一研究院教授)、侄儿李广训(建国后曾任国家卫生
(18931974)
113、郭琳爽
  郭琳爽(1896~1974年),又名郭启棠,香山县环城竹秀园村(今中山南区竹秀园)人。其父郭泉和伯父郭乐都是澳洲华侨,永安集团创始人。郭琳爽于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获农学士学位。民国11年任香港永安公司监督,民国12~16年期间,先后赴英、美、德、日等国采购商品,学习国外商业企业的经验并了解国际市场动向,民国18年调任上海永安公司(今华联商厦前身)副司理(即副总经理),民国2
(18961974)
114、林英藩
  林英藩(1901~1974)林英藩,字见楼,人称森元英,又称英英,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于福州郊后坂乡中医世家,祖辈五代行医。英藩自幼严承家训,6岁起即在父严督下学习经史,13岁起从父学医。英藩自幼聪颖,学习勤奋,较好地掌握祖传的医术。19岁时父亲去世,翌年,英潘开始独自行医,他出手不凡,第一诊以一剂真武汤治好商人李依白阳虚感寒,神昏谵语症;第二诊以景岳金水六君煎加沉香平陆永乐老人气喘病;第
(19011974)
115、林恺
  林恺(1908.5--1974.4)原名谢树发,学名谢洪台,曾用名谢继亭、李文彬、李光夫。河南省郾城县(今郾城区)李集乡老官田村人。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7年1月,任中共郾城县老官田村支部书记,改造红枪会,组织老官田农民自卫军,林恺任总率领,配合北伐。1927年春,经党组织派遣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步兵学校、无线电学校学习。1933年9月
(19081974)
116、徐中和
   徐中和(1902~1974),扬中县公信桥(今联合乡红灯村)人。1917年往无锡学徒,后在无锡开店。1922年,在上海开办洋伞厂。1929年与人合股创办四达橡胶厂。抗日战争胜利后,四达橡胶厂改名大孚橡胶厂,徐任经理。 1946年与凌馥康(即凌云超)等人发起组织“扬中县旅沪同乡会”,徐任理事长。后又积极参加以镇江、丹阳、金坛、溧阳、扬中五县旅沪同乡会名义欢宴旧友华罗庚博士赴美。
(19021974)
117、谢联棠
  谢联棠(1888.12~1974.6),又名莲塘,东山县南埔村人。早年出洋谋生,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他为人敦厚诚朴,乐善好施,被誉为“慈善老人”,是东山县著名的爱国华侨。谢联棠的父亲务农兼营榨油业,油坊倒闭后家庭经济急剧衰落,谢联棠是在父亲去世7个月后出生的,母亲忍着丧夫的哀痛租田耕种抚育他。16岁,母去世。18岁,便远渡重洋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民礼市二哥家,先当学徒。两年后
(18881974)
118、盛朗西
  盛朗西,青浦镇人,出身清寒。在青浦县立两等小学毕业后,考入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喜好古文,受到教师赏识和鼓励,开始写作,在《儿童世界》等刊物发表作品。毕业后在苏州一师附小执教。1年后,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科,在校学习期间,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搜集了宋、元、明、清四代的资料,加以系统论述,发表于《民锋》杂志,颇受推重。同时还为教育杂志、《新闻报》等撰稿,以稿费维持大学四年的费用。在东南大学毕
(19001974)
119、符罗飞
   符罗飞(1897~1974) 教授,著名画家,广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东郊镇邦塘村人。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从小喜欢弹琴吹箫,画图绘象。因家庭贫困,12岁跟堂叔去南洋谋生,在印尼、马来亚等地当过学徒、伙计、水手、铁匠、割胶工人等。1919年返国就读,后东渡日本准备入陆军学校学习。因爱好绘画又返沪入上海美专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大革命失败后,赴新加坡任教。1930年旋
(18971974)
120、庄志烈
  庄志烈,又名庆德,惠安县山腰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家庭贫苦,三岁时,父亲往南洋谋生,因不得志,音讯鲜通。母郭氏,信基督教,因生活所迫,带志烈至泉州、永春,做缝补杂活、当保姆。志烈聪明好学,小时就读于教会学校,后进入泉州培元中学。毕业以后,考上泉州惠世总医院学医。五年学成,在泉州南街自开诊所。民国15年(1926),基督教英国长老会决定停办永春医馆。地方人士鉴于全县仅此一医馆,乃组织董
(1897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