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4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01、刘淑士
  刘淑士(1891~1974)原名维鉴,字淑士,笔名憨,清光绪十七年九月生于晨光乡龙图下村。淑士自幼受父亲刘仲齐(前清秀才)家教,6岁至16岁由父亲教读古文,攻经史。他天资聪明,勤读好问,宣统二年20岁时,在长宁县立高等小学毕业,成绩列同窗之首。民国17年,淑士参加了县内土地革命斗争,做文字宣传工作。寻乌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担任县革命宣传员。在同祖兄弟维钅卢 、维锷领导下,参加了“
(18911974)
102、熊式辉
  熊式辉 谱名西广,字天翼,别署雪松主人,(1893.5—1974.1),安义县万埠镇鸭咀垅村人。日本陆军大学毕业(1920年受孙中山选派赴日留学,1924年毕业)。清末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淞沪警备司令,南昌行营参谋长,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赴美军事代表团团长,中央设计局秘书长,东北行辕主任,-战略顾问,国民党中央五、六届执委,陆军二级上将。其诗作有《雪松岭草》手稿
(18931974)
103、赵以成
  赵以成(1908-1974),神经外科学家。福建龙溪(今龙海)人,1929年获北京燕京大学学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留院任普通外科住院医师、神经精神科研究员及脑系外科住院医师。1937年获孙氏耳鼻喉科论文著作奖金并曾发明肠胃无菌吻合电动外科新技术。1938年入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学习。1940年发明预防粘连新法。1941年回国,曾任协和医学院讲师。建国后,先后在
(19081974)
104、白驹荣
  白驹荣(1892~1974),原名陈荣,字少波。原籍广东顺德龙潭村。世居广州西关。父亲早逝,家境贫寒,14岁-退学当童工。19岁到天演台“志士班”学戏,经常在黄沙等地排戏,在师傅吴有山指导下,苦练基本功,开始了小生演唱艺术的生涯,随后在“天光班”演“天光戏”,从演天光戏晋升为演夜场戏。“志士班”散班后,跟师傅吴有山参加新成立的乡下班,升上第二小生,先后在“民寿年”、“汉天乐”、“国丰年”等班当第二
(18921974)
105、蔡群帆
  蔡群帆,原名子香,学名和民,祖籍宁波鄞县,出生于上海一店员家庭。少年时代在上海中法学堂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参加校内的反日活动,被校方开除学籍。1936年初,在上海参加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初,被派往上海青浦,担任中共青浦工委军事部长。1940年六七月后,调江抗路东第三、第四支队工作。不久,担任中共浦东工委委员兼军委书记、浦东支队政委。1
开国大校(19151974)
106、王振怀
  王振怀,字仁山,城坊区(今松城镇万贤街)人,民国5年(1916年)2月6日生。幼聪悟,好体育,家贫,霞浦初级中学肄业改入小学师资班,结业后,先后任厚首、围江等初级小学校长、私立作元小学教员。抗战开始,他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抗日,教育民众共赴国难。抗战胜利后,赴台任教,不久,国民党发动内战,他目睹国民党腐败无能,遂返乡弃教从商,与陈克桂、孙星北等人合股,开设东关米厂,任经理。民国38年6月15日,霞浦解
(19161974)
107、毕英琦
  毕英琦(1936—1974)老生演员。辽宁金县人。1950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习老生,师从雷喜福、李甫春、邢维明等,为该校优秀学生。毕业后入中国京剧院四团,并拜言少朋为师,攻习“言派”。在艺术片《杨门女将》中扮演采药老人,一段新创的言派唱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音色清醇,演唱舒展流畅。常演剧目有《卧龙吊孝》、《上天台》、《让徐州》、《除三害》等。惜中年夭折,过早离开了京剧舞台。(摘自《京剧文化
(19361974)
108、饶湜
  饶湜(1892~1974)饶湜,字或安,长沙县东乡尊阳都金山田家煅(今属金井镇)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三十八年举家迁长沙城,他先后入明德高小、经正中学。1912年毕业后因家庭贫困,靠夜间担任家庭教师收入,就读于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采矿冶金系,1915年毕业后派任水口山矿务局测绘员。次年春调湖南炼铅厂,历任监炼员、烘砂炉分班主任、鼓风炉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30年11月,省建设
(18921974)
109、张冬秀
  张冬秀(1954~1974)张冬秀,女,汉族,共青团员,出生在老鹏乡纳碍村大平屯的农民家庭。牺牲前是纳碍大队大平生产队拖拉机手,业余文艺宣传队队员。张冬秀上学时,正遇上“文革”初期,只读过小学二年级。生产队办起政治文化夜校后,张冬秀把学政策和学文化结合起来,常坚持读写到深夜,且从不缺席、迟到。有几次放工回家,没吃上晚饭就赶到夜校学习。许多天晚上,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她照样冒着雷雨赶到夜校上课。她以
(19541974)
110、汪馥萍
  汪馥萍(1892年———1974年),名祖焜,字拂尘,号焕藻,鄂州人,祖居燕矶镇百洪村,后迁居城关镇。  汪馥萍家中排行第五,少年时毕业于鄂城寒溪学堂,随之考入湖北省方言学堂。  当时,清廷腐败-,他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并转入湖北省陆军小学学习军事,继升陆军中学,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该校第四期毕业学员。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成功,汪馥萍任黎元洪的少校参
(1892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