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72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01、杨斌奎
  杨斌奎(1897——1972)男,苏州弹词演员。江苏苏州人。与长子杨振雄(1920——1998)次子杨振言(1921——2008)三人在评弹界有“书坛杨家将”“评弹三杰”之誉。他幼时好学不倦,尤喜苏州弹词一门。12岁时拜姐丈赵筱卿为师习唱《描金凤》《大红袍》两书。赵筱卿教授内弟,循循善诱,不到两年衣钵尽传,成为赵最得意弟子。艺成后与赵拼档说书达数十年。后与赵拆档后短期与师弟程鸿奎拼档说书。后放单档
(18971972)
102、徐冰
  徐冰(1903-1972)原名邢萍舟,笔名西萍。河北南宫人。青年时代在上海读书,曾参加学生-。1923年赴德国留学。1924年在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德国积极参加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爱国活动,与朱德等被德国当局逮捕。不久被驱逐出德国,转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后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秘书处任翻译,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此后曾担任过上海反帝大同盟中共党团书记,并在中共中央职工部和中
(19031972)
103、邢雪琴
  邢雪琴(1904—1972) 男,琴师。原名邢延钟,浙江省嵊县下南庄人。家贫辍学后,一边做小贩谋生,一边进“坐唱班”学唱京戏,同时研习丝竹吹打。3年满师后,即自己组班教唱,或外出坐唱,对京剧旦角与老生唱腔均熟悉。1931年至杭州进“大华舞台”戏班拉琴(该班兼演京剧、越剧)。1935年转入施银花领衔之“第一舞台”。从此,除短期为陶素莲、赵瑞花、袁雪芬、傅全香、竺素娥、尹桂芳、范瑞娟等人伴奏外,10
(19041972)
104、阮真
  阮真(1896.9—1972.12),又名阮乐真,浙江省绍兴上虞市东关镇人,中国第一位语文教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少年中国学会的首批骨干,“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二十世纪初,阮真怀揣着教育救国的梦想,由一位爱国热血青年投身教育,师从陶行知先生,受的是两级师范的文科教育。“五四运动”爆发,他在南京创刊∠京学生联合会日刊》并担任主编,及时报道全国学生反帝-的情况,批判旧思想,介绍新思潮,同年成为“少年
“五四运动”的先驱者(18961972)
105、刘玉堂
  刘玉堂,辽县(今山西左权县)人,清宣统元年(1909)出生。幼时入私塾,民国15年(1926)高小毕业。民国25年,在辽县沐池乡柏峪、南冶等小学任教。民国25年冬,辽县成了解放区。刘玉堂经陈布堂介绍加入牺牲救国同盟会。民国26年2月响应“牲盟会”号召,参加国民军兵官教导团,在太原受训4个月,回辽县任栗城大编村村长,参加战地动员委员会。同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羊角镇税务卡长。民国29年初,任辽
(19091972)
106、禄国藩
  禄国藩(1884--1972)字介卿,彝族,原名陇高耀,因过继给其姨母禄氏,改名禄国藩。云南省彝良县龙海乡红岩乡人。早年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10年5月回滇,任清军十九镇三十七协七十四标第二营排长、队官(朱德任其司务长)。民国时期1911年10月30日参加推翻清朝在云南统治的“重九起义”,11月任云南省政府警卫大队副大队长。1912年任援川滇军第1梯队副官长.1915年,唐继尧扩编滇军,
(18841972)
107、罗喜闻
  罗喜闻(1888~1972),名承鼎,字喜闻,华容县南山乡人。清宣统元年(1909)从湖南西路师范学堂毕业后回乡教书,与同校教员高风创办《华容教育丑史》和《今日之华容》,针砭时弊。民国3年背井离乡,先后到沅江、上海、南洋群岛等地以教书为业。6年8月,与几位好友辗转到广州投奔孙中山未遂。10月,偶在广州街头看见广东留法俭学会张贴的《留法勤工俭学会章程》,萌生赴法勤工俭学念头。11月,会同高风、段震寰
(18881972)
108、陈中坚
  陈中坚(1913-1972),乳名添华,字刚象,月坑村人。出生农家,幼在乡读书。20岁在乡当小学教师。其父陈锦彪于民国13年(1924)参加月坑村农会,任自卫军连长,民国16年(1927),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中山县卖蔗埔农民起义。家庭的革命氛围给他深刻影响。民国28年(1939)初,参加中山青年抗日先锋队八区区队,在月坑村成立59人的抗先队,并任队长。同年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9月28日,按照八区区委
(19131972)
109、朱德海
  朱德海(1911——1972),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原名吴基涉。生于俄罗斯远东双城子,1920年3月迁到我国吉林省和龙定居。朝鲜族。曾任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于家屯共青团特别支部书记、密山县锅全村党支部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第三团后方留守处党支部书记、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大学校党委委员及总务处长。抗日战争---参加东北抗联&八路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书记。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朝鲜族(19111972)
110、董策丞
   董策丞(1908~1972)又名金书。陕西凤翔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兴起,长城内外的热血青年纷纷奔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场。将近而立之年的董策丞,联络西府一带的爱国志士,在凤翔建立起一支有200余人的抗日队伍,准备开赴华北前线。然而,蒋介石虽然在七七事变后发表了“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的讲话,但他和他领导的国民党及其政府,在实际
(19081972)